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 封。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任社长。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书稿**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呢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真实记录了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大事要事”的应对和处理;书信中涉及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周围人物悲欢、世态炎凉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我们收拾爷爷爸爸留下来的东西,在杂乱的文稿中发现了一个塑料口袋,
里面装着爷爷和爸爸“文革”时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的通信。
爸爸一辈子陪伴在爷爷身边,除了几次暂短的分别,几乎没有离开过他。
“文革”期间爸爸去了河南的团中央“五七”干校,在干校这三年多的时间,
是爸爸离开爷爷*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他们父子之间通信*多的一次。爷爷
有个习惯,每每复完信,来信就随手撕掉。因此尽管爷爷一生写了不计其数
的信,尽管和爷爷通信的人当中不乏他那个时代的名人,但是爷爷没有留下
他们的来信,家里自然也就没有收藏。常有人会问起这件事,我们刚好借此
机会做个交代。当然也有例外,抗战期间爷爷举家南迁,在四川住了八年。
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爷爷和上海的朋友们的通信被双方编号保存,于
是就有了后来的《渝沪通信》。而这次爷爷和爸爸互相保留下来的通信,应该
是*多的一次了,整理下来竟有近七十万字。可见爷儿俩彼此都很珍惜这信
件,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父子间的倾心
交谈.体会到他们那种非同一般的父子之情。
翻看阅读这些家信,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
爷爷留守京城的日子,爸爸潢川干校的生活,我们下乡插队的岁月;大到全
球.全国,北京,小到东四八条的家,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中发
生的事情.信中写到的人和事,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面对善良和天真的爷
爷爸爸,看着他们对现时的豁达乐观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我们有的不光是
愉快的回忆,更多的是说不出来的沉重。这其中是好是坏,是是非非,是悲
是喜,复杂的心情实在没法用文字来表达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信中的爷爷就是那个时代的爷爷,这信中的爸爸就是那个时代的爸爸,还
有那个时代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真实得没法再真实,确切得没法再
确切,而这一切都没法改变,也用不着改变,
看这些信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们一家人就像是爷爷童话里写的那个被透明的薄膜包裹着的快乐的人,看
…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去上山下乡啊,到五七干校啊,参加拉练
啊,等等等等,和后来有的人写到这些事件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造成这么大的反差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不想诠释,也诠释不了。如今的我们对那个时候的许多事也有了不同的
看法,却不想对那些事和那些感情全都给予否定。让当时的美好和快乐就留
给当时吧,尽管现在看起来有不少事情未免幼稚可笑,有些甚至荒唐苦涩,
但是那一切都是真实的真诚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想起过这些信,觉得爸爸在给爷爷的信中写到的于
校放牛的生活很有趣很好看,应该整理出版。后来在我们的催促下,爸爸似
乎也真的又看了一遍这些信,不知道是因为忙顾不上,还是看了之后倒有了
些不堪回首的滋味,他始终冉没有提起这件事,只挑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放在了爷爷的《叶圣陶集》的书信卷里。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信的时候,也没
有了*初的那份轻松,多了的是些许的沉重。但是又觉得这毕竟是“文革”
时期的真实的记录,是对历史多少有一些价值的东西,应该把它们整理出版。
如果爷爷爸爸都还在,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做,为此我们总是有
些击忑不安。
我们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些信以后,是不是依然会像以前那样看待爷爷和爸
爸,依然对他们父子两个有着一些热爱和尊重。r而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却
的的确确从这些信里更多了些对他们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爱。
尤其是他们父子间的亲情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爱,以及他们以他们的仁爱
之心所面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的态度,更让我们不知用什么样的言辞才能恰如
其分地给以赞颂。又一想。信既然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切就让读者自己去感
觉吧。我们整理出版这本《家书》。本不是为着听人们说些赞美之词,只是想
让人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有一家人是这样思考和生活的
而它或许能从_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那一段的历史。这大概是我们整理出版
这些家信的**原始的初衷。
还有几点想在这里说明的:
尽管爷爷爸爸保存了
精装帝王传明太祖朱元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主要讲述朱元璋出身穷佃户,作过游方和尚,到处叫化。从军以后和儒生文人接近,沾上书卷气,会谈古证今。又以出身...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生活常识篇》内容简介:在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经济学都是专业、晦涩的代名词,但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
三国大赢家:2:最牛的打工仔司马懿 本书特色 正确认识司马懿,评价司马懿,借鉴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为后辈之责任。韩垒编著的《三国大赢家(2*牛的打工仔...
财富的极点:罗斯柴尔德家族 本书特色 神秘犹太家族的财富传奇,世界近代史的幕后推手,伟大的金融帝国。全球金融霸主,金融界的传奇!财富的极点:罗斯柴尔德家族 内容...
二十世纪风云人物丛书·麦克阿瑟(上下册) 本书特色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创造了美军历史上的数个**:在西点军校的成绩名列**,并创造了该...
《乱世枭雄张作霖》主要内容:一代乱世枭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扑朔迷离,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是胡匪,还是英豪?他是怎样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艺术和表现手法:极端;艺术和表现手法:再生;艺术和表现手法:兼容并包;人物和世界等。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目录 早期:一...
作者简介帕斯卡尔•皮亚(PascalPia,1903—1979),法国作家、记者、学者,“荒诞玄学社”都督。皮亚年轻时著有诗集《发情的缪斯
颠沛人生:赵树理传 本书特色 《颠沛人生:赵树理传》一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及赵树理一系列文学作品,再现了享有盛誉的人民作家赵树理扎根民间文化土壤,汲取“五四”新文化...
李劼人画传 本书特色 对于四川的读书人特别是成都的读书人来说,“李劼人”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名字,然而,在中国既有的现代文学的知识系统当中,他却并不是一个十...
我就是季洁 本书特色 电视剧《重案六组》从开播到现在10多年间已经重播3000多次,早就成为了中国刑侦剧**品牌,王茜因出演季洁获得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受观...
末代状元:张謇 内容简介 因“冒名”考试,遭官府通缉,雨夜逃命。为实业救国,敢得罪权贵,弃官从商。他是帝师翁同苏的传人,对光绪有着兄长般的疼爱,同时又充满怜悯。...
杜牧传 本书特色 杜牧生平善于论兵,似乎颇有他十六世祖杜预的遗风,但是杜牧诗文中不大提到杜预,不像杜甫对于他十三世祖杜预那样的景仰深至,时常流露于作品中,而杜牧...
本书记载了有关罗马帝国最初的12个元首的生平事迹。其中包括朱里乌斯传、奥古斯都传、提比略传、卡里古拉传、克劳狄传、尼禄传、
虽然查理・芒格的图片已经刊登在《财富》这样著名杂志的封面,而且他在几家报纸上也露过面,但对这位被人们认为是投资巨头沃伦・
编辑推荐作为阿根廷文学天才,博尔赫斯的散文像小说,小说像诗,诗又像散文;作为一个68岁才踏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博尔赫斯备受“
《互动》内容简介:在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当下,如何持续吸引人们进行高频率的互动,提升群体活跃度,进而让人们主动进行精神和物质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
《换个心情过生活》内容简介: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要品尝。当今社会。经济风云变幻、竞争愈演愈烈的态势,也让人们在心理上承受
努尔哈赤 本书特色 他是风云叱咤的龙虎将军,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启主。他以13副盔甲为“本钱”起兵,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用武力和智谋统一了分散割据的女真各部。他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