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东史地考论

古代广东史地考论

作者:左鹏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10-01

评分:5分

ISBN:9787306029522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古代广东史地考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颜广文,男,1954年生,广东
南海人。曾在广州市满族小学、广
州市第三十七中学读书。1972年起
任中学教师五年。1978年考入华南
9币范大学,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至今。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
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学术领域为
明清史、广东古代历史地理。已出
版著作《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合
著,1998年获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在《中国边
疆史地研究》、&

古代广东史地考论 节选


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相对中原而言,广东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到
了明朝中后期,广东逐渐赶上。到了清代,广东整体得以跻身于先进地区行列。
“清代广东已跻身于先进地区行列”的结论并非是粤人自封自夸,同时也得到外省
籍人士肯定。清初,江西著名学者“宁都三魏”之一的魏礼在《为门人杨京游惠
州至广州。序》中说:“今之岭南,非昔之所谓岭南矣。愈之贬潮州也,凛然有愁
迫死亡之忧,而今之士大夫营为而乐得其地矣。轼之贬,犹在惠州,今惠州亦为善
土矣。然则地与时迁,人从地变,又恶可测哉!”
今天,许多人(包括学者、官员乃至百姓)都会思考,广东何以得在明清时期迎
头赶上?答案自然是众多的。但我一直认为,首先,古代广东官民坚持不懈地修
路,不断加强与中原沟通,加强与相邻的一些经济区域联系,改善区内交通条件,
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核心得以形成的客观条件。其次,古代统治者治理广东
的某些政策和决策是有利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古代广东社会经济的发
展,离不开当时广东军民,包括一些治理过广东的优秀官员的共同努力。本书正是
以此思路展开,分三编即驿道交通、制度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专题研究。
**编驿道交通。该编内容全部源自我曾承担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
课题“古代广东驿道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该课题已于1999年结项。从立项题
目可以看出,我研究古代广东驿道建设,是在考订古代广东驿道建设的基础上,着
重分析驿道交通的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书中以元朝政府在广东新辟的两条
驿道为例。从西驿道建设的效果来看,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
行政区属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明朝建立后立即将原辖于湖广行省的高、雷、琼、
廉诸府划归广东行省管辖。隆兴至潮州东驿道的开辟,则促成了历史上**次粤、
赣、闽三省交界地区的大开发,强有力地促进了以潮州为中心的亚经济区域的形
成。统治者也往往把驿道建设与加强控制直接联系起来。明代统治者在平定了所谓
罗旁瑶乱后,当时的两广总督凌云翼马上在两广交界山区广东一侧开辟了罗定至高
州的新驿道,并认为新驿道的开辟能消除上述地区社会动荡的根源。就广东境内而
