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年:2007-10-01

评分:4.6分

ISBN:9787504352682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第4辑。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本书特色

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具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尽在《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辑)(修订版)作者季羡林散文!这些散文情感真挚,清新流动,隽永耐读,在平淡中显出诗意,基本展现了作者50余年散文创作的风貌。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目录

序谈中国的“学统”缘分与命运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虎年抒怀芝兰之室悼念邓广铭先生文得学养梦萦红楼我的期待自传绍兴人的骄傲喜雨一寸光阴不可轻漫谈散文获奖有感空谷足音论新体旧诗我父我母巍巍上痒百年星辰论压力民族性中国的民族性世纪清华我眼中的清华园不完满才是人生我的中学时代漫谈皇帝老年祝贺与希望论博士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共和国与我 论教授谦虚与虚伪 百年回眸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人间温暖是母亲 走运与倒霉 漫谈出国 做人与处世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关于名牌意识 哲学的用处 关于水的断想 丢书记张岱年先生 精华与糟粕 兔年万福 清官更要兼听 治学四法 我和《大公报》 谈中国书法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几件小事 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零修 文字之国 荷之韵 我看中国文化书院 台游随笔 楔子 初抵台北 台北街头小景血浓于水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扫傅斯年先生墓法鼓山义工后记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谈孝大觉寺温馨的回忆世纪回眸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学问中没有捷径我爱北京谈老年光彩的文明坏人不可超越的一座丰碑——记汤用彤先生我害怕“天才”两个小孩子附: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对我影响*大的几本书谈《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珍爱大自然我与夜光杯可贵的贡献新世纪,新千年成语和典故忆念郑毅生先生澳门回忆梦游世纪论朋友千禧感言 希望世纪家庭更美好 谈文学交流 豪情半怀迎新纪 千年反思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迎新怀旧——世纪**个元旦感怀成功 佛山心影 一石景宜博士二暨南大学 三到了佛山 四佛山街头小景 五佛山陶瓷厂 六西樵山 七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 八南国桃园九石景宜艺术馆十尾声 谈西学东传 谈飞天艺术(节录)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谈礼貌论说假话曼淡词典老年十忌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我和东坡词 谈东方民间故事 目中无人 六放光明谈敦煌学谈《五卷书》(节录)学习大师的风范——谈赵元任先生槛外人语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长生不老世纪的中国散文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我的家悼念赵朴老清华梦忆一点希望谈董秋芳先生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为唐老鸭大唱颂歌新世纪新千年寄语我与刘国龙先生我们的楷模——于道泉先生九十述怀新世纪开始时我想做些什么悼念马石江同志文化漫谈清新俊逸的清华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隔膜《千禧文存》自序记者的职责论恐惧剧杂谈我*喜爱的书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人生小品一条老狗 漫谈伦理道德周作人论—一兼及汪精卫忆念张天麟 时间石榴花 老年四“得”当时只道是寻常 追忆哈隆教授忆念宁朝秀大叔 九三述怀痛悼克家 悼巴老病房杂忆一小姐姐二大宴群雌 立足东方笑对当世(代后记)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节选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辑)(修订版)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第4辑。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集)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