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一方面又急需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趋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卞之琳是杰出的诗人、翻译家、中外文学评论家。
在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冲撞的混乱中,在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遭遇现代
认同危机的年代,卞之琳作为现代诗人追求人生秩序的历程,其新诗探索
的意义,其在20世纪40年代在小说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其融古化欧的跨文
化视野对于今天的意义,日益凸显。
本书在现代中国历史语境中评述了卞之琳的秩序追求之路,在中外文
学交互影响的视野中讨论了卞之琳新诗探索中对于艾略特诗路的借鉴与姜
夔词学道路的继承关系,并且系统梳理了卞之琳小说探索的历程及其意义
。
不妨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讨论,即卞之琳为什么要考北京大学?我们
的回答也可以简单:有志于文学。卞之琳自己也曾经有回顾与分析,只是
他的答案不是这样。
卞之琳的分析思路是这样的:“近在中国,早一点则有1927年的革命
风暴,哪怕在保守、落后的中学青年的心灵上,也都激起了一点波动。我
在1929年秋初到荒凉的北方故都来找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个回想起来颇
有意味而当时并不自觉的行动,也就多少反映了革命高潮与低潮的心理影
响对于知识未成熟、认识还朦胧的中学青年,尤其是倾向文学的青年,所
起的作用与反作用。”这一解释并不是没有根据,但却显得不足。
对于1929年投考大学的青年而言,南京、上海、北京这些地域,在政
治意义上,它们都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大城市,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
者,上海作为商业重地,尽管有发达的报刊出版业,但它当时还没有声誉
卓著的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底第二次北伐结束,南
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南京的大学也日益声名显赫,但南京正是“学衡”
派的根据地,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据点,在这里没有新文学的传统与气
氛,一个倾向于新文学尤其是新诗的青年,不选择南京是顺理成章的。北
京虽然已经改名为北平,不少著名知识分子已经南下,但作为新文化运动
的发祥地,北京、北京大学余威犹存,对莘莘学子仍具有吸引力。对于今
天的读者来说,我们也许更愿意认为,卞之琳投考北京大学,只不过因为
它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学,此外并无特别复杂的原因。是的,名牌大学
这个世俗的因素首先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仅仅从世俗的角度解释显然也是简单化的。名牌大学所代表的
学术尊严在这个时代同时具有“政治”的意义。
在20世纪动荡的时代里,每次政局混乱之后,学术的殿堂、艺术的宫
殿都会成为给乱世人生提供意义的空间。我们*为熟悉的例子莫过于鲁迅
在辛亥革命后埋首故纸堆的故事。鲁迅自己曾叙述过这一心路历程:“见
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
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
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
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
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
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于是,“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
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
一的愿望。”抄古碑之类对于鲁迅而言,既是消磨时间的方式,也是一种
对抗社会政治的方式,更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认同危机的一种症候。
在鲁迅,如果说辛亥革命带给他的是对于政治革命的幻灭与国民的幻
灭,带给他的是对于启蒙的焦虑,那么大革命带给一般知识分子的则不仅
是对大革命所代表的政党政治的幻灭,对五四先驱者一直寄以希望的“民
众政治”的幻灭,更是对知识分子自我价值的幻灭。辛亥革命时代,新型
知识阶层作为革命的领导阶层,他们度过了自己的拜伦式浪漫英雄的时代
,但是,辛亥革命失败了,随之而来的是军阀政治??通俗地说就是有枪
就是草头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这一过程中,知识阶层被迅速边缘化
,社会政治的主体日渐“光棍化”,知识分子在这一处境中,要么加入其
中,通过自我否定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如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
殳,要么成为社会中尴尬而可笑的多余人,即郁达夫所说的“零余者”。
有意思的是,还没有等这一历史过程走到它的极处,就爆发了五四新文化
运动。五四启蒙运动给知识阶层一个依赖话语权重新回到政治社会中心的
希望,但是,大革命运动再次展开了辛亥革命后为五四中断了的历史过程
。随着1927年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社会再次深深陷入依靠枪杆子发言
的时代,除了加入、依附枪杆子集团者,一般知识者对于时代已经没有什
么真实有效的发言权,他们不得不再次被社会抛向边缘。相对于各个以自
己集团的军事实力、政党实力较量的社会政治斗争,知识者不过是这个“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的边缘感、无力感、空虚感正是这一现实处境
与角色的真实反映。拜伦式的英雄浪漫时代结束了,迎面而来的是混乱的
现实与苦涩。曾经在鲁迅身上出现的从浪漫到直面现实的转变,由社会参
与到疏离的转变,由呐喊到彷徨的转变,再次在不同世代的知识分子人生
产道路上出演。
P18-20
刘祥安江苏兴化人。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名著新论》、《话语的真实与现实——刘祥安小说论集》、《拆散七宝楼台——形式批评与文本解读》、《话语的魔方——叙述学与文本解读》(收入《文学新思维》中卷),主编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1917—2000)》(第1卷)等。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汉语性别语言学 本书特色 孙汝建所著的《汉语性别语言学》反映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从社会,ON语言学来看,歧视、差异、原因是汉语性别语言学研究的三维根基,它就如同...
