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翻译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纯理功能的传译。
该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翻译进行了研究,主要探
讨了纯理功能的传译,并从功能语言学和纯理功能的角度剖析了翻
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直译”和“意译”,认为“直译”和“意
译”的灵活使用是纯理功能的动态传译的*佳手段。该研究的理论
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国翻译史上的“忠实”概念和国外翻译界
的“对等”概念。
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成是社会符号系统,它将语言的功能概括
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种功能是语
言意义的三个方面,在交际中同时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功能语言
学又将每一纯理功能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每一组成部分都在整个
意义系统中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对语言的系统功能分析,语言意义
就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解读,这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两个可贵的条
件:(1)对原文的充分解读,(2)对原文和译文的充分比较。对原文的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就在于它能
将原文分解成若干具体的意义载体,而对这些载体的确认与翻译对
译者来说无疑是可操作性的工作;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为翻译的评价
提供客观基础,功能语言学为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提供了可操作性的
途径,人们可以参照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因素,从纯理功能的角度对翻
译效果进行评判。
由于该研究以文本为中心,因此仍然局限于“译文对原文的忠
实”和“译文与原文对等”的翻译准则。前者是中国翻译史上公认的
翻译目标,后者是许多西方翻译理论家们所追求的效果。总体上说,
两者殊途同归,追求的都是理想的翻译。但在目标取向方面,两者略
有不同:“忠实”是原语取向的,“对等”是目标语取向。笔者认为,译
者应该从追求“忠实”的翻译开始,但达到的应该是“对等”的翻译。
不论是“忠实”还是“对等”,它们的客观性和可行性是不可否认的,然
而对于如何获得“忠实”或“对等”的翻译,翻译理论家们却莫衷一是,
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首先应归因于这两种目标过高,实际操作
中难以达到;其次是由于它们的所指比较宽泛,译文和原文对照时缺
乏具体的信息载体作为参照。功能语言学为意义分析提供了非常详
细的信息载体,该研究从纯理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而切合实际的
翻译目标:原文和译文的纯理功能对等。这是翻译的*高标准,因为
纯理功能包含了意义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纯理功能对等
的翻译是完美的翻译。
然而,这一目标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优秀翻译都必须做到
纯理功能完全对等,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两种
语言之间的任何差异都会导致某一文本纯理功能分布的不均衡,而
翻译活动的首要动因就是语言差异。人们因差异而翻译,又因翻译
而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原文和译文纯理功能上的偏离。
这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原文和译
文在纯理功能上实现三维的立体对等是不可能的。
因此,该研究为翻译活动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目标:
(1)如果不能同时传译原文的三种纯理功能,那么应根据原
文的语境和翻译目的,优先传译某一纯理功能,同时*大限度地
传译其他两种功能。
(2)本研究对“忠实”和“对等”的定位是:“忠实”是“原语取
向”,“对等”是“目标语取向”。体现在翻译目标上,提倡译者从
追求“忠实”的翻译开始,以“对等”的翻译结束;体现在翻译策略
上则提倡译者从“直译”入手,而以“直译”和“意译”有机结合结
束;体现在纯理功能的传译上,提倡从传译“概念功能”的功能成
分开始,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做到突出重点“纯理功能”,兼
顾所有“纯理功能”。
在以上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论文分别对三种纯理功能的传译进
行了探讨,并得出如下结论:
1.概念功能的传译
概念功能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涵盖语言的*基本信息。
概念功能的成功传译能为其他两个纯理功能的传译打下基础。
从功能的角度看,人类语言的初始功能是一致的,各语言的内核
都是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因此那些*基本的句型往往都可以在另
一种语言中找到它们的对等形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追求原
文和译文的概念功能对等,往往首先追求功能成分诸如参与者、过程
类型和环境成分等方面的形式对等,因为概念功能是由这些具体的
语言形式来体现的,合适的形式可以表达确切的内容。实践证明,功
能成分的形式对等往往导致概念功能对等。在很多情况下,在准确
传译概念功能的同时,其他两种纯理功能就会自动随概念功能一起
融入到译文之中。
然而,语言差异常常导致一种功能偏离现象,即相同的功能成分
所组成的句子在两种语言中所体现的概念功能却不同。这种现象属
于翻译后所产生的形式与功能的“移位”。为避免这种概念功能的偏
离,译者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在译文中采取形式“移位”从而避免
概念功能的“移位”。
2.人际功能的传译
在某种语境下,人际功能有时在交际中占主导地位。人际功能
的实现与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息息相关。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方面
差距越大,它们的人际功能表达方式越是不同。这就形成了概念功
能与人际功能组合在两种语言中的失衡,也就是说,一种概念功能同
时所表达的人际功能在另一语言中却表达了不同的人际功能,这是
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的关系在翻译后产生的“移位”现象。有时为了
避免人际功能“移位”,译者不得不省略甚至更改译文中的概念功能
成分,放弃翻译中概念功能成分的形式对等。这种现象在戏剧翻译
中尤其普遍,因为人际功能在情节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毋庸置疑,概念功能的传译在小说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
为小说的主要内容都是由具体的概念功能成分承载的。然而,人际
功能的成功传译对于译本的质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对人
物性格的细微刻画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都体现于语言的人际功能之
中,译者在成功解读与传译其概念功能成分所表达的概念意义的同
时,要准确挖掘其带有的人际含义,然后在不影响概念功能传译的条
件下,尽量传译其中的人际意义。
3.语篇功能的传译
语篇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联结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机制。语
篇功能的成功传译能保障另外两种纯理功能在译文中的连贯与协
调。
“主位一述位结构”是话语展开的动态框架,是语篇传译所关注
的首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位一述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
