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写了昆仑之源,都广之野、燧皇之世,文明大现、光融天下,传播世界三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海内昆仑、昆仑纪的开端、大迁徒、昆仑纪的文明符号、昆仑纪的语言与文字等。
哲学家黑格尔:一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一样,人类文明起始于
东方
国学大师王国维:一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
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史学大师顾颉刚、蒙文通、李济:以昆仑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是人
类文明开始的地方。
中国史学界三位泰斗级的大事顾颉刚、蒙文通、李济,在暮年不约而同
的呼唤着一个词——昆仑!
“昆仑”,这是云遮雾障的上古典籍中被遗忘的圣地;
昆仑,这是沿着记忆的碎片能够寻找的中华文明的源头.......
为什么三位学术背景迥异的大师会在人生的黄昏之时,把目光投向“昆仑”?
这是 离我们很近很近的,飘过我们眼前的一团历史的迷雾。
让我们沿着三位大师指点的方向,走向神秘的“昆仑”。
久远的谬误
历史永远沉默着,它无法言说。每个人都试图从它紧闭的口中
探知往昔的奥妙,然而总是迷茫。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猜测?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
在回答这些之前,要提出三个*为平常的问题。
中华的古代人类是谁?
中华文明起源于哪里?
中华上古历史究竟怎么样?
众所周知,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已经提供了答案——中华古代人类
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猿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中华上古历史的传说时代起于
“三皇五帝”,而在信史中则是黄河流域的夏商周三个古王朝。
难道这就是古代文明史唯一的真实面貌么?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诚然,教科书中的“历史”是经过历史学家
与考古学家的研究、筛选、重述,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以及传说重
新整理成系统的文字。
然而,这些考古发现、文献记录和传说恐怕只是浩如烟海的史料
中的冰山一角。大量同样有价值的史料,由于与定为一尊的价值体系
不合,被人们抛弃,乃至遗忘了。同时,人们的大脑因为习惯了这样
的表述,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更使人们失去了探索上古文明真相
的兴趣。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上古文献的代表性著作《(山海经)》中反复出现的
词汇“昆仑”说起。
今天人们熟知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
均海拔5 500—6000米,宽1 30一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
万平方公里,*高峰在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处,名为新青
峰——布格达板峰,海拔6 860米,是青海省的*高点。它是青藏高原
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医划界线……简而言之,昆仑
山是青藏高原上一条狭长的山脉。
昆仑山与古代文明史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上古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昆仑”,并非指涉当代地理学中
的昆仑山脉。
想要确认上古典籍中的“昆仑”和当代地理学中的昆仑山脉的关
系,必须首先解答一个问题: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脉的名称是古已有
之的吗?《(禹本纪)》和《(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就是指今天的昆
仑山脉吗?
消失的昆仑
太史公司马迁对昆仑山脉的来历有着清清楚楚地记载(引文出自《史记.大宛
列传》原文见注释。下同。--编者)
汉朝使者追溯黄河的源头,发现其源头在于寞的一座山中。这座
山彩色玉石丰富。天子按照古书对“昆仑”方位的描述,将“河”的
源头的那座山命名为“昆仑”。
这即是说,今天地理图册中的昆仑山脉的得名是汉武帝的御赐,
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事。《禹本纪》和《(山海经)》所记载的却是五千
年前的历史,这即是说汉武帝将《(山海经)》上的“昆仑”张冠李戴在
另外一座山上,并误传至今!
