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我的出世、我是一个坏学生、跟两个小水手打架、布列塔尼的春天、外省的闲逸生活、项堡的幻影等。
作者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书是他回忆录的节选,有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与拿破仑的相识与反目的叙述,还有他在退出政坛后与退位法王的关系的描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平,还着笔于复辟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种种场面,描绘了一幅法国自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完整的社会图景。一位名人曾说,作者是用“*反常的方法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与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个“反常”在于他把新旧制度的交替当成历史的必然,失去的必然是些值得怀念的东西。
代译序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55岁时自己做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土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80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彀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40年的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狂妄,那就是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到幼年时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靶,绘制它们的这双手决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个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示希望回忆录在他死后50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迢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姿态,也不是故做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作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他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而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的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他看见的却是“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6点钟;我看见苍白的、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读者将时时刻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40年间不倦地写作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诟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nd,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出身贵族,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保皇军,后逃亡英国。王政复辟期间曾任内政大臣、驻外使节、外交大臣等职。1797年发表《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主要作品有《基督教真谛》,其中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勒内》曾风行一时。
作者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详。因其长兄任式部丞,故称为藤式部,这是宫里女官中的一种时尚,她们往往以父兄的官衔为名,以示
《三故事》内容简介:《三故事》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完整的虚构作品,创作时间跨越30年,被公认为作者的成熟之作
《海底两万里》内容简介: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
小妇人四个个性截然不同的姐妹,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生离死别与生活的磨练后,在母亲爱心的教导下,终于脱去幼稚的外衣,发挥各自所
饥饿的石头-泰戈尔中短篇小说选-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全译本 本书特色 《饥饿的石头/泰戈尔中短篇小说选》是泰戈尔的中短篇小说选集,收录了《密探》《喀布尔人》《骷髅...
如果忽視啄木的詩歌才華,日本近代詩歌史則將無以成書;如果抽離啄木的文學成就,日本近代文學史的正確性堪疑。他將生活的快樂確
大江健三郎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说主人公鹰四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后到了美国,又回到自己的家乡,离群索居在覆盖着茂密
理智与情感-经典插图本 本书特色 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在情感上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
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轻经典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人间喜剧系列:笑观人生百态,阅尽世间风情 ★全景展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欧洲批判现实...
简爱呼啸山庄阿格尼丝格累大全集 本书特色 简爱呼啸山庄阿格尼丝格累大全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勃朗特三姐妹*负盛名的代表作的合集。勃朗特三姐妹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奇葩。...
《美丽失败者》内容简介:本书是科恩的长篇名作,问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小说以六十年代的蒙特利尔为背景,勾画了一个爱的三角
全书共16篇,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91-1992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写下的散文,内容均为作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见闻,题材丰富,涉及面
本书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主要介绍了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
《史班瑟岛》内容简介:合众国公开出售距旧金山三天路程的太平洋上的一个荒岛——史班瑟岛。多年前在加里福尼亚掘到了第一桶金的成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内容简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包含4个长篇和56个短篇故事,涉及范围广阔,题材多样,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全世
罪与罚 本书特色 大学生拉斯科尔尼可夫住在一间租来的陋室里,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
《约翰·克利斯朵夫》内容简介:《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
远大前程 本书特色 《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小说 。故事背景为1812年圣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
白鲸 本书特色 《白鲸》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土*优秀的小说之一,因描写了海上航行和纷繁的捕鲸生活,而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
《苔丝》内容简介:这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纯朴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曾遭富人奸污。新婚之夜她向新郎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新郎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