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 封。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任社长。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书稿**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呢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真实记录了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大事要事”的应对和处理;书信中涉及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周围人物悲欢、世态炎凉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我们收拾爷爷爸爸留下来的东西,在杂乱的文稿中发现了一个塑料口袋,
里面装着爷爷和爸爸“文革”时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的通信。
爸爸一辈子陪伴在爷爷身边,除了几次暂短的分别,几乎没有离开过他。
“文革”期间爸爸去了河南的团中央“五七”干校,在干校这三年多的时间,
是爸爸离开爷爷*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他们父子之间通信*多的一次。爷爷
有个习惯,每每复完信,来信就随手撕掉。因此尽管爷爷一生写了不计其数
的信,尽管和爷爷通信的人当中不乏他那个时代的名人,但是爷爷没有留下
他们的来信,家里自然也就没有收藏。常有人会问起这件事,我们刚好借此
机会做个交代。当然也有例外,抗战期间爷爷举家南迁,在四川住了八年。
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爷爷和上海的朋友们的通信被双方编号保存,于
是就有了后来的《渝沪通信》。而这次爷爷和爸爸互相保留下来的通信,应该
是*多的一次了,整理下来竟有近七十万字。可见爷儿俩彼此都很珍惜这信
件,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父子间的倾心
交谈.体会到他们那种非同一般的父子之情。
翻看阅读这些家信,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
爷爷留守京城的日子,爸爸潢川干校的生活,我们下乡插队的岁月;大到全
球.全国,北京,小到东四八条的家,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中发
生的事情.信中写到的人和事,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面对善良和天真的爷
爷爸爸,看着他们对现时的豁达乐观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我们有的不光是
愉快的回忆,更多的是说不出来的沉重。这其中是好是坏,是是非非,是悲
是喜,复杂的心情实在没法用文字来表达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信中的爷爷就是那个时代的爷爷,这信中的爸爸就是那个时代的爸爸,还
有那个时代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真实得没法再真实,确切得没法再
确切,而这一切都没法改变,也用不着改变,
看这些信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们一家人就像是爷爷童话里写的那个被透明的薄膜包裹着的快乐的人,看
…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去上山下乡啊,到五七干校啊,参加拉练
啊,等等等等,和后来有的人写到这些事件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造成这么大的反差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不想诠释,也诠释不了。如今的我们对那个时候的许多事也有了不同的
看法,却不想对那些事和那些感情全都给予否定。让当时的美好和快乐就留
给当时吧,尽管现在看起来有不少事情未免幼稚可笑,有些甚至荒唐苦涩,
但是那一切都是真实的真诚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想起过这些信,觉得爸爸在给爷爷的信中写到的于
校放牛的生活很有趣很好看,应该整理出版。后来在我们的催促下,爸爸似
乎也真的又看了一遍这些信,不知道是因为忙顾不上,还是看了之后倒有了
些不堪回首的滋味,他始终冉没有提起这件事,只挑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放在了爷爷的《叶圣陶集》的书信卷里。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信的时候,也没
有了*初的那份轻松,多了的是些许的沉重。但是又觉得这毕竟是“文革”
时期的真实的记录,是对历史多少有一些价值的东西,应该把它们整理出版。
如果爷爷爸爸都还在,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做,为此我们总是有
些击忑不安。
我们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些信以后,是不是依然会像以前那样看待爷爷和爸
爸,依然对他们父子两个有着一些热爱和尊重。r而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却
的的确确从这些信里更多了些对他们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爱。
尤其是他们父子间的亲情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爱,以及他们以他们的仁爱
之心所面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的态度,更让我们不知用什么样的言辞才能恰如
其分地给以赞颂。又一想。信既然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切就让读者自己去感
觉吧。我们整理出版这本《家书》。本不是为着听人们说些赞美之词,只是想
让人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有一家人是这样思考和生活的
而它或许能从_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那一段的历史。这大概是我们整理出版
这些家信的**原始的初衷。
还有几点想在这里说明的:
尽管爷爷爸爸保存了
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 本书特色 本书是**部由毛泽东、贺子珍后人写作的贺子珍传记,书中撷取贺子珍一生中的六个重要年头:1929年、1939年、1...
我看德拉克洛瓦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评述浪漫主义大画家德拉克鲁瓦的生平与艺术。这部作品既是后人欣赏、感悟这位大画家的指南,也是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
普京——克里姆林宫四年时光 本书特色 新世纪的俄罗斯迎来了一位新领导人。在*近三年里,有关弗拉基米尔·普京已经有很多描述,而且这些描述往往千差万别。普京能够出现...
拥护马奈 本书特色 本书是法国大作家左拉写印象主义大画家马奈。马奈绘画描绘一天内光线与色彩微妙变化中的自然界与社会,这与左拉的自然主义描写手法不谋而合。左拉写马...
正说乾隆 内容简介 由于小说、电视剧等或因囿于体裁,或者限于写作主题以及读书未遣,虚构成分颇多,重要史实遗漏、错误之处也往往而有,一般读者所获取的,常为虚构、歪...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略 本书特色 从1901年起,诺贝尔奖的颁发被认为是“人和为个人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并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而留给人类的赠礼”。但据...
不平则鸣:与周海婴父子谈鲁迅 本书特色 《不平则鸣——与周海婴父子谈鲁迅》——一位退休刑警读鲁迅。本书以鲁迅研究领域中流行的“鲁迅精神”的灵魂是“立人”为靶子提...
中国人的出路-可以触摸的民国 本书特色 郁达夫的文章或表现被压抑下的青年的觉醒和反抗,或表达对祖国、对革命的忧患和呐喊,尽管偶尔“声嘶力竭”,但他从未放弃,始终...
毛泽东诗谊(毛泽东和他的诗友) 本书特色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与诸诗友的交往,从另一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毛泽...
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语言生动、内容翔实。是迄今为止关于希特勒的军政生涯和个人生活*全面、*完整、*生动的记述。约翰·托兰这本著作出版后...
亚历山大大帝-文明的碰撞与帝国的兴亡-全景插图版 本书特色 亚历山大大帝生于公元前356年,是马其顿王腓力之子、历史上*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亚历山大自幼聪...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宋教仁日记 本书特色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二岁。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
七○年代的保釣運動,影響海內外諸多菁英。四十初度的沈君山於美國接觸到兩岸學界對此一事件的種種論辯,自此啟蒙他的政治理想。
平凡人鲁迅 本书特色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世俗的一切。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处无人能及。他像一座高峰,让我们只能仰望。 他就是他自己,一...
此生名为李香兰 本书特色 你听过张学友的同名歌曲,却不知道她是谁。她是川岛芳子的密友;张爱玲眼中的“精灵”;《夜来香》的原唱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丽的女...
马勒传 本书特色 对古斯塔夫马勒而言,音乐并非抽象和逃避现实。他始终坚持“交响曲必须像世界一样包囊万物”。他壮观地实现了这一理想,创作了此类情感范畴的具有风度的...
叶嘉莹传 本书特色 《叶嘉莹传》以叶嘉莹先生的生平足迹为经,以其相关诗词和其他资料为纬,叙述了叶嘉莹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叶嘉莹传》中重点刻画了叶嘉莹先生在经历...
张作霖传-外国人眼中的张作霖-珍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内**部西方人写成并公开出版的张作霖生平传记著。作者加文麦考马克是西方研究东北亚历史问题的专家。作者在研...
张之洞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
卡斯特罗评传-从马蒂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本书特色 本书是笔者根据多年来所掌握的大量的**手原始资料写成的,是笔者在古巴多年的生活及多次实地考察、访问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