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作者:王春荣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7-11-01

评分:5分

ISBN:9787205062774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内容简介

这部学术史著述,历经近十年的努力,试图追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关注文学史观念的不断变革,极力全面搜寻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在目前已经搜索到的80多本当代文学史著作中进行版本比较研究,特别关注文学史编撰者这一主体的“文学史精神”及文学史实践,力求全面真实地描述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的学术风貌。该著述的总体构想,亦即体例框架具体设计为:绪论+五章+余论三个部分。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本书特色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研究》这部学术史著述,历经近十年的努力,试图追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关注文学史观念的不断变革,极力全面搜寻已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在目前已经搜索到的80多本当代文学史著作中进行版本比较研究,特别关注文学史编撰者这一主体的“文学史精神”及文学史实践,力求全面真实地描述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的学术风貌。该著述的总体构想,亦即体例框架具体设计为:绪论+五章+余论三个部分。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目录

绪论一、文学史知识型构的确立1.文学史属于历史范畴,是“文化史”和“专门史”2.“文学史”是具有多层次内涵的对象的历史存在3.“文学史”属于接受美学范畴,是“读者接受史”4.文学史不同于历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二、文学史话语权威性的标志1.信史性2.经典性3.共识性4.传承性三、“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的建构**章 中国文学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一、文学史学科兴起的历史语境1.西学东渐,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冲击2.教育改制,文学史教育体制化3.史家辈出,从学术梯队上保证了文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二、文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1.开拓期(1904-1920):在学习模仿中开创文学史学科基础2.发展期(192l-1949):确立学科意识,建构独三的学科体系3.变奏期(1950-1970末):曲折发展、不断调整艰难前行4.新时期(1980-世纪之交):文学史研究多元发展期三、20世纪文学史观念的嬗变1.20世纪初的文学史观念2.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观3.40年代至“十七年”的文学史观4.新时期文学史观念的更新和多元化趋向第二章 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方法一、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与范畴1.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层次2.文学史对象与阐释主体的关系二、文学史编写的规范与创新1.树立创新意识,寻找“阿基米德点”2.规范与创新统一,“教材型”与“学术型”共存三、文学史研究方法及叙述模式1.文学史叙述的思想原则2.文学史的叙述方法及模式四、文学史的分期与史料建设问题1.文学史分期问题2.文学史史料建设问题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建构一、从“经世致用”观念到“教科书意识”二、“20世纪大文学”观念的提出1.“20世纪大文学观”的产生背景2.“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涵3.“20世纪大文学观”的意义与影响三、解构主义思潮中的“重写文学史”1.“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及其话语背景2.“重写文学史”的理论预设3.“重写文学史”的批评“实绩”4.“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争鸣5.“重写文学史”的意义及缺失四、多元文学史观与“个人撰史”现象1.多元文学史观2.文学史的集体撰写3.文学史的个人撰写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家及其代表史著解读一、“文学史梦想”与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概览二、体制化+学科化的“话语权威”:《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时效性与“新时期”的文学叙述2.学科“体制化”与权力覆盖3.文学“重评”与当代文学史标准的建立4.时势之约与学术之惑三、严谨与深邃: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1.“历史情境”的“审查”2.“一体化”叙述的建构3.“审美尺度”的“衡量”四、重写与创新: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理论观念的整体性:双重意识与话语系统2.文学艺术的整体性:资源发掘与艺术整合3.文本结构的整体性:意义开掘与文化板块五、稳中求变: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1.个性与特色:时代性、独创性、完整性2.“面向21世纪”:完善教科书写作3.清理缺憾,预示未来六、再度“重写”:孟繁华、程光炜合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新高度前的新探索2.当代文学历史语境的重点关注3.当代文学历史叙述的新观念第五章 新时期女学者的文学史研究一、文学史研究性别视角的确立及发展1.文学史研究性别视角的确立及其特殊意义2.20世纪初男性文学史家所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的启蒙价值3.女性文学史研究的高潮期二、陈美兰的文学史观及其长篇小说史研究1.对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2.对当代文学史批评的建构三、刘思谦的“女作家心灵史”及“性别研究”1.心灵之声的悉心倾听2.心路纪程的诗化叙述3.性别研究观的诗学建构四、孟悦、戴锦华的“女性主义”史学视角1.历史眼光的文化批判2.历史书写的形式与特征3.历史叙述的话语范式五、盛英主编、乔以钢等副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1.以女性为主体建构女性文学史2.客观公正的历史——审美批评方法的应用3.以母性之光烛照文本,并主张两性对话余论参考文献后记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节选

