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相继解放,民众迎来一个欢欣鼓舞的年代,一个不苟言笑的年代,一个光明和迷惘并存的年代。田晓青先生试图“绕到那些标准而笼统的叙述和正统的回忆录后面,直接看一看实际发生的事情”。他翻阅当年各大城市的报纸,通过见诸报章的通讯、言论、通信、广告、问答,辑录了本辑专题《城市记忆·解放》。所谓解放,是一个庞杂混乱、众声喧哗的社会被格式化、被整合、被融入统一的宏大主题的过程;所谓解放,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命运和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的改变组成。
◆谢英俊是一个台湾建筑师,“9·21”大地震后,他的建筑工作室致力为世界上人数*少的民族建房。然后,他来到大陆,在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用茅草、树枝、旧木头,和一群没有建筑经验的志愿者盖起了生态厕所与几栋生态楼房。这些欧式房屋看上去都很气派,全没有老辈子人记忆里“泥巴房子”的土气样子。村民们进去看一看,确实不错,绝对不会影响给儿子说媳妇。
2006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贺村,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一个农民与学生志愿者,以及贺村合作社生态建筑队的十四名队员,一同参加兰考春季生态建筑工作营培训。谢英俊声称,中国八亿农民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合作建房,住上漂亮的欧式小楼。
寇延丁女士的两篇来自建房**线的文章,让我们看到,这些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
◆四百多名中国工人来到德国多特蒙德,要将一座称为“帝座”的焦碳厂整体拆迁,运往中国。他们的工作热情让德国人感到震撼:他们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周工作七天,每个月挣四百欧元,却干着德国工人给四千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一年半就完成了……纪录片《赢家输家》走进由中国工人在鲁尔工业区构起的独立王国,记录两种文化的冲突,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导演吕肯说:“这必须由观众自己决定。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德国和中国工人都是失败者:中国工人拼命的工作,却看不到一点美好的前途;德国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关闭了祖辈相传的矿井,心灵的苦闷难以表述。至于更多的内涵,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
德国文化电台的报道说:一部伟大的电影,尽管获得很多的大奖,但是很可惜目前只能在德国的电影院看到这部片子。《“帝座”迁移》一文则详细描摹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导演人性化的镜头下擦出的火花。
◆关于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越来越受到追捧,乃至网上有了“绝色金子美铃”的主题网站。本辑《读库》中的金子美铃专题,由金子美铃诗集《向着明亮那方》的策划人金莹小姐编撰,追思这位宁静而传奇的诗人二十六岁的生命,并收录了《向着明亮那方》一书没有收入的金子美铃生平照片和相关书影。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杨浪先生的《在人生的另一端》刊发于《读库0701》,激起许多读者对墓园文化的感喟。张小强先生献出他珍藏的一册《一部宁静的文化史》,里面是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的部分俄罗斯艺术家的墓碑图。当年高莽先生编撰《俄罗斯墓园》一书时,他都没舍得奉献出来。感谢中华版权代理公司协助解决版权,本辑《读库》彩印了其中二十座墓碑,让我们得以目睹那些大师的长眠之地。
◆从本辑《读库》开始,除了传统的中国连环画专题之外,我们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系列,回顾对生于七、八十年代人造成极大影响的卡通和动画作品,《动漫年华》一文是其楔子。燃烧吧,小宇宙。
Mook《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阅读是件很酷的事情,阅读《读库》当然很酷,特别是“紫禁名媛”老六做的书,焉能不酷?打开《读库》,迎面一股清雅的酷,直奔肺腑。老六的语言世界中,老爱说“讨厌”,但老六做的《读酷》绝不讨厌。老六还爱说“贱”,但他的《读酷》基本不亮剑,高手从来不亮剑,因为高手的目光就是剑,看你一眼,你就死。
——大仙
五十年后,人们回顾起来,会发现中国有一半的著名作家都曾经在里面写过文章,创造了另外一种格局和审美的中文。
——和菜头
