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1280?—1352?),名久可,字可久,号小山。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庆元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约20岁时,为延揽声誉,求得进身之阶,离开家门开始游历,在江浙行省一带活动。曾在平江路(今江苏省苏州市)客居10余年,后定居杭州。曾任绍兴路吏、衢州路吏、桐庐典史、徽州松源监税等职,仕途上并不得志,一生充任小吏,未能入仕为官,70岁时还任昆山幕僚,直至亡故异乡。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其人生经历可叹可泣。本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沉抑的曲家
作为重要的元散曲作家,元代散曲家中存曲*多的一位,把张可久列为浙江百名文化名人之一,是应该的。而详述他的生平,探究其真实心态,显然是有价值的。本书作者通过对一位古代文人生平经历的追索,作一番细致的体察。事实上,元朝、散曲、江南文人、辗转漂泊、终身未仕……这几个因素已构成了古代文人的一个典型,提供了让我们窥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可能。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是为序。2003年春于杭州
张可久(1280?—1352?),名久可,字可久,号小山。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庆元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约20岁时,为延揽声誉,求得进身之阶,离开家门开始游历,在江浙行省一带活动。曾在平江路(今江苏省苏州市)客居10余年,后定居杭州。曾任绍兴路吏、衢州路吏、桐庐典史、徽州松源监税等职,仕途上并不得志,一生充任小吏,未能入仕为官,70岁时还任昆山幕僚,直至亡故异乡。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其人生经历可叹可泣。张可久终生期望人仕,却始终沉抑下僚,只得放浪江湖,寄兴词曲。他有所追求而无法实现,才华横溢却寄人篱下,内心深处无比酸楚。失意落魄的张可久与中国古代无数失意文人一样,只能以文字的形式来消解痛苦,以寄托自己的心灵。张可久曾与卢挚、贯云石、刘致等人有密切交往,互相酬唱应和,建立了文人间深厚的感情。张可久一生专事散曲创作,不及其他。今存小令855首,套数9首,为元代散曲家中存曲*多的一位,其个人今存作品的数量为今存全部元代散曲的五分之一!张可久生前曾刊行《今乐府》、《吴盐》、《新乐府》、《苏堤渔唱》等散曲集,是元代散曲作家中唯一一位在生前就有曲作刊本的曲家,有四部散曲集刊行于世。散曲作为元代新兴的文学样式,起初在文坛上没有地位。它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经历了由俗而雅,终登大雅之堂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散曲作家们为提高散曲格调和艺术素质、开拓题材范围不懈努力的过程,是使散曲走上宽阔之路、争得文学史一席之地的过程。元好问、白朴、关汉卿、马致远、卢挚等作家都为此作了极大努力,使得散曲日臻成熟。而张可久生逢其时,他的散曲作品内容典雅,词句清丽,合于“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的标准,而且他成名早,作品多,影响大,成就高,活跃在曲坛时间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张可久以长达50多年的散曲创作经历,为使散曲争得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使它获得与唐诗、宋词等诗歌形式并称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可久的散曲题材范围广泛,但更多的是向往归隐和描写归隐生活的悠闲之作,以及写景之作。游仙作品也占一定比重。“归隐”本来是历代文人尤其是元代散曲家十分喜爱吟咏的题材,然而张可久的此类作品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又很不得志,所以常常思念家乡,渴望清闲的田园生活。他很可能是时隐时吏,往往迫于生计,不得不出来充任小吏。因此他以“归兴”、“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渴望田园生活而不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人难免沉抑下僚的生活现实。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隐逸生活常常被表现得深婉恬静,疏放优美。张可久的经历丰富,遍历江南名胜,所以写景之作甚多,尤以描写西湖景色之作为*,且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他的生活经历又决定了他生平所接触的大多是上层官员和文人,这就使得他在交往应酬中,写下了不少唱和之作。有的固然是知心朋友间流露的肺腑之言,也难免有不少奉承附和、劝酒助兴,乃至欢场赠答之作。同时,他的经历也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驯顺,与关汉卿等经常与书会才人往来,比较接近下层人民的杂剧家不同,他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甚至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因此,“怨而不怒”是他作品的又一特色,而在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清丽雅正”。张可久散曲的“清丽雅正”具体表现在讲究曲律和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他还十分注重运用诗词句法,讲究“蕴藉”和“骚雅”,强调“一切适度”。其实,这种所谓“一切适度”,既指形式,也指散曲所反映的内容。分析张可久散曲特有风格形成的原因,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民族的,又有个人的。在传统文化方面,首先,儒家的中庸思想渗透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在曲风上,则是不偏激、不平庸、有分寸的清且丽。写仕途怨而不怒,写羁旅凄而不厉,写闺情艳而不冶,咏史忧而不伤,叹世愤而不激,即使是慨叹生活之窘迫,也是温文尔雅,韵度清远;其次,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的道家与道教思想体现在创作上,主要体现在表达一种隐士思想。据统计,张可久集中表现道家思想之作有110余首,有道教色彩的达129首。这些作品以轻盈灵动的笔触,构筑迷离惝恍的境界,极尽迷离飘逸之美,足以说明张可久心仪出世成仙的道家境界之深笃;再次,儒道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存在于张可久的艺术观念中。这一观念在张可久那儿,转化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在物质上,张可久始终贫困潦倒,落魄无依,非官非民,失却个人的价值,终生以*卑微的形式游走于仕途。在精神上,他却可以用散曲这一当时*佳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抒写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亲和以及对生命的眷念,从而臻于无忧无惧的宁静境界;*后,禅宗思想也浸润了张可久的人生和创作。张可久散曲清疏的构图,幽雅的取象,透视出蕴藉空灵之美,显然受到唐宋以来的禅宗影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观点深入张可久内心。
