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作者:余英時

出版社:東大圖書

出版年:1998-7

评分:9.2

ISBN:978957192174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余時英

一九三○年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哈佛大學史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二○○六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積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作者简介

余時英

一九三○年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哈佛大學史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二○○六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積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精彩摘录

陳老當年於讀過教授《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一文後,曾說:“作者知我。“我還清楚的地記得,我當時讀到寅恪先生“作者知我”四字的評語,心中的感動真是莫可名言。我覺得我無論我化多少工夫為他“代下註腳,發皇心曲”,無論我因此而遭受多少誣毀和攻訐,有此一語,我所獲得的酬報都已遠遠超過我所付出的代價了。

——引自第32页


最後的一例是陳先生一九五七年給劉銘恕的信。《最後二十年》頁二一三引原信有云:“……弟近来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技,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陸鍵東先生論此信特別重視“捐棄故枝”、“新方法”、“新材料”等語,未經其他。實更值得重視的是“亦非太史公沖虛真人之新說”這句話。試想太史公和沖虛真人都是老古董,怎麼忽然變成了“新說”呢?其實陳先生這裡用的正是我一再指出的暗號系統。太史公是司“馬”遷,沖虛真人是“列”禦寇,他其實是說,他研究歷史決不用“馬列主義”啊!此陳寅恪之所以成其為陳寅恪也。

——引自第28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