言,驿道建设与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是十分明显。“路通财通”,这是
今天粤人的共识。怎样体现这种辩证关系?我选择了广东宋代及明清时期驿道驿站
建设与市镇商业发展的关系加以说明。从统计出来的市镇分布情况来看,古代广东
几乎所有的市镇都是在驿道沿线发展起来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古代广东修路的历史经验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广东军民修路持之以恒,从不间
断。自秦征南越起,就有史禄修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史禄也应修治过
部分北江河段。东汉先后有卫飒、周昕修武水,通中原的路比走西江、连江便捷。
唐代广东曲江人张九龄修大庾岭道,成为中国南北走向的主驿道,造福粤人千年,
名留史册。宋代蔡氏兄弟,兄蔡抗官广东转运使,弟蔡挺知江西南安军,兄弟二人
相约各修辖内的大庾岭道,留下千古佳话。南宋林安宅修广州至潮州下路,沿粤东
海岸线遂成坦途,在明代抗击倭寇海盗、捍卫南疆边陲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广东形成修路的高潮,本书中屡次提及的月的迷失、塔刺海哈、高芝、仓振等
人都是修路英雄。明清时期,维护、改善驿道条件的官员也不少。古代广东修路的
资金筹措以官资为主,同时也十分注重吸纳商、民捐资。清代两广总督阮元修路,
就动员了盐商、行商捐资。明代高州府茂名县举人卓锡,动员全府举人、监生、秀
才修茂名桥,桥建成,命名“兴文桥”。古代广东修建驿道能因地制宜。广东境内
河流纵横,其驿道便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偏僻驿道上,设驿站不方便,地方官
员便把驿站设于原来就有的道观、佛寺上,既节约了开支,又保证了驿道的畅通;
广东缺马,陆路驿道交通就视实际情况需要,马、驴、牛、轿等多种交通工具
并用。
第二编制度事件。我认为,在古代广东社会发展史上,明朝中后期是一个特别
值得重视的时期。明朝正统年问,广东爆发黄萧养起义。从此,广东社会陷入了长
期的动荡之中。至万历初年,部分中央统治者竞打算放弃对广东的集权治理。对
此,过去学术界长期从阶级斗争的层面上来考察,认为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斗争
的结果。事实上,应切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其实是广东社
会由百越杂居到融合到汉文化圈的*后阵痛。在明朝中前期,广东境内大部分地区
杂居了瑶、苗、蛋、侗、岐、畲、黎、马留、卢亭等名号众多的族群,在这些族群
中,有的还实行土官土司制度。可是,经过明嘉靖到万历初年,由于统治者剿与抚
两种手段交替使用,加上注意对落后地区的开发,这些族群便一部分被挤到更偏远
的山区,一部分被同化融合到汉文化圈中。到了晚明,大批还被中原知识分子目为
“蛮子”的粤人,已经自认为是汉文化的正宗代表,自觉加入到反抗外族入侵的抗
清斗争中去。本书中详论的袁崇焕及其幕僚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到了清初,广东更
成反清复明的重镇。至于古代广东社会发展后来居上的转折点,我认为是肇始于元
代,跻身于前列则在清前期。
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广东相邻的省份,如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广东辐射影响。通过考察明代赣粤两省经贸关系,我们可以
发现,如能较好地兼顾两地各自的利益,是可以取得双赢局面的。明朝赣粤两省的
地方政府,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更不是互相抵制,而是采取积极态度,共同
应对两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今天,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同样会遭遇类似情况,书中
的论述,相信是会有某些启迪的。
