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

作者:陈伯海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07-08-01

评分:4.8分

ISBN:9787806270509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7世纪中国文学思潮,18世纪中国文学思潮,1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 本书特色

本书系列入国家“八五”社科重点课题的*终研究成果。全书主要综述近400年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作者基于400年前即16世纪后期晚明开始中国文学便萌发了近代化思潮这一认识,而将全书分为四编,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文学“由传统至现代”的发展过程。**编为1 7世纪,是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内部孕育出近代意识萌芽的阶段;第二编为18世纪,是复占思潮卷土重来和新思想萌芽潜滋暗长的阶段;第三编为19世纪,是在古今更迭和中西交汇双向撞击下,新倾向突破旧传统,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的阶段;第四编为20世纪,是在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引导下,新文学得到初步确立,并通过不断分化与组合曲折前进的阶段。全书富于创意和开拓性,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 目录

导论 自传统至现代
**编 17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章 两大思潮的激荡
**节 晚明个性思潮
第二节 清初实学思潮
第二章 尊情说的流行
**节 万物有情的宇宙观
第二节 大悲大愤出至文
第三节 体察七情的新文学
第四节 一情与众情
第三章 独创精神的高扬
**节 在复古主义羁绊下
第二节 性灵派的革新旗帜
第三节 唐宋派的牢固根基
第四章 人与文的俗化
**节 生活方式的趋俗
第二节 文艺观念的崇俗
第三节 诗文创作的融俗
第五章 创作倾向的崇实
**节 时代实录
第二节 以诗补史
第三节 文贵益世
第六章 作家主体的坚实
**节 坚贞的气节
第二节 深厚的学力
第三节 坎坷的阅历
第二编 18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章 时代与文化特征
**节 时代特征
第二节 文化特征
第二章 复古思潮回流
**节 复古思潮的重兴
第二节 复古思潮的高涨
第三节 复古思潮的延续
第三章 性灵思潮崛起
**节 性灵思潮的流变历程
第二节 袁枚:性灵思潮的一面旗帜
第三节 性灵思潮的近代倾向及其评价
第四章 人文思潮潜流
**节 人文思潮波澜初起
第二节 人文思潮的曲折与受阻
第三节 人文思潮的潜升
第三编 1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章 交错涌动的文学思潮
第二章 经世致用的文学
**节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笫二节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经世致用文学思想的转化
第三章 学习西方
**节 传教士的工作

第二节 以中化西
第三节 学习西方的深化
第四节 审美意识的变化
第五节 语言与形式
第四章 人文精神的曲折发展
**节 人的意识朦胧觉醒
第二节 人文精神的发展
第三节 改良礼教
第五章 文学的通俗化
**节 俗文学的崛起
第二节 文学运行机制的变革
第三节 俗化大潮下的雅俗渗透
第六章 复古思潮的末路
**节 形形色色的复古
第二节 近代西学输入后的复古思潮
第三节 复古思潮的衰亡
第四编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章 20世纪的语境
**节 现代化——一个世纪之梦
第二节 思潮纷纭
第二章 “五四”“革命文学”思潮
**节 “五四”——时代的转折点
第二节 胡适、陈独秀共举“文学革命”大旗
第三节 周作人与“人的文学”
第四节 鲁迅——“文学革命”实绩的体现者
第五节 茅盾与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
第三章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节 方向转换
第二节 国际上“左”倾文学思潮
第三节 中国文坛上“左”倾文艺思潮
第四节 鲁迅、茅盾坚持的现实主义
第五节 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两类文本
第四章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兴起
**节 救亡文艺思潮腾起
第二节 现实主义要求重现
第三节 关于“民族形式”
第四节 一股非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涌动
第五节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确立
第六节 胡风与七月派文学思潮
第五章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演化
**节 1949~1956年
第二节 1957~1965年
第六章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蜕变
**节 “文化大革命”风暴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文本
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人文思潮的回归与发展
**节 自上而下的正本清源
第二节 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拨乱反正
第三节 开放吸纳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文本

第八章 “自由主义”派文学思潮
**节 新人文主义思潮
第二节 现代评论派,新月派
第三节 “自由人”、“第三种人”和论语派
第四节 西方美学
第九章 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文学思潮
**节 虚位以待和价值迷失
第二节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十章 通俗文学思潮
**节 “井水”与“河水”
第二节 社会、时代的背景
第三节 文学观念
第四节 商业化经营
第五节 流行的节 奏和脉络
第六节 关于通俗文学中的混浊现象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