上古文献中的“昆仑”,自古被学者视为“神奥之区”。它之所以
是上古的极为重要的一座山峰,是因为中华历史有太多重大事件与之
密切相关。比如《(山海经)》中记录着的夸父追曰、共工触不周山、禹
杀相柳及布土、黄帝食玉投玉、共工与颛顼争帝、黄帝
娶嫘祖、西王母与三青鸟等众多历史传说,皆与“昆仑”密切相关。
中华文明的上古传说,竟然发生在青
藏高原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之地,这不得不
令今天的学者存疑。
就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客观地记下
这座山脉的来历之后,也情不自禁地将自
己的怀疑附在文末:
《禹本纪二》中说“河”发源自昆仑。昆
仑山高有二千五百多里,连日月的光辉都
被它遮蔽,在山顶上有盛满甜酒的瑶池。
现在张骞出使大夏国,访遍黄河源头,从
哪里能看见《禹本纪》上所说的昆仑山
呢?所以谈论九州山川,《尚书》的说法接
近事实;至于《禹本纪》《山海经》记载的
奇怪之物,我不敢轻易谈论它。
这一段“太史公日”无疑表达出司马
迁对寻求“昆仑”结果的强烈的失望,或
者是对汉武帝赐名的昆仑山有否定倾向的
质疑。
在太史公看来,《禹本纪)》与《山海经)》
是上古历史典籍,记载的是五千年以前的
中华文明精粹。可惜,书中所记载的地理
名称竟不知所指何处。因此,司马迁才托
付张骞出使西域时,一定要寻找到“昆仑”
之所在。
张骞无疑使太史公失望了;然而更让
张骞。张骞出使西域的故
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可
以说.张骞是中华民族对外
开放、拥抱世界的代表
他失望的是汉武帝——天子就这样不负责
任地随意给陌生的山脉安上上古“神山”的
名字,这不得不叫司马迁喟然长叹。
笔者认为,五千年前的上古神山——
“昆仑”,其实一直存在,只是被后人淡忘
了;而汉武帝所命名的昆仑山脉,却经皇权
的文化传承,反而得到学术界更广泛地认
可,赫然取代了原本的那一座“昆仑”。
必须注意的是,五千年前古籍中的“昆
仑”和两千年前汉武帝命名的“昆仑”,中
间存在着长达三千年的断裂。这三千年里,
“昆仑”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三千年里,
“昆仑”遭到淡忘,遭到误解。
因此笔者断言,今天地理学上指的昆
仑山脉必然不是上古典籍中的神山“昆仑”。
那么,太史公要寻找的“昆仑”究竟在
晚司马迁数百年的晋人郭璞对“昆仑”
的解释,较为接近“昆仑”的本来面目。郭
璞在为《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海内的昆
仑山在西北方,是帝的下都”这条记载
编写注解时,作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批注,他
说:“既然论述的是“海内昆仑”,那就是说海外
还有一座昆仑山(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昆仑山)
由此可见,司马迁 让张骞去“海外”寻
找“海内昆仑”,无功而返也是可想而知了二
时光荏苒。两千年来,史家不再寻觅“昆仑”的真正身份,于是
“昆仑”也就渐渐化为一座缥缈难寻的神山,丧失了在中华历史中应有
的真实地位。
同时,与“昆仑”相关的上古史料也被视为诡谲神奇,而归入神
话传说,为历史研究者所不用。
三位大师的追寻
时光进入现代。当历史学研究进行文化考证与考古发掘时,“昆
仑”这一重要问题重新浮出水面。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晚年提出:“昆仑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
话中”他不仅雷新提出了“昆仑”的概念,还认为“昆仑的神话”
是由当时的西疆(即四川、云南诸地)流传到中原的,并将之提到了
极高的学术位置上。他在探寻昆仑神话的源流时写到:
昆仑的神话什么时候开始流衍到中原虽不可知,但由于《尚书》的
《禹贡》里已有了一点,而《左传》和《国语》里逐渐增多了,因此可
以说在西周时就已经零星地传了进来;至于有系统地介绍,
怕须待至战国之世。昆仑的神话所以在战国时期大量地流
传到中原:一是由于秦国向西拓地,与羌、戎的接触日益
密切,从而流传了进来;二是由于这时的楚国疆域已发展
到古代盏产黄金的四川丽水地区,-和羌、戎的接触也很频
繁,并在云南的楚雄,四川的荥(ying)经先后设置官吏,
经营黄金的开采和东运,因而昆仑的神话也随着黄金的不
断运往郢都而在楚国广泛传播。
顾颉刚先生毕竟还将《(山海经)》《(楚辞》一类的文献当
做神话的载体来看待;而另外一位大师,著名历史学家蒙
文通先生,则从《(山海经)》的考求中,开天辟地地提出:了
“昆仑宜为上古一文化中心”的学术观点。
蒙文通先生在分析《(山海经)》中的“天下之中。时写
到:
《海内经二》只有“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四篇,而无“海内中经”,则《海内经》这部
分所说的“中”,只能从“东经”之西和“西经”之东来间
接推求。考《海内东经》记载了江水、濛 水,白水,即今之
岷江、大渡水、白水河,都在四川西部。应当说’它所说
的“中”也当在四川地区……作为“天下之中”的“海内
昆仑”,自然宜为上古一文化中心了。
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李济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昆仑,
但他在晚年所撰的《(踏入文明的过程)》一文中,亦将昆仑
所在的区域视为“中国文明开始”之处:
根据这一些微的地质学家所得的论断,对于现代人类
及其祖先留存的踪迹来说,人们可以看到所遭遇的自然环
境之限制。这些迹象偏限于西南及西部,直
到秦岭的北界,方转东直到太行山的东坡脚
下……各种不同(人类)化石的发现都可以
证明,20世纪初叶地质学家推测的人类原始
于中央亚细亚的说法仍是可以追寻的科学问
题。追寻的地带应在邻近喜马拉雅山的区域
——以中国境界论,应该在云贵、广西、西
康、川西、青海一带以及西藏高原本地。
