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穷毕生钻研的无比珍贵心得,引经据典,上山下海,五千年饮食文化的结晶,口颊留香。
高阳擅长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他的历史小说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本书是高阳穷毕生钻研的无比珍贵心得,引经据典畅谈五千年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晶,不但有众多美味口颊留香,他还杂糅了历史的佚闻逸事,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从“刺王僚”说起
有出平剧《刺王僚》,《史记。吴太伯史家》及《刺客列传》皆载其本事;吴国公子光的门客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抽匕首行刺,王僚被弑。
又有个故事,不记得是否出于伤越绝书》,说是吴王阖闾——就是弑王僚以自立的公子光,以蒸鱼犒劳凯旋的吴军;途中遇雨,班朝误期,蒸鱼都腐臭了。数量太多,一时无法备办;阖闾只好装做不知,照吃不误。吴王如此,吴军也没有什么怨气可发了。
这两个故事,在古代的饮食之道上,说明了两点:**,食物受地域的限制,不可强制;否则虽帝王之尊,亦不得享此口福。第二,烹调的方法很简单,蒸与炙是*习见的。
再说个吃鲥鱼的故事。专制时代,天子富有四海,所以各地的名产,皆须进贡;鲥鱼至美,自然列为贡品。但尽管昼夜马不停蹄,由驿道急递,所经各县备冰冷冻,到得京里,鲥鱼还是早就应该丢在垃圾桶里了。
然而不然。垃圾桶里的货色,照样荐诸宗庙,分赏大臣;御膳房将臭鲥鱼加上许多作料,烧好了供上方玉食,谁也不敢说破真相,以致从未到过江南的帝王、妃嫔、太监都以为鲥鱼就是这个味道。
有个太监,受命出镇南方,到任正在四月里,僚属欢宴,有一味用网油包起来蒸的鱼,食之甚美,问是甚鱼。
“鲥鱼。”
“鲥鱼?”那太监说,“你们不要骗我!进贡的鲥鱼,我吃得多了;这哪里是鲥鱼?”
这是明朝的故事。数百年之后,在亚热带台湾,能吃到相当新鲜的冰岛鳕鱼,为前人所梦想不到。由此可知,饮食之道与交通的关系,至为密切。通都大邑,不仅兼具五方珍味;往往也带来了新的烹调技术。
古代烹调技术,炙是*习见的,也是*主要的一种。
《周书》:“黄帝始燔肉为炙。”大概在发明火的同时,即已“燔肉为炙”;以后技术进步,始分燔与炙为两事,直接置肉于火为燔,与火保持相当距离为炙,是故炙者烤也。
凡禽兽鳞介皆可炙,其贵贱之分,以兽肉来说,大致牛为上,羊为次,豕犬又次。犬为六畜之一;春秋战国屠狗为专业,此辈中且颇出名人,如聂政、高渐离、樊哙皆是;周朝则更以犬荐寝庙,身份与“太牢”——牛相等。狗肝亦与马肝一样,是美食。但至唐朝,已不公开斋犬;所以颜师古注似书》,在《樊哙慟“以屠狗为事”句下说:“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如果唐朝亦有狗屠,此注就是多余的了。
除此以外,炙食比较特殊的有:
脍炙:《礼记》:“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脍乃细切之意,脍炙即是炙肉片,蘸酱而食。
牛心炙:《晋书•王羲之十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颉,(岂页)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瞰,颉先割啗羲之,于是始知名。”在这段记载中,显示了宴客的礼节;行炙先奉主客,以主人亲自操刀为敬。
獾獾炙:《吕氏春秋》:“肉之羹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猩唇为“八珍”之一;獾即野猪。
貊炙:《释名》:“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此与脍炙,恰好相反,据王先谦考证,貊炙“即今之烧猪”。
天脔炙:《岭表录异记》:“瓦屋子……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广人尤重之,多烧以荐酒,俗呼为天脔炙。”据《本草》的解释,瓦屋子即是血蚶。烫半熟,以葱姜酱油,或红腐乳卤凉拌以外,血蚶似乎别无吃法;不过还可以烧炙。
