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

作者:钟学敏,段治文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7-11-01

评分:4.5分

ISBN:9787213036064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 内容简介

《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核物理先驱——赵忠尧。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 本书特色

该丛书共有100部,它通过对浙江文化名人立传,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
《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为我们介绍的是我国核物理先驱赵忠尧的传奇一生。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前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硅、赵孟颛、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穗、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 目录

前言
一、出生与童年
二、时代变革的影响
三、文理科并重的中学生
四、人生**次重要选择
五、一脚踏进“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六、建立清华大学实验物理之基础
七、留学岁月接触世界物理学前沿
八、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
九、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十、义无反顾回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
十一、何以报国:平民教育和科工救国
十二、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
十三、一场核物理热的急速升温
十四、观摩美国“蘑菇云”的升起
十五、辗转美国各大科研机构
十六、新中国科学重建的呼唤
十七、回国之路历尽波折
十八、祖国欢迎归国科学家
十九、主持核物理研究与研制加速器
二十、创建中国科大原子核物理系
二十一、从反右运动到“文革”的影响
二十二、发挥余热,推动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
二十三、亲情与友情
二十四、风骨千秋,精神长存
赵忠尧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赵忠尧传/核物理先驱 节选

一、出生与童年
浙江中部偏北有一个县叫诸暨,它东北接绍兴,东靠嵊州,南界东阳、义乌,西毗浦江、桐庐、富阳,北邻萧山。诸暨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越国曾先后在其境内埤中、大部、勾乘等地建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县。两千多年来,历经境域分合、升州复县及县名更易,但建制未废。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诸暨人王冕描写家乡的诗句。诸暨人杰地灵。绝代佳人西施、郑旦临危受命,忍辱报国,传为佳话。唐代高僧良价是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教义远播海外。元代大画家王冕,元末明初杰出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明末清初画坛宗师陈洪绶,均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太平天国名将何文庆则以其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战绩而载入史册。及至现代,英贤哲人迭出不穷。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俞秀松、张秋人、宣中华、宣侠父、汪寿华、郑复他等光照千秋。著名农学家金善宝、古植物学家斯行健、物理学家何增禄、海洋学家毛汉礼、林学家吴中伦、鱼类学家陈兼善、航空航天专家冯绥安等科技界精英,均以其卓越贡献而蜚声海内外。
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的6月27日,赵忠尧就出生在诸暨城关镇赵家弄堂(现西施大街东端)。
赵家弄堂历史上在诸暨城关镇还颇有点名气,这里住着多户赵姓家族的成员,势力也相当大。但因时势变迁,特别是由于战祸的影响,赵家不断衰落。到赵忠尧的祖父辈,已经成为衰落的大家族中的一个破落户。父亲赵继和幼失怙恃,又适值太平天国战争,因此受教育不多。但是,赵继和十分勤奋好学,喜爱读古诗文,又很坚强,没有被艰难的童年生活击倒。他当过私塾教师,还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地自学医道,后来就以行医为生。他治疗伤寒病的医术,在当地还小有名气。但是,在旧社会穷人不到病重是不会轻易就医的,而有钱人即使没什么病,也常找医生开点补药吃。赵医生为人耿直,并无疾病的阔人找上门来,他会发脾气,说:“有病再来找我!我只医病,不管其他的。”穷苦的病人吃他的药虽然有效,但拿不出多少酬金。付得起重金的富人,他又不肯与他们周旋。这样一来,家境自然不会宽裕。好在祖上传下来少许田产,有一点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由于当过私塾教师,后又在社会上行医,赵老先生比较多地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情况,也深受民情的影响。