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涯

声涯

作者:孙正平 著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7-10-01

评分:5分

ISBN:9787801428868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声涯 内容简介

在书中,孙正平回顾了自己从事体育解说事业的风雨历程、酸甜苦辣,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后,在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重大赛事中的逸闻趣事,在体育转播一线近三十年播音声涯。
此外,黄健翔辞职风波的细节,也在本书中首次披露。这些都使本书具有了相当的可读性和文献价值。
本书记录了孙正平个人成长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工作中的努力和进取,也写下了不同的时代和岁月在他生活与工作中所留下的印记。这些文字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回望和总结。而对于那些关心电视体育报道的读者,关心体育解说员这一职业的读者们来说,也可以从书中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更多地了解体育解说员这个特殊职业二十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
本书作者还通过对中国足球5·19事件的回眸,北京**次申奥失利的追忆,中国女排在低潮之后奇迹般大逆转、重塑辉煌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体育艰难的发展历程。雪藏陈新华、共产党员韩健输了、东单公园的聂卫平等章节,把我们又带回到过去的年代。此外,去年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黄健翔辞职风波的细节,也在本书中首次披露。这些都使本书具有了相当的可读性和文献价值。

声涯 本书特色

何振梁、宋世雄、聂卫平、罗京、白岩松、姚明、刘翔联袂推荐!
他目睹了中国体育的辉煌岁月,经历了中国体育电视的发展壮大,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劳动。
宋世雄
和其他的解说员相比,孙正的语言、声音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大,非常有特色。
聂卫平
这可能就是孙哥,表面平静却拥有内心激情的体育解说员。
白岩松
几十年来,孙老师亲历了许许多多奥运会、世锦赛、NBA总决赛、全明星赛等盛事,见证了中国篮球的发展,注视着我的成长。
姚明
从小我是听着孙正平老师的转播长大的,2008年我期待着您激情洋溢的解说伴随我冲向比赛的终点。
刘翔
孙正平是中国电视观众、尤其是体育节目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之一。在本书中,作者用充满热情的笔调回顾了自己从事体育解说事业的风雨历程、酸甜苦辣,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后,在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重大赛事中的轶闻趣事,在体育转播一线近三十年播音声涯。在这部自传体的叙述当中,贯穿着对中国体育近三十年来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的回顾和梳理,众多令人们难忘的故事和关键人物,重新在本书中跃然纸上,并且保留着所处时代的鲜明痕迹。
后记
体育解说传递奥运精神 中国在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于1984年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运会。从那时开始,中央电视台对每一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都进行了转播。在中国公众的心目中,奥运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的宣传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在国际奥委会任职多年的中国人,我一直希望奥林匹克精神能够在我的祖国得到普及,希望奥林匹克思想的内涵能够与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人们努力提升自我价值,追求和谐生活,共建美好世界的一种内心的力量。而我也清楚的看到,有许多人在自己不同的角色岗位上,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就包括中国的电视体育工作者。孙正平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电视体育解说工作。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解说过许多的项目;在历届奥运会的转播报道中,他的解说也伴随着那些激烈精彩的比赛场面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中。我也正是通过电视里的体育转播,熟悉了孙正平的解说,并且从中感受到他对这项事业的认真和投入。
体育解说,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既需要结合比赛的进程为观众进行准确到位的讲解,适时地传递丰富的体育项目知识。同时还要融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向观众提炼并传达赛场上所呈现出来的体育的精神和人性的光彩。要从事好这样一份职业,不光需要勤奋和积累所造就的专业素质,也需要始终怀有一份旺盛的热情,需要用心去体会体育之中的人生,以及人生之中所蕴涵的体育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体育竞技当中,它其实也是在鼓励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和生活领域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孙正平的这本自传,记录了他个人成长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工作中的努力和进取,也写下了不同的时代和岁月在他生活与工作中所留下的印记。这些文字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回望和总结。
而对于那些关心电视体育报道的读者,关心体育解说员这一职业的读者们来说,也可以从书中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更多地了解体育解说员这个特殊职业二十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通过它的筹备和组织,以及有关的各种活动,会让中国人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理解奥林匹克思想及其内涵。而对参与北京奥运会方方面面工作的人来说,也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一份特殊的光彩。我也相信,孙正平和他的同事们,会在北京奥运会上,以他们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真诚的情感投入,在写下自己职业中一段光荣和骄傲的同时,也与无数中国人一起,去一同经历和见证一届凝聚着中国人特殊情感的奥运盛会。
何振梁 (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
作者用充满热情的笔调回顾了自己从事体育解说事业的风雨历程、酸甜苦辣,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后,在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重大赛事中的轶闻趣事,在体育转播一线近三十年播音声涯。诸如通过对中国足球519事件的回眸,北京**次申奥失利的追忆,中国女排在低潮之后奇迹般大逆转、重塑辉煌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体育艰难的发展历程。雪藏陈新华、共产党员韩健输了、东单公园的聂卫平等章节,把我们又带回到过去的年代。此外,去年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黄健翔辞职风波的细节,也在本书中首次披露。这些都使本书具有了相当的可读性和文献价值。

