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翻译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纯理功能的传译。
该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翻译进行了研究,主要探
讨了纯理功能的传译,并从功能语言学和纯理功能的角度剖析了翻
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直译”和“意译”,认为“直译”和“意
译”的灵活使用是纯理功能的动态传译的*佳手段。该研究的理论
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国翻译史上的“忠实”概念和国外翻译界
的“对等”概念。
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成是社会符号系统,它将语言的功能概括
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种功能是语
言意义的三个方面,在交际中同时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功能语言
学又将每一纯理功能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每一组成部分都在整个
意义系统中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对语言的系统功能分析,语言意义
就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解读,这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两个可贵的条
件:(1)对原文的充分解读,(2)对原文和译文的充分比较。对原文的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就在于它能
将原文分解成若干具体的意义载体,而对这些载体的确认与翻译对
译者来说无疑是可操作性的工作;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为翻译的评价
提供客观基础,功能语言学为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提供了可操作性的
途径,人们可以参照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因素,从纯理功能的角度对翻
译效果进行评判。
由于该研究以文本为中心,因此仍然局限于“译文对原文的忠
实”和“译文与原文对等”的翻译准则。前者是中国翻译史上公认的
翻译目标,后者是许多西方翻译理论家们所追求的效果。总体上说,
两者殊途同归,追求的都是理想的翻译。但在目标取向方面,两者略
有不同:“忠实”是原语取向的,“对等”是目标语取向。笔者认为,译
者应该从追求“忠实”的翻译开始,但达到的应该是“对等”的翻译。
不论是“忠实”还是“对等”,它们的客观性和可行性是不可否认的,然
而对于如何获得“忠实”或“对等”的翻译,翻译理论家们却莫衷一是,
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首先应归因于这两种目标过高,实际操作
中难以达到;其次是由于它们的所指比较宽泛,译文和原文对照时缺
乏具体的信息载体作为参照。功能语言学为意义分析提供了非常详
细的信息载体,该研究从纯理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而切合实际的
翻译目标:原文和译文的纯理功能对等。这是翻译的*高标准,因为
纯理功能包含了意义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纯理功能对等
的翻译是完美的翻译。
然而,这一目标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优秀翻译都必须做到
纯理功能完全对等,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两种
语言之间的任何差异都会导致某一文本纯理功能分布的不均衡,而
翻译活动的首要动因就是语言差异。人们因差异而翻译,又因翻译
而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原文和译文纯理功能上的偏离。
这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原文和译
文在纯理功能上实现三维的立体对等是不可能的。
因此,该研究为翻译活动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目标:
(1)如果不能同时传译原文的三种纯理功能,那么应根据原
文的语境和翻译目的,优先传译某一纯理功能,同时*大限度地
传译其他两种功能。
(2)本研究对“忠实”和“对等”的定位是:“忠实”是“原语取
向”,“对等”是“目标语取向”。体现在翻译目标上,提倡译者从
追求“忠实”的翻译开始,以“对等”的翻译结束;体现在翻译策略
上则提倡译者从“直译”入手,而以“直译”和“意译”有机结合结
束;体现在纯理功能的传译上,提倡从传译“概念功能”的功能成
分开始,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做到突出重点“纯理功能”,兼
顾所有“纯理功能”。
在以上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论文分别对三种纯理功能的传译进
行了探讨,并得出如下结论:
1.概念功能的传译
概念功能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涵盖语言的*基本信息。
概念功能的成功传译能为其他两个纯理功能的传译打下基础。
从功能的角度看,人类语言的初始功能是一致的,各语言的内核
都是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因此那些*基本的句型往往都可以在另
一种语言中找到它们的对等形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追求原
文和译文的概念功能对等,往往首先追求功能成分诸如参与者、过程
类型和环境成分等方面的形式对等,因为概念功能是由这些具体的
语言形式来体现的,合适的形式可以表达确切的内容。实践证明,功
能成分的形式对等往往导致概念功能对等。在很多情况下,在准确
传译概念功能的同时,其他两种纯理功能就会自动随概念功能一起
融入到译文之中。
然而,语言差异常常导致一种功能偏离现象,即相同的功能成分
所组成的句子在两种语言中所体现的概念功能却不同。这种现象属
于翻译后所产生的形式与功能的“移位”。为避免这种概念功能的偏