你可以在其中摸索到一根似曾相识但恍若隔世的精神主线,感受到一丝睥睨世俗白眼朝天的边缘气质,体会到一种渴望真诚又怕被现实伤害的紧张情绪——这一切,来自上世纪80年代。
《读库》系列,依旧在延续着这样看似徒劳的挽救。换个说法,黄集伟老师说《读库》系列在为一些文化人的思想和文本寻找后路的说法,可能过于悲观。在我看来,《读库》是在这个只有业余玩家的时代,保留一些“不疯魔,不成活”的超级票友精神——从郭德纲系列到《周星驰龙套家族》和《好莱坞电影俗套》,无不如此;《读库》在只有全民娱乐、大众狂欢的时代,提示我们莫忘精英审美和小众关怀,《香港词人记痕》《名剧的儿女们》和《谁令骑马客京华》,都是这样;《读库》在这绞尽脑汁去计算利害、权衡得失的日常生计中,告诉我们还可以试试有“不计成本、不惜篇幅、不留遗憾”的职业态度,尝尝“有趣、有料、有种”的魏晋风度,据说即将面世的《读库0602》中有一篇《启蒙年代的歌声》,述尽一代大师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唱过的歌,走过的路,委实让人期待。
这是在为我们恐惧、烦恼、焦躁、郁闷、忙碌的生活状态寻找出路啊,哪里是黄集伟老师所言的退路?作为理性人、现实人,你可以不相信《读库》系列能为“钢筋水泥综合征”找到解药,但是不能不去尊敬这次或许浪漫、或许怀旧、或许动情、或许悲壮的审美抢救和青春打捞———我们理想主义的沉船,其实就在现实混浊、油腻的水面之下。
老六的博客上,记录了《读库》从孕育到分娩的全过程。他说,去年9月的一个大雾的晚上,从石家庄回北京的大巴上,他似乎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一本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
他做到了。虽然我们还有更高的期待。
——《一次理想主义的打捞》(《京华时报》)
◆ 《读库》:三位一体的出版策略
为什么选择做《读库》?
记者看到,《读库》在出版形式上,有点类似于《老照片》、《当代先锋》、《经济学家茶座》等MOOK(Magzine+Book)图书的形式,有较为固定的出版周期,每两个月出版一辑。不过,毕竟还是图书的形态,焕发出来的也是书的质感。这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有个“颇为轰动”的选稿口号——“有趣、有料、有种”。目前,该丛书已经像《读书》杂志一样,被称为“一些人的私房书”,成为资深读书人喜欢阅读和收藏的佳品,平均每辑发行量已经达到15000册左右。
为什么偏偏选择《读库》作为产品的切入点呢?记者首先搜索了一下张立宪的从业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先在报社和杂志社工作,后到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曾经策划过当年畅销一时的《大话西游宝典》。“离开出版社后,我在设想未来的从业方向,突然间有个想法,做一套能够满足自己职业荣誉感、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有一定品位同时也有一定市场的书。”张立宪向记者追溯着他在2005年秋天的最初想法“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呢?这些年来积累人脉资源、作者资源,还有就是媒体的资源。做一套读书人很喜欢看的书,不是用杂志的形式,而是用图书的方式,设想两个月出一辑,一年出六册。这个想法很有诱惑力。”
“但是,你的这个设想,和《读书》、和《读者文摘》、和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有什么区别呢?”记者毫不客气地追问。
“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现在有一类读书人非常喜欢看的文章,处于‘三不管’的地带,就是所谓的‘中篇读本’。很尴尬的是篇幅在五千字到五万字的好文章,这种篇幅的文章没有太多的发表平台:五千字以下在报刊上能够发表,五万字以上能够单独出书,正好这个篇幅没有出口。
“那么,如果我用连续出版的图书来搭建这个平台,就能够占据“中篇读本”的这个出版空白点。而这么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我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者,他们手头已经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稿件资源,但是没有发表的平台。我想《读库》能够比较顺利地做下来,可能跟这个平台的独特性有关系。”
“顾名思义,最终取名为《读库》,暗含着‘阅读仓库’的意思,举凡人物、纪实、小说及关于阅读、观影、爱乐等各类文字都可入‘库’。”张立宪对记者解释,“这些文字或许看似互不相关,但有内在的统一标准:摆事实不讲道理。要细节,要故事,要人物;不要观点,不要结论,不要评判。”而对于“有趣、有料、有种”,张立宪认为:有趣,就是一定让读者觉得过瘾好玩,所谓“重度发烧”;有料,是要求这作者从细节上、冲突上、故事上提供“干货”;而所谓有种,是要做一点有个性魅力的东西。张立宪强调:“《读库》是用来闲读的,在睡前、饭后、卫生间里,是给大家带来阅读快感的。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意义或专业‘有用’。”
“阅读仓库”是怎么建成的?
