197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那本颇受争议的《种族
重要性的降低》。我本来希望,这本书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以一种
宏观历史一理论的框架,解释美国种族问题的变迁。此外,我还
希望该书能有另外一项贡献,即,通过与黑人中产阶级日益得到
改善的处境相对照,唤起人们对黑人底层阶级——既在绝对的意
义上,也在相对的意义上——日益恶化的状况的关注。
《种族重要性的降低》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大众传媒,都引
起了争议。该书问世之际,恰逢种族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因为剧
变的社会结构动摇了种族关系的许多传统模式,同时,也是因为
政府别无选择地卷入到当时针对平权法案的争论之中。
在该书出版后的*初数月,评论者似乎过于关注我不得不谈
到的黑人中产阶级状况的改善,而基本上忽视了我更为重要的论
点,即黑人底层阶级状况的恶化。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既
然所有的黑人都蒙受伤害,那就没有必要单独拣出贫困黑人来
说事。
就在人们围绕着《种族重要性的降低》争论不休之际,我让自
己全力投入到两件事情之中:一是我要对聚居区底层阶级的问题
展开综合的分析;二是要详尽阐述我的研究工作的政策含义。正
是这两项承诺,为《真正的穷人》的撰写提供了方向。**项承诺
源于我个人对早期批评者的学术回应,他们一心只放在我有关黑
人中产阶级的观点上。事实上,仅是到了我开始着手撰写《真正
的穷人》的时候,严肃的学者(特别是那些从事诸如城市贫困、社
会福利和公共政策之类研究的学者)才开始关注我在《种族重要
性的降低》中对底层阶级的分析。
第二项承诺源于我对另一些批评者的回应,他们要么把我标
定为一个新保守主义者,要么直接或间接地试图把《种族重要性
的降低》与新保守主义运动联系起来。尽管我是一个社会民主党
人,而且在政治上或许比这些批评者中的绝大多数还要左倾,也
尽管对《种族重要性的降低》*正面的评价和讨论不少就是来自
民主左翼,但我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很容易让人想当然地以为我
是一位黑人保守主义者。还有,由于我在**版中没有明确说出
《种族重要性的降低》的政策含义,人们很可能有选择地解读我的
论点,并从中推导出我个人无法认同的政策含义。赫伯特·甘斯
(Herbert Gans)针对颇具争议的莫伊尼汉报告未曾提出政策建议
所发的一番议论,用在这里也很合适。甘斯说,“一项政策提案由
于没有附上具体的建议而留下的空白,很容易就被不受欢迎的解
决方案所填充,况且报告中的结论部分,也容易遭到误解”①。在
1980年出版的《种族重要性的降低》第二版中,我撰写了一篇后
记,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我的研究工作的政策含义,但到那时,**
版的许多读者的观点,已经定型了。
如果说《真正的穷人》一书的想法源于有关《种族重要性的降
低》的争论,那么是否意味着前者也会带来争论?看来在所难免。
《真正的穷人》在分析内城区问题时,挑战了自由主义的正统观
念;以率直的措辞讨论了内城区的社会病理;确立了一种主张,
即,应当从专门针对种族问题的旨在改善内城区社会条件的政
策,转向解决社会性组织(包括经济组织)的一般问题的政策;倡
导一种社会民主的公共政策议程,以改善诸如聚居区底层阶级之
类真正弱势群体的生活机遇,而且这种议程所注重的方案,应是
所有种族中具有优势地位的群体也能积极认可的。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真正的穷人净中的许多核心理论观点,
并非是受到有关《种族重要性的降低》的争论的启发,而是源于我
自己过去几年在芝加哥市内城区的街头巷尾的观察体验,也源于
我对社会变迁的认识,包括内城区居民点阶级结构的变迁。《真
正的穷人》**部分的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些变迁,并探讨了聚居
区底层阶级的社会境况何以在近年来急剧恶化的问题。
在**部分的**章,我简要讨论了这些社会变迁,考察了
目前有关“底层阶级”一词用法上的争论,并尝试着解释有关聚居
区底层阶级的自由主义观点为何近年来失去了影响力。在本章
的*后,对于自由主义者在目前受到保守主义代言人把持的公共
政策论坛上如何重新获得领导地位的问题,我也有所讨论。在第
二章中,我花费了很多笔墨来描述内城区所存在的暴力犯罪、非
婚生育、女性户主家庭和福利依赖的问题,并认为近来这类社会
断裂的激增,不可能通过种族歧视的简单解释来予以说明。事实
上,这些问题必须联系到由其他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来说
明,所谓的其他因素,包括城市经济体系的变迁——它导致了黑
人失业率的异常升高,而这又激化了聚居区中的其他社会问
题——以及内城区的阶级变化。第三和第四章,则批判性地检视
了从福利国家角度对聚居区底层阶级中的社会断裂剧增所作的
通行解释,而且在检视的过程中,专门考察了失业与女性户主家
庭比例之间的联系。第三章引入和提供了有关“适宜于结婚的男
性储量指数”的全国数据;第四章给出了这一指数的地区数据,并
将之与女性户主家庭的地区数字联系起来分析。该章还考察了
地区经济的结构变迁与“适宜于结婚的男性储量指数”及女性户
主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穷人》第二部分的文章,批判性地检视了有关聚居区
底层阶级问题的不同公共政策取向。第五章揭示了针对种族的
政策(包括平权法案在内)在处理聚居区底层阶级问题上的缺陷,
指出优势家庭出身的少数民族成员从这类政策中获益过多,因为
他们不成比例地代表了自己的种族群体中*具有资格获得优越
职位的人群。因此,该章主张,真正处在弱势群体地位的少数民
族成员,比如聚居区底层阶级,他们的条件的改善,需要的是并不
专门针对种族的政策。第六章扩展了第五章所呈现的分析,检视
了在解释聚居区底层阶级问题和提出公共政策解决方案上,种族
关系的视角和“消除贫困之战”计划的视角的局限性。该章认为,
这两种视角由于没有把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与经济组织的一般
性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它们不能对1970年以来内城区社会断裂的
剧增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来自自由主义的有效解释的缺乏,为
保守主义公共政策观点的出现清除了道路,后者认为必须改变少
数民族穷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后,第七章整合和总结了
