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我的出世、我是一个坏学生、跟两个小水手打架、布列塔尼的春天、外省的闲逸生活、项堡的幻影等。
作者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书是他回忆录的节选,有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与拿破仑的相识与反目的叙述,还有他在退出政坛后与退位法王的关系的描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平,还着笔于复辟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种种场面,描绘了一幅法国自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完整的社会图景。一位名人曾说,作者是用“*反常的方法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与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个“反常”在于他把新旧制度的交替当成历史的必然,失去的必然是些值得怀念的东西。
代译序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55岁时自己做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土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80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彀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40年的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狂妄,那就是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到幼年时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靶,绘制它们的这双手决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个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示希望回忆录在他死后50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迢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姿态,也不是故做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作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他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而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的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他看见的却是“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6点钟;我看见苍白的、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读者将时时刻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40年间不倦地写作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诟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nd,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出身贵族,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保皇军,后逃亡英国。王政复辟期间曾任内政大臣、驻外使节、外交大臣等职。1797年发表《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主要作品有《基督教真谛》,其中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勒内》曾风行一时。
《包法利夫人》内容简介:福楼拜,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包法利夫人》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本书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
鲁滨逊漂流记-中国书籍编译馆 本书特色 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去了伦敦,**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
名家名译-十日谈 内容简介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学史上**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文学丰碑。意大利近代著名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
《婚变》讲述以专出作家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布朗大学三位文科生毕业前后所经历的波折与迷惘。“婚姻情节线”是英语专业的马德琳的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内容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
敏感而唯美的大海,充满情欲纠缠的人性,内心扭曲的少年,以及令人沉迷甚至无法抗拒的死亡,跟他其他的著名作品一样,这部《午后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内容简介:打开经典的经典 文学批评的批评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蕴含了海量的信息,是文学研究走向理智
《老妇还乡》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写亿万富婆莱尔四十五年后返回故乡居伦小城,要用十亿捐款取她当年恋人伊尔的人头,因为伊尔抛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内容简介 书中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
杨绛译堂吉诃德-(全二册) 本书特色 《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高、影响*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杨绛影响*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一个游侠骑士的奇情异想。杨绛译本出...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内容简介:本书出版于1934年,由十五个短篇构成,取材于作者的童年与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诡的想象、瑰丽
《汤姆叔叔的小屋》内容简介:《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是第一本“黑人小说”,开创了“黑人小说”这一新的流派。小说通过对刚直
目录:编者序荣格生平著作年表本能与无意识(1916)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现实与超现实(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
中央 气球上的五星期 本书特色 《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作者儒勒·凡尔纳的**部科幻小说,书中描写19世界初期,神秘的非洲大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险家。本书主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篇小说选 本书特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选集, 收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
科学家宣布小行星即将于八年后撞毁地球,世界陷入混乱当中,历经五年的恐慌,终于只剩倒数三年。末日的fool 离家出走的女儿突然
《格列佛游记》内容简介: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格列佛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异乎寻常的想象力
牛虻 本书特色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
白痴-世纪文学名著全译本-超值金版 本书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编著的《白痴(世界文学名著全译本超值金版)》问世之后在引起轰动和赞誉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