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作者:唐筱菊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年:2007-07-01

评分:4.5分

ISBN:9787801996596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目录

云山“五七干校”的乡情
干校琐忆
成宁述往
和巴金在奉贤“五七干校
干校生活
干校看病记
干校探亲琐忆
乌拉泊“五七干校”记趣
三上干校
北京——黄湖,我和黄胄两地亲情
向阳湖畔
放鸭子
在成宁“五七干校”的日子
在临汾干校劳动
西华干校一千五百天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本书特色

汇入这股洪流的有党政机关各部委、文化艺术各团体、社会科学机构、大专院校、可谓各色人等,门类齐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有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文化名人和学者,有为数可观的杰出艺术家,有国家多年培育的体育健将、世界冠军,有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年龄上至年近古稀的老者,下至幼儿园里的孩童。
在干校的日子里,春夏秋冬,晨香寒署,泥泞湿滑的田间小路,脸上的泥土,衣上的汗清,繁重的劳动,半军营式管理,交织着人们的忧与喜,苦与乐、思与情,彷徨与沉沦,荒唐与抗争,探素与期盼。其中,即有在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中遭受迫害的经历,也有在农村劳动中的收获,更有在逆境中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党的原则的行动。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节选

1969年11月下旬,组织上通知我,准备去江西“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
。所谓再教育,对我个人来说就是继续接受批评和审查。
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感到江西是造反派称霸的地方,远离
中央,也远离家人,遇到紧急情况,很难与同情我的人取得联系。另一方面
,我又对江西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我*早参加战争(北伐战争)是在江西;参
加南昌起义在江西;井冈山时期跟着朱德、毛泽东打游击主要在江西;湘赣
时期,我指挥红军游击兵团作战的主要地区也在江西……可以说,在我此生
的革命历程中,江西是我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和一名军事指挥员的起点。
江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我依恋;江西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总萦
绕在我的梦中。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我一想到江西,便会从心底涌起一股乡
土般的恋情。的确,我早就把江西看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12月初,我随一批老弱病残和少数因故滞留的家属,*后离京赴江西“
五七干校”。此去吉凶难卜,真是“战地黄花衰,孟冬西风疾”啊!
我随身携带的行李不多,除被褥和换洗的衣服外,就是一只大书箱,里
边装满中央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书籍30多本,还有《史记》、《资治通鉴》等
文、史、哲、经方面的书籍。当时我想,干校生活无非两条:除继续接受审
查、参加劳动外,其余时间就是看书,我要利用这个机会认真地学习一点马
列主义,以弥补几十年来无暇系统学习理论的缺憾。
在赴江西永修的火车上,望着窗外匆匆闪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战
火纷飞的年代,逝去的往事,此刻又历历映现在眼前。抚今追昔,不觉心潮
起伏,思绪万千,遂即兴默吟五言一首:
我自江西来,又回江西去。
昔日草鞋行,今朝飞车遽。
轻装怀马列,悠然赴“五七”。
战地黄花衰,孟冬西风疾。
云山赋归欤,老骥兮伏枥。
此诗当时不敢公开。我信仰马列主义40多年,此时虽然处于“孟冬西风
疾”的环境,但仍不失“老骥伏枥”之慨。
大约是12月上旬,我们来到修水河畔的云山垦殖总场场部周田镇。这里
离校部所在地新丰大队约14里。我被编人离周田*近的三连。连部驻小里村
。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和外单位来校的带小孩的女同志,被安排住在周田公路
旁边小山包上废弃的云山总场职工医院旧址。
我单独住在*东头一间约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旁边住着当时的人事宣教
局局长张继璜、副局长李玉昌,计划局局长黄家景和另外几个机关干部及其
家属。当时我61岁,是这个“北京新村”居民中*年长的一个,大家都叫我
老萧或萧老头,孩子们叫我萧伯伯。
“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的心脏一直不好。出发前,周恩来总理指示要
给我带个炊事员。我由衷地感激总理的关怀,但谢绝带炊事员。我想,既然
是重返江西,那就一切从头做起。尽管我已年过花甲,但我还是那个气概,
不服气,不消极,更不悲观。
到干校后,我坚持自己买菜、烧饭、砍柴,衣服破了,能补的自己缝补
。有时柴米不继或不想动手,就到食堂去买饭买菜。粮食没有了,就跟邻居
们一起到四里外的罗店去买米。饮食起居完全自理。“缺腿方桌倚陋室,锅
碗瓢盆皆杂陈”,便是我在一首诗中概略描述当时的处境和自炊自饮的生活
情况。其实,那个只有三条腿的四方桌上,何止摆锅碗瓢盆,读的书籍、写
字用的纸张,也都堆放在上面。除了当饭桌,还要当书桌用。刚来时,闹了
几天肚子,在邻居们的照料下,身体渐渐康复,生活也习惯下来了。
赣北山区的冬天,潮湿阴冷,凉气常从墙缝、屋顶乘隙而人。室内无火
取暖,我想起过去徐特立曾跟我说过,当年他在长沙教书时,冬季,室内寒
冷,便在屋里就地跑步取暖,不失为驱寒之一道。于是,我也仿效徐老的“
取暖术”,在房间里就地跑步,果然一会儿身上就有了暖意。
不知是哪位同志向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连部派人送来了一篓木炭。室
内生起了火盆,顿时暖意融融,心情也随之豁然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尽管
节省着用,40斤木炭很快还是烧光了。有时冻得不行,就躺在床上,盖起被
子捂捂。我想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总得想个门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

我看到我们住的房子前后、山包附近,有不少齐胸高的树桩,这是人们
在伐木时站着拉锯留下的。有一天在室内又感到冻得难受,便拿着斧、锯去
伐树桩,把砍回的木桩破成劈柴,这样既可以驱寒,又解决了烧饭、取暖的
薪炭问题。
从北京出发时,我就做了不再回领导岗位的准备。我想,将来不论到哪
儿,总得学点劳动技能,以安身立命才是。到干校后,我根据自己的体力和
爱好,开始学木工手艺。先买来一套大、中、小号的木工工具,自己又做了
一把立式皮带锯和一条木工凳,就试着当起“木匠”来。好在云山既是农区
又是林区,食堂的薪柴堆里就可以挑选出有用之材,向他们买来锯成家具材
料。我试着做了几件板凳、桌子、书架之类的家具,看起来还蛮像回事。
俗话说:“三分木工七分油”,油漆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油漆上得
好,可为木工增光;油漆上得不好,木工的缺点就全暴露出来。为此,我专
门去向一位老木匠师傅请教。他告诉我:上油漆之前,先要刮好腻子,把刨
面抹平;上油漆的妙诀是“横刷竖顺”。我按照师傅教的诀窍一试,果然不
错,油出来的家具色泽匀亮,没有气泡,像件“鲁班师傅”的作品。1972年
回北京时,我把自己做的四方桌和长方形折叠桌也带回来。几十年过去了,
除因北方房间里冬天有暖气,使桌子稍有收缩和裂缝外,色泽仍然光亮。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像模像样,我打心眼儿里感到喜悦和自豪。我跟邻
居说:“有什么东西要做的话,我可以帮忙。”大家只是夸我的手艺不错,
却不好意思麻烦我。P1-4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