神话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文化。
顾颉刚先生考证昆仑神话源出于古代四川l地
区,这成为后人探寻中华史前文化的一条非
常有价值的线索。
蒙文通先生则将《(山海经)》提到古史研
究的恰当位置上。他认为《山海经)》的记载
“是研究我国以及东亚、中亚各族人民上古
时代生活斗争、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他正
是通过研究《(山海经)》而提出“昆仑宜为上
古一文化中心”,“巴蜀文化当系自西东渐,
楚文化也颇受巴蜀文化影响,《(山海经)》就是
巴蜀楚上古文化产品”这些重要观点的。
李济先生的结论则是,西南地区乃是
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类的地球上的起始区域。
无论是顾颉刚先生的“昆仑是一个有
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抑或蒙文通先生的
“昆仑宜为上古一文化中心”,还是李济先生
的“中国西南及西部为人类文明开始的地
方”,这三位泰斗都将探寻史前文化的目光投射到了昆仑所在的地域。
耐人寻味的是,他们都是在生命的晚年,积数十年的学养,方才探幽
析微,有此洞见。
大师们无论从神话的起源、古籍的破解或考古人类学的视角,都
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指向了“昆仑”——今日的四
川J地区。
而笔者正是站在三位大师的肩膀上,才得以对中华文明的起源问
题,进行深入地思考、求索……
走近文明的起点
西南地区有关中华早期人类活动的考古发现实在不少。
四川『以及西南地区的古人类遗存分布广泛,充分表明这里很可能
是古人类的发源地;西南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上的中华史前
文化的遗址更是星罗棋布: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
址……这说明早在远古,成都平原的文明水平便达到相当的
高度,不仅不落后于黄河流域,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超越
之处。
同时,《(山海经)》等重要史料也向
人们述说,中华上古历史,恐怕和过去
认识的那种以中原为中心的框架不同
一西南地区,特别是以成都平原为
中心的核心区域,也许才是历史的中
心。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太史公为
什么就没有想过“昆仑”会是在四川盆
地境内呢?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偏见的根本
原因在于,汉武帝时代确立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意识形态,造就
了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思想轨范,
导致后代学人长期忽略了中华文化史
上与黄河文明相异的文明成就。这其
中*重要的一颗明珠,就是远古巴蜀
文化——长江文明。
针对司马迁的这一失误,笔者才
孜孜不倦地对“昆仑”进行重新的解
读。
这座史前的“海内昆仑之丘”,就
如穿越时空的一个基准,一个坐标。人
们若能走近它,便是走近人类文明开
始的地方——一个中华史前文明的中
心,一个神话背后的伟大文明,一个全
新的人类文明史体系。
顾颉刚(1 892-1 980):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顾颉刚于1 91 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 920年北京大学本
科哲学门毕业。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并
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
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等。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
“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
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
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
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
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
籍。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
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
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
顾颉刚~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
辨》之外,重要的还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值得注意的是,
顾颉刚在进入晚年后,学术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简而言之,是
由“疑古”向“信古”回归。
蒙文通(1894-1 968)原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人。著名的历史学
家。蒙文通于1 9 1 1年进入四川存古学堂学经学,当时著名学
者廖平、刘师培、谢无量等在该校任教。他刻苦勤奋,受知于
廖、刘二先生。1 91 5年撰《孔氏古文说》深得廖氏赞赏,即刊
