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作者:杨泓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2007-11-01

评分:5分

ISBN:9787501022960

所属分类:绘画摄影

书刊介绍

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所收文章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的是有关古代兵器考古的文章,其中《中国古代的甲胄》、《战车和车战》、《骑兵和甲骑具装》三篇曾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因距该书出版已逾二十年,所以这次收录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并调整了部分插图。同时收录了以后写成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战车与车战二论》、《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三篇。《汉代兵器综论》和《汉代兵器二论》则是依据考古学资料对古代兵器断代研究的尝试。《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是探讨中国古代兵器对东邻诸国的影响。下篇收录的是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文章,同时也收入了研讨中国南北朝时期与东邻百济文化交往的《百济定林寺遗址初论》。文集*后,编入《夏鼐先生对中国科技史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以追念夏作铭师。

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本书特色

这本文集是继《中国古兵器论丛》和《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出版以后,作者的第三本考古学论文集。文集所收文章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的是有关古代兵器考古的文章,其中《中国古代的甲胄》、《战车和车战》、《骑兵和甲骑具装》三篇曾收入《中国古兵器论丛》,因距该书出版已逾二十年,所以这次收录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并调整了部分插图。同时收录了以后写成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战车与车战二论》、《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三篇。《汉代兵器综论》和《汉代兵器二论》则是依据考古学资料对古代兵器断代研究的尝试。《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是探讨中国古代兵器对东邻诸国的影响。下篇收录的是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文章,同时也收入了研讨中国南北朝时期与东邻百济文化交往的《百济定林寺遗址初论》。文集*后,编入《夏鼐先生对中国科技史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以追念夏作铭师。

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目录

上编兵器考古中国古代的甲胄中国古代甲胄续论战车与车战战车与车战二论骑兵和甲骑具装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汉代兵器综论汉代兵器二论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响下编考古学和艺术史汉唐之间城市建筑、室内布置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综述关于南北朝时青州地区考古的思考中国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战国绘画初探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人士墓葬概说百济定林寺遗址初论附录夏鼐先生对中国科技史的考古学研究后记

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 节选

bsp;汉代兵器综论
在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上,汉代是一个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生产
发展和社会关系变更的必然结果,直接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因素,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
和士兵成分的改变。”与之相适应,军队的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无不发生变
革,因此汉代的兵器不论在品种、形制、性能、组合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前不同的面貌。
根据有关文献和考古发现,综论如下。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上空风云骤起,九百名发戍渔阳的闾左因雨失期,在陈胜、吴
广领导下揭竿而起,树起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的大旗,很快集结起一支前所未有的
农民武装,从此起义的狂飚席卷中华大地,动摇了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基石。秦王朝覆亡以
后,继之出现了历时数年的楚汉之争,*后以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而告结束。汉王朝的
赤帜遍插全国。这一时期在军队的成分方面,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自东周末年随着封建制
的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军中士兵逐渐来自新兴的劳动阶层——农民,到秦灭六国的战
争中,为双方效死疆场的成十万、百万计的士兵,正是来自农民百姓。封建的中央集权的
秦王朝建立后,又开始实行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制度,征发农民戍边服役。但是军队
士兵成分的这一变化,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怒潮的涤荡下,才告彻底完成。在农民大起义
中,反抗暴秦的农民,以及丧失自由的刑徒和奴隶,涌潮般地投入起义军的行列。甚至秦
王朝方面,为了解救燃眉之急,也不得不采取大赦天下的办法,以“郦山徒”匆促组建成
军队随章邯去抗击起义军。在军队成分上这一时期与以前不同的变革,更突出地表现在
不仅士兵的成分彻底变化,而且军中的指挥人员乃至将相,其成分同样发生变化。席卷一
切的起义狂飚,摧垮了贵族世家在军队指挥中的世袭领地,大泽乡起义后,“陈胜自立为
将军,吴广为都尉,”后陈胜为王,号“张楚”[引。“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
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于是,许多中小地
主、低级县吏、贫苦农民,乃至商贩、游民、屠夫、刑徒都有机会显露自己的军事才能,
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帅。以刘邦军中的著名将相为例,除留侯张良为韩国没落贵族以外,
相国肖何与曹参在秦时均为小吏,分别为沛的“主吏掾”和“狱掾”,绛侯周勃“以织
薄曲为生”,汝阴侯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御”,舞阳侯樊哙“以屠狗为事”,颍阴侯
灌婴系“雎阳贩缯者也”。淮阴侯韩信因“贫无行”,连小吏和商贾都做不成,甚至乞
食于漂母。至于梁王彭越,“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淮南王英布,则是“坐法黥”
的郦山刑徒。军队中从士兵到将帅成分的改变,是社会关系变更的必然结果,从而导
致了军队的编成、编制和战术的变革。
首先在组成军队的各兵种中,殷周以来长期居于军队主力地位的战车兵,终于让位于
骑兵和步兵,这一转变在战国时期已见端倪,但是古老的单辕双轮驷马战车*终被排挤出
战争舞台,则是到西汉时期的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封建社会军队主力兵种的骑兵,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确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战争舞台上的主角地位,它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汉
王朝抗御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侵扰联系在一起。
同时,随着汉代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从秦制沿袭下来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制
度已臻于完备,依据地理条件和当地习俗等不同,分别进行骑兵、步兵和水兵等各兵种的
组建和训练,据《汉官仪》,“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
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试殿*。水家为楼船,亦习
战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人,丞一人,治兵民。当兵行
长岭。置部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卫士。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