表了语篇的文体风格,而文体风格的保存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言而
喻的。
“信息结构”把语言的信息分出主次,使重要的信息得以强调。
英汉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是相似的,都采用尾重句,即都将新信
息放在句子尾部。从理论上讲,词序的保存能使译文在“信息结构”
上与原文一致。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句法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两
种语言除了非标记信息结构外,都有其各自的标记性信息表达方式,
被强调的信息在不同的语言中不一定出现在同一位置;反之,在同一
位置的信息在不同的语言中其凸显程度也不尽一致。译者在翻译
时,要着眼于重要信息的强调,必要时采取信息“移位”从而保证重要
信息得以强调。
连贯手段是体现语篇功能的又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
不尽一致。连贯手段的成功传译并不一定靠机械地照搬原文的关联
词,译者要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灵活把握译文语篇的连贯问
题。
三种纯理功能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它
们的地位应当均等,没有轻重主次之分。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总会
有一种功能的作用更突出,呈前景化特征,而另外两种功能作为隐性
意义与之伴随。从翻译的角度看,如果说难以做到同时准确而完整
地传译三种纯理功能,那么译者就应该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优先传
译某一功能,同时*大限度地传译其他两种功能。这在翻译实践中
是切实可行的原则,本书采用大量例句从纯理功能的各种角度对此
进行分别论证。
*后,该研究还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的概念进
行剖析,认为纯理功能的动态传译必然会导致这两种手段在翻译过
程中的动态转换。
“直译”和“意译”之争由来已久。从本质上看,它们无非是译者
所选择的翻译基点不同而已。功能语言学使用不同的精密度来描述
语言:字母一词素一词一词组一句子一段落一篇章。翻译时,译者选
择某一基点作为翻译的出发点。一般来说,译者所选择的精密度越
高,所产生的译文“直译”程度就越高;所选择精密度越低,所产生的
译文“意译”程度就越高。字母和词素不能独立地表达意义,因此词
就成为翻译时所参照的精密度*高的基点,而段落或语篇则是精密。
度*低的翻译单位。作为翻译策略,译者往往不自觉地选择词或词
组作为翻译的起点,翻译焦点主要落在概念功能成分上,因为在很多
情况下,对等的功能成分传递对等的纯理功能。也就是说,翻译实际
上是从直译开始的。随着翻译活动的推进,有时译者会发现某些直
译不能理想地传译原文的某一纯理功能,这时译者就会根据翻译重
点,将翻译的基点移向精密度较低的语言单位——句子,甚至段落,
从而产生出’“意译”程度较高的译文。翻译基点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纯
理功能的传译,是为传译纯理功能服务的,“直译”和“意译”的结合是
*佳传译纯理功能的手段。
该研究探讨了英汉翻译的系统功能途径,它虽然无法厘清翻译
研究的所有问题,但构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框架,在一定程度
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期待在此框架下出现更细致更
具体的研究。
赵德全
2006年12月
Chapter 5 Transferring
Textual Function
5.1 Introduction
Halliday(1994 :F39) states that all languages are organized around
two main kinds of meaning, the ideational' and the ' interpersonal'.
These components, called 'metafunctions' in the terminology of the
present theory, are the manifestations in the linguistic system of the
two very general purposes which underlie all uses of language: (i)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ideational), and (ii) to act on the others
in it (interpersonal). Combined with these is the third metafunctional
component, the ' textual', which breathes relevance into the other
two.
The textual function weaves the ide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o an organic body.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s propose that
the translation unit should be a whole text rather than a single sen-
tence. So in this sense, transferring the textual func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can help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into a coherent one. Only when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s properly transferred can the target text be a complete translation.
The textual function is generally realized through three systems:
Theme-theme System; Given-new System and Cohesion System.
Various scholars have in recent years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of
'textuality' of texts by analyzing their thematic patterns and develop-
ments(Halliday, 1994; Firbas, 1974; Berry, 1989; Fries, 1992; Mar-
tin, 1992; ZhuYongsheng,1992).
There is no question about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analytical tool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lthough scholars tend to have slightly various
views on how exactly to employ them when studying a text. But an is-
sue that is relatively unexplored is what happens to thematic structures
when the text goes through a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is chapter will
explore this issue.
Another system, Given-new system, will also be studied in this
chapter. It is a particularly useful strategy to relate this concept to
translation, for generally, the beginning practitioners tend to translate
a text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overlook the thematic procession and
given-new pattern in the text, which will probably result in an inco-
herent translation product.