张立宪“单枪匹马”编辑《读库》丛书,把自己此前积累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对于封面,张立宪的理念是,在图书封面都很抢眼的时刻,《读库》则要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朴素和宁静。记者看到,“读库”两个字很不显眼地默默地竖列在封面的正上方,整体看起来没有一点装帧的感觉。为了给爱读书的人以不同凡响的增值体验,张立宪在每本《读库》的扉页,都放置了一个“藏书票”,第一册《读库》的藏书票是台湾著名画家蔡志忠的一幅漫画,2006年的六辑为港台漫画名家绘制的精美作品;2007年开始,又由张守义、王弘力等内地画坛名宿操刀。而为了让《读库》增加“书卷气感觉”,张立宪特地选择了质地柔滑的纯质纸,使得《读库》的纸张开支上涨了将近四分之一。而此后,他又换了三次纸张,虽然纸的规格一样,但不同的蓬松度,使得读者翻阅时的质感稍有不同。虽然张立宪知道读者不一定能感觉到这种变化,但仍然偏执地认为它必须这样在每个细节上做到特立独行。
为了让更多的作者参与到《读库》的供稿、策划中来,张立宪把他策划《读库》的想法、《读库》的编辑出版进度等在他的博客上“全程直播”,不断有熟悉的朋友或陌生网友留言“支招”,使《读库》从一开始就凝聚了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貌似我一个人在编这本书,事实上是在吸纳众多的高智慧头脑来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乃至于还发展了一大批未来的订户。”张立宪解释,“实际上,我做得更多的工作是牵头为各个环节配备最合适的人或机构。看似没有组织,其实正好可以随时结合成最好的组织。”
怎样把这套书卖出去?
对于如何才能让更多读者知道《读库》并且购买这套书,张立宪首先深入思索了该书的目标读者群。“现在提起目标读者群,比较专业的说法是:来自什么城市、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每个月多少收入,甚至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牌子的车。——对于读书人,我感觉似乎这样划分并不合适,因为读书人可以分布在任何领域、任何地域、任何职业、任何收入、任何阶层,一个收入几万块钱甚至年收入上百万的老总,他可能不一定愿意买一本书。而有很多工资只有一两千块钱的人甚至还有学生,可能会拿出自己收入的一半来买书。”
张立宪对记者说:“和传统图书宣传恰恰相反,《读库》的读者有着自己的判断力和眼光,如果他们觉得这本书好,不需要你的推荐,自己会费尽周折来买这本书;如果不喜欢这本书,用多少个报纸版面来介绍,甚至白送给他,他也不一定会看。所以,我就选择用干扰度最小的‘私人博客’的方式,来对《读库》进行推介。一开始,去我的博客的都是一些我认识的老朋友,后来很多朋友又在他们的博客上对我的《读库》进行宣传,他们博客上的读者大多是我完全不认识的人,这样逐渐就把我的博客变成一个公共空间了。一天有几百个点击量,最好的时候一天有一两千的点击,呈现‘爆炸式传播’之势。借助于网络的推广渠道,因此突破了地域、领域、职业这种限制概念,能够慢慢让散落在祖国大地的读书人、爱书人、买书人得到它。他看到这本书,如果适合他读他会买,如果不适合他就不会要,这样有一个比较缓慢但是有效的筛选过程。这个过程之后,慢慢物以类聚,形成一个读者、作者团体。而且读者在博客的留言,给了我对图书的改进机会。所以说,《读库》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做起来的,真是各种力量、各种智慧综合起来的产物。”
记者了解到,《读库》试刊号的诞生过程是全程网上直播,《读库》在“圈内”形成强烈冲击波,而后通过网络迅速蹿红,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关注张立宪及其《读库》,最终形成张立宪创立的有着浓厚情感色彩的“编读共建”的出版模式。也许没有网络,《读库》的影响不可能扩张得如此迅速。
——《中国图书商报》
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并出版有个人作品《记忆碎片》。其06年凭一己之力推出的《读库》系列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们收藏的“私房书”。《读书》、《读库》、《读品》(读书界称为“三读”)已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阅读的风向和标杆。
白居易-使我思君朝与暮 本书特色1. 本书对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典诗词的解析,为当下中国古典诗词全民背诵鉴赏盛宴增添了一道佳肴!“新花间派掌门——中国zui美诗词解...
