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论-中国画论研究

奇正论-中国画论研究

作者:张曼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2007-12-01

评分:5分

ISBN:9787802225145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奇正论-中国画论研究 节选

bsp; 第四节
风格中的奇正
前面谈到奇正相参、偏正合
局是章法布局之旨,偏与正不能
刻意划分,二者是相互为济的,
沈宗骞即以两种截然不同面貌的
画家为例说明此理:“如元诸家
大痴、山樵、梅庵,皆以正局。
若云林、方壶,多以偏法取意。
然偏与正又有互相为济者,但能
正而不能偏,易失于滞。故于接
应映照之处,不妨少带偏侧,以
破其板,略存流利,以动其机。
但能偏而不能正者,易失于滑。
故于筋节显露之际,务欲常植正
骨以存梗概,时顾本根以防流
二轶。若工夫极熟,而能变通在
手,造化因心。偏而不陂,正而
不执,忘乎偏正之见,而动不逾
酝矩焉,方可谓之有成。”。同样,
|我们在研究奇正体现出来的不同
画风面貌时,既要强调二者的差
异性,也要关注它们的融通之处。
在倡奇求正这两种主导思想
下,绘画风格体现出不一样的风
貌,以温和内敛的中和画风和恣
肆纵横的奇崛画风*为典型,它
们从笔墨语言到境界追求都有着
很大差别。
潘天寿先生将作品中体现的
奇与正不同风格与画者的禀赋、
怀抱、学养、环境等联系起来:
“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
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禀
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
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
而成其奇异。如张璨、王墨、牧
溪僧、青藤道士、八大山人是
也,世岂易得哉?以奇取胜者,
往往天资强于功力,以其着意于
奇,每忽于规矩法则,故易;以
平取胜者,往往天资并齐于功
能,不着意于奇,故难。然而奇
中能见其不奇,平中能见其不
平,则大家矣。” 他认为奇易平
难,奇的易于获得是有前提条件
的,即对创作者的天资有着特定
的要求,文中列举的张璨、王
墨、牧溪僧、青藤、八大山人等
人无不是天赋异禀者。如此说
来,奇对于那些没有天资、专在
功力上下足功夫的人来说却是难
事了。仍强调在奇与正的辩证关
系中做文章,可谓真知灼见。
在中国画论中,刘道醇的
“六要”、“六长”就较好地体现
出二者相生相成的对立统一关
系。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奇正二
者的表现特征、以各自主导思想
的差异表现出画风面貌的多样
性、主体思想的生成根源(社会
性因素)、主导创作心理因素等。
作者的生活境遇,诸如经历、交
游等都会对画风的形成和潜移默
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者性
格特点占有很大分量,在师承关
系方面也因此考虑到要切合画家
的个性来选择合适的路数。
(论语·子路)日:“不得中
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者
是主流,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
而狂者和狷者虽少,且不为儒家
理想提倡,但却是一直与中行者
同时并行,共同存在着的。中和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全
面协调实现整体和谐,一直是传
统人生与艺术努力追求的理想。
因此以中和思想为主导的画风可
以说是顺流而下的主流画风,强
调对传统和古法的传承。与之相
对应的偏离理想的画风称赏与追
求的是:“操笔时须有挥斥八极,
凌厉九霄之意,注于毫端,一笔
直下即成四势不可复也。”(布颜
图<画学心法问答》);“我之画
不取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
逸”(吴历(墨井画跋》);“志
节高迈,放荡不羁,才画入神
品。尘容俗状不得犯其笔端”
(唐岱(绘事发微));“大写画
须豁达大度,始能精神完固、气
魄雄浑”(邵梅臣(画耕偶录)),
等等,都将抒写主观情思放在
首位。
明代中期以后,陈淳、徐渭
创大写意花鸟画,标志着文人画
已经到了注重主观情思抒发的境
地。主体浓烈的情绪在作品中活
跃着,与其时抒发性灵的文艺思
潮一致,生机勃发,打上创作者
鲜明个性的印迹(图21)。
中和之美画风的创作者包括
的范围很大,有解衣般礴、畅神
潜兴的传统绘画主流思想的倡导
者,如宗炳、王微;有或为政教
服务或为雇主服务,受雇主的喜
好左右的身为画役者,如大部分
画院中的画家;也有以画为余事
修身养性者,代表画家有苏轼、
米芾,等等。而奇崛之美具有非
理性,抒发情怀,情感的寄托和
宣泄等特点。作者常表现出心境
世俗化的特点,即以主体意愿为
中心对待创作,他们性情疏放旷
达,特立独行,不以卖画为耻,
顺应时流开卖画之风气,而不愿
进入画院,像院画家那样唯唯
诺诺一味奉承,创作因此受到
束缚。
很多主流画家是后辈画家亦
步亦趋学习的典范,他们的代表
作品也可谓是奇思迭出,如李公
麟3。但与纯粹发自性情的画家
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异,有着
内敛与狂放,中和与奇崛的明显
对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奇在
绘画作品中的面貌是极其丰富、
时时变化的,有冷隽之奇逸,如
倪瓒的山水,汪士慎的墨梅,有
狂放之奇肆,如徐渭的大写意
花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