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可以为儒学的价值目标做一个粗略的排序:君王(同于朋友)→社稷(邦吲)→爽夏之辨(恪守华夏本体文化;变夷为夏)→天下→公道→仁德理念(儒学根本理念)。所滑“公道→仁德”理念,是包括“修身”各项目在内的。这是儒学生死以之,必须恪守的东西。在这个逻辑中,现实的书写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关系:君主不仁,为社稷计,可以背之。邦国有道,须守死善道;邦国无道,敛夷夏纷争,以变夷为夏为重?邦国无道,可行汤武之事儒学核心“公道→仁德”理念不能须臾离之。——参14-09章鼓吹孔学要做的,其实是在没有宪政的目度实行类宪政功能,推动封建帝制成为“有限政府”模态,在政治人力资源的源头上,殳除种种可能的激进倾向而代之以中道理念。孔学从来没有赞同或怂恿过君王的无限权力,相反,总是通过清议(德治教化、政治监督、理性批判)来削弱或限制君王的权力。——参11-16章鼓吹现代儒学将是一种理性儒学,有限儒学、儒学的确正在依据着“曲阜→中原→中→中国→东亚→世界”的轨迹传播着自己的理念。但是不能因为这个事实而生成堂皇情绪,以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可以成为全球性质的“普适理念”。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世界诸子之一,是学术,是思想,不是宗教,不是大众事业,毋宁说,儒学还小过是土大夫的事业。在现代这个多元化时代,尤其不是多数人的事业,不能将儒学推动为“宗教传播”和“群众运动”,……现代儒学可以参与建构全球伦理,但不可能独家建构全球伦理。以现代儒学“启蒙”全球,是不可能的。——参8-07章鼓吹
简介本书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本书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孔子所谓的“好学”,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求道。求道在践履,所以本章所论实践性活动,在孔子看来就是“好学”。二孔子一方面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方面又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两个话头似乎矛盾,但是《乡党篇》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在有些版本中,是将上章末的“斋必变食,居必迁座”列于本章之首,与之连读。这样就能知道,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要求,那就是“斋事”中的食居要求。所谓“斋事”,其实就是“祀与戎”的“祀”,这样敬拜鬼神祖宗的重大场合,与“君子”平时的生活当然要有区别。斋事中要求盛馔,“君子敬其事则盛其礼”(刘宝楠《论语正义》)。这既是礼制的规则要求,也是对祖先神内心诚敬的自然反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一方面有克己求道,重精神生活、不重物质生活的道德追求,一方面又有尊重传统,精心维护礼制的思想倾向。要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日常生活中的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祭祀活动中的孔子。这样,对孔子以及孔子的话语就有了深入、准确的认识。“食无求饱”的“饱”,应该理解为“过分”;“居无求安”的“安”,应该理解为“安逸”;舍此,可能都不算正解。孔子不可能要求“好学”者必须处于饥饿和不安状态。本章可与《里仁》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观。二、“慎言”,是孔子儒学很重要的命题。《论语》中有多处讨论。与“慎言”相反,就是“高论”或“放言”、“夸夸其谈”。儒学不欣赏这类行为。朱熹说:“今之学者,多好说得高,不喜平;殊不知此乃合当做底事。”(《朱子学的》)程子有一譬说很精彩:“学者好为高论,犹贫人谈金,辨其体色,权其轻重,商其贵贱;其言未必非也,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未尝自言金之美也。”(《二程粹言》)懂得一个道理,高谈阔论,以为自家得道,是道浅者大言;君子有道,言其所当言而已,此之谓慎言。后记写作《论语鼓吹》,许多人给我助力。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精神的、道德的、思想的、行为的,等等——影响我完成了这一部书。少蒙庭训,有幸与《论语》“相遇”(马丁·布伯用语)。我少年时代有冥顽之气,顽梗之习,先严先慈屡以《论语》教诲。稍长,严慈即嘱我读他书之外须读《论语》。更于耳濡目染间,我学习到了严慈那种源于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五十年来,我于儒学差有所得,能恪守士大夫习气不稍浮躁,应当感谢圣贤道种之所孕育;而所以孕育,严慈为我植入耳根,引我力行,当为第一因。就传统义理之诠释而言,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之外,我尽可能地注意到了唐君毅,以及美国汉学家H.G.顾利雅、赫伯特·芬格莱特,韩国大儒崔根德等人的意见。圣贤话语让我看到《论语》之历史图像,海外之声让我看到《论语》之世界图像。视阈融汇下的纵深与平面,它们的边缘所及,共同构成我研究的半径。将《论语》仅仅讲述为“修身”,有两种可能:文化阴谋或肤浅无知。《论语》或儒学,还应该是政治的。弘道,应有政治哲学的介入。这样,孟德斯鸠、阿克顿、托克维尔、埃德蒙·柏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福泽渝吉、古斯塔夫·勒庞、塞缪尔·亨廷顿