前面各章的基本观点,然后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公共政策议程,
以改善诸如聚居区底层阶级之类真正弱势群体的生活机遇。这
一议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包含了普遍性的计划,而这种计划
可以吸引和维持所有种族和阶级中的优势群体的支持。
在准备写作本书时,我从福特基金会的一项资助中获益良
多,这项资助旨在支持针对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撰写人文
主义的非小说类著作。本书也极大地受益于斯宾塞基金会的一
项资助。这两项资助,使我可以在1982至1983学术年度中减轻
教学负担,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写作之中,并聘请了两位非常优秀
的研究助理,即罗伯特·阿朋特(Robert Aponte)和卡瑟琳·内
克尔曼(Kathryn Neckerman),他们为本项研究收集和分析了数
据。另外,内克尔曼还合作撰写了第三章,即“贫困与家庭结构:
证据与公共政策议题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阿朋特和内克尔曼
都协助撰写了第四章,即“失业与福利效应:重新考察”。本书的
附录“城市贫困:*新文献综述”,是我与阿朋特合写的。我还要
感谢另外两位研究助理为我所做的一切:路伊奇·华康德(Loic
Wacquant)绘制了芝加哥市贫困和失业在社区区域扩散的地图;
帕特里西娅·波特(Patricia Potter,与华康德一道)收集了内城区
贫困集中的数据(见第二章)。
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人员所度过的
1981至1982学术年度,也使我受益匪浅。在那里,我为本项研究
作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上的准备,同时,主要是通过参与中心一系
列的使人深受启发的研讨会,我得以与许多国内一流的社会政策
专家进行交流,并由此形成了我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
观点。
*后,我受惠于伯纳德·吉福德(Bernard Gifford)(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院长)和艾拉·卡茨尼尔森(Ira Katznel-
son)(社会研究新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评论。吉
福德和卡茨尼尔森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写下详细的批评意见和建
议,它们对本书的修改和定稿非常有帮助。
谨将此书献给我的妻子贝弗莉(Beverly),我敢肯定,她从未
意识到她对我的学术发展有多重要。就跟对我以前的著述一样,
她编辑了本书的全部原稿,并且还是一位颇富洞见的批评者。但
她还做了更为重要的事情——她对我的工作的热心支持,具有一
种焕发青春活力的效应,使我克服了写作后期不时出现的疲惫,
并使我在诸多地方性和全国性事务缠身的情况下完成了本书。
第四章 失业与福利效应:重新考察
与罗伯特·阿朋特、卡瑟琳·内克尔曼合写
我们在前一章中已经指出,女性户主家庭的异常增多,特别是
在贫困黑人中间的增多,在政策圈(policy circles)内正被视为是联邦
反贫困计划失败的一种反映。据此论点,自由主义的福利政策,
尤其是与“伟大社会”计划相关的那些福利政策(它们扩大了收益
转让支付的适用范围,提高了福利水准,创设或扩充了诸如医疗补
助制度和食品券之类的计划),削弱了工作动机,降低了建立和维
持稳定家庭的意愿。我们还试图表明,许多有关家庭结构变动的
经验研究,对于这种观点仅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支持。尽管如
此,这种观点还是很能蛊惑人心,因为福利与抑制家庭/工作的因
素之间的关联逻辑,在直觉上极有说服力,而且显得与社会福利支
出和家庭结构变动的总趋势大体一致。不过,福利议题在大众媒
体中得到广泛讨论,还要有待于查尔斯·默里《(退却)》一书的出
版,该书在对“伟大社会”计划的颇有争议的批判中明确提出了这
一观点。①
默里认为,福利慷慨是内城区黑人家庭解体的根本原因,并且也
对年轻黑人男性的失业具有相当的促成作用。他争辩道,在1970
年,一个贫困的城市家庭,如果只有一个人工作,那么,通过解除婚
姻、让家庭成员退出劳动力市场和依靠福利为生,确实可以改善家庭
的经济状况。按照默里的意思,到1970年,未婚母亲可以获得的全
部福利收益包(welfare benefit package)的货币价值,实际上超过了一
周工作满40小时的*低工资收入。
默里通过一对虚构的年轻未婚情侣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
们名叫哈罗德和菲利斯,于1960年和1970年这两个时点,生活在一
个“平均水平”的城市中。菲利斯怀孕了,这对情侣必须做出决定,
是维持未婚的状态,因此有资格获得对有子女家庭的援助(AFDC)呢,
还是结婚,然后靠哈罗德的*低工资收入生活。在1960年,福利包
很难支撑菲利斯和她的孩子的生活。此外,根据当时的法律,这对情
侣如果是同居,不管他们的婚姻状况如何,则不允许享有福利。在这
种情况下,默里认为,哈罗德和菲利斯势必会选择结婚,靠他的工资
收入生活。而到1970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不仅一揽子福利的收入
超过了哈罗德的*低工资收入,而且只要他们没有成为法律上的夫
妻,就可以领取,即便他们作为一个家庭单位同居生活。 因此,默里
得出结论说,这对情侣肯定倾向于为领取福利而避免结婚和*低工资
的就业。
这种例证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默里的计算是基于宾夕法尼亚
州的福利收益水平,而这个州整个1960年代AFDC支出的涨幅是全国
平均水平的两倍。(D因此,默里作为“典型”所呈现的“动因转变”的
案例,其可能性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面临该问题的贫困家庭。
更为重要的是,默里没有充分注意到1970年以后福利之于工作的
相对有利之处的变动趋势。他说,AFDC的实际支出,在1960年代
迅速增长,差不多到1970年代中期还在持续增长,自此之后,平均支
出水平则“在绝大多数州几乎没有增长”。②事实上,自1970年代早
期以来,实际福利收益水平已经急剧下降。丹齐格和戈特沙尔克披
露:到1980年,AFDC加上食品券的实际价值与1972年的水平相比,
下跌了16%。到1984年,两者相加的支出仅比1960年时的水平高出
