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

作者:栗继祖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年:2007-08-01

评分:4.7分

ISBN:9787504565655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安全心理学 目录

**章 绪论(1) **节 我国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分析(1) 第二节 什么是安全心理学(4) 第三节 心理学在工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8) 第四节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5) 本章小结(29) 复习思考题(29) 第二章 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30) **节 生产作业中的主要生理心理活动(30) 第二节 人在作业活动中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33) 第三节 条件反射和行为的强化(37) 本章小结(39) 复习思考题(40) 第三章 心理过程与安全(41) **节 认知心理与安全(41)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心理与安全(52) 第三节 意志与安全(61) 第四节 注意与安全(66) 本章小结(72) 复习思考题(73) 第四章 个性心理与安全(74) **节 个性及其与安全关系概述(74)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安全(76) 第三节 兴趣与安全(83) 第四节 性格与安全(88) 第五节 气质与安全(93) 第六节 能力与安全(99) 本章小结(106) 复习思考题(106) 第五章 易致人为失误的生理心理因素(107) **节 概述(107) 第二节 疲劳因素(108) 第三节 时间因素(115) 第四节 睡眠、意识觉醒水平与酒精因素(117) 第五节 社会心理因素(121) 本章小结(126) 复习思考题(126) 第六章 操作行为与安全(127) **节 不安全操作行为的一般表现与心理分析(127) 第二节 有意与无意违章操作行为分析(134) 第三节 解决违章行为的心理学方法(137) 本章小结(142) 复习思考题(142) 第七章 组织管理与安全心理(143) **节 领导行为与安全心理(143) 第二节 管理行为与安全心理(149) 第三节 安全行为的激励(154) 第四节 安全意识的强化(159) 第五节 安全教育培训(161) 本章小结(165) 复习思考题(165) 第八章 工作分析与人机匹配(166) **节 工作分析(166) 第二节 心理测量与人员选拔(173) 第三节 工作设计与人机匹配(178) 第四节 工作环境及优化设计(182) 本章小结(193) 复习思考题(193) 第九章 行为模拟与工程设计(194) **节 行为测量技术(194) 第二节 行为模拟与安全行为(201) 第三节 行为模拟与安全设计(206) 本章小结(212) 复习思考题(213) 第十章 安全心理与安全伦理(214) **节 概述(214) 第二节 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219) 第三节 工作满意感与安全伦理(224) 本章小结(229) 复习思考题(229) 第十一章 事故创伤的心理干预(230) **节 概述(230) 第二节 事故创伤后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及干预(232) 第三节 重大灾害事故的心理救援(236) 本章小结(239) 复习思考题(239) 主要参考文献(240)

安全心理学 本书特色

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
安全管理学
安全学原理
安全人机工程学
安全系统工程
职业卫生概论
工业通风与除尘
化工过程安全
工业防毒技术
机械安全工程
电气安全工程
防火防爆技术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安全经济学
⑦安全心理学
风险管理与保险

安全心理学 节选

nbsp; 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
安全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安全工程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初步统
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安全工程专业已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兴专业之一。
加强教材建设,是促进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本届
(2004—2008年)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充分吸收现有教材
成果和借鉴上届教指委安全工程专业教材成功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
启动了“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出版工作。**
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
程学二》《安全系统工程二》《职业卫生概论》《工业通风与除尘》《化工过程安全》
《工业防毒技术》《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防火防爆技术》《锅炉压
力容器安全》《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等15种。
本套规划教材的编写力求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新发
展,立足现实,反映前沿,力求创新,既包括已经成熟并被公认的理论与学术
思想,又反映安全工程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与代表性的*新理论、技术和方
法,并借鉴吸收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理念与方法。
在本套教材开发过程中,全国30余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

和学者积极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和审订工作,教指委秘书处、教材开发分委会和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是我国安全工程学科在教材建设方面又迈出的重
要一步。虽然我们尽了*大努力,但仍有不足,恳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
’和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7年8月