金纲,原名李金纲、李作乾,ID:老金在线。下过乡,渎过书,现为自由撰稿人、民间学者。致思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自诩为现代士大夫。“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常置座右。
厚黑学-典藏版 本书特色 此版本为精装本,内附彩色精美插图,迄今为止性价比可谓是*好的一个版本!厚黑学-典藏版 内容简介 《厚黑学》被誉为“民国第?奇书”,近年...
儒的气场 本书特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自修自勉、成功成事之道。大功业、大境界。本书从“修身”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自省、克己、...
小窗幽记 本书特色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是明代格言警句类小品文。该书以哲人式的冷隽针砭时弊,抨击浇漓世风,意简意赅地阐释了修身养性、为人处...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研究(全三册) 本书特色 如何才能以一种能够贯穿始终的逻辑来解读《周易》,是古今学者们面临的难题。查《汉书》所载西汉时期刘歆所作的种种解释和三国...
冒鹤亭京氏易三种 本书特色 《冒鹤亭京氏易三种》内容简介:民国期间历任北京政府财政部顾问,浙江瓯海(温州)、江苏镇江、淮安等关监督,农商部经济调查会会长,国民政...
本书是对《周易》包括《易纪》全文的注释。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认为《易》辞皆观象而累,故重在以象释《易》。除了依据《易傅
大众哲学 本书特色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它以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的事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作者简介 p>万东美(1 899~1 977) 名殉,字东美,1 8 9 9年生于安徽桐城.系硕儒方苞第十六代子孙。幼年即受中国古...
佛教.世俗 本书特色 佛教是入世的、积极的,所展现的是饶益有情、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萨精神。本书秉承人间佛教精神,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将佛教种种精辟独特的看法,有关...
中国美学史(修订本) 本书特色 《中国美学史》(修订本)按照远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的朝代顺序,介绍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美学,呈现...
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 内容简介 一个学者的传记就是他的思想发展历程。 本书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对何新的思想发展历程提示了脉络。 本书以孙伟化(《党的生活》记者...
西方美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三个部分,对西方国家的美学史进行了探究。西方美学史...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
威音文库.译述(全二册)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传承发展,至隋唐进入极盛时期。晚唐武宗灭佛,佛教逐渐衰微。经宋、元、明、清高僧大...
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 内容简介 《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是张小刚同志在其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自2001年开始从事敦煌瑞像图等题材的研究工...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特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
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宋代理学理论思想研究》首先对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的理论系统和概念系统进行了梳理,然后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对各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的伦...
七纬-全二册-附论语谶 内容简介 纬书盛行于两汉时期,其内容主要是依托经学,以纬配经,歪曲经学原义,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纬书中包含丰富的有...
“他的教导,对于我们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类本位主义的理解方式来说,是一剂至关重要的解毒药。”这是一行禅师著作的英文编辑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