笔祸史谈丛 本书特色 黄裳*擅旧书新读,旧戏新谈、旧史新论;这是因为他*善于掌握这旧与新的关系,也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亦千古至今做学问的契机。笔祸史谈丛 内容...
党务公文写作技能指导与范例全书 本书特色 胡珊瑚主编的《新编党务公文写作技能指导与范例全书》详细介绍了党的机关法定公文写作,党的机关事务公文写作,党的机关规章公...
中山客·南国花影 本书特色 一本有关南方花木草本的写画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调构筑了一个宁静诗意、温柔深远的花影国度,并依借植物之魂步入通灵草木的精神世界,于静...
中国古代风俗文化丛书-人神之间 内容简介 现实存在的“人”和虚无缥缈的“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和神打...
唐诗宋词常识 本书特色 《唐诗宋词常识》精选胡云翼先生的《唐诗研究》和《宋词研究》部分内容,将两本书的经典部分收录在一起。卷上为唐诗,主要内容包括古今对唐诗的误...
终南-寻访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在中国,山是远离尘埃离天*近之所在,从古至今,总有人不管得意或失意都会走向田园,幽栖林下,那些洞悉天地奥妙、道德高尚的人喜欢住...
淺野敦子あさのあつこ出生於日本岡山縣。1997年以《野球少年》獲得第35屆野間兒童文藝賞,並榮獲『日本厚生省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推薦為優良讀物。2005年再以《...
时光的步调-中华国民生活历 本书特色 三月五日禹王诞辰,公祭禹王、疏浚河道堤防;四月寒食节,不举火、吃冷食;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舞龙舟;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
道格拉斯•霍尔特(Douglas B. Holt)是牛津大学营销专业欧莱雅讲座教授,也是文化战略研究项目组的联席主持。霍尔特是品牌战略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他先后...
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本书特色 建设现代的新文化首先面临的选择是,我们的传统遗产还有没有价值?这就需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反省中,我们才能确定我...
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汉字进行全方位解读,在讲解说明汉字的性质、起源、形义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释寓含在汉字形体...
(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书目答问 本书特色 《书目答问》,为古代中国好书榜,选取必读之书,指定*善之本。全面展示四部之学的代表作品,尤其大力揄扬清代学术的主要成...
浪漫笼罩在雾都伦敦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一、创新!我们的“人文素养读本”不单单是内容的堆砌,而是一条主线下的体系创新。由此及彼,由内及外,让我们在阅...
祝敏彻汉语史论文集 本书特色 收入这个集子的文章,是作者一生中所写的论文的主要部分。作者一生研究的重点是近代汉语语法史。本文集所收的多数是作者写的近代汉语语法史...
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较宏阔的历史背景,描述了西方文化自明清之际传入中国以来至清末的种种遭遇,以及国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作出的种种回应...
古邑张掖 本书特色 张掖,是古丝路重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本书通过祁连雪水润河西、远古先民的足迹、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邑、见证沧桑的扁都口等板块的叙写,话古道今...
菊与刀 本书特色 《菊与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
辜妤洁:有点迷糊有点任性有点漫不经心,一直一直做梦的鱼星人。第十二届、第十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花火第一届魅丽文化超级明星文学新人选拔赛全国冠军。已出版...
(匣装)中国象棋古谱(共2辑全8函20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繁体竖排,重达13公斤,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棋院、中国象棋协会组织当今象棋界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