章中国当代文学史家
及其代表史著解读
一、 “文学史梦想"与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概览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有很多梦想,梦想天下太
平,世界大同;梦想政通人和,国富民安;梦想学术民主,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梦想三尺讲台,弟子云集,授业解惑,等
等。20世纪初,中国学人的梦想是发展现代社会教育,开办
大学并在大学课堂开设国学门类,讲授中国文学史、西国文学
史等课程,以传播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传统。于是, “撰写一
部中国文学史”便成为大学文科教授们的梦想,而这一梦想与
民族振兴、国家想象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激励之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写史、读史的学术时尚,出版了一
大批中国学人自己编写的文学史著作,开始摆脱了由他国学人
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尴尬处境,逐步确立了民族文学史的多元形
态,建构了我们自己的文学史观念和写作模式。历经一个世纪
的努力,中国文学史巨经成为一门成绩卓著的独立学科,据统
计,仅中国古典文学史著作就已经有1600多部。
在实践“文学史梦想”的过程中,涌现出难以计数的文学
史家、学者、教授。他们当中有林传甲、黄人、吴梅等拓荒
者;有谢无量、胡云翼、谭正璧等后来者;鲁迅、周作人、胡
适、郑振铎、钱基博等都曾有小说史、新文学史、通俗文学
史、白话文学史等著作问世;新中国文学史家队伍更其壮大,
陆侃如、冯沅君、朱东润、郭绍虞、刘大杰、游国恩等的中国
古典文学史、批评史、诗歌史的研究;王瑶、唐至囗丁易直至
黄修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
新时期几代文学史工作者精诚努力,推动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
同时,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文学史界新人,仅在当代文学史
研究领域就可以开列一长串名单,朱寨、洪子诚、张钟、郭志
刚、刘锡庆、张炯、杨匡汉、陈平原、孟繁华、程光炜、陈美
兰、於可训l、金汉、王庆生、董健、丁帆、王彬彬、陈思和、
邱岚、徐国伦、孔范今、吴义勤、吴秀明等等都是这一领域人
们熟悉的名字。据不完全统计,担当中国当代文学史主编的专
家、学者竞有100多人,还不要说参与文学史工作的具体撰稿
人、资料员的人数。“文学史梦想”如同一支火炬在老中青几
代人手中传递着,燃烧着,并将照亮后之来者。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20世纪中期,新中国的学人再一次做
着“文学史梦”的时候,文学史传统已经被战乱等社会历史原
因多次割断,因此续接文学史传统,建设新中国文学史的新形
态、新模式、新观念便成了实现文学史梦想的当务之急。新的
文学史工程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领域实施,在“五四”新文
学领域实践,而且开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领域尝试。1959
年,北大中文系部分青年教师与55级学生联合编印的《中国
现代文学史·当代部分纲要》,就透露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
建设的*初信息。尽管当时中国当代文学刚刚开启了近十年的
历程,尽管当代文学史还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尾巴”地
位,但是“当代部分纲要”已经预示着中国当代文学史建构的
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必要重提《中国现代文学史·
当代部分纲要》,它的当代文学史学科启蒙意义远远大于其本
身的“纲要”化特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种文学史启蒙
和体制化进程,就不可能有当下的88部“中国当代文学史”
著作以及数量可观的诗歌史、散文哽、小说史、戏剧史的问

世。
随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化的建构展
开。由山东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等三家院所,分别编写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著
作,即: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
出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
这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推出的**批中国当代文学史。其
贡献和特点是显见的——首先,适时地总结了新中国*初十年
文学发展的形貌和历史轨迹,掀开了当代人撰写当代文学史的
**页,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又延伸了一个年代。其
次,提供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观念、新模式。“新中国文
学”的命名,划开了新中国与旧中国文学在体制上的鲜明界
限,开启了人民文学的新纪元。第三,确立了文学史研究的
“教科书意识”和文学史集体编写的先例。

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 作者简介

王春荣,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文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电影
家协会副主席。主攻中国当代文学、女性
诗学等。曾出版《新女性文学论纲》《女性
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女性声音的诗学》
(合著)《新时期电影的多元结构》《意义
的生成与阐释:新时期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等学术著作5部,参与教育部“十一五”规划
项目《女性文学教程》的编写。在国家和省
级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代表作有《现代女性
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的特殊意义》《新时期
文学“文化边缘人”谱系图》等。《中国社
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物都曾转载或评
论过上述论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