钟书国学精粹 论语 本书特色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博大,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家园。让我们沿着《周易》、《诗经》、《论语》、《老子》、...
中国的品格 本书特色 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时候又感觉确实需要懂点这方面的知识,楼先生的这个系列讲座深入浅出、全面细...
人工开物-西南民间工艺文化生态 本书特色 《人工开物(西南民间工艺文化生态)》编著者余强、谢亚平本书并不局限于有文献记载的学术史研究的范围,而是以田野调查为重要...
祝鸿熹汉语论集 目录 章炳麟——现代汉语言文字学的开山大师王力先生对训诂学的新贡献徐复先生对《广雅》研究的卓越贡献《说文》所称“古文”中的假借学王国维对古文献 ...
中国古代印刷 本书特色 印刷术与火药、造纸.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洪涛、石雨祺编著的《中国古代印刷/中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 本书特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分十六讲叙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阶级制度、封建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租税、刑法等方面,详...
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 内容简介 经典名著足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灿烂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行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
灵异大全 本书特色 有人说“屠牛事件、绿色火球、人体自燃、多毛的两足动物”等奇异的现象是目击者的幻想,而另外一些人则试图以超越常规的理解解答这些现象。那么,你会...
茶之书 内容简介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
《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指南》内容简介:本书首先探讨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话题,以及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密切联系;
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从钱谦益的心学思想、晚明文坛复古思潮的复兴、钱谦益与天启、崇祯年间的社会思潮、钱谦益对明代诗学的扬弃、晚明宋诗风的兴起过程以及...
俚韵惊尘--三言与民俗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三言》中市民文学特色,政治小说的历史认识价值,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再现,妓女典型的塑造,各种风俗描写的深厚文化...
內容簡介英國風立體刺繡用浮雕刺繡描繪美麗的花草浮雕刺繡(立體刺繡)與刺繡的基礎材料及用具◎刺繡布??一般的布料都可以利用,但木棉或麻料等刺繡專用的平織布在刺繡及...
西论-现代化丛书: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内容简介 本书1934年初版,是较早对新文化运动的系统研究,见解基本持平,出版初期颇有影响,后来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作者以...
古亚洲文明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全面记述古代亚洲(除了西亚)文明历史的辞书体著作,从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和威海一直到日本与朝鲜,从斯里兰卡(以前的锡兰)到东南亚...
探索第二语言心理词汇 本书特色 本书作为深入研究二语心理词汇的专著,内容充实,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结合,引证前人观点与作者批判分析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适合...
中国古今名人功过评价经典对联品悟 本书特色 黄世成、黄梁渠编著的《中国古今名人功过评价 经典对联品悟》收集评价中国古今100多位名人功过 的经典对联5...
中国古代地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地理》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身,涵盖了地理、考古、历史、天文等诸...
梦文化 本书特色 新旧同源,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孜孜以求只为天下大众汲取知识的甘露。忆往昔,“雅俗文化书系”于1995年由中国经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