前 言
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
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安全心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的32个分支学科
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安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也日趋广泛。
我国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有极大的关系,也与不重视
人、不尊重人、不了解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但是,我们以往培养的安全
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基本上不接触安全心理学的知识,也就不太了解运用这些知
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因此,使得这些学生在日后的实际的安全管
理工作中,难以很好地解决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类事故以及隐患。而脱离了人的因素的
安全管理由于存在巨大缺陷,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安全心理学的内容涉及安全事故中非常重要的人为因素的问题,本课程的开设对于安
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其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进行
安全心理学教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是不完善的,没有安全心理学知识的学生是难以胜任将来
的安全工作的。但由于我国进行安全心理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因此,近年来安全
心理学虽然已经在高校本科安全工程等专业开设,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已经出版的相
关书籍,基本上都是在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加以解
释,脱离了当前安全生产的实际,没有能够体现出现代安全管理对这一学科的需求,也很
少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由于内容的缺陷,安全心理学虽然
是安全专业基础课,但开设本课程的高校较少,即使是已开设本课程的院校,学生除了了
解到一些心理因素与安全有关的知识外,基本上不懂得如何在实际的管理中运用,因此,
远远没有起到开设本课程应有的作用,使安全心理学在安全专业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
视。
本教材是在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于2006年上半年开始

组织编写的。教材编写中,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对于安全
心理学的教学要求,在广泛征求国内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审定通过了《安
全心理学教材编写大纲》,这也是安全心理学在我国高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首次确定的教
学大纲。参编者结合国内已经开设本课程高校的教学实践,以安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核
心,参考近年来安全心理学教学相关教案和研究资料以及多种心理学相关专著编写而成。
本书系统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完整地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
识。包括近几十年来安全心理学研究在各领域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同时,结合理工科高校
的实际,相比其他安全心理学著作增加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安全行为模拟和心理救援方面
的应用。同时,注意提供与安全心理学相关的具体的设计、管理方法,以便于学生将来在
工作实践中加以应用,发挥出安全心理学应有的价值。本书是为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本
科基础课使用的规划教材,也可以作为研究生使用教材以及教育、医学、社会学、管理
学、军事、司法、体育、艺术以及机械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上述领域中实际工作
的参考读物。
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章、第六章由太原理工大学栗继祖编写,第二章、第五
章、第十一章由中国煤炭工业环保安全培训中心尹贻勤、太原理工大学栗继祖编写,第三
章、第四章由中国矿业大学聂百胜编写,第七章、第九章由北京科技大学金龙哲编写,第
八章由聊城大学孟现柱、张春雷编写,第十章由太原理工大学王茜编写,中原工学院王新
泉对本书大纲编写提出了有益的意见。栗继祖负责对全书统稿工作。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心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
事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执委、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执委、国际人
因学会(IEA)执委、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科学自由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理事
会(ICSU)中国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国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张侃教授主审。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指正。
编者
2007年8月

第五章 易致人为失误的生理心理因素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易致人为失误的基本生理和心理因素。
2.掌握疲劳、生理节律及生理心理机能失调、酒精与药物、群体心理以及人
际关系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节概 述
人,本身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着的巨大系统。这样一个巨大系统被大量
的、多维的自身变量制约着,同时又受到系统中机器与环境方面的无数变量的牵涉
和影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每个作业者作为一个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都会
受到来自自然、社会、企业、家庭以及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劳动群体等外界环境及个
人生理、心理特点中异常因素的影响,使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发生不利变化。这些
来自作业者外部和内部干扰因素的影响,都将导致作业可靠性降低,以致出现人为
失误或差错,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研究人的作业可靠性时,常采用概率的方法和因果的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
研究。如果用人的失误率来定量分析,作业可靠性即可用下式表示:
R一1一F
式中R一人的作业可靠度;
F-人的失误率。
因此,人的作业可靠度可以定义为:作业者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能成
功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人的作业可靠度可作为可靠性的量化指标。
影响人的作业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内部干扰因素和外部干扰因素见表5—1。