As a part of the textual function, cohesion, too, will be dis-
cussed. Due to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e cohesive devices of SL
and TL ma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Nevertheless, the coherent effect
of a translation work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text.
Before all these are explored, we shall start with terminological
matters.
5.2 Textual function of languages
The textual function relates 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essage:
how is language used to carry the message? This is not a 'post-
production' choice (Matthiessen, 1995), bu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as
we speak, there are choices available in terms of how to organize our
language: which part of the message to foreground, which to back-
ground, which part to signal as being of most interest, what connec-
tions to create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essage, and so on. A
text lacking organization lacks meaning; someone who is 'incoherent'
might be uttering intelligible words or sentences, but their message
makes no sense as a whole, Often, messages which are ostensibly ' the
same' can be given different meanings, according to how they are orga-
nized.
5.2.1 Theme and rheme
The theme of a clause functions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of a mes-
sage(Halliday, 1994: 37); it is the position from which the clause
starts, from which a message is developed. Theme is recognized in
English by the first position in the clause. It is usually carried by the
first Participant, Process or Circumstance of the clause. This element
is labeled Theme; the remainder of the clause is labeled Rheme (See
Figure 5.1, Figure 5.2, Figure 5.3).
┏━━━━━━┳━━━━━━━━━━━━━┓
┃ We┃ haVe pa fd七he p05tage. ┃
┣━━━━━━╋━━━━━━━━━━━━━┫
┃Participant ┃ ┃
┣━━━━━━╋━━━━━━━━━━━━━┫
┃ Theme ┃ Rheme ┃
┗━━━━━━┻━━━━━━━━━━━━━┛
Figure 5.1 Participant as theme
┏━━━━━━━┳━━━━━━━━━━━━━━━━━━┓
┃ Thjs week ┃ a¨the w0广K should be finlshed. ┃
┣━━━━━━━╋━━━━━━━━━━━━━━━━━━┫
┃Ccum5tance ┃ ┃
┣━━━━━━━╋━━━━━━━━━━━━━━━━━━┫
┃Theme ┃ Rheme ┃
┗━━━━━━━┻━━━━━━━━━━━━━━━━━━┛
Figure 5.2 Circumstance as theme
《老子》问道:王治宝读《老子》笔记 本书特色 《老子问道--王治宝读老子笔记》是作者王治宝在退休后反复阅读《老子》时,记录并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既包括了读书后的...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 本书特色 *全面的日本社会百态解读,*深层的日本历史文化挖掘。揭开钓鱼岛的争议真相,探寻武士道与靖国神社背后含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 内...
中国古代篆刻 本书特色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它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后来扩大为当权者表征权力的证物,而*终发展...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 本书特色 超越既有思想史框架,对中国当代文化框架与发展重构的一部开创之作。《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首倡“文化建构主义”的概念,...
汉语语音史讲话-校正本 内容简介 汉语语音史这门科学在我国已经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研究这门科学的学者很多,贡献很大。20世纪初以来,由于材料的扩大、方...
熟语学纲要 本书特色 熟语是人类有语言之后的派生物,是人类语言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的产物。各民族语言的历史情况不同,其熟语萌芽的时代也不一样,甚至不同熟语类型形成...
武林-寻访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民族遭受外敌入侵时被称为“国术”。中国上古时期讲究文武合一,文可以载道,武亦如此。武术,承载着...
现象级访谈类节目《凉子访谈录》首部力量与希冀之书20位逆流勇者的故事·所有蹚过的黑都变成此时的光所有吃过的苦都酿成此刻的甜·本书是一部真实故事集,取材于访谈类节...
布依语基础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语音的基本知识、元音韵母和声调、服装、食物、我们的祖国、亲人和亲戚等。布依语基础教程 目录 上编**课布依语和布依文...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 本书特色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对近代汉族的民间服饰作了详细的介绍。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民间服饰是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极具我...
文化战争 本书特色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剖析,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用现实的思维、严谨的比...
古汉语虚词 本书特色 《古汉语虚词》和《文言虚词》稍有不同,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也较深入。因为例句有译文,初学者也还可以看得懂,想深入一层研究的也用得着。古...
內容簡介「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住的研究者 林黛羚,在首作《蓋...
天人之学 内容简介 由夏绍熙撰写的《天人之学》是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系列丛书**本。天人之学是研究“天”(“天道”)与“人”(“人道...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
涵芬楼文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宗经篇;治史篇;读子篇;诵骚篇;研许篇;辨体篇;辟派篇;明法篇;养气篇;储才篇;命意篇;修辞篇等。涵芬楼文谈 目录 宗经...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朝韩卷 本书特色 刘顺利所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朝韩卷)》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
世界名著之旅-希腊神话 本书特色 古代希腊民族,是怎样看待世界的创立、自然现象,对人类的各种问题又是怎样认识和对待的,这些都反映在希腊神话里。另外,一说到希腊,...
外国习俗丛书意大利 内容简介 为适应我国广大读者了解世界各国情况的需要,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一套“外国习俗丛书”。该丛书系从民俗民风角度出发介绍外国情况...
神奇故事 本书特色 《故事会》杂志是一本以发表故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刊物,连续推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深受海内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