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作者:(英)雅各布斯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年:2007-09-01

评分:5分

ISBN:9787807303466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系列丛书之一。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他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开拓者——当代谈话心理治疗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如果尝试去梳理当代各种心理疗法的历史发展叙事,你几乎都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例如艾利斯的理情行为疗法、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皮尔斯的格式塔疗法有精神分析的基础。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本书特色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受推崇的心理学大师,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他许多观念已深入大众文化和意识当中。作者以较宏观的意图,来写此书,先介绍了他的生平,然后是他的重要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应用于实践,但是也受到了不少人的严厉批评,也包括了对他本人个性的批评。 阅读本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弗洛伊德其人及其成果。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前言

若要深入理解某种理论或方法,领会其独创的意义,便要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论和方法的提出者或原创者。由万语文化策划,学林出版社推出的 “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系列”为我们提供的便是这样一种机会。
纵览丛书的组成,弗洛伊德、荣格、罗杰斯、贝克、温尼科特、莫雷诺等巨擘荟萃,他们为当代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留下了深邃的思想,也留下了各具特色的方法和技艺。作为一位心理学的临床实践者,不管你认同于哪一学派,总是要面对意识和无意识的问题、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情绪与认知的考量、身体与病症的表现、行为与客体的转变……于是,自由联想、积极想象、共情与关注、相互作用分析、情绪认知策略、对象关系的演绎、空椅子意象对话、心理剧场表达等,均属可以不用但不可不知的经典技术。
实际上,我们治疗师本人,便是方法中的方法,技术中的技术。我们的理解与智慧,我们的胸怀与人格,更是所有临床心理实践的条件和基础。我们所面对的这套丛书,堪称心理治疗的华山论剑,被尊为大师的心理学家现身说法,在展示其超群技艺的同时,也散发出他们思想的光辉、人格的力量,以及人心理活力探索所能达到的境界。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目录

**章 弗洛伊德的生平
让思想独立存在
弗洛伊德的早年
饱览群书
负笈巴黎
起步迈向精神分析
性的重要含义
精神分析的成长
大战的后果
悲伤、痛苦和死亡
与幼女安娜的关系
晚年的研究
褒贬不一
弗洛伊德其人
第二章 重要理论
四大理论
潜意识概念
梦的象征
失误和笑话
潜抑的意念
升华的能力
本能与驱力
性的目标和对象
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
俄狄浦斯情结
性别与女性心理
人格结构
社会、宗教与文化
第三章 咨询实务的应用
精神分析的应用
早期技术
遭遇阻抗
伊丽莎白的案例研究
宣泄治疗法
阻抗与移情出现
潜藏意念现身
治疗成果
敏察细节
移情作用
医患关系
解释与解析
精神分析的极限与限制
终止治疗
第四章 批评与辩驳
批判的精神分析
对弗洛伊德个性的批评
来自圈内的批评:首批脱离者
新弗洛伊德派与后弗洛伊德派
对弗洛伊德学派临床应用的批评
事实与遐想
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行为学派的批评:疗效不彰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吗?
研究弗洛伊德学派理论
精神分析论述之地位
第五章 全面性的影响
评定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之发展
自我心理学
克莱因学派
客体关系理论
团体治疗法
弗洛伊德与女性主义治疗法
撷取弗洛伊德思想宝藏
弗洛伊德与其追随者
影响社会学和哲学发展
与文学和艺术息息相关
世界潮流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节选