第三编历史人物。明代以前,广东籍的名人甚少。明代,广东籍的优秀官员却
是成群地涌现。书中利用统计的方式,勾勒出明代广东籍优秀官员的地域分布状
态,广东籍官员在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地位和贡
献,并分析了其成群涌现的原因。在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又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
进行了研究。过去,学术界研究明朝万历年中朝人民联合抗倭的历史,从未正面肯
定过陈磷的历史地位。通过翻检大量的中日朝文献,并辅以赴韩实地调查,我认为
陈磷在所有明朝赴朝抗倭将领中居功至伟,必须重新定位。晚明广东士人的政治社
会活动也是我重点考察的对象。我利用了《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这幅名画,
逐一考证了图诗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历来,学术界都十分重视晚明士人党社运动研
究,曾有过谢国桢的名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面世。但就广东局部而言,对
广东晚明士大夫结社运动性质、特点、影响诸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未真正展开。书
中对《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历史人物的考订,只能算是作了一点铺垫,任
务的完成则尚待来日了。
颜广文
2007年夏
余靖的旅游观
余靖喜欢旅游,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尤其钟情于家乡的山
山水水,家乡的名山大川、小桥古井都可以让他留连驻足,吟诗作文,赞叹不已。
余靖为什么喜欢旅游?余靖的旅游有什么个性?余靖的旅游观又是怎样的呢?似乎
前人对此从没进行过认真探讨,笔者在此略予考察。
一、余靖的旅游重在欣赏大自然景色
余靖旅游,并不专在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而是喜欢探险,喜欢到前人未曾
涉足的地方,这是余靖旅游观的一大特色。余靖在《游大峒山诗》小序中说:“予
尝恨游观山川,皆前贤所称,图籍所著者耳,未能索幽访异舆音马迹之外,得古人
所遗绝境,一寓其目,状其名物,与好事者传之无穷也。”余靖游大峒山时正是此
心情。当时,余靖已年五十有余,赋闲在家,与好友王子元遍数韶州名胜,“韶之
境富于山水,而佛刹占胜相望于野,其名声洽于四方者无几”,*后,与王子元
“撷其遗概,得大峒焉”。于是,余靖决定前往探胜。余靖一行,先是在韶州上船,
顺流而下七十余里,到月华山脚上岸,然后“道樵径,又十五里乃至是山”。在这
人迹罕至的地方,余靖看到未经人工雕琢的大自然纯真景色,高兴极了,欣然提
笔,写下了《游大峒山诗》及序。序云:“随方下睨,晦明异壑。则随邱垤众山,
蚊虻聚落,不足谕其高也。相与拂幽石,翳修林,涧声泠泠,清入毛骨。真可遗世
而绝俗,岂独摅扰赏异而已耶”。余靖说,在这大自然中,不仅仅是追寻新奇刺
激,不仅能去除日常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超群脱俗的享受。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余
靖写下了他一生中较为优秀的旅游诗。诗云:“十里松桧风,万仞斗峭壁;阳崖雷
自奔,阴壑雪犹积;势争衡霍雄,地控楚越扼;胡为千载间,名未光图籍?物乃因
人彰,闻人于在昔;不逢巢许高,箕山亦顽碧;我今共游览,逍遥非俗格;剧论穷
古今,玄谈叩虚寂;攀萝蹑孤峰,和云坐幽石;濯缨清泠泉,留为不朽迹。”①诗
中将“攀萝蹑孤峰,和云坐幽石”的情景,描写得极其优美。更令人叫绝的是
“我今共游览,逍遥非俗格”一句,此言为喜爱旅游的人士申辩。用今天的语言来
说,余靖是在大声疾呼:旅游不是虚度光阴,旅游也不是追逐潮流,而是一种身心
的享受。按余靖说,大峒山的美景是他们首先发现的。“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庚午
岁,始平越为郡县,凡一千零七十年,始为什方院。又二祀,康定元年庚辰岁,始
有衣冠游者。岂天作地藏,有所待哉?”①此后,大峒山也就成为韶州一大游览