载于《国学荟编》,时年21岁。1 923年,蒙文通去南京师从欧
阳竟无先生学佛,作《中国禅学考》,受到欧阳氏赞赏,即刊于《内学》。
他天资聪颖,功底深厚,又得名师指引,经、史、诸子、理学、佛、道
莫不钻研,且皆有创获,在老一辈学者中十分少见。1 92 7年,蒙文通任
成都大学教授,后又执教于成都师范大
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1932年,应
河南大学校长张仲鲁之邀,任河南大学
历史学教授。1935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河
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I大学、华西大学
教授。20世纪40年代还兼任四川省图书
馆馆长。1 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蒙文通任华西大学、四
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
蒙文通一生勤于治学,态度鲜明,
立论严谨,著述丰富,已刊、未刊遗稿
共约l 00多万字。在河南大学任教授期间
所著《古史甄微》是他的成名之作(商务印书馆,l 933年)。此外,有《经
学抉原》(商务印书馆,1 933年)、《儒学五论》(成都路明书店,l 944年)、
《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 958年)。1 968年,草成《越史丛
考》一书,是针对越南史著中之纰缪而发,未刊而卒,成为绝笔之作。
该书于198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为四川的学者,蒙文通对西南民族史、四川上古史均有独到的研究。
济(1896-t 979):湖北钟祥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 918年毕业后即
被派往美国留学。在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l919年
获心理学学士学位,L920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年入哈佛大学攻读一
人类学专业,1 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任南开大学教授、文科
主任。1 9 2 5年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
李济朝气蓬勃,敢想敢做,从一开始便突破清华园围墙,把教研
课堂搬到了田野之间。1 9 2 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郑对春秋
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1 9 2 6年,去山西南部考古,并完成了对
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
次,因而载入史册。
李济于1 938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推选为名誉会员。1 94 1
年,李济先生主持的中研院考古队,在四川岷江流域进行野外考
察时,收获甚丰,其中就有在彭山发现的汉代裸体石雕遗迹(后
被郭沫若誉为“天下**吻”)。l 946年他还以专家的身份,参加
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的工作,使很多战时被日本侵略军劫掠的
古代文物回归祖国。1 948年他被中央研究院推选为**届院士。
1 948年以后长期滞留台湾。曾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
人类学系,主持系务十余年,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并任
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多年。
①《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口,其
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日昆仑云。’’
②《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
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
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③《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
下都。”
④据徐中舒先生考证:“丽水是薛牛河的省称,其地以生
产口牛著称。丽、辞古同音字,故口牛河又称丽水。口牛在东
汉以后又通称为牦牛。东汉时代四川西部雅砻江、安宁河之
间,原为羌族牦牛王的领地。这里蕴藏黄金极为丰富,是古代
生产黄金的地区。”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和俄罗斯西伯利亚 .
高原北部,有一片地区被称为“死亡地带”。
这片土地上发现了无数大型动物的遗骸,
包括许多完整无缺的动物尸体和大量保存
完好的象牙——其中尤以西伯利亚的巨象冰 .
冻坟场*为著名。 ’
新西伯利亚群岛(位于北极圈内)的考
察者曾这样描述:群岛中的几座岛屿,几乎
完全是巨象的骨骼和长牙堆叠而成的。考
察人员在西伯利亚别列索夫卡河岸发现了
一具半跪半站的猛犸尸体,这具因冰冻而
保存完好,甚至肌肉和毛皮都很完整的猛
犸嘴里还含着尚未腐烂的毛莨。猛犸只有
在低于零下1 0 O℃的寒冷环境中骤然冷冻,
尸体才可能被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剧变呢?
