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作者:丁超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2007-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06030427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目录

开篇住所里的北京文化
**编北京居住文化史上的关键点
一、周口店天然洞穴——北京人*早的“家”
二、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北京城区的古人类临时营地占
三、东胡林遗址——离山出洞去平原
四、平谷区北埝头遗址——北京步入有房时代
五、蓟燕分封——城居与乡居的分离
六、顺义临河汉墓——人间庭院的地下再现
七、延庆洞沟古崖居——千年的面壁生活
八、斡耳朵——元代北京的“蒙古包”
九、后英房居住遗址——北京四合院初显端倪
十、明清故宫——北京传统居住文化的巅峰
十一、旗房——八旗子弟寄身处
十二、教授们的别墅——北京早期现代住宅楼的典范
十三、龙须沟——新旧两重天
十四、排子房——清代旗营的“现代版”
十五、单位大院——新北京人的社区
十六、复兴门外居住区——欧美邻里单位理论的北京实践
十七、百万庄、国棉一厂住宅区——住宅也学“老大哥”
十八、夕照寺小区——居住小区的京城处女秀
十九、人民公社大楼——从“福绥景”到“京城**危楼”
二十、“干打垒”——一场夭折的住宅“革命”
二十一、前三门——北京*早的高层住宅楼群
二十二、防震棚——四合院定格为大杂院
二十三、方庄住宅区——北京*早的大型商品房住宅区
二十四、菊儿胡同——在危改中长高的四合院
二十五、恩济星小区——取意于四合院的试点小区
二十六、亚运村——从竞技场到中央居住区
二十七、望京新区——亚洲*大的居住社区
二十八、回龙观——卧城郊区的经济适用房
二十九、南池子——传统居住的劫难还是新生?
三十、综合体建筑——单一居住走向功能综合
第二编闭合的空间,丰富的内涵——北京四合院概说
一、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方位
二、北京四合院的院落
(一)小型四合院
(二)中型四合院
……
第三编人以宅居,宅因人名——北京的名人故居
第四编外地人在北京
第五编四时之景各不同
第六编北京居住文化拾余
参考文献

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内容简介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所谓“恒产”,与今天所讲的“不动产”一样,都把房产包括在内。自从人类的足迹第·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也就随之开始了,居住文化因而成为北京文化*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居住历来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再加上特有的地方性,就形成了北京地区独具魅力的居住文化。随着历史进程的开展,北京地区的民居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地域色彩。作者无意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居住文化的内容、类型和演变过程做一个面面俱到、巨细不捐的梳理和叙述,巧妙地采取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北京居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标志意义的若干关键环节和要素进行解读,彰显其中体现的时代色彩,发掘其中蕴涵的文化意义。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北京居住文化的博大精深。

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节选

**编北京居住文化史上的关键点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人类脚步踏入北京的那一刻,也就揭开了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篇章。这一篇章显然不是四平八稳的流水账,其中的若干具有转折或创新意义的关键点,为北京居住文化注入了蕴含不同文化基因的血液,由此培育出的北京居住文化当然就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质。
一、周口店天然洞穴——北京人*早的“家”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群还没有能力建造人工居所,只能栖居天然洞穴。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栖身之地已经从天然洞穴、人工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由地基、墙壁、屋顶构成的地面居住建筑物,北京地区居住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大致如此。
人类在北京繁衍生息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距今七十万年前,古人类的脚步就迈入了这片土地。手无寸铁、“衣”不蔽体的古人类住进了天然洞穴,总算可以遮风避雨,抵御严寒酷暑,躲避猛兽。虽然这些洞穴都是天然的,但因为人类的到来而成为原始文化的发祥地。周口店遗址的石灰岩洞穴就是北京地区人类*早的栖身之所,北京的居住文化也发端于此。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1908——2001)把这里称为北京人的“故居”,我们也不妨将这里视为北京居住文化的摇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下,西北依偎连绵的西山,东南俯瞰沃野,旁边又有周口河流过。这是一个不同生态类型交错的过渡带,古人类能在此获取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的生存资源。经过八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从距今七十万年到距今两万年前,这里及其周边地区居住着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和田园洞人等古人类。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