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1)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1)

作者:梅尼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7-10-01

评分:4.9分

ISBN:9787542626165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1) 目录

译序1963年版编者导论第二版前言第三版前言第四版前言第五版前言第六版前言第七版前言**部分在德意志民族国家思想发展中的民族、国家与世界主义**章总论:民族、民族国家与世界主义第二章从七年战争以来的民族与民族国家第三章1790年代的威廉·冯·洪堡第四章早期浪漫主义年代中的诺瓦利斯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第五章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向政治浪漫主义的过渡第六章费希特与1806-1813年间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观念第七章1808-1813年间的亚当·米勒第八章1812-1815年的施泰因、格奈泽瑙与威廉·冯·洪堡第九章向复辟时代过渡:俯瞰公共观念第十章哈勒与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密友圈第十一章黑格尔第十二章兰克与俾斯麦第二部分普鲁士民族国家与德意志民族国家第十三章普鲁士德意志问题的开端:从莫泽到、弗里德里希·冯·加格恩第十四章从1848年3月到9月的普鲁士德意志问题第十五章海因里希·冯·加格恩对普鲁士的追求第十六章1848年12月5日的普鲁士钦定宪法第十七章从钦定宪法到皇帝选举第十八章从海因里希·冯·加格恩到俾斯麦第十九章普鲁士—德意志问题的继续发展1921年的普鲁士—德意志问题人名索引跋(第三版,1915年初)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1) 内容简介

本书《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德意志文化如何形成?围绕这一问题,梅尼克从两个角度做出回答:一是作为世界民族文化个体的“德意志文化”如何从世界主义的迷梦中觉醒?二是普鲁士文化如何与德意志文化合同?这两个角度构成了本书,上编以“国家民族”与“文化民族”的概念界分为起点,梳理了世界主义观念与民族国家思想之间彼此交错的发展脉络。下编讨论的是普鲁士—德意志问题。这是一个德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难题之一。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1) 节选

nbsp; 序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历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中功
不可没,严复的开创之功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译介的西方学术著
作更大大促进了汉语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学人开眼看世界,知
外域除坚船利器外尚有学问典章可资引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学术界又开始了一轮至今势头不衰的引介国外学术著作之浪
潮,这对中国知识界学术思想的积累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进步
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谓有目共睹。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
学者在某些领域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论著,发
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东西学
术精义的果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企盼着,既有着自身深厚的民
族传统为根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问题意识,又吸纳了国际学术界
多方面成果的学术研究,将会日益滋长繁荣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西方学术界自身的转型
也越来越改变了其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学术史、科学史、
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
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日益繁荣。研究方法、手段、内容日新月异,
这些领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面貌,
也极大地影响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取向。不同学科的学者
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
迫切,以求能开阔视野,进发出学术灵感、思想火花。近年来,我们
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合格的学术翻译队伍也日益扩大,
同时我们也深信,学术垃圾的泛滥只是当今学术生产面相之一隅,
高质量、原创作的学术著作也在当今的学术中坚和默坐书斋的读
书种子中不断产生。然囿于种种原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
展并不平衡,学术出版方面也有畸轻畸重的情形(比如国内还鲜有
把国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论文系统地引介到学术界)。
有鉴于此,我们计划组织出版“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
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
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
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
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
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现阶
段我们拟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
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
贡献,以求为2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第八章 1 8 1 2—1 8 1 5年的施泰因、
格奈泽瑙与威廉·冯·洪堡
从两大源泉中产生——也是从至今为止的讨论中不由自主地
产生——的观点正是我们讨论的观念。以下两大原因促使我们必
须将这种观念理解为民族与普世、政治与非政治的特殊的综合产
物:一方面出自于精神生活的内在趋向,另一方面则出自于世界局
势的巨大压力与促动。德意志精神面临新的需求,它必须在现实
中重新发现这种观念的生机勃勃的个性,并根据这种观念来勾勒
现实,在高度普世性氛围中理解民族思想,*终将两者融合起来。
在《吕内微尔和约》与旧帝国崩溃之后,这一目标随着德意志的令
人震惊的命运而日益高涨,并借助由拿破仑的普世统治而创建的
新世界秩序,向民族和邦国提出了下列要求:在这一秩序中必须保
持独立性,并彼此结成紧密的联合体。它们彼此之间所缔结而成
的民族自治与普世联合,正如两个相互胶合的轮子一般紧密。正
因如此,人们可以理解的是,期间发生之事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促
使当代人的思想与情感进一步朝这一方向深入。不过——人们也
许会这样问道——执政的官员们又如何对待这些想法及其结论呢?
假如他们现在同时保卫民族利益与欧洲利益,那么他们也是在精
神理想与政治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执政的吗?人们不能借助进一步
猜测来回答上述问题。相反,这些问题需要更严密的论证。对此,
有人也会反对说,观念史的研究能够更简单、更自然地解释人们带
有现实政治目的性而完成的那些事件吗?这里提出的方法论困境
也体现在下列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