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全球气候转暖的
速率有所提高。王大有先生认为,延续了七
万年的大冰期结束,大面积冰雪融化,使得
黄海海面上升5 0米,海岸线抵达今日太行
山脚,原来裸露的平原有变成海。到距今一万
年时海平面在上升30米,通往现在不同
大洲之间的陆桥消失。也就是说,从距今一
万两千年开始,刚进入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遇到了**次大洪
水,这次洪水期直到距今一万年的时候,才短暂停滞,海平
面也略有下降。
但是,约在九千年前,全球性的第=次大洪水暴发,中
华大地亦不能幸免。伴随着地震、火山喷发、风灾,东夷民
族受灾*重。这是几乎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与一万两千年前
的那次大洪水不同的是,第二次大洪水牢牢地烙刻在众多先
民的记忆当中。
“洪水灭世”被保存在全球各地的神话和传说中,其中
《(圣经·创世记)》的记述*为详细:
天主见大地已败坏,到处充满了强暴,遂对诺亚说:“我
已决定要结果一切有血肉的人,因为他们使大地充满了强暴,
我要将他们自地上消灭。你要用柏木造一只方舟,舟内建造
一些舵房,内外都涂上沥青。你要这样建造:方舟要有三百
肘长,五十肘宽,三十肘高。方舟上层四面做上窗户,高一
肘,门要安在侧面;方舟要分为上中下三层。我要使洪水在
地上泛滥,消灭天下一切有生气的血肉;凡地上所有的都要
灭亡……诺亚全照天主吩咐他的做了。当洪水在地上泛滥时,
诺亚和妻子、儿子和儿媳进了方舟,地上的生物均一对对地
带上了方舟。七天一过,洪水就在地上泛滥,那天是二月十
七日,所有深渊的泉水都冒出,天上的水闸都开放了;大雨
下了四十天四十夜,洪水在地上泛滥了四十天。水不断增长,
浮起f方舟,方舟遂由地面上升起来。洪水汹涌,在地上猛
涨,方舟漂浮在水面上。洪水在地上一再猛涨,天下所有的
高山也都没了顶;洪水高出淹没的群山十有五肘。凡地上行
动而有血肉的人全灭亡了;凡在早地上以鼻呼吸的生灵都死
了,只剩下诺亚同他在方舟内的人物。洪水在地上泛滥了一
百五十天。
后来,水渐渐退落,诺亚放出一只鸽子,傍晚时那只鸽
子衔了一根橄榄枝回来,诺亚于是知道,水已由地面退去。
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洪水灭世。各民族无不历尽艰
中国字体变迁史简编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探讨汉字字体变迁的历史、基本规律和艺术价值,下编研究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真书等不同汉字字体的形态特...
妈祖传说研究 本书特色 《妈祖传说研究:一个海洋大国的神话》是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妈祖传说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理论角度系统全面地对妈祖传说进行解读和研...
常用字词辩误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入近9000词,包括正文中近2000组含有错别字的词,以及《易混字索引》中的7000词。常用字词辩误 目录 凡例音序检字表正文附...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本书特色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
格林童話的里程碑 讓人永遠懷念的桑達克《格林童話》的里程碑《格林童話》是全世界流傳最廣的童話,是經典中的經典,許多插畫大師都把詮釋格林童話當做最大挑戰。其中《莫...
往来以礼 本书特色 风把黎明的天空吹得干爽,吹得风筝一动也不动。不是不动,是在高高的天上,不停地飘扬。是在不停地飘扬,这一边牵着它细细的线头。逆风,顺风,一点一...
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 目录 序绪论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之联系**章 汉字形义与民生用具**节 运斤成风,鬼斧神工——斤斧类汉字的字形字义一、郢匠挥斤——释“斤”二、...
游斌,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副教授。1997-1998年剑桥大学访问学人、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2005-2006年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
爱关情系:做爱情 内容简介 伊甸园苹果,飘香五千年性是长明灯,爱是永恒曲追寻《诗经》、柏拉图、莎士比亚、李渔、尼采、佛洛伊德、马尔克斯的足迹,劳伦斯、一起谈谈情...
2003-2012-风暴微言大全集-格言-选段精编版-10年全景版 本书特色 1. 火热微博全景收录 2. 10年时鲜热语全面展示 3. 辣语、牛语、超现实语全...
话语分析基础知识 本书特色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
人间几回伤往事-黄朴民读历史文化 内容简介 由于阅历、知识、视野以及观念的差异,每个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会有很大的不同,事实复原可能光怪陆离,价值判断更可能南辕北...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本书特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的史学代表作,原为其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时所编撰的讲义,充分阐述了...
抱瓮集 本书特色 《艺术史论经典丛书:抱瓮集(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蔡襄表字御赐说」驳议、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蒙诏帖》非伪再辩、米芾《筐中帖》...
家训-感动千古的传家文字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书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
现象与想象:民间故事的日本人 内容简介 “人文日本新书”是一套关注人文日本,介绍日本文化及中日文化交流的新型文化学术类图书。全套图书均由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一流的...
暧昧的日本人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以亲身经历解读日本,发人所未发,所持论点独树一帜、新意叠出。在总体上对日本持批判态度,目光冷峻而客观,笔触直指日本人文化心理的深...
春申续闻 本书特色 《春申旧闻》系列,是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的初版本,收入掌故随笔有数则。该系列是陈先生在台湾报刊上专栏连载的掌故随笔结集。上海在战国时代为...
从富翁、非富翁到新富翁:财富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分历史地图、学习地图、文化地图、阅读地图,内容包括:财富、富裕与富翁、财富东来之后、财富的文化经济学等。从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