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

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

作者:陈旭耀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7-09-01

评分:5分

ISBN:9787532547630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 目录

序(黄仕忠)
前言
一、碧筠斋古本北西厢
二、新编校正西厢记(残叶)
三、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
四、新刻考正古本大字出像释义北西厢
五、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徐士范刊本)
六、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熊龙峰刊本)
七、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刘龙田刊本)
八、重校北西厢记(继志斋刊本)
九、重校北西厢记(无穷会藏本)
十、重校北西厢记(文学所藏本)
十一、重校北西厢记(三槐堂刊本)
十二、重校北西厢记(罗懋登注释本)
十三、重校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北西厢记
十四、新刊合并王实甫西厢记
十五、北西厢记(李搬校本)
十六、北西厢记(何璧校刻本)
十七、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
十八、元本出相北西厢记(起凤馆刊本)
十九、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挖改本)
二○、元本出相北西厢记(玩虎轩刊本)
二一、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
二二、田水月山房北西厢藏本
二三、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
二四、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
二五、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二六、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
二七、鼎镌西厢记
二八、李卓吾批评合像北西厢记
二九、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三○、袁了凡先生释义西厢记
三一、新刊考正全像评释北西厢记
三二、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西厢记
三三、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西厢记(存诚堂刊本)
三四、新刻徐笔峒先生批点西厢记
三五、词坛清玩·粲遭硕人增改定本(西厢定本)
三六、词坛清玩·粲道硕人增改定本(西厢清玩定本)
三七、西厢记
三八、西厢会真传
三九、北西厢
四○、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
四一、王实父西厢记、关汉卿续西厢记(会真六幻本)
四二、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
四三、殊订西厢记
四四、徐文长批评北西厢
四五、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
四六、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
四七、西厢记传奇
附录一:本书名称索引
附录二:明刊《西厢记》佚本简介
附录三:明代几种主要的《西厢记》选本
附录四:继志斋刊本眉栏批注
附录五:起凤馆刊本眉批
附录六:重校蒲东珠玉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 内容简介

这本《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原是旭耀的博士论文的附录,也是他的博士论文的材料来源。关于《西厢记》版本的梳理,*早始自郑振铎先生。他在《(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1933)一文里,列举了二十六种明、清刊本,其中含明刊二十二种,有五种且未寓目。后来傅惜华先生编《元人杂剧全目》(1957),列明刊本三十种,除掉清代复刻和重刷本,以及现代影印本和重刊本,也只剩二十一种。后来日本东京大学传田章先生编《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1970),所列明刊本六十六种,内含佚本十四种,未见本三十二种,重出一种,所见者亦仅二十六种。后又出增订本(1979),新增人四种,二种已佚,一种为重刷本,实增亦仅一种。传田章先生此目,已堪称集大成,但限于当时条件,大多未能看到原书,间据前人著述或藏者目录移录,因而难免存在错讹,所移录的材料也有欠完备。蒋星煜先生所撰有关考证文字,对传田章之目录,已多有补证。蒋先生为《西厢记》版本研究的大家,其所见版本已较传田章先生为多。所作考论,亦较前人系统、翔实、完备。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某些版本蒋先生亦仍未得见,某些版本虽曾一度获见,但由于只能在善本室阅读、记录,既不能持各本相较,行文时已没有条件加以复核,故间存错讹,并影响到具体的结论。旭耀此录,实是在传田章、蒋星煜两位先生的工作的基础上,重新作了系统的梳理,除少数几种版本外,均以目验为据,所见有原刊本、抄本、微胶、数码照片、扫描光盘、复印本等等类别,某些版本更以藏于不同图书馆的多种残存版本互勘、配补,方使原刊本面目得以呈现,因而能够后来居上。此录不仅有助于《西厢记》版本研究,而且对于《西厢记》传播史、戏曲发展史、明代版刻史等,均有参考价值。

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 节选

二、新编校正西厢记(残叶)
1980年(周续赓说1978年)中国书店的刘连仲先生在一部元版《通志》(蒋星煜说《文献通考》)的封皮内侧,发现了几张《西厢记》的残叶,较为完整的有三张,分别是《西厢记》卷一的*末两张,及卷二的**张。此残叶全名《新编校正西厢记》(以下称“残叶本”),版框高19.5厘米,广13.5厘米,半叶13行,行22字,曲文连写,科白有时与曲文连写,有时又分开写,分开写时低一格。半叶四周双边,有界,大黑口,双顺黑鱼尾,版心于二鱼尾下分别镌一“相”字及叶数(残存的卷之一倒数第二叶版心上鱼尾下有一“相”字,下鱼尾下则有“十五”标示叶序)。有插图,每幅半叶,卷之一末叶上的一幅残存近一半,卷之二卷首一幅则较完整,左上角有“孙飞虎升帐”五字。正文卷端首行题“新编校正西厢记卷之某”(残存卷二卷端首行题“新编校正西厢记卷之二”),正文每卷结束当有“新编校正西厢记卷之某终/毕”。
从残存页的内容看,残叶本的内容当与弘治岳刻本的内容接近,这证明早期的《西厢记》刊本在文本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残叶本当分五卷,但每卷曲白连写(科白也时常与曲文分开写),不另分“**折”、“**出”之类,也无标目。每卷末尾当有“题目”、“正名”各二句,卷一末不见有【络丝娘煞尾】(按,弘治岳刻本同),其后三卷(即卷二、三、四)则当与弘治岳刻本一样,存在【络丝娘煞尾】。这些与郑振铎先生早年的推断极为吻合,可见先生有超乎常人的判断力。
关于残叶本的刊行年代,蒋星煜先生从其字体(特别是简笔字)与明成化间永顺书堂所刊的《白兔记》等曲本接近,认为“应该是成化年间刻本,并且也不排除永顺书堂所刻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早于成化,早至元末或明初”。段洙恒先生则从用纸、字型、版面风格、插图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残叶本在这些方面均与元代刻本接近,因而残叶本“可能成于元代,如不是*初的本子,也当相去不远,印书至迟不晚于明初”。二者所定时间尽管相差较大,并且所论也都有道理,但笔者则认同蒋先生的判断,即残叶本是明成化间刻本,而且极可能是永顺书堂所刻。因为,段氏分析的虽不乏道理,但所论是一种普遍性,且无确切依据。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元代刻本的特色(包括用纸、字型、版面风格等),明前期完全可能继承,尤其段氏所说的元代福建刻书用纸较粗糙、校勘不精、多用俗字等,则直到晚明,福建建阳刻书在这些方面也无多少改进。笔者赞同蒋氏的判断,除了他所分析的残叶本字体与成化间永顺书堂所刊《白兔记》等接近外,还有在版式、插图等方面二者的神似。蒋氏虽也提二者版式接近,但未作具体分析,笔者试补充之。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