声涯 目录

序(一)孙正平终于出书了
序(二)我们都叫他孙哥
引子我是孙开闭
01·大杂院里萌生的理想
02·山西风雨成就梦想
03·圆梦CCTV
04·平生的**场直播
05·两个世界的较量
06·**次出国
07·宋涛——**个该去NBA的中国人
08·笑面人生的钱澄海
09·东单公园的聂卫平
10·共产党员韩健输了
11·雪藏乒坛怪手陈新华
12·转播中的*冷和*热
13·“5·19”前后
14·苦难的中国足球
15·走向世界杯
16·敲开中国大门的NBA总裁
17·打造“二平”品牌
18·告别我的母亲
19·在香港解说奥运会
20·CCTV的奥运会
21·拼技术还是拼药
22·北京赢了
23·中国女排的逆转之战
24·南京的“三秒钟”
25·旅途多磨难
26·为人当正平
27·我和黄健翔
28·我的家庭
29·梦想中的北京奥运
30·高举着火炬飞奔
跋——体育解说传递奥运精神

声涯 节选

1981年3月,我正式调回了北京,进入了中央电视台,结束了长达13年的山西插队、上学、工作的生活。
从17岁到30岁,我的人生终于有了转机。登上太原的火车,仿佛就像当年离开北京一样,朋友、同事和学生约三十人到车站送行,不过此时的心情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真是天壤之别。隆隆的列车驶向了北京,我向后远远地张望,山西的一切令我百感交集。
在我调进中央电视台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不但没有体育中心,而且连体育部都没有。只有一个做体育节目的体育组,从行政上划归社教部,节目量也很小,每星期只有一次15分钟的《体育之窗》,偶尔有一场比赛的转播。我是来体育组工作的第8个人,在我之前的7个人里,现在只有2个人和我一样仍然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岗位上。当初的老主任张家诚早已经退休,副主任冯一平、王兴华、李凯也退了休,卢宜讯去了美国,曾经去我们家了解情况的王宗智导演已经去世。现在还在位的两位,一位是导演哈国英,一位是编辑王嘉玲。
我是当时中央电视台唯一的体育解说员和播音员。当时宋世雄老师的人事关系仍然属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是1984年才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的。在那之前,中央电视台常常借宋老师来转播比赛。那时,电视台和电台常常一起转播实况,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把解说特点和艺术区分得那么明显。宋老师在转播之前呼台号,一般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
刚入台的那阵子,我像所有初来乍到的新生一样什么都干,提包、打杂、打灯光。在农村插过队的人,肯定不会怕苦怕累,能学就学,能看就看。每天上了班,我先看看有什么任务,没有我就扫地,打开水,真是从“学徒工”开始做起。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左右,那段经历对我非常难忘。这半年里,我了解到大家都在怎么工作,也尽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当时我已经三十而立,我每天都想,我应该昼夜兼程,一步当两步用才行。
在山西的时候,我一直进行广播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专门学过播音。我的声音条件还算不错,普通话比较好,比较符合体育比赛转播的音色,既清晰又比较靠前。我学过体育,对体育又很热爱,我觉得我自己基本具备做一名体育播音员和解说员的条件。师傅将我领进了门,现在就看自己个人怎么修行了。当时我心里特别着急,想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就到处请教。凡是当时成名的播音员,我几乎都拜过师。
就如何正确用气用声,我请教过赵忠祥、刘佳、李娟和沈力等老师。当时新闻联播的杜宪跟我年龄差不多,她在广播学院学的播音专业,她特意送给我一套如何用气用声的书。我也请教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夏青和葛兰,夫妇俩都是著名的广播艺术家。夏青老师现在已经去世,葛兰老师现在办了一个播音学校。前两年,她的学校有一个学生,被我推荐到了体育新闻部工作,就是现在很多观众都熟悉的吴为。我还自己找过广播学院的老师,像李刚和王璐这样的广播艺术家。当时有两个刚刚毕业的广院学生,来台里实习。我每天早上6点就赶到台里练声,因为台里环境比较好,在外面练的话,声音太小达不到目的,声音太大又不好意思。这两个学生非常热情,也来帮我辅导。
那时的转播条件。右一为老主任张家诚。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东单公园练声。我记得是3月早春,乍暖还寒,早晨起来觉得挺冷。5点多钟,我就到了东单,按照老师们说的要领自己练,张开嘴大声练嗓子。东单公园里有很多人来练声,有老年人喊嗓子的,有专业和业余歌手练声的。我经常能听到在远处,有人咿咿咿、啊啊啊地发声,听上去气很长,显然是有一个团队。
