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称呼,还是有其神圣感的(代后记) 论理,中国的知青何止万千,而独独叶辛的名字与“知青”这两个字分不开。风行一时的《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曾给他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并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当年,他的这些小说被改拍成电视连续剧时,其盛况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孽债》在上海也创下了42.7% 罕有的高收视率。
叶辛在贵州生活了21年,正是他的切身经历,使得这些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广泛的反响似乎正是情理中事。可以说,他主要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和反思曾经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知青问题,显示了他对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别人生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次,对于同样的话题,他却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前不久,叶辛发表了一篇叫《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长文,编者认为这是一篇“仔细收集历史档案,查阅各种文献,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对长达十余年、波及几亿人的知青运动的来龙去脉做出系统清理”的重要文章,“这一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贡献”。此文发表后,时有报刊转载,反响颇大。
人们惊讶于叶辛的“两把斧子”——小说创作和学术研究并举,作家进入学术机构又成为时下一个突出的现象,我们的话题也正是从这一好奇开始的。
对于知青问题,您曾以文学的方式作了成绩显著的表现和反思,近来,您又以学术论文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这一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那篇学术长文的缘起和写作情况? 叶辛:写作这篇文章,缘起于我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七年前,也就是在1999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七卷本的《叶辛知青作品总集》,包括我写的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一些和知青话题有关的散文、随笔 (这套书出版前三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十卷本的《叶辛文集》)。
当时,我就对广东的同志说,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印数不要太大,可到了 2000年夏天,责任编辑给我来信说,一万套七卷本,已经销完了。读过我这套书或者部分读了我书的人,时常和我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缘于什么年代?上山下乡的总人数,到底是多少?老三届是怎么回事?上海究竟有多少人去上山下乡了?到农场去了多少?插队落户有多少?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到底是收获大还是损失大?等等等等。很多问题,我随口就能回答,一些问题必须费一些口舌才能讲清楚,还有些涉及具体数字的,则需要翻一翻笔记,查一下书才能说明白。让我吃惊的是,知青上山下乡,才过去了没多久,社会上很多人已经讲不清楚了。于是我就想剑,要写一篇长文,细细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个明白。不过原先我是想等退休之后写这篇文章的,写完以后,就附在《蹉跎岁月》、《孽债》再版本的后面,供有兴趣的读者看。
不料去年(2005年)夏天,我奉调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单位,每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研究、写论文,我任所长,总不能像专业作家一样,仍旧埋头写小说。于是我就把原准备退休以后写的论文,提前写出来。
但是,写作论文和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是写小说,构思好了,不足两万字,以我现在的速度,三天时间就可以写完了。而这篇论文,我用了两个月,八个双休日的时间才写完,比写小说慢了许多。
幸而文章发表以后,还是受到了一些关注。甚至“文革”中的先进典型知青柴春泽,也给我打来了电话。知青网上,全文也挂了上去,引起了不同观点的争论。有的知青纪念馆陈列馆及时作了搜索、陈列,表示要珍藏。
您在论文的末尾处提到“知识青年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上山下乡结束好几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下一篇论文的题目了”,您会就这一问题继续研究吗? 现在的很多人,讲起知青问题的解决,都想当然地说,“文革”结束,知青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一种感觉,大而化之地讲,这话没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青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拖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基本圆满解决的。我本人是1979年10月离开乡村调进省城的,这时期离“文革”结束,已经整整三年了。而在我之后,还有很多很多知青伙伴,拖了几年才得以找着归宿。之所以用一个“拖”字,是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都十分具体、复杂和难办。故而我正在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搜集材料,继续研究下去,以准备下一篇论文。
不过,《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这篇论文,完成应是一年以后的事了。我的主要时间,还是放在写小说上。
近年来,一些作家屡屡被聘入高校,如王安忆之于复旦,格非之于清华,马原之于同济,莫言之于山大,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在您也进入了研究机构,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您是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出任所长的。与您此前长期任职的作协系统的领导工作相比,您觉得现在的领导工作有些什么新的特点,能否谈谈您的感受? 文学所是较
本书描写了作者和同时代的人经历了由狂热、虔诚、盲目——迷茫、消沉——思考、振作、追求、奋进,这样一个三段式的思想历程,而逐渐在真实的生活中走向成熟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叶辛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总结,讲述了童年、青春时期、和文学创作阶段的故事。
叶辛,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落户。1979年11月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共出版五十余本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等。近年来出版《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文集》十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 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年优秀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家教》(上半部)获《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
向大师致敬:蒙德里安 本书特色 关于蒙德里安这位抽象艺术的主要人物,我们所知甚少。他离开阴冷潮湿的荷兰,来到艺术之城巴黎。“疯狂年代”,他住在蒙帕纳斯街区 ,每...
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 本书特色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
《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于质量视角的实证研究》内容简介:本书通过构建由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基于
王铁汉先生访问记录 内容简介 王铁汉先生是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书中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详细经过及原因,阐述了“不抵抗”政策...
《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内容简介:狂热、激情、天才。克洛岱尔姐弟:雕塑家卡米耶和诗人保罗,都生于象征着创造和激
洪业传 本书特色 宣传语:白先勇先生题写书名并推荐。燕京大学重要学人洪业先生唯一翔实传记,简体中文版首次完整呈现,附录余英时先生学术长文。编辑推荐:洪业是史学大...
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对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独立评论》的主创人丁文江先生复杂而有代表性的经历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并将其...
时刻准备着 内容简介 朱军坚持选用《时刻准备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正”又很“嘎”的名字,他觉得一直以来,面对命运的种种选择,自己的状态始终是“时刻准备着”,而机...
《人性的优点》内容简介:★世界励志“《圣经》”★克服忧虑、获得成功的必读书 《人性的优点》作为戴尔·卡耐基成功学教育的经典作
justlastweek,atmyfathers99thbirthday,Iaskedhimhowoldhethoughthewas.Grinning,hesa...
英中文双语读本--罗丹论艺术 本书特色 罗丹的思想与作品,有高度一致的主题:忧郁、苦闷、伤感及其对命运的抗争……“至于我,真实的追求者,生命的窥伺着,我存着警惕...
风雨一生阳翰笙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生启蒙上下求索、投笔从戎北伐南征、软禁南京斗争不息等内容。风雨一生阳翰笙 目录 总序引言**章人生启蒙 上下求索(一)...
《卓越团队绩效魔方:带团队的九个密码》内容简介:本书如何带出成功的团队?如何实现团队绩效的提升?如何通过团队打造成功职场人
《云鹿居漫笔》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最近二十多年来与学术有关的记人、品书文章的结集,是对其学术成长过程的点滴记录。记人,多是
《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1889-1920):戴乐尓回忆录》内容简介:从1889年来华到1920年的三十年里,戴乐尔在中国亲历了大东沟海战、威
诺贝尔传 本书特色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他聪敏好学,孜孜不倦地钻研,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各种指责和压力,研制更新更好的炸药。...
《小鸟》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外号“小鸟叔叔”的男人孤独而又充实的漫长一生。小鸟叔叔是个非常普通的老人,要说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归纳与推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经济学概念与方法的权威阐释(全彩视图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时间为主线,解析获奖者生平及其经济理论...
袁世凯传-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 本书特色 《袁世凯传》入选凤凰网读书35周好书榜的10本之一。湖南人民出版社年度重点品牌“思享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书系**辑;毫...
天遇:混沌与稳定性的起源 本书特色 本书描述了混沌与动力系统理论领域的中心问题——n体问题——的历史渊源与数学基础。作者依据大量的**手资料,生动描写了庞加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