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全译插图本)

红与黑-(全译插图本)

作者:(法)司汤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7-07-01

评分:5分

ISBN:9787535435279

所属分类:世界名著

书刊介绍

红与黑-(全译插图本) 内容简介

《红与黑》的杰出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一系列写作手法的革新。其一,在结构上,小说继承了《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以于连一生的仕途、爱情为发展线索,重点描写了他在小城、省城、巴黎和监狱四个场景,在写法上又克服了《汤姆·琼斯》拖沓的弊病,而形成了主干明显、疏密得当的结构特征。而且, 《红与黑》已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的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显不出作者对“传统情节”的藐视和对作品“内在节奏”的重视。作品所表现的是1830年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空间”的“心灵蛮化”,而时间、地点的迅速变换,人物的忽隐忽现,对话的紧张不连贯等,更增添了作品的现代因素。于连得知夫人的揭发信,一怒之下赶往家乡教堂枪杀夫人,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从巴黎到小城,非得三四天,甚至一周才能到达,而一个人的亢奋情绪怎能持续如此之长?这一情节所造成的时空多层化,无疑使小说平添了现代小说“心理结构”的特征。其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采用了个性化手法。展现了于连这个经典人物形象之外的众多既有个性又有某一类型性格的人物。如在市长、瓦尔诺、老索雷尔等人的利欲熏心、拜金主义、市侩习气中,又可以发现市长的迂腐,瓦尔诺的飞扬跋扈,老索雷尔的锱铼必较。在同是与于连有恋情的夫人和小姐之中,我们看到,由于年龄、地位、处境的不同所造成的性格差异,有三个孩子的夫人,她的爱情是在封建和宗教念的恐惧、挣扎中度过的;而浪漫、任性的小姐,她大胆、疯狂,反复无常,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爱情。作品也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于连所以对教会发生兴趣,是与他亲眼目睹复辟王朝时期圣职人员的荣耀分不开的。其三是杰出的心理描写。《红与黑》的主要艺术魅力,是对人物行动时的深刻心理分析。作者将他的小说当作思索的媒介,时而发表反论,时而又用他的道理进行挑战。他的“心理分析”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特点,作者大体上是站在“主宰”的地位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有意无意地退出“主宰”的地位,或让作品里的人物自己说话,或通过登场人物的观察来展现另一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一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在今天,《红与黑》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一百多年来,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多次被改编为戏剧、电影。有关它的研究文章和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费迪曼教授所说:“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红与黑-(全译插图本) 本书特色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全译插图本) 目录

上卷
**章小城
第二章市长
第三章穷人的福祉
第四章父与子
第五章买卖成交
第六章烦闷
第七章亲和力
第八章小小风波
第九章乡间一夜
第十章身为下贱心比天高
第十一章夜色茫茫
第十二章旅行
第十三章网眼长袜
第十四章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鸡鸣
第十六章翌日
第十七章首席助理
第十八章国王驾临维利埃尔
第十九章思想招致痛苦
第二十章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与当家人的对话
第二十二章1830年的行为方式
第二十三章一位官员的苦恼
第二十四章省会
第二十五章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人世间富人缺少的是什
第二十七章初试人生
第二十八章迎圣体
第二十九章**次提升
第三十章野心家
下卷
**章乡居的快乐
第二章初入上流社会
第三章**步
第四章德·拉莫尔府
第五章敏感的少年,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说话的腔调
第七章痛风病发作
……

红与黑-(全译插图本) 作者简介

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