有一天早晨,我正掐着腰在那儿喊,体会老师教我气走丹田的感觉。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个小伙子,对我说:“我打断您一下,您好像是每天都在这儿练声吧?”我一看人家是专业的,就自报家门,说了自己的简单情况。没隔一会儿,他又来找我,说他的老师让我过去一起练。他的老师叫王家祥,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位老师。
后来我才知道,王家祥老师在他的领域很有名,发明了一种叫“鼻弹”练声方法,全国闻名。他带了一批弟子,有唱越剧的,有人艺的话剧演员,像演何香凝的梁越。而过来找我的那位小伙子,就是现在演电视剧特别火的人艺演员杨立新,这些人都是王家祥的弟子,他们都曾经和我站在东单公园里一起练过嗓子。
当时我大喜过望,赶紧去见王老师。我只跟他练了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觉得声音和过去相比更加集中了。声音更加洪亮清晰,穿透力强了,耐久力也更好了。我从什么都不懂,到一步步地进步,在潜移默化当中,我的用气用声、发声方法已经得到了改进和提高。两三个月之后,王老师改迁到北海公园练声,我就没有和他再见过面。一年之后他病逝了。
我一直很感激王老师对我的指导,他的指点教导,为我近30年播音生涯的正确用声奠定了基础。我之所以今天还能够在这里继续做这个工作,心存感谢的人非常多。特别是我提到的这些老师,还有更老一辈的陈铎、张之老师。有一次张之等几位老师举行一个讲座,我和我哥哥托人花120块钱买了个录音机,专程去听讲座和录音。当时张之老师已经知道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小伙子是搞体育播音的,坐在**排听讲座。因此特意走到的我面前说:“你真是挺想把这一行干好的,欢迎你来跟我切磋。”
我期盼像这些老师们一样,能做一株播音的常青树。夏青老师直到60岁还能播,宋世雄老师在60岁退休的时候,他的语速、节奏感、流畅性都是我们这些后辈们所达不到的。所以声音这东西,只要练好了,保护得当,平时别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我这么多年一直不抽烟不喝酒),就能保持很长时间。这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事业负责。
我也曾经去宋老师家里请教过。**次去的时候,他儿子还在上小学,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他根本不让陌生人进家门,说爸爸妈妈不在家,也不让我进屋。到了中午,宋老师回来了,对我特别热情和客气。他们家非常简朴,收入也不多,要抚养两个孩子真不容易。临走时他还特意送给我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希望我能多记录一些点滴的体会,里面还夹着一支笔。宋老师说:“你如果能没事儿时写两笔,那就更好了。”
从3月调进中央电视台,一直到1981年的9月,终于等来了我的**场转播。1981年9月26日,我的**场转播是**届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由宋世雄老师带着我一起转播。在转播过程中,宋老师负责整个比赛的现场实况。同时,在两个多小时的比赛中,我们还插播了很多专题风光片,包括交通管理的注意事项,都是由我来配音。虽然这只是配音,而且是事先录制的,但毕竟是在现场转播的节目当中播出了,也算是我的**步。当时我心里非常激动,觉得自己能和心目中仰慕的名师一起工作,真是很自豪。我因此对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有很特殊的感情,因为我是伴随着这项比赛成长起来的。在前十几届比赛里,我年年都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算是我半年学徒期的告终。在这之前,虽然我也配过音,但那都是非正式的,但这一次,我终于在全国播出的节目里正式出了声音。
一个月之后,我等来了自己个人的**场直播。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毕竟是由宋老师挑大梁,我做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个人发挥和临场应变,因此心里很踏实。但这次不一样了,给我的任务是北京的长城杯足球赛,由中国青年队对美国国家队。当时中国青年队的主教练是张宏根,
1981年我与老师宋世雄一起转播北京国际
马拉松邀请赛。我们的服装是当时很流行的款式。守门员是李富胜,队员中有迟尚斌、林乐丰等人,都是后来国家队的主力,观众们对这场比赛非常关注。这是截然不同的转播,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现场解说,你不可能像配音那样照本宣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马拉松赛是截然不同的工作。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