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

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

作者:梁克隆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00467618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 目录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
论教育
论家庭教育
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英国道德家
女性的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论礼貌
论家庭
论习惯
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
论孩子的教育
论教育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
爱弥儿(论教育节选)
爱默生(1803-1882)美国哲学家
修养是源自*优秀思想的一种暗示
修养是教育的结果
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
我的教育信条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
否定性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好教育
昂苏里(?-约ll87)波斯诗人
论高贵有赖于才智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
论孩子
论教授之道
阿德勒(1876-1937)奥地利哲学家
学校的教育

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集十余位西方哲人及名人对儿童教育的论述。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儿童教育的各个侧面,他们又都处于不同时代,从而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他们对儿童教育的论述中,感受到智慧之光。这些哲人包括罗素、培根、蒙田、卢梭、爱默生等,认真阅读先哲的论述必将有助于现代人把握好儿童教育的今天和未来。

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 节选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
论家庭教育
从过去传到我们手里的一切制度里面,在今日再没有像家庭那样的紊乱与出轨的了。父母对子女和子女对父母的情爱,原可成为*大的幸福之源之一,但事实上,如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之九是双方都感到苦恼的来源,百分之九十九是至少双方之中的一方感到苦恼的原因。造成我们这时代的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同时*深刻的一种是家庭未能予人以基本的快慰。成人若要和自己的儿女维持一种快乐的关系,或给予他们一种快乐的生活。必得对身为父母的问题深思熟虑一番,然后贤明地开始行动。家庭的问题太广大了,本书只能把它涉及幸福的部分加以讨论。而且即在这个部分内,我们也得固定讨论的范围,就我们所说的改善,也必须在个人的权力以内而无须改变社会组织。
当然,这是把题目限制得非常狭小了,因为今日的家庭苦恼,原因是极繁复的,有心理的,有经济的,有社会的,有教育的,有政治的。以社会上的优裕阶级来说,有两个原因使女人觉得为人父母是一件比从前沉重得多的担负。这两个原因是:一方面是单身女子的能够自力谋生,一方面是仆役的服务远不如前。在古老的日子,女人的结婚是处女生活难以捱受所促成的。那时一个少女不得不在经济上仰仗于父母,随后再仰仗于心中不甚乐意的兄弟。她没有事情可以消磨日子,在家宅以外毫无自由可以享受。她既没机会也没倾向作性的探险,她深信婚姻以外的性行为都是罪孽。要是她不顾一切的防御,受着什么狡狯的男子诱惑而丧失了贞操,那么她的境况就可怜到极点。高斯密斯在题名为《韦克斐特的副牧师》的小说中把这种情景描写得非常真切:
能遮饰她罪孽的方法,
能到处替它遮羞的,
能使她的情夫忏悔,而
使他中心哀痛的,
——唯有一死。
……

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 作者简介

梁克隆,男,1955年12月生于北京。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院,攻读先秦秦汉文学。1988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至1996年任日本东京学芸大学外国人研究员。1996年归国,现在中华女子学院任教。主要著作有《正始太康诗传》等,发表论文有《略论<庄子>散文的艺术境界》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