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美学

生态环境美学

作者:岳友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7-09-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06280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生态环境美学 内容简介

《生态环境美学》是关于研究“生态美学”的专著,书中从哲学、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从传统文化范式向生态文化范式的转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了生态文化时代的环境价值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生态环境审美观念、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环境美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研究“生态美学”的专著,书中从哲学、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从传统文化范式向生态文化范式的转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了生态文化时代的环境价值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生态环境审美观念、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环境美学 目录

绪论**章 环境美学的生态存在论基础**节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存在关系的历史考察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第二章 生态环境美学的价值论基础**节 生态环境价值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价值第三节 生态环境价值与生态环境的价值的统一第三章 环境美学的生态伦理学基础**节 生态伦理学第二节 生态伦理学在环境美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 生态环境美的基本形态**节 生态环境美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美第三节 生态环境艺术美第五章 生态环境美(广义)的审美特征和规律**节 生态环境美(狭义)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美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第三节 生态环境艺术美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第六章 生态环境美的建设**节 “自然的复魅”第二节 人工环境美的建设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建设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生态环境美学 节选

nbsp; 序
山东理工大学以文学院为依托,于2002年末成立了“生
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体现了学校在学术研究上的前
瞻性。中心成立四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
目前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生态美学丛书》(共五本)。这是迄
今我所知道的一个科研机构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所集中出版的第
一套丛书,从其覆盖面来说,既有韩德信教授论述生态文艺学
产生的必然性的史论式的论著,也有盖光教授有关“文艺生态
审美”的专论,还有岳友熙博士的“生态环境美学”、张艳梅
博士等人的“生态批评”、王立等人的“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
外文学作品”。在立论上,则主要凭借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
事实证明,生态、审美与人文三者之间的统一只有在当代生态
存在论“此在与世界”的在世结构中才有可能,而在传统的
“主客二分”的在世结构中,三者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哲
学理念之由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转变,成为当代生态美学与
生态文艺学成立的前提。我相信本丛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当代
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生态美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提出,历经13年
之久,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迄今为止已经召开有关学术会议
七八次,出版专著10余部,有10多名博士生进行这方面的研
究,有的已经写出博士论文并答辩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大约有

4个与之有关的项目获得立项。目前,生态美学的发展面临着
许多有利的条件与良好的机遇。我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
标的确立、“以人为本”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
都为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开拓了现实的空间;从国际学术
界来说,生态美学于20世纪中期产生以后,在人们越来越体
认到环境问题对于人的生存威胁倍加严重之时,包含生态美学
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日益勃兴。如果我们将1950年海德格尔
发表《物》一文,提出“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作为其开端,那
么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作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的《寂静的
春天》的发表与1978年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评”与“生态
诗学”概念则是生态美学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伴随着生
态批评成为“显学”,20世纪90年代“环境美学”得到长足
发展。2006年,国际美学学会会长、荷兰美学家海因兹·比兹
沃德在我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指出,当前艺术美学、生态环境美
学与生活美学构成了美学的热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
们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正是对于国际美学发展的一种呼应。何
况,我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无论是儒家的
“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善待众生”
等生态智慧,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成为我们构建当
代生态美学理论与进行中西对话的宝贵财富。
当然,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新的生长点,它的发展仍然处
于建构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对其特有内
涵的探索更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的生态美学理论形态更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但生态美学的发
展很可能是我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但愿山东理工大学
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与文学院的同行能在丛书出版的

基础上再接再厉,在生态美学理论的严整与完备上作出更多努
力,为我国这一新兴学科生长点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也使
其逐步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一个亮点,在全国产生更大的影
响。
当年,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之
时邀请我加盟,我也欣然同意,曾经有幸去参加过几次活动,
但终因杂务繁忙没有尽责,深为遗憾。现在看到该中心与文学
院的同行写出系统的丛书,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实感欣慰,所
以写了以上的话与山东理工大学的同行共勉。
曾繁仁
2007年3月10日
于济南六里山下

第二章 生态环境美学的价值论基础
生态环境美学的价值理论基础就是生态环境价值论,它是
继生态存在论基础之后,生态环境美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又一
个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这是我们要在本章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
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认识也就不同,因此就会形成不同性质的价
值观。生态环境价值论是在当代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人类
面临生存危机,并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情况下
产生的。生态环境价值论是在对传统价值观辩证否定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超越。
古往今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根本不
同。我们可以把价值观的发展大体上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宇
宙本体论时代、人类本体论时代、生态本体论时代。
在宇宙本体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大都肯定自然界
的价值。中国古代道家价值观就是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价值
观。它不但以自然界的秩序和目的为善,重视维护自然本身的
秩序和规律,强调保持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且在人与自然
的价值关系上,它从自然总体运化(庄子谓之“大化”)之高
度,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价值平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①

就是这个道理。道家的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把自然推崇到无以
’复加的程度,甚至从自然价值的角度否定人的社会价值。他们
认为,儒家制定礼义道德规范治理社会属于“人为”,破坏了
自然生态的自身秩序,因而主张放弃“人为”价值,纯任天
然,回归到原始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至德之
世”①。其实,虽然儒家价值观与道家价值观有所不同,它肯
定人具有高于其他万物的价值,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
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
义,故*为天下贵”②。但是,从总体来说,儒家同样关注自
然界的和谐发展。因为它在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主张通
过制定礼义道德规范约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维护社会秩序
的同时,还主张人的*高价值是“赞天地之化育”,并把人的
这一价值提高到与天地并立的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人类本体论时代,文艺复兴使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
大加强,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膨胀,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
观。对个人来说,这种价值观就变成了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一种主观主义工具价值观,在人与自然
的关系上,它关注的是人的利益和目的,把人看做惟一的价值
主体,认为自然万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的工具价值,否定自然万
物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如佩里说:“任何客体,无论它是什
么,只有当它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兴趣时,才获得价值。”③詹

姆斯也说:“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没有意义色彩,没有价值特
征…我们周围的世界似乎具有的那些价值、兴趣或意义,只
不过是观察者的心灵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①这都是现代人类
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的极端发展,
造成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征服、疯狂掠夺和破坏,造成了人
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也正是它促进了自己的灭亡和生态
环境价值论的诞生。
在生态本体论时代,生态环境价值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价
值观。它源自保护生态系统和生命多样性的现实要求。因为现
代人类正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给人们带来的生态危机和
生存困境,这要求人们改变价值观念,重新认识生态系统和自
然万物的价值。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但要考虑到人的目
的、利益和价值,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生物、生态环境系统、生
物圈客观存在的目的性、权益和价值。将伦理观照的范围由人
类共同体扩大到生命共同体中的生物、生态环境系统和生物圈
整体,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万物的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和共荣。
生态环境价值论,就是人类在生态本体论时代对人与自然
万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关系的独特新颖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它主要是针对近现代人类本体论时代的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
观,而肯定价值的客观存在,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生态环境
系统的价值,并重新阐述人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关系。生态环境
价值论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传统的价值论进行反思,在新的自
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价值论。

生态环境美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岳友熙,男,1967年5月出生,山东潍坊人,文学
博士,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生态文
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
篇、专著2部、合著3部;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l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项、“山东
省软科学基金项目”l项
内容提要
本书从哲学、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生
态环境美学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从传统文化范式
向生态文化范式的转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
现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了生态文化
时代的环境价值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生态环境
审美观念、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基
本特征,提出人类历史的发展经过了“自然本体
论——人类本体论——生态本体论”三阶段说,
提出了生态意识是衡量人类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
探讨了生活质量评价标准、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
式对人和自然的本质造成的异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