驼峰炙:驼峰亦为八珍之一。杜甫《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据《癸辛杂识》记载:“驼之壮者,两峰坚耸,其味甘脆”;倘如“驼之老者,两峰偏蝉,其味淡韧,如嚼败絮”。这些都说说明了八珍中的驼峰,确可食用,不比猩唇、象白等等,徒有其名;但驼峰吃法不明,读《酉阳杂俎》:“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方知驼峰是炙来吃的。
钟鸣鼎食
鹗炙:鹗即枭,食母的恶鸟;刑昺疏《尔雅》云:“鹗大如斑鸠,绿色恶声之鸟也。人人家凶,贾谊所谓鵬鸟是也。其肉甚美,可为羹糜,又可为炙。汉供御物各随其时,唯鹗冬夏常施之,以其美故也。”鹗炙之名,始见于庄子《齐物论》;又孔平仲诗:“弯弓既有获,岂不愿鹗炙?”平仲与王安石同时,似乎宋朝犹有鹗炙。
《事物异名录》云:“杂俎,猫头鸟即枭也,闽人*恶之,云是城隍魂使者。”
按:此所谓猫头鸟,不知是否猫头鹰?鹗又作鸱鸦;猫头鹰的正式名称为鸱鹗,又名怪鸱,见你磡。三才图会云:“猫头鹰即鹰猫,其头似猫,其肉甚肥。烧之则鬼至,术士以之收鬼。”
如众所知,猫头鹰的叫声很难听,是即所谓“恶声”。看起来鸱鸦与鸱鸺,亦即猫头鸟与猫头鹰,纵非一物,亦为同族;猫头鹰“其肉甚肥”当然亦可做羹、做炙。不知可有人吃过猫头鹰?能告诉我与我的读者以其味如何否?
仕宦大族称之为“钟鸣鼎食之家”,语出王勃《腾王阁序》。以鼎为食器,至唐犹然;今之“一品锅”为其遗制。
鼎镬并称,据周礼“天官”注,以大锅煮鱼肉,既熟,分盛于鼎,“齐多少之量”;则鼎有量的功用。照我看,鼎实在就是一具保温锅。上有两耳,便于提挈;下有三足,一方面固可增加高度,使得席地而坐以就食时,不致俯仰为劳;一方面亦是为了三足之间可置炭火,使鼎中羹汤不致冷却。《史记。主父偃慟:“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足见鼎有镬之用。
如果这个说法不错,则陈鼎之法,应该中足向内,左右两足朝外。要这样才便于侍从为鼎食者服务。
古人分器而食,能独享五鼎者,官阶须在大夫以上。五鼎所盛为五样肉食,说法不一,但变化甚微,大至牛、羊、豕、鱼为**之物。至于“鼎烹”的技巧,当然比燔炙要复杂得多;且谈一种“炮豕”的做法。
《周礼》:“珍用八物”,与后世的所谓“八珍”不同。炮豕即为周朝的八珍;《礼记》“内则”叙炮豕的制造法是:
取豚若将,到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
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鼓。
为稻粉,粮泉糔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
巨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
这段文章看起来像天书,若加笺注,可以写好几千字;前人释此文,亦多不可解或误解之处。其实,只要知道“叫化鸡”的做法,即不难懂;试为语释如下,仍分四段:
取猪或公羊,刺喉剖腹;腹中塞满枣子,外用苇草包裹,苇外涂黏土,投入火中。
等外涂之土烧干,剥落土块苇草,然后洗手,将猪毛或羊毛像一层膜似的,一大片一大片剥了下来。
用米粉调成干糊,涂在肉上,过油;油要多,多到能将肉浸没。
以过油的肉,置于鼎中,人大镬隔水炖;水不能过鼎,用文火炖三日三夜。然后加醋、加酱调味。
这个过程相当繁复,但确是能保存原味的做法。我想,其要诀应该是:**,既宰以后,始终不近水;当然,未宰以前要将猪或羊洗得极干净;剖腹以后,取去脏腑血污,亦只可用干布擦抹,不可水洗。其次,过油应该用温油,不宜炸得太老;第三,隔水文火炖,须慎防镬汤人鼎;甚至要封鼎盖,以免水汽侵入。沙锅炖物,有些厨子用脏抹布围封锅沿,看了倒胃口。记得儿时曾见寒家的歪嘴厨子,和面成条,用以封口;面熟且可食用。此法值得提倡。
以枣实腹,肉味更香。现在的“叫化鸡”,多用盐渍;取其盐味人肉,不烦醯醢,是不是*理想的办法,而无改良的余地?实可存疑。
像炮豕这种讲究的做法,是宴贵宾的盛馔;家常鼎食,以羹为主。羹字从羔、从美;如众所知,羔为小羊,而美为大羊,恐怕知者不多。我亦是写本文参考类书时,才得到这个有趣的发现。