4个百分点,比1972年跌了22个百分点。③用格林斯坦的话来说,
“自1970年以来,与AFDC母亲及其孩子相比,美国社会中没有哪个
群体更能体会到实际收入如此急速的下降了”。
*后,1975年颁布实施的薪资所得税款扣抵法(Earned Income
Tax Credit),进一步增强了低收入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动机。据此,
格林斯坦估计,哈罗德1980年的*低工资收入加上实物转让(in-kind
transfer),在宾夕法尼亚州(在其他州还要高)要比家庭福利收益高出
三分之一。
鬼谷子全集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纵横家之鼻祖,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
《国学论文索引》全编-(全四册) 本书特色 《国学论文索引》全编(全四册)国家图书馆在1929-1955年曾编印过五编《国学论文索引》。这套索引收录1905-1...
《亲历纽交所》内容简介:财经记者王晶,根据多年驻纽交所的采访经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15位“圈内人”的故事,讲述华尔街的“心脏
移植与转化: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建立 本书特色 著者运用翔实的资料细致考察及论证了中国大学、大学研究院、独立的专业研究所、国家研究院等现代学术机构以及专业...
华侨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 本书特色 1.本书是继大型史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的又一批民国史料汇集,为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项目。《民国时期...
《自足的世俗社会》内容简介: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
东方红太阳升 内容简介 开国会刊、开国画页、开国文献、开国杂志、开国会议资料……本书搜集借鉴了近百种“开国老书刊”,以此为引导追溯了新中国开国的一些世象往事。全...
★ 经典中的经典!★ 畅销1800万册、横扫亚洲的“小幸福神书”首次登陆中国内地!★ 《南都周刊》、《环球人物》、新浪、网易、凤凰网等逾百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引...
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 本书特色 都市文化研究论丛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先生主编的该中心近期研究成果汇编。丛书作者集合了...
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 本书特色 历史上的特大地震,常常会给灾区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和社会财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区域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书旨在探讨大地...
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 本书特色 《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新旧思...
1827-1872-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 本书特色 《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首次对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系统...
为了儿童的利益-美英学前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本书尝试从美国和英国两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视角,深入探讨两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为我国学前...
《庚子“安心”行动》内容简介:该作品采取学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心理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主线,以心理现象、心理防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编,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的结集。书中收集了包括冯其庸、戴逸、赵其...
陇上学人文存:刘家生卷 本书特色 刘家声,湖南浏阳人,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出版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上、下)、《社...
风雨文汇(1938—1947)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文汇报》在1938-1947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要包括: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严宝礼慧眼识主笔、一篇闯了祸的社论...
江涌,1969年生,男,安徽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理论、经济安全与文化安全问题研究,主持、参加过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在境内...
编辑推荐《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商品描述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
《SQL Server 2019从入门到精通(视频教学超值版)》内容简介:本书面向SQL Server2019初学者和广大数据库设计爱好者。全书内容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