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称呼,还是有其神圣感的(代后记) 论理,中国的知青何止万千,而独独叶辛的名字与“知青”这两个字分不开。风行一时的《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曾给他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并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当年,他的这些小说被改拍成电视连续剧时,其盛况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孽债》在上海也创下了42.7% 罕有的高收视率。
叶辛在贵州生活了21年,正是他的切身经历,使得这些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广泛的反响似乎正是情理中事。可以说,他主要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和反思曾经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知青问题,显示了他对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别人生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次,对于同样的话题,他却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前不久,叶辛发表了一篇叫《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长文,编者认为这是一篇“仔细收集历史档案,查阅各种文献,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对长达十余年、波及几亿人的知青运动的来龙去脉做出系统清理”的重要文章,“这一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贡献”。此文发表后,时有报刊转载,反响颇大。
人们惊讶于叶辛的“两把斧子”——小说创作和学术研究并举,作家进入学术机构又成为时下一个突出的现象,我们的话题也正是从这一好奇开始的。
对于知青问题,您曾以文学的方式作了成绩显著的表现和反思,近来,您又以学术论文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这一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那篇学术长文的缘起和写作情况? 叶辛:写作这篇文章,缘起于我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七年前,也就是在1999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七卷本的《叶辛知青作品总集》,包括我写的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一些和知青话题有关的散文、随笔 (这套书出版前三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十卷本的《叶辛文集》)。
当时,我就对广东的同志说,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印数不要太大,可到了 2000年夏天,责任编辑给我来信说,一万套七卷本,已经销完了。读过我这套书或者部分读了我书的人,时常和我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缘于什么年代?上山下乡的总人数,到底是多少?老三届是怎么回事?上海究竟有多少人去上山下乡了?到农场去了多少?插队落户有多少?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到底是收获大还是损失大?等等等等。很多问题,我随口就能回答,一些问题必须费一些口舌才能讲清楚,还有些涉及具体数字的,则需要翻一翻笔记,查一下书才能说明白。让我吃惊的是,知青上山下乡,才过去了没多久,社会上很多人已经讲不清楚了。于是我就想剑,要写一篇长文,细细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个明白。不过原先我是想等退休之后写这篇文章的,写完以后,就附在《蹉跎岁月》、《孽债》再版本的后面,供有兴趣的读者看。
不料去年(2005年)夏天,我奉调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单位,每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研究、写论文,我任所长,总不能像专业作家一样,仍旧埋头写小说。于是我就把原准备退休以后写的论文,提前写出来。
但是,写作论文和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是写小说,构思好了,不足两万字,以我现在的速度,三天时间就可以写完了。而这篇论文,我用了两个月,八个双休日的时间才写完,比写小说慢了许多。
幸而文章发表以后,还是受到了一些关注。甚至“文革”中的先进典型知青柴春泽,也给我打来了电话。知青网上,全文也挂了上去,引起了不同观点的争论。有的知青纪念馆陈列馆及时作了搜索、陈列,表示要珍藏。
您在论文的末尾处提到“知识青年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上山下乡结束好几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下一篇论文的题目了”,您会就这一问题继续研究吗? 现在的很多人,讲起知青问题的解决,都想当然地说,“文革”结束,知青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一种感觉,大而化之地讲,这话没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青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拖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基本圆满解决的。我本人是1979年10月离开乡村调进省城的,这时期离“文革”结束,已经整整三年了。而在我之后,还有很多很多知青伙伴,拖了几年才得以找着归宿。之所以用一个“拖”字,是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都十分具体、复杂和难办。故而我正在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搜集材料,继续研究下去,以准备下一篇论文。
不过,《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这篇论文,完成应是一年以后的事了。我的主要时间,还是放在写小说上。
近年来,一些作家屡屡被聘入高校,如王安忆之于复旦,格非之于清华,马原之于同济,莫言之于山大,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在您也进入了研究机构,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您是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出任所长的。与您此前长期任职的作协系统的领导工作相比,您觉得现在的领导工作有些什么新的特点,能否谈谈您的感受? 文学所是较
本书描写了作者和同时代的人经历了由狂热、虔诚、盲目——迷茫、消沉——思考、振作、追求、奋进,这样一个三段式的思想历程,而逐渐在真实的生活中走向成熟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叶辛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总结,讲述了童年、青春时期、和文学创作阶段的故事。
叶辛,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落户。1979年11月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共出版五十余本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等。近年来出版《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文集》十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 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年优秀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家教》(上半部)获《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
海明威传 内容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的一个医生家庭,酷爱打猎、钓鱼、斗牛、拳击、饮酒和...
提起吉米•亨德里克斯,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浮现起一个超乎现实的形象——一个注定成为巨星的人,他点火焚烧吉他,也燃烧着无数歌迷的
适合各年龄层读者阅读的艺术启蒙经典权威艺术史家联手知名插画师倾力编撰设计独特、装帧精美,呈现值得收藏的艺术丛书..........
《柴油发电机组新技术及应用》内容简介: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常用后备、应急电源设备,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用电系统中,特别是在负载对
只有屈指可数的商业著作能够历经数十年的考验而成为经典,毫无疑问,《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就是这样一本伟大的著作。管理大师
华盛顿:描写华盛顿传奇的一生(精装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在...
我的非正常生活:出版人洪晃传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外交家乔冠华的女儿的自传,作者书写了她十二岁闯美国,在美国名校受教育,回国成为著名出版人...
临终时刻-世界100位名人的生命倒计时 本书特色本书精心挑选了曾经影响过世界的100位名人,将他们的生平浓缩在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字里,一一呈现他们人生中的重要...
如果种子不死-纪德自传 本书特色 关于纪德自传 去年冬季,美国以发行文艺作品著名的“朗顿书屋”,出版了法国纪德自传的英译本,译文仍出自那著名的白赛女士之笔,是限...
世界神秘文化 本书特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积累,神秘文化也渐渐厚重起来。它们仿若陈年老酿,散发着隽永的醇香;又仿若绝世佳人,一颦一笑扣人心弦。然而,当人们驻...
《欧也妮·葛朗台》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中“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以主人公葛朗台的家
鲁豫有约.第2辑:岁月与回响 本书特色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强档栏目,谈话形式,谈话对象皆为在人生事业路途中有坎坷曲折经历的著名公众人物,范围涉及实业界、演义...
作为流行音乐史上的巨星,约翰·列侬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流行音乐的领域,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组建的披头士乐队、他的音乐
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除了编入《年谱
郭守敬评传 内容简介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天文仪器制造与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本书讨论其历史背景、家学渊源与师友情谊,由对其科学技...
因为尽情.所以伤心-纳兰容若传 本书特色 1、 唯美的人物传记:本书是一本全面讲述大清才子纳兰容若短暂却又精彩一生的人物传记。纳兰容若的诗词近年来不断升温,尤其...
大师底片--课本人物经典瞬间 本书特色 读这一本书,相当于看史上*著名人物的奇言奇行。书中汇聚了文化史上*著名人物*重要的妙语、独行,那些充满个性色彩的言行,引...
我是郎朗 本书特色 《我是郎朗》主人公郎朗喜欢的喜欢的英文书:《哈姆雷特》喜欢的中文书:《西游记》喜欢的运动:篮球、足球、乒乓球喜欢的音乐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
范缜评传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范缜评传**章家世、生平与论著一、家世二、关于生卒年的辨证三、生平与论著第二章南朝时期的社会与佛教一、门阀士族政治...
详细叙述了从有史可查的曹魏时代的谢氏家族第一代开始,到陈王朝末期的最后一代,谢氏家族的兴衰。全书以十几位谢氏子弟的才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