诸暨民性刚直,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精神。宋代的时候,就有农民起义于白塔湖。明时,百姓合力抗击倭寇。清咸丰、光绪时,诸暨农民先后组织莲蓬党和白旗党,参加太平军,响应义和团,抗击清军及外国侵略者。清末变革和革命的思想在绍兴、诸暨一带影响很大。赵老先生在清末也受到了一些新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痛心疾首。他很想为国家做点事情,但苦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特别寄希望于子女能够有出息,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是一个乡村医生朴素而真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炙热的民族情感,它深刻地影响着赵忠尧的人生道路。赵忠尧在其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恪守父训,把祖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至晚年在《我的回忆》中还这样写道:“父亲早年自学医道,行医为生。他看到社会上贫穷落后、贫富不均的现象,常想为国出力,又感知识不足,力不从心。因此,他只望我努力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
赵忠尧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他出生的那年,母亲已经46岁了。可以说,两位老人家是老年得子。而赵忠尧出生时,身体非常弱小,因此,父母亲对这个身体赢弱的小儿子更是小心翼翼,恨不得捧在手心,细心呵护。赵忠尧幼小的时候,父母绝不让他出去玩耍,就连进了小学,也不许他上体操课,唯恐出了什么差错。因此,小赵忠尧的功课虽然很好,可惜体操分数每次总是一个大圆圈。直至晚年,赵忠尧回忆起童年这段时光时还说:“父母亲老年得子,又加我身体弱小,对我管教格外严厉。上小学时,父母不许我上体操课,我的体操成绩因此总是零分。到了中学,也从不让我参加爬山、游泳等活动,我从小只是体育场边的观众。五十多岁时,我才迫切感到锻炼身体的需要,开始学游泳、滑冰,虽然晚了一些,仍然受益匪浅。”
由于父亲严厉的管教,儿童时代的赵忠尧与外界联系很少。两个姐姐又都大他十几近二十岁,而且在他读小学时都已经出嫁了,大姐赵彩莲甚至嫁到25里以外的一个叫马家坞的乡下。历史上,诸暨城关镇一直是附近数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小镇上店铺林立,各种商肆遍布全镇。可这些似乎与年幼的赵忠尧没有丝毫关系。好在懂事的小赵忠尧非常听从父亲的教导,脑海中充满着父亲教导的一些古代先哲名言,再加上西方的革新思想,一心努力读书,打好基础,将来好为国为民出力。他的懂事和顺利成长成了父母亲的骄傲。
诸暨文化昌盛,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唐初即已设学宫;元时,除县学外,尚有多所私塾;清末,全县有书院、学塾约’790处,*著名的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设立的紫山书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立的毓秀书院、清道光六年(1826)设立的翊志书院、清光绪十二年(1886)设立的邑城义塾等,都在城关镇。历代科举人才众多。其后,兴办新式学堂亦得风气之先。民国初期,小学几已遍及各村,中学为数不少。诸暨民风尚气争先,争强好胜,凡事攀比。特别是不论贫富,均喜子女读书识字,获取功名。是故诸暨代有尊师重教之风,崇尚耕读传家。在这个文化积淀极深的江南小城,“耕读传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传统美德。被这种文化氛围浸润、自身又坚定执著的赵继和,自然对赵忠尧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多读些书,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父亲严厉的管教以及尚学风气的影响,加上缺乏与外界联系,年幼的赵忠尧只能在家里读书。好在赵忠尧喜欢读书,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说,赵忠尧完全是在尊儒读经等传统生活方式中度过他的童年时期。
那时的学习,背诵是个基本功,而背古诗文成了赵忠尧童年的重要一部分。那些音调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歌,引起了赵忠尧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赵忠尧表现得特别早慧,有着超出一般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课堂的作业早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因此,赵忠尧在课外读了大量优秀诗歌、散文。他不仅能背,而且能写出属对工整、含义深刻的古体诗或近体诗。他还读了很多古今小说,古代侠义、神魔、言情、历史演义各类小说均有所涉猎。他从中不但学到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国文水平,而且还受到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正因如此,到中学的时候,他的国文成绩已经大大超出了同年级学生的水平,以至于国文老师不得不给他布置一些额外的古文来读。多年之后,赵忠尧回忆起这些状况时,还感叹自己当年在古文诗书方面的成绩,并说“可惜以后未能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但不管怎样,赵忠尧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人格成长所需的思想和文化营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