《说文》:“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清朝治《说文》的权威段玉裁注“美”字,直截了当地说:“羊大则肥美。”
六畜中独以“羊大”为美,足见羊有独特的地位;而以羔与美,亦即小羊与大羊合为一羹字,其涵义有二:**,羹必以肉类制成,故你磡有“肉谓之羹”之说;第二,羔与美混而为一,则知羹在基本上是可用两种以上的肉类杂煮的。
但是,在古书上看,只以主要材料标示,如羊羹、雉羹、脯羹、鸡羹、犬羹、兔羹等等。羹是汤菜,同时是调了味的;《字汇•羊郡》:“羹,五味和羹。”可证。在烹调技术上是一大进步。
由于羹是杂煮的汤菜,故可踵事增华,加上各种能调和的上等材料。《异物汇苑》:“陈思王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顾名思义,此羹为七种美味所制成,只以驼蹄非常见之物,所以特为标举。
唐朝“牛李竞争”的主角之一李德裕,每食一杯羹,费钱三万;所以如此之贵者,据说是因为用珠宝、雄黄、朱砂等煎汁调羹之故,唐人好服丹砂之药,于此又得一证。
至于费钱三万,究值几何,去作比较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元微之的《悼亡诗》:“今日俸钱过十万,为君营奠复营斋。”此是他既贵之后所作。“十万”为尚书这一阶层的俸钱,可是只够李德裕吃三杯多的羹;唐朝节度使的豪奢,亦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以蔬菜作羹,虽然韩非子有“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蘗藿之羹”的话;但直到东晋开发江东后,以菜做羹,方始盛行。其时*著名的菜羹,即是莼羹。
张翰的“莼鲈之思”,是个很通俗的典故。此外又有陆机所说的两句话:“千里莼羹,未下盐豉。”足以敌北方的羊酪。后魏有部很实用的书.叫做《齐民要术》,其中对莼羹的制法,有很详细的说明。
书中说,四月间莼生茎而尚未长叶,名为“雉尾莼”,作羹*美。及至长了叶子,名为“丝莼”,五六月间可用;入七月至九十月间,莼不可食,因为中有蜗虫。十月以后,水冻虫死,又可以吃了;直到明年三月,称为“环莼”。
这段话在没有见过莼菜的人,颇难索解。莼菜的形状,大致像荷叶,只是叶子从不完全舒张。四月初生之时,说它“生茎而未叶”,话也不大
对;叶是有的,不过卷得极紧,尖削如雉尾,此为“雉尾莼”得名的由来。
及至五六月间,叶片稍舒,产生一种黏液,淋漓下滴,光亮一线,其
形如丝,因名之为“丝莼”。夏天有虫,近莼则卷入叶中,难以察见,故不
宜食。深秋莼老,叶片微舒的两头弯起,乃谓之“环莼”。
《齐民要歹觔又说:“凡丝莼……须别铛中热汤暂(火弃)之,然后用;不煉
则苦涩。丝莼、环莼悉长用,不切。鱼、莼等并冷水下。”至于用作料亦有禁忌:“下菜豉、盐悉不得搅,搅则鱼莼碎,令羹浊而不能好。”
这两小段话,说得很清楚,不烦诠释。值得注意的是“鱼、莼”并称;张翰“秋风故里之思”,所向往的本就还有松江的四鳃鲈。大致古代的美食,以肥腻为尚;及至东晋开发江东,方始讲究清淡隽永之美,这一味以莼鲈所做的羹汤,在中国饮食史上,具有转变风气、开创新纪元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从夏商至宣统,这有史可稽的四千六百年帝制时代,要划分为两期,我主张以东晋为界限。中国的经济重心,东晋以前在黄河;东晋以后转移至长江。*近读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更觉得我的见解持之有故。汉魏西晋的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虽由北魏、北齐所保存;但如无南朝后半期开发江东所导致文物制度的变迁发展,与北朝所保持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不可能有“吾国中古极盛之世”(陈寅恪语)的“隋唐两朝”。
谈古今之味,更当重视东晋,亦即南北朝的区别与变化。先说一个出于《洛阳伽蓝记》的故事。
有个王羲之同族的后辈王肃,父名王奂,为齐武帝萧颐所杀;王肃渡江逃到洛阳,投奔北魏孝文帝。时为齐永明十一年。