表5—1 影响作业可靠性的内部干扰因素和外部干扰因素
┏━━━━┳━━━━━━━━━━━━━━━━━━━━━━━━━━━━━━━━━━━━━━━━━┓
┃ ┃(1)不良的生理、心理状态,如疲劳、情绪波动(如愤怒、恐惧、惊慌、时间紧迫感等)、注 ┃
┃ 内部 ┃意分散或不注意、睡眠不足或大脑觉醒水平低、生理节律低谷期 ┃
┃ 干扰 ┃(2)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中的一些与职业的不适应因素或不良因素 ┃
┃ ┃(3)遗传生理、心理缺陷或患有身体和精神疾病等 ┃
┃ 因素 ┃ ┃
┃ ┃(4)安全知识、技能训练水平和工作经验方面的欠缺 ┃
┃ ┃(5)安全意识差、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上的缺陷等 ┃
┣━━━━╋━━━━━━━━━━━━━━━━━━━━━━━━━━━━━━━━━━━━━━━━━┫
┃ ┃(1)不良的自然环境,如噪声、振动、高温或低温、高湿、照明不足、粉尘或烟雾、有害有毒 ┃
┃ ┃气体、生产空间狭窄或布置不合理 ┃
┃ ┃(2)不良的社会环境,如管理行为恶劣或不当、社会不良的价值观、安全文化上的缺陷,安全 ┃
┃ 外部 ┃管理松弛及法律与制度方面的缺陷等 ┃
┃ 干扰 ┃(3)操作系统,信号装置、仪表等的设计存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上的不合理因素 ┃
┃┃(4)工作岗位、工种或场地的变动 ┃
┃ 因素 ┃ ┃
┃ ┃(5)过高的工作负荷,如作业强度过高,劳动时间过长,作业姿势的限定等 ┃
┃┃(6)个人生活中的变动因素,如亲友亡故,家庭纠纷或变故 ┃
┃ ┃(7)药物、毒物(包括酒精)等作用于人体而造成的影响 ┃
┃ ┃(8)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培训不足 ┃
┗━━━━┻━━━━━━━━━━━━━━━━━━━━━━━━━━━━━━━━━━━━━━━━━┛
第二节疲劳因素
一、疲劳的性质与特点
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会有疲劳和机能衰退现象,这就是疲劳。疲
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疲劳和休息是能量消耗与恢
复相互交替的机体活动。疲劳与休息的合理调节,可以使人体的感觉器官、运动器
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锻炼、提高。在适度的范围内,疲劳对人体并没有什
么害处。相反,人体如果长期缺乏应有的疲劳,则会引起机体内部活动的失调,如
睡眠不良、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但是,如果由于工作负荷过重及连续工作时间
过长,造成过度疲劳,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人体生理、心
理机能的衰退和紊乱,从而使劳动效率下降、作业差错增加、工伤事故增多、缺勤
率增高等。
现在,疲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已有人把疲劳称之为工

业事故中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工业安全方面一个长期研究
的重点领域。因此,对于我国的研究者和安全管理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疲劳因素的
研究和预防,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以缓解我国各类事故居高不下,人民的生
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局面。
疲劳按其产生的性质,可分为生理疲劳(或称体力疲劳)和心理疲劳(或称精
神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由于人体连续不断的活动(或短时间的剧烈活动),使
人体组织中的资源耗竭或肌肉内产生的乳酸不能及时分解和排泄引起的。心理疲劳
有时是由于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工作引起的,因为这种工作不能引起劳动者
的动机和浓厚的直接兴趣,加之没有适当的休息与调换工作的性质,就会使人厌倦
和焦躁不安,甚至失去控制情绪的能力。在有些情况下,心理疲劳可能因为有的工
种需要用脑判断精细而复杂的劳动对象,脑力消耗太大而引起。在另一些情况下,
可能由于人事关系矛盾或家庭纠纷等令人很伤脑筋的事情,造成精神疲劳。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在劳动中并不一定是同时产生的。有时身体上并不感到疲
劳,而心理上却感到十分厌倦。也有时虽然工作负担很重,身体上感到疲劳,但由
于工作富有意义或做出了成就而感到精神轻松,仍能很有兴趣地工作。生理疲劳和
心理疲劳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在生理上疲劳时,由
于某种动机的驱动和意志上的努力,可以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但不能维持过长,超
过某种限度,勉强工作就会引起过度的疲劳。这不仅有碍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
且容易产生意外事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体的生理规律,对延长劳动
时间和加班必须予以严格的限制。
二、疲劳的产生与发展规律
疲劳这一特殊的生理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疲劳发展的几个阶段
(1)疲劳的积累。疲劳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随活动时间的持续而逐渐积累、
加重。活动时间越长,疲劳就越加重、明显。
(2)疲劳的持续。人体发生疲劳后,并不由于活动的停止而随之消失,它要持
续一段时间。疲劳的程度越重,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