◎弗洛伊德的早年 弗洛伊德描述他的出身如是:“1856年5月6日,我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今捷克境内的一个小城。我的父母均是犹太人,我也始终是个犹太人。”(925d:190)弗洛伊德4岁那年,一家人迁居维也纳,他在那儿一直住到1938年,他才和也是精神分析学家的女儿获准离开纳粹占领的维也纳。1939年9月23日,他在伦敦汉普斯特区辞世。
提及父母均为犹太人的出身,以及稍后又提到他在大学念书时“被认为我应该为是个犹太人而觉得自卑,是异类’’的经验(1925d:191),刻画出弗洛伊德对自己出身背景的重视,也说明了何以他的理论概念其实并未都受到他所预期的强烈反应,而他却预设会遭到排斥的原因之一。“或许可以探讨,这位从不意图掩饰其犹太人身份的作家之人格,是否激起精神分析学界的憎恶。”(1925:273) 关于犹太人身份,在他父亲告诉他的一件往事中有同样鲜明的特写;弗洛伊德11岁那年,他父亲走在加里西亚街上,一名基督徒将他父亲的帽子打到泥地上,吼道“犹太人,滚开”。弗洛伊德问他父亲结果呢?父亲说他走到马路上拾起帽子后走开。弗洛伊德后来将他对父亲这种反应的羞耻感与他的报复精神做了一番对比。这个回忆,提供了世人据以作出各类解析的丰富素材。解析之一是,弗洛伊德希望创造一套非犹太人也能接受的方法。“打从童年,他便断然表现出知性的独立、克制的愤怒、肢体的勇敢和身为犹太人的自重,这些东西构成了弗洛伊德个性中一种高度个人化、坚不可摧的混合特质。”(盖伊,1989:12)有些人甚至提出,“这个事件,连同其所产生对父亲的恶感,或许有助于解释俄狄浦斯情结的根源。
”(克拉克,1980:13) 弗洛伊德童年的其他一些片断,同样使人推测影响到他后来提出的理论,不过他的一些记忆后来被证实是不正确的,大部分根据他晚年做的梦而来。这些记忆中包括了幼年嫉妒新生的弟弟,而那个弟弟仅比弗洛伊德晚一年出世,出生数月便夭折,令弗洛伊德心中埋下愧疚的种子;还有他年约两岁时,与一个表兄抢走一个小女孩的一束花,以及隐约暗示一名保姆在他两岁半左右开启了他对性的认识,是他有精神官能症的“始作俑者 ”(波拿巴,1954:219)。大约在他母亲身怀妹妹卧床待产的同时,这名保姆因偷窃被捕入狱,他失去了这位保姆的爱;而同时“失去”两位母性人物,使得他为她俩未来可能的遭遇担忧不安。
照弗洛伊德的记忆约莫在同一时期(但我们知道时间应该较晚,在他4 岁左右),他记得在一次外出旅途中过夜的火车上,在卧铺看见母亲的裸体,激起了他对母亲的性想望。如果说,这在现代似乎不是什么骇人的经验,那么从弗洛伊德用拉丁文而非德文来写“母亲”和“裸体”两词中,应传达出这在当年是多么禁忌的一幕。要注意,这个事件是写在他给好友弗列斯的私函中,“显然,纵使弗洛伊德年已四十一,且是当时在性禁欲这方面*不因袭旧俗的探索者,他描述这件事还是无法不沦于采用能保持安全距离的拉丁文。”(盖伊,1989:11) *后一个例子,是弗洛伊德七八岁大时,他在父母的卧房中当着父亲的面尿尿,结果遭到父亲严厉斥责,说他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对他的雄心壮志或许是一种打击,也或许是一种鞭策,但却是不寻常的。弗洛伊德是父母钟爱的儿子,在他们眼中他不太可能犯错。
从他的出身背景,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或可了解他后来的理论概念。比方说,他的父亲年纪足以当他的祖父,而弗洛伊德是他父亲第三任妻子所生的长子。他年轻的母亲与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菲利普年纪相仿,而他的“ 侄子”比他还大一岁。起码在年龄上,菲利普似乎比他年长的父亲更适合做他母亲的伴侣,可能因此导致弗洛伊德后来着迷于俄狄浦斯情结。
*令人感兴趣的是,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鲜少以他母亲为核心,却主要专注于他的父亲。原因之一或许在于他父亲之死给他的冲击;不过,世人对他母亲给他的影响之所以乏于观照,应该归因于弗洛伊德本身的阻抗。有关艾玛莉·弗洛伊德的资料寥寥可数,但卡瓦荷(carvalho)提出,一个相当无能的温和父亲,可能使弗洛伊德深受一个“无所不在的母亲”的影响(1982:343)。埃斯特尔·洛斯(Estelle Roith)研究弗洛伊德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她表示艾玛莉是个难以相处的女子,不仅“怨天尤人”,还是个“暴君”,崇尚“严格纪律”和“权威”(洛斯,1987:110-11)。她的研究称,弗洛伊德有关女性的论文都是在他母亲死后才执笔成文。盖伊也评论,弗洛伊德“始终未能彻底解开他对那位权威人物不自觉的强烈依恋的重要含义。”(1989:11)盖伊并表示,女性之所以对弗洛伊德而言始终是个幽晦不明的研究科目,原因之一即在此。
◎饱览群书 弗洛伊德是在一所相当于英国文法学校的维也纳中学受教育,“七年间我一直是班上的翘楚”(1925d:190)。他的中学教育是当时典型的古典教育,内容包括希腊神话、哲学和文学。弗洛伊德饱览群书,艺术和科学兼顾。他父亲坚持弗洛伊德应遵循他的偏好来选择职业,而弗洛伊德写道:“无论当时或后来,我都不觉得对行医有什么特殊偏好。”(|925d: 190)的确,他的**志愿是研习法律,然而,当时社会上津津乐道的达尔文理论的吸引力,以及一篇弗洛伊德以为是歌德所写的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决定了我成为医学系的学生”(1925d:191)。起码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两个理由,而他做此抉择的动机却很难解析。盖伊指出,有两个精神动力是无法排除的,即“报复和自我证明的欲求”,但盖伊还引述了弗洛伊德自称也受到“对知识的贪嗜”的煽动(1989:23)。
弗洛伊德的大学生涯领他走过了哲学和动物学的殿堂,*后却在医学领域排众而出。然而他“始终不满足于医学本科的各种分支科目,唯独精神医学例外”(1925d:192)。他因此埋首实验室研究六年余,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做研究生的这段时间里,弗洛伊德观察鱼类的神经系统及鳗鱼的性器官,且得以与维也纳*具权威的学者们共事和学习。也是在这段时期,他认识了他的**位共同研究者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弗洛伊德早期发表的论文即始于这一时期,“其详尽的研究发现绝非无足轻重的细琐玩意”(盖伊,1989:36),然而他多次研究不够彻底,未能赢得重大成就和荣誉。传记作家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评论:“弗洛伊德早年与世界级的声誉擦身而过,乃因不敢对他的概念穷究出合乎逻辑的且不离谱的结论。”(盖伊,1989:36) 1882年起,弗洛伊德陆续做出了一些行动和决定,后来为他带来了举世的声名。这一年,他走出封闭的实验室,进入综合医院这活生生而复杂的世界里。他遇见了后来的妻子玛莎·伯奈斯(Mar.tha Bernays),交往两个月便订婚。这时,挣钱过上较优越的生活成了*优先的考虑。但他进行了一趟知性的旅行;这趟旅行给他带来未来发展精神分析所需要的新方向。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

迈克尔·雅各布斯(Michael Jacobs) 于英国莱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成人教育学系主讲心理咨询研究课程,著有多本心理咨询书籍,如《旱现的过去》(The Presenting Past)、《精神动力咨询实务》(Psychodynamic Counsellingin Action)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