北魏出于五胡之一的鲜卑,据说即今西伯利亚一带。“五胡乱华”一百三十多年,终于统一。于北魏太武帝,是为南北朝的开始。太武帝五传至孝文帝,深知汉文化的精深博大,决定以“用夏蛮夷”为立国之道。于是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姓元氏;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姓。在这样醉心于汉化的情况之下,熟谙秦汉魏晋以来典章文物制度的王肃,惠然肯来,自然待之以上宾之礼。
但是,王肃的心情,与伍子胥自楚奔吴相似,投魏是希望灭宋,报杀父之仇,所以终身素服,不听音乐。刚到洛阳时,不食羊肉及乳酪,常吃鲫鱼汤,渴则喝茶,喝得很多,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做“漏卮”。
如是数年,一次孝文帝宴群臣,发觉王肃吃羊肉,喝乳酪,健啖豪饮,大为惊异,因为王肃不惯北方的饮食是早就出了名的。
于是君臣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孝文帝:“即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何如?茗饮酪浆何如?”
王肃:“羊者,是陆产之*;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这就是茶之别称“酪奴”的由来。由王肃的故事中,很清楚地表明了两点:**,南方与北方的饮食,大不相同;主要的区分,即为水利之别。其次,饮食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东晋的开发江东,丰富了饮食的内容;而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丰富了烹调的方法。此所以说:谈古今之味,不能不重视东晋及南北朝。
鱼米之乡
自江东开发后,乃有“鱼米之乡”这句成语;就饮食来说,意味着水产及蔬菜的品类大增。水产以鱼为主;而从历史的观点来谈鱼,必先及鲤。
孔子的独子名鲤,字伯鱼。取名之由是,当孔子得子之时,鲁昭公恰好赐以鲤鱼,为纪君恩,所以命子之名为鲤,于此可知,鲤为珍物,非等闲可致。
《毛渤:“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古书中“河”当专门名词来用,皆指黄河。凡初到开封,地主接风上馆子,必点黄河鲤鱼;跑堂持活鲤请示做法,清蒸还是红烧,为示礼貌,必缀以“你老”的尊称;结果变成“清蒸你老”、“红烧你老”。等做法定夺,跑堂将活鱼使劲往地上摔死,还要来一句:“活杀你老!”跟河南朋友开玩笑,每举此以为调侃。
黄河上游有龙门,地当陕西韩城县北;好几部古书上说,鲤鱼到此,如能奋然一跃,跳过龙门,便能化龙;因此李白有“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的话。如果跳不过,“点额而还”;据说有些黄河鲤鱼在额上有个红点,便是向龙门报过到的。
……
高阳(1922—1992年),本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望族。1962年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李娃》,一鸣惊人。《慈禧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红楼梦断”系列等使他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真实,又擅编故事,论者称其”擅长工笔白描,注重墨色五彩,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一生著作凡九十余部,约105册。
这是一本可爱而有趣,充满奇思妙想然而暖人心脾的小书。它是一本素食食谱,告诉你40道带给人幸福的料理;它其实也是另一种“深夜
《识茶寻味》内容简介:慢生活工坊编著的《闻香识好茶之识茶寻味》以鉴茶为主,涉及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和花茶这七
文学的餐桌--饮食美文精选 本书特色 20世纪的中国文人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其永恒的主题。文人们背井离乡,漂泊异域,只能通过抒写个体生命的味觉记忆,在乡...
