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及其“希腊小庙”1936年上海良友公司为沈从文刊印习作选集,沈从文在为其所作的《代序》中说:“我只希望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先生在他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认真分析了沈从文的创作思想,认为“沈从文不主张用政治术语来剖析中国社会,他在精神上把自己看作是19世纪的人,却想救治20世纪积存下来的病症”,结合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思想和社会价值观,金介甫对沈从文作了这样的判断,“他认为中国40年代的嗜杀成性和物欲主义是现代道德堕落的表现,是世界文明的失败”。沈从文是从解剖“文化根性”的立场,来解剖中国积存各种“问题”的,与之相应则是他供奉的“人性”的“希腊小庙”,这使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抗,显得多少有些极端,同时也使沈从文一下子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到后来,沈从文及其作品被接受的历史,很能说明中国20世纪文学观念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沈从文文学世界的接受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凹世纪中国文学的心路历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写于1930年代初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引起了“京派”“海派”文人的论战。谁曾料想,这个惹起文坛论战的“小个子”若干年前还是京城文坛的“漂泊族”。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于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一个世家大族。其祖父沈宏富在太平军起兵时,受清政府委派统率当地人组成的一支军队,随湘军攻打太平军。1863年,沈宏富任贵州提督,年方25岁。然不久病逝。沈从文曾在《从文自传》里,对沈家的“发家史”有过较详的描述,沈宏富虽功名富贵集于一身却天不假寿,但“他留下的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沈家后人在当地居于优越地位”。沈宏富没有子女,其夫人将沈宏富的弟弟沈宏芳的第二个儿子沈宗嗣过继为子,沈宗嗣后来也成了一员镇守边关的大将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沈宗嗣解甲归田,回到家乡生下第二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沈从文。沈从文的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其母亲是土家族,其祖母是苗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杂糅在沈从文的血液里,“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从14岁开始,沈从文“即按当地风俗进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个人经验和社会黑暗,并没有把沈从文“培养”成一个“冷血动物”,相反,他在内心组织起一个充满温情和人道的“内在世界”,并以这一“内在世界”来温润自己的心灵。这一“内在世界”是一个追求和平、仁爱而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加之沈从文对处于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自然风光的谙熟与热爱,更由于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对淳朴的风土人情的接纳与亲近,使其对民间的东西怀着广份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1922年,沈从文刚刚20岁,他独自跑到北京谋生。沈从文到北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读书。可惜他并未上过新式学校,自然很难考上大学。他考了一个大学又一个大学,全是名落孙山,至于外语,沈从文看着就头痛。后来总算考上了中法大学,然又交不起学费。一口湘西方言,又使他多了一层融人社交圈子的障碍。他几乎绝望得去当兵,去继续他的兵营生活。就在要领伙食津贴的一刹那,沈从文一咬牙,离开了部队,决心寻发展的机会。他开始大量投稿,而所投之稿大多石沉大海。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他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描述沈从文当初投稿之状可谓令人喟叹,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达·芬奇手记-珍藏版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全彩图文,总达40万字★ 达·芬奇写下了数以万计页的手稿,但很少注明日期,所以,他在米兰时期书写的连续72页的《...
朱自清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朱自清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是一位真挚细腻的文学大师,其作品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
叶飞兵团战事报告-大兵团 大司令 大战功三野10兵团战事全过程 本书特色 大兵团,大司令,大战功飞渡长江,解放华东;钳马打胡,解放西北军内顶级作家十年磨剑,联袂...
鲁迅作品故事新编 本书特色 《故事新编/鲁迅作品》收录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写于1922—1935年间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
《苏轼诗词选》内容简介:本书精选苏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
鼓角声去 本书特色 《鼓角声去/跨度新美文书系》是作家殷实的一 部随笔作品,本次进行重新包装,重新推入市场,是 对经典作品的一次回顾和致敬,希望作家的**的文 ...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35:叶圣陶卷 本书特色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儿童文学的拓荒者,本卷选收了部分小说和童话作品,其中有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长篇名作《倪焕之》。...
意象派诗选 本书特色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在西方诗坛兴起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本书选译了英美十多位*有代表性和*具特色的意象派诗人的作品,其中包括庞德、乔伊斯、d....
大国小城 本书特色 大文化散文,80后PK余秋雨,以余秋雨的方式。韩晗的散文有种令人惊叹、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大气和老成。他思路开阔、旁征博引、议世论事往往出手不凡...
英华沉浮录-四 本书特色 董桥:“我要求自己的散文可以进入西方,走出来;再进入中国,再走出来;再入……总之我要叫自己完全掌握得到才停止,这样我才有自己的风格。”...
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呂立亭(TinaLu)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作品除本書外,還有《明清文
台北花事 本书特色 这本小书,因此可以说是“一个植物爱好者的独自私语”,本来是喃喃地絮絮地说,后来讲得太大声,以至于别人只好听见了。基本上,这些短文除了用来疗治...
《近代江苏广播事业史(1923-1949)》内容简介:本书以孕育、起步、转折、复苏,作为江苏广播事业的四个发展节点,对各个阶段相关史
自由风格 本书特色 ★本书的作者,一位是让一代人疯狂的音乐人崔健,一位是影响一代人思想的哲学家周国平。他们的粉丝数以亿计。★本书作者之一的崔健一向与媒体若即若离...
玉山璞稿 内容简介 顾瑛(1310-1369)元文学家。瑛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自称金粟道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少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胜...
诗经点醒 本书特色 本书源自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在“腾讯·大家文化讲堂”开设的讲座,分十讲,精选《诗经》中十三首诗歌进行深度解读,对诗中情景和相关社会历史风俗做了...
本书收集了卞之琳的诗选,包括:一个闲人、寒夜、黄昏、夜心里的街心、一个和尚、记录、影子等。目录 一一个闲人二寒夜三噩梦四
《贝姨》的主人公贝姨,是一个生在乡下的姑娘,带着一身的乡里气息,由于美丽善良又得到高贵的堂姐的关切来到了法国巴黎城里,性格倔强的贝姨一方面满怀着对堂姐的妒忌,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子,注本众多。本书最为后出采百家之长,集古今陶学研之大成,而独出己见,成一家言。本书以陶澎《陶靖节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