孙侃,1964年8月出生,浙江慈溪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文学评论及各类文学作品约150万字,并出版,《屈原》、《在俯瞰中放松》等专著多种。
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瞧,科比这个人 本书特色 2008年8月下旬,王府井书店召开新书发布会,界时邀请北京2008奥运会首席主播孙正平等多位篮球专家出席;各地新华书店,网络媒体预售;...
本书是白石老人的口述史,“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充满乡土气息,耐人回味。书后精选白石老人木雕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本书特色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领袖。左宗棠少...
司马迁论稿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诸子散文、史传散文发展到汉朝,达到了顶峰,这个顶峰的代表就是司马迁。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散文家。屈原的辞赋、司...
吉本自传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传记名著,由《吉本回忆录》和《吉本书简》两部分组成。书中记述了他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蕴藉厚致的一生,重点则是其如何通过一已努力在学术上...
魏忠贤-帝国阴谋家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的是明末太监魏忠贤如何从一个乡野村夫一步一步爬上高位及至权倾天下的过程,通过魏忠贤的命运起伏,真实反映了明末宫廷与官场尖锐...
功盖珞嘉 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 本书特色 《功盖珞嘉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精)》由吴骁、程斯辉所著,本书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并给以阐析评论,不...
张弼士研究专辑 内容简介 近年来,在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出现了研究张弼士的热潮,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确定研究课题,举办研讨会,撰写了不少学术论文,在这样的背景...
郑榕 本书特色 《郑榕》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的自传。全书包括:童年生活、人间社会、我与北京人艺、《龙须沟》、《雷雨》、老舍与《茶馆》、十年动乱、...
周恩来卫士回忆录 本书特色 2013年是周总理诞辰115周年,作为一名在他老人家身边工作长达15年的后辈,高振普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总理的115周年诞辰做...
李大钊传 本书特色 内容简介:本书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真正的好老师”李大钊先生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详实的评述,根据掌握的大量*手...
江左风流-谢安 本书特色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当时的贵族士大夫,特立独行,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呈现出...
苏东坡传 本书特色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诗人,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士大夫,是...
约瑟夫·A.熊彼特(1883—1950)是20世纪最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作者之一。斯威德伯格的这部新传记对熊彼特坎坷传奇的生活、
伍迪.艾伦谈话录 本书特色 引人入胜……读者将会在其中读到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伍迪·艾伦眼中的伍迪·艾伦……给怀有雄心壮志的艺术家提出的大量建议……几乎每页都...
圈子·段子:Ⅱ:京城富人不得不说的事儿 本书特色 有钱人生活的浮世绘 生意场的清明上河图圈子是什么?圈子就是一群利益相近、气场相投的人聚集,除了吃喝玩乐讲段...
本书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的传奇一生。从羞涩的小姑娘,到众人追捧的好莱坞明星;从被父亲忽视的女孩,到摩纳
《格蕾丝:一个美国女人在中国》(1934-1974)从她写给美国家人的信中,我们看到这位曾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过着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生
本书主要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重大国际和国内事件以及美国政痢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和活动,作者还以较大篇幅叙述了他本人
我的父亲田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其日本留学生涯、创建和发展“南社”的戏剧事业直至组织和推广革命的戏剧运动等一生轨迹。我的父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