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可以为儒学的价值目标做一个粗略的排序:君王(同于朋友)→社稷(邦吲)→爽夏之辨(恪守华夏本体文化;变夷为夏)→天下→公道→仁德理念(儒学根本理念)。所滑“公道→仁德”理念,是包括“修身”各项目在内的。这是儒学生死以之,必须恪守的东西。在这个逻辑中,现实的书写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关系:君主不仁,为社稷计,可以背之。邦国有道,须守死善道;邦国无道,敛夷夏纷争,以变夷为夏为重?邦国无道,可行汤武之事儒学核心“公道→仁德”理念不能须臾离之。——参14-09章鼓吹孔学要做的,其实是在没有宪政的目度实行类宪政功能,推动封建帝制成为“有限政府”模态,在政治人力资源的源头上,殳除种种可能的激进倾向而代之以中道理念。孔学从来没有赞同或怂恿过君王的无限权力,相反,总是通过清议(德治教化、政治监督、理性批判)来削弱或限制君王的权力。——参11-16章鼓吹现代儒学将是一种理性儒学,有限儒学、儒学的确正在依据着“曲阜→中原→中→中国→东亚→世界”的轨迹传播着自己的理念。但是不能因为这个事实而生成堂皇情绪,以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可以成为全球性质的“普适理念”。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世界诸子之一,是学术,是思想,不是宗教,不是大众事业,毋宁说,儒学还小过是土大夫的事业。在现代这个多元化时代,尤其不是多数人的事业,不能将儒学推动为“宗教传播”和“群众运动”,……现代儒学可以参与建构全球伦理,但不可能独家建构全球伦理。以现代儒学“启蒙”全球,是不可能的。——参8-07章鼓吹
简介本书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本书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孔子所谓的“好学”,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求道。求道在践履,所以本章所论实践性活动,在孔子看来就是“好学”。二孔子一方面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方面又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两个话头似乎矛盾,但是《乡党篇》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在有些版本中,是将上章末的“斋必变食,居必迁座”列于本章之首,与之连读。这样就能知道,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要求,那就是“斋事”中的食居要求。所谓“斋事”,其实就是“祀与戎”的“祀”,这样敬拜鬼神祖宗的重大场合,与“君子”平时的生活当然要有区别。斋事中要求盛馔,“君子敬其事则盛其礼”(刘宝楠《论语正义》)。这既是礼制的规则要求,也是对祖先神内心诚敬的自然反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一方面有克己求道,重精神生活、不重物质生活的道德追求,一方面又有尊重传统,精心维护礼制的思想倾向。要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日常生活中的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祭祀活动中的孔子。这样,对孔子以及孔子的话语就有了深入、准确的认识。“食无求饱”的“饱”,应该理解为“过分”;“居无求安”的“安”,应该理解为“安逸”;舍此,可能都不算正解。孔子不可能要求“好学”者必须处于饥饿和不安状态。本章可与《里仁》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观。二、“慎言”,是孔子儒学很重要的命题。《论语》中有多处讨论。与“慎言”相反,就是“高论”或“放言”、“夸夸其谈”。儒学不欣赏这类行为。朱熹说:“今之学者,多好说得高,不喜平;殊不知此乃合当做底事。”(《朱子学的》)程子有一譬说很精彩:“学者好为高论,犹贫人谈金,辨其体色,权其轻重,商其贵贱;其言未必非也,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未尝自言金之美也。”(《二程粹言》)懂得一个道理,高谈阔论,以为自家得道,是道浅者大言;君子有道,言其所当言而已,此之谓慎言。后记写作《论语鼓吹》,许多人给我助力。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精神的、道德的、思想的、行为的,等等——影响我完成了这一部书。少蒙庭训,有幸与《论语》“相遇”(马丁·布伯用语)。我少年时代有冥顽之气,顽梗之习,先严先慈屡以《论语》教诲。稍长,严慈即嘱我读他书之外须读《论语》。更于耳濡目染间,我学习到了严慈那种源于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五十年来,我于儒学差有所得,能恪守士大夫习气不稍浮躁,应当感谢圣贤道种之所孕育;而所以孕育,严慈为我植入耳根,引我力行,当为第一因。就传统义理之诠释而言,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之外,我尽可能地注意到了唐君毅,以及美国汉学家H.G.顾利雅、赫伯特·芬格莱特,韩国大儒崔根德等人的意见。圣贤话语让我看到《论语》之历史图像,海外之声让我看到《论语》之世界图像。视阈融汇下的纵深与平面,它们的边缘所及,共同构成我研究的半径。将《论语》仅仅讲述为“修身”,有两种可能:文化阴谋或肤浅无知。《论语》或儒学,还应该是政治的。弘道,应有政治哲学的介入。这样,孟德斯鸠、阿克顿、托克维尔、埃德蒙·柏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福泽渝吉、古斯塔夫·勒庞、塞缪尔·亨廷顿
金纲,原名李金纲、李作乾,ID:老金在线。下过乡,渎过书,现为自由撰稿人、民间学者。致思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自诩为现代士大夫。“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常置座右。
(精)徐梵澄传 本书特色 徐梵澄(1909-2000):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往事百语3:一句话影响一生 本书特色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
纪伯伦论人生 本书特色 《纪伯伦论人生》为“名家论人生”第三辑。精心选编了纪伯伦作品中的精华语段,阐述其对于爱、生活、生命、自我等命题的思考和理解,剖析人生哲理...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本书特色 延参法师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禅理故事,解读生死、剖析名利、慎察处世、参悟苦乐与阐释幸福,以灵动的感悟将禅的智慧融...
四柱六爻透解 本书特色 《四柱六爻应用透解》是中国易学文化传承解读丛书之一。四柱六爻透解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础知识是经作者对诸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的认真编排,...
符号学视野下的易学 本书特色从字源学和文献学等角度提出易卦本于指掌的假说,揭示甲骨文“贞”字的六合空间图式,解开了“乾坤成列...
李泽厚美学概论 内容简介 《李泽厚美术概论》是在1990年、2006年的两次讲座基础上进行学术性提升后的结果,概说了李泽厚美学富有原创性与体系性的品格,更说明了...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刘宗周与蕺山学派》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
宽容:上 本书特色 《宽容》是一幅人类奋斗与自我救赎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宽容”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从古希腊时...
易经的精义 内容简介 “经典悟人生”系列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探讨生活方式。译文纯熟、深刻,并结合古今中外案例,达到活以致用,给人们身心灵以启迪的效...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 内容简介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于英美地区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主张用分析哲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工具重新...
发生在18世纪初的“中国礼仪之争”,虽然在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当时中国方面的
动物肖像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译馆”是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精品丛书“大家小书”外国文化板块,秉承“大家小书”的理念,不忘“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的初衷,精选有代表性的...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 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
李叔同-心与禅(35.00) 本书特色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定慧双修,身心康宁。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
中国哲学史第四册 内容简介 哲学史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看到各个哲学派别的斗争和转化,学到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汲取精神营养...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来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指导,本着具体问...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 内容简介 本书在近来后结构主义和同性恋争论的语境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主观性的新概念。作者指出,分析、甚至“解构”身份和自我的各种努力仍然有...
佛教常识答问-佛学入门四书 本书特色 这本小书只有七万多字,却涵盖了佛教两千五百年来所涉及的各种问题。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舍弃王子的地位出家?佛教真能使人离苦得乐?...
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的写作,不单旨在透过将二程兄弟不相同的道德修养工夫论相互对话会通,以化解儒学发展中的派性对立,本书亦尝试运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