离,译者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在译文中采取形式“移位”从而避免
概念功能的“移位”。
2.人际功能的传译
在某种语境下,人际功能有时在交际中占主导地位。人际功能
的实现与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息息相关。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方面
差距越大,它们的人际功能表达方式越是不同。这就形成了概念功
能与人际功能组合在两种语言中的失衡,也就是说,一种概念功能同
时所表达的人际功能在另一语言中却表达了不同的人际功能,这是
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的关系在翻译后产生的“移位”现象。有时为了
避免人际功能“移位”,译者不得不省略甚至更改译文中的概念功能
成分,放弃翻译中概念功能成分的形式对等。这种现象在戏剧翻译
中尤其普遍,因为人际功能在情节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毋庸置疑,概念功能的传译在小说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
为小说的主要内容都是由具体的概念功能成分承载的。然而,人际
功能的成功传译对于译本的质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对人
物性格的细微刻画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都体现于语言的人际功能之
中,译者在成功解读与传译其概念功能成分所表达的概念意义的同
时,要准确挖掘其带有的人际含义,然后在不影响概念功能传译的条
件下,尽量传译其中的人际意义。
3.语篇功能的传译
语篇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联结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机制。语
篇功能的成功传译能保障另外两种纯理功能在译文中的连贯与协
调。
“主位一述位结构”是话语展开的动态框架,是语篇传译所关注
的首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位一述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
表了语篇的文体风格,而文体风格的保存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言而
喻的。
“信息结构”把语言的信息分出主次,使重要的信息得以强调。
英汉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是相似的,都采用尾重句,即都将新信
息放在句子尾部。从理论上讲,词序的保存能使译文在“信息结构”
上与原文一致。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句法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两
种语言除了非标记信息结构外,都有其各自的标记性信息表达方式,
被强调的信息在不同的语言中不一定出现在同一位置;反之,在同一
位置的信息在不同的语言中其凸显程度也不尽一致。译者在翻译
时,要着眼于重要信息的强调,必要时采取信息“移位”从而保证重要
信息得以强调。
连贯手段是体现语篇功能的又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
不尽一致。连贯手段的成功传译并不一定靠机械地照搬原文的关联
词,译者要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灵活把握译文语篇的连贯问
题。
三种纯理功能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它
们的地位应当均等,没有轻重主次之分。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总会
有一种功能的作用更突出,呈前景化特征,而另外两种功能作为隐性
意义与之伴随。从翻译的角度看,如果说难以做到同时准确而完整
地传译三种纯理功能,那么译者就应该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优先传
译某一功能,同时*大限度地传译其他两种功能。这在翻译实践中
是切实可行的原则,本书采用大量例句从纯理功能的各种角度对此
进行分别论证。
*后,该研究还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的概念进
行剖析,认为纯理功能的动态传译必然会导致这两种手段在翻译过
程中的动态转换。
“直译”和“意译”之争由来已久。从本质上看,它们无非是译者
所选择的翻译基点不同而已。功能语言学使用不同的精密度来描述
语言:字母一词素一词一词组一句子一段落一篇章。翻译时,译者选
择某一基点作为翻译的出发点。一般来说,译者所选择的精密度越
高,所产生的译文“直译”程度就越高;所选择精密度越低,所产生的
译文“意译”程度就越高。字母和词素不能独立地表达意义,因此词
就成为翻译时所参照的精密度*高的基点,而段落或语篇则是精密。
度*低的翻译单位。作为翻译策略,译者往往不自觉地选择词或词
组作为翻译的起点,翻译焦点主要落在概念功能成分上,因为在很多
情况下,对等的功能成分传递对等的纯理功能。也就是说,翻译实际
上是从直译开始的。随着翻译活动的推进,有时译者会发现某些直
译不能理想地传译原文的某一纯理功能,这时译者就会根据翻译重
点,将翻译的基点移向精密度较低的语言单位——句子,甚至段落,
从而产生出’“意译”程度较高的译文。翻译基点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纯
理功能的传译,是为传译纯理功能服务的,“直译”和“意译”的结合是
*佳传译纯理功能的手段。
该研究探讨了英汉翻译的系统功能途径,它虽然无法厘清翻译
研究的所有问题,但构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框架,在一定程度
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期待在此框架下出现更细致更
具体的研究。
赵德全
2006年12月
Chapter 5 Transferring
Textual Function
5.1 Introduction
Halliday(1994 :F39) states that all languages are organized around
two main kinds of meaning, the ideational' and the ' interpersonal'.