胜地。
笔者翻阅了余靖所有的游赏诗文,发现余靖不仅喜爱名山大川,而且优美的自
然小景也往往使他诗兴大发。余靖在外为官,官衙附近有一连理松,余靖触景而作
《双松》一诗。诗云:“自古咏连理,多为阳艳吟;谁知抱高节,生处亦同心;风
至应交响,禽栖得并阴;岁寒当共守,霜雪莫相侵。”②又如,余靖曾于江边看见
渔翁垂钓,又写下《观钓》一诗。诗云:“趋尘寒浦波,桂子秋空月;烟湿钓纶
轻,雨溅苔矶滑;健鲤吞香钩,锦文红鲅鲅;将为沸鼎游,势穷犹煦沫。”诗中把
垂钓的环境,鱼儿上钩后的挣扎写得活生生的。*后,余靖感于自己屡遭排斥的身
世,感叹说:“胡为贪一饵,委身刀机上?寄言洗耳翁,逃名真可尚。”③怎样才能
“逃名”呢?旅游自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余靖把旅游当做对紧张工作的调节
余靖本人是勤于政务的,他也要求别人勤于政务。为此,他曾作《从政六
箴》,有“清箴”、“公箴”、“勤箴”、“明箴”、“和箴”、“慎箴”。其中,“勤箴”
就是劝谕别人要勤政爱民,云:“爵以昭德,官惟择贤。怠则废职,勤则政宣。恪
恭修德,厥德乃全。俯仰励志,其志乃专。譬如农功,日夜先焉。”④但勤政并不
意味着一天到晚地干活,而是要劳逸结合,可于政务之余,多去旅游。余靖在
《游韶石》诗中说:“世务常喧嚣,物外有真赏;结友探胜概,放情谐素想。”余靖
登上韶石,也真的“放情谐素想”,诗中所及,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大江南北,
俱为精妙词章。诗太长,这里仅摘几句,如云:“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长江
远萦带,众峦疑负襁;千里眇平视,万形罗怪象;日影避昆仑,鳌头冠方丈;青螺
佛髻高,群玉仙都敞。”诗末说“兹游得幽深,同怀乐清旷”,“跻之佐衡霍,无惭
公侯享。”①韶石山在衡山和霍山之间,余靖说生于斯,长于斯,不得志时能游了
斯,当不当公侯倒是无所谓了。
余靖盛赞当时韶州太守杜挺之懂得劳逸结合,行政与旅游两不误。宋代韶州浈
水旁有一泉水,“泉出石罅,大若涛涌,细如鼎沸,久旱不竭,经冬常满。南方瘅
暑,酷如炎焚,暂息泉上,寒悚毛骨”。泉当驿道旁,南来北往的官商皆于此憩
息。杜挺之“募金伐材,构亭泉心,贯之飞梁,虹横波际。翼以堂室,备宾游之
憩。外营碓磴,为民事之观”。亭舍建好后,杜挺之闲来便相约好友嘉宾来游玩,
“吟酌永日”,“以涤烦虑”。余靖游玩之后,也作《涌泉亭记》,中有云:“韶处岭
口,杂产五金,四方之民,聚而游手,牒诉纷孥,称倍他郡。挺之以诚应物,庭无
留事,日自适于山水间,乃知为政自有体也。斯游斯景,书之其无愧。”史载,杜
挺之任韶州太守,秉公行政,数年后大治,“狱无冤私,赋役以时,事举条领,民
用休息”。而杜挺之也将韶州“近郛胜概,亡不周览”②。
余靖在外为官数十年,屡经升迁,他自己也是做到为官旅游两不误。查《武
溪集》得知,余靖知潭州时,曾游览岳麓,作《题憩贤亭》诗;任宣州司理参军。
游青林庵,作《赠青林庵主》诗;征侬智高,经广西藤县,作《留题龙潭》诗;
赴任泰州,经鄱阳湖口,作《松门守风》诗;经南昌时,游应圣宫,作《游应圣
宫》诗;在吉州时,游览了庐山,作《江州庐山重修崇禅院记》…总之,余靖
在哪里为官,便与当地的山水名胜结下不解之缘,囿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余靖把旅游当做洗涤烦恼陶冶情操的方式
余靖一生,文武兼备,有匡扶社稷、造福黎民之心,但却仕途不畅。早年曾卷
入“庆历党议”,被逐出京城,降职处分。出使辽国,较好地完成了使节任务后,
却又被人攻击为“讲蕃话,作蕃诗,有失上国使者身份”,被贬往吉州。于是,余
靖便以父老需要侍养为由,返归故里。此后的六年间,余靖便天天与山村为伴,畅
游了广东的山山水水。从余靖的游览诗文提供的线索可以得知,他曾游历了潮州、
惠州、循州、广州、端州、雷州、英州、南雄州等地,至于韶州附近的名胜山野,
更是遍览无遗了。此际余靖的游览诗文也进入精妙时期。周源《武溪集序》中说:
“屏居曲江凡六年,游山水,益自肆于文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武溪集提要》
则说:“狄青讨平依智高,靖磨崖作记,以旌武功,当时咸重其文。尝奉命使辽,
作《契丹官仪》一篇,颇可与史传参证。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