《晚清最后十八年2》内容简介: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增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一部力作,开饮食文化读物之先。全书共四十八篇,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物,记...
食尚煮妇的妙心慧厨 内容简介 单从美食而言,全套书中既有系统、全面介绍美食知识,菜品层次较高,适合提升读者厨艺水平的《大菜的美食物语》,也有适合于工薪层消费的,...
茶叶全书-上.下卷 内容简介 茶,被称为“东方的恩赐”之物,是一种优雅而又温和的饮料,同时还是一种纯天然的、安全的兴奋剂,在世界范围内饮茶已成为人们一种主...
读图时代品茶馆:碧螺春 内容简介 碧螺春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之一。近年来介绍名茶的书籍很多,真正把历史名茶的历史写清楚的并不多。《碧螺春》是一个典范,唐锁海先生把碧...
蛋糕篇-新手烘焙入门 内容简介 烘焙是奇妙的,和面,面团的发酵,整形,进烤箱,整个过程充满着未知,充满着期盼。直到*后,面团变魔术似的变成一款款精致的甜点...
《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关于果蔬的记忆和趣话。内容所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萝卜、白菜、辣椒等日常蔬菜,但是作者却能
简单胜负饭 本书特色 根据一项调查,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将近八十三岁,是全球*高寿的民族。我想这和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本《简单!胜负饭》里介绍到的菜式,...
知味难-中国饮食之魅 本书特色 文化大家厚积薄发之作。占有大量史料经过长期积淀,纵探古今,以杂谈、随笔、小品等不拘一格的形式解析中国饮食的变迁,涉笔成趣,知识厚...
家常鲁菜1000样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以家常鲁菜为主,既有传统名菜,又有新派创新菜。全书分为“凉菜篇”、“畜肉篇”、“水产篇”、“禽蛋篇”、“豆制品”、”...
用瓶子做好吃的蛋糕 本书特色 本书是日本料理家若山曜子著的甜点食谱集,分享了用密封玻璃瓶做美味蛋糕的方法。为什么要用玻璃瓶做蛋糕?◆锁住新鲜与美味。选用密封性好...
Londoninthelate1980sisanexcitingbutsometimesdangerousplacetoliveforFitzroyMacLea...
吃鲜儿-董克平饮馔笔记 本书特色 《吃鲜儿 董克平饮馔笔记》收录了董克平近两年的美食随笔50余篇,包含吃鲜儿、行走的筷子、食里乾坤、有感而发四个篇章。书中没有华...
百变小炒 内容简介 珍珠芦笋烩、油爆腰花、避风塘炒蟹、海鲜西兰花……你是否对这些小炒谗眼欲滴呢?本书现在为你一解心头馋!本书精选了用素菜、肉食、水产等食材做成的...
一本书认识中国名茶 本书特色 识茶、鉴茶、泡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需要一点时间,就完全掌握。一本书认识中国名茶 内容简介 一本书就可以认识著名茶叶,简简单单,轻...
初学者也能轻松制作的精品甜点大全曲奇、司康饼、面包、比萨、重磅蛋糕等全包括本书介绍了用松饼粉制作美式糖衣松饼、奶油乌饭子
健康餐桌2-烹饪妙招600例 内容简介 书中从食材升级巧处理,好吃美味有门道,平常材料、烹饪妙用,错误补救、妙手巧回春,巧用下角料,烹饪省时省钱有妙招等六部分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