These components, called 'metafunctions' in the terminology of the
present theory, are the manifestations in the linguistic system of the
two very general purposes which underlie all uses of language: (i)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ideational), and (ii) to act on the others
in it (interpersonal). Combined with these is the third metafunctional
component, the ' textual', which breathes relevance into the other
two.
The textual function weaves the ide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o an organic body.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s propose that
the translation unit should be a whole text rather than a single sen-
tence. So in this sense, transferring the textual func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can help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into a coherent one. Only when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s properly transferred can the target text be a complete translation.
The textual function is generally realized through three systems:
Theme-theme System; Given-new System and Cohesion System.
Various scholars have in recent years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of
'textuality' of texts by analyzing their thematic patterns and develop-
ments(Halliday, 1994; Firbas, 1974; Berry, 1989; Fries, 1992; Mar-
tin, 1992; ZhuYongsheng,1992).
There is no question about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analytical tool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lthough scholars tend to have slightly various
views on how exactly to employ them when studying a text. But an is-
sue that is relatively unexplored is what happens to thematic structures
when the text goes through a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this issue.
Another system, Given-new system, will also be studied in this
chapter. It is a particularly useful strategy to relate this concept to
translation, for generally, the beginning practitioners tend to translate
a text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overlook the thematic procession and
given-new pattern in the text, which will probably result in an inco-
herent translation product.
As a part of the textual function, cohesion, too, will be dis-
cussed. Due to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e cohesive devices of SL
and TL ma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Nevertheless, the coherent effect
of a translation work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text.
Before all these are explored, we shall start with terminological
matters.
5.2 Textual function of languages
The textual function relates 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essage:
how is language used to carry the message? This is not a 'post-
production' choice (Matthiessen, 1995), bu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as
we speak, there are choices available in terms of how to organize our
language: which part of the message to foreground, which to back-
ground, which part to signal as being of most interest, what connec-
tions to create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essage, and so on. A
text lacking organization lacks meaning; someone who is 'incoherent'
might be uttering intelligible words or sentences, but their message
makes no sense as a whole, Often, messages which are ostensibly ' the
same' can be given different meanings, according to how they are orga-
nized.
5.2.1 Theme and rheme
The theme of a clause functions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of a mes-
sage(Halliday, 1994: 37); it is the position from which the clause
starts, from which a message is developed. Theme is recognized in
English by the first position in the clause. It is usually carried by the
first Participant, Process or Circumstance of the clause. This element
is labeled Theme; the remainder of the clause is labeled Rheme (See
Figure 5.1, Figure 5.2, Figure 5.3).
