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英汉对照)(全三册)

道德情操论-(英汉对照)(全三册)

作者:(英)亚当·斯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2007-01-01

评分:5分

ISBN:7801955595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道德情操论-(英汉对照)(全三册) 目录

告读者
(一)
**卷论行为的合宜
**篇论合宜感
第二篇论与合宜性相一致的不同的激情程度
第三篇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二卷论功劳和罪过;或者论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篇论对功劳和罪过的感觉
第二篇论正义和仁慈
第三篇就行为的功劳与罪过论运气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第三卷论评判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义务感
**章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论对赞扬的喜爱和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恐惧
(二)
第三章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运用
第五章论道德的普遍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恰当地看作大自然的法则
第六章在什么情况下义务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他动机共同起作用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章论效用的外观所赋予的全部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论效用的外观所赋予的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感觉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赞同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五卷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上的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章论习惯和风尚对我们美丑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论美德的品质
**篇从对自己幸福的影响来论个人的品质,或论谨慎
第二篇从对他人幸福的影响来论个人的品质
(三)
第三篇论自制
第六卷的结论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篇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论对美德的本性所做的各种说明
第三篇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原理的各种体系
第四篇论不同的著作家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法
译者后记

道德情操论-(英汉对照)(全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是一部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著作,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特征。

道德情操论-(英汉对照)(全三册) 节选

作为感激或怨恨合宜而又被公认的对象,除了那种似乎本来就是合宜而
又被公认的感激和愤恨的对象之外,不可能包括其他对象。
但是,这些情感就如同出自人性的其他所有情感一样,只有在得到每一
个公正的旁观者都完全同情它们的时候,在每一个中立的旁观者完全体会和
赞同它们的时候,才显得合宜并为人们所认可。
因此,如果他在某个人或某些人看来自然是感激的对象,而且这种感激
又同每个人内心的想法一致,那么他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另一方面,在某个
人或某些人看来自然是愤恨的对象,而且,这种愤恨是每个有理智的人所愿
意接受并深有同感的,那么,他显然应该受到惩罚。在我们看来,一种行为
,每个知道这一行为的人都希望它得到报答,并且乐于见到这种报答,这种
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一种行为,每个听到它的人都会对此表示愤
怒,因此,他们也乐于见到这种惩罚,这种行为显然应该被惩罚。
由于我们同情同伴交好运时的快乐,所以不论他们把什么看作是这种好
运的必然原因,我们都会与他们一起对此感到得意和满足。我们对他们对此
怀有的热爱和感情深有同感,并且也开始爱上它。如果这欢乐之源被毁坏,
或者被放到离他们很远的地方,超出了他们所能关爱的范围,虽然除见不到
它们的快乐之外,他们别无所失,我们仍将为这样的原因而遗憾。如果引起
这个原因的是某一个人的话,是他为他的同伴带来的幸福,那么情况就更是
如此。当我们看到某人得到他人的帮助、保护和安慰时,我们对被帮助的人
的快乐的同情,只是有助于我们激起对给予他帮助之人感激之情的同感。如
果我们想象被帮助者是用何种眼光看待为他带来快乐的人,并且我们用他的
眼光看待他的恩人,他的恩人就会以非常迷人和亲切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我们乐于对这种令人愉快的感情表示同情,这种感情是被帮助的人
对他的大恩人所怀有的;因此,我们很赞同他有心对受到的恩惠作出回报。
由于我们完全能体会产生这些回报的心情,所以从各方面来看这种感情同它
们的对象是相适合的和合宜的。
同样,由于我们无论何时见到同伴的不幸,都会同情其悲伤,所以我们
也能体会他对引起这种痛苦的原因的憎恨和厌恶;我们的心情,由于承受了
他的悲伤并与他的心情一致,所以也会受到他的精神的激励,竭力避免和清
除给他带来悲伤的原因。使我们跟他一起分享痛苦的那种消极被动的同情,
被一种更为活跃和积极的情感所取代,通过这种情感,我们便能体会他为战
胜悲伤所作的努力,也能体会他对引起痛苦的原凶的厌恶。当某个人引起这
痛苦时,情况就更是如此。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欺压和伤害时,我
们对受害者痛苦的同情,似乎仅仅有助于激起我们对侵犯者的怨恨。我们乐
于见到他还击敌人,而且不论他什么时候实施某种自卫或复仇时,我们都会
渴望和乐于帮助他。如果受害者在争斗中丧命,我们不仅同情他的朋友和亲
戚们的真正的怨恨,而且还会在想象中虚构死者心中的怨恨,并对此也表示
同情,虽然死者已不会有这样的怨恨或其他任何人类情感了。但是,认为自
己设身处地,认为自己仿佛进入他的身体,在想象中使残缺不全、血肉模糊
的尸体获得重生,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在内心感受他的处境时,这时,就像在
许多其他场合一样,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当事人无法感受到的情感,这情感是
通过对他虚构的同情所感受到的。我们在想象中为他遭受的巨大而无可挽回
的损失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这似乎只是我们对他应尽的一点义务而已。我们
认为,他所受到的伤害是我们关注的重心。我们在想象中感觉到了他应该有
那种愤恨,这是他那冰冷而又无生命的躯体如果还存有哪怕一点感知人世的
知觉的话,应该会有这种愤恨的。我们在想,他的血债期待偿还。一想到还
没有为他报仇雪恨,就会感觉他死不瞑目。人们想象恐怖的幽灵出没于凶手
床边,迷信地认为厉鬼会从坟墓中爬出来向夺取他们生命的人复仇,这些观
念都是由于我们虚构了死者的怨恨并同情他们而自然产生的。在我们充分考
虑惩罚的作用之前,神已经以上述方式,使人们直接而又本能地赞同神圣的
且又必要的复仇法则,将此强有力地、难以磨灭地铭刻在人类心中。
P157-16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