┏━━━━━━┳━━━━━━━━━━━━━┓
┃ We┃ haVe pa fd七he p05tage. ┃
┣━━━━━━╋━━━━━━━━━━━━━┫
┃Participant ┃ ┃
┣━━━━━━╋━━━━━━━━━━━━━┫
┃ Theme ┃ Rheme ┃
┗━━━━━━┻━━━━━━━━━━━━━┛
Figure 5.1 Participant as theme
┏━━━━━━━┳━━━━━━━━━━━━━━━━━━┓
┃ Thjs week ┃ a¨the w0广K should be finlshed. ┃
┣━━━━━━━╋━━━━━━━━━━━━━━━━━━┫
┃Ccum5tance ┃ ┃
┣━━━━━━━╋━━━━━━━━━━━━━━━━━━┫
┃Theme ┃ Rheme ┃
┗━━━━━━━┻━━━━━━━━━━━━━━━━━━┛
Figure 5.2 Circumstance as theme
寻找一首诗 本书特色 谢谢你选择我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东晋王献之为挚友勇奔前程打气加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
妈祖传奇 内容简介 一个中国的女神,降生在东南沿海平凡的渔民之家,二十几岁上芳龄早逝,却被历朝皇帝多次钦封,封号由“夫人”升至“天妃”,直至“海神天后”。在中国...
中国印刷史研究 本书特色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中论述中国古代印刷发展史上三个关键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此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疑...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 本书特色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是由李德君所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彝族撒尼人民间...
(彩绘注音本)百部中外经典名著少儿版-----三字经 本书特色 《百部中外经典名著:三字经(少儿版)》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中精心挑选,侧重选取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话...
寺庙庵闾-中华寺庙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释源编著的《寺庙庵闾--中华寺庙文化大观》一书图文并茂,从不同文化鉴赏的角度、全方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阐释寺庙两千多年的...
留住老传统:美食的百味故事 本书特色 味道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你是否也曾因为面包的香气而寻路走到某家小店?你是否也曾因为在异乡人家吃到一道菜,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做...
何谓日本人 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2008/1) 目录 译者前言I何谓日本人日本式的事物日本的艺术风土——精神上的对外开放与传统的继承从外部看到的日本——关于日...
宮女也有江湖啊!有些人你以為可以信任交心,到頭來才發現,她就是背後對你使絆子、捅刀子的人。對此,潮生深有體會。若不是挨過一頓板子、待過浣衣巷,她也看不清楚這宮廷...
2020-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汉字日历 本书特色 ★ 48开精装,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有史以来首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也是一部解释字根...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三辑) 本书特色 王秋菊编写的《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日文版)》是“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围绕中日两国语言、...
人类文明的演进(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原始社会;古代埃及;古代西亚与印度;古代希腊与罗马;东亚的封建国家;中古世界游牧民族的扩张;中古后期的伊斯兰教国家等...
新书--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附光盘)定价65元 内容简介 本书给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内容分为普通话语音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
【内容简介】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本书是日本#MeToo...
我們以為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為什麼走著走著,人生卻變了樣?第一本讓我們感到驕傲的華文警察小說最高傑作!一組數字,六個片斷,構成一位警探的故事,一座城市的故事,...
语言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讲授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介绍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其运用的影响,阐述中西文化、风俗习惯在英汉两种语...
北京不为人知的人间烟火 本书特色 贾云峰是中国**位驾车穿越世界的电视制片人,畅销书作家,作品获国务院对外宣传*高奖——“金桥奖”和全国多个奖项、发表文章过百万...
從靈感、想像、同理心,乃至批判力、解決問題、適應力和領導力,每個創作者都能學習活用的核心價值和方法多媒體藝術、影像工作者Phoebe Boswell,服裝設計師...
汉代婚丧礼俗考 本书特色 《汉代婚丧礼俗考》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汉代婚丧礼俗考 内容简介 简介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
孙姓:插图本 本书特色 孙姓有两支:一是同文王第八子康步被封于卫,传至卫武公时,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上卿,其后人以孙为姓;二是周时齐国陈无字之子书,因伐莒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