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述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被以往的史学家所忽略的社会群体——自由职业者群体——在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诞生和发展。通过探讨律师,医生,会计师,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这样的自由职业群体及其组织和他们得以发生其职业和社会功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本书揭示了民国时期社会阶级形成的新的模式,和职业化作为现代化之产物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本书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主义这些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并对当今中国社会里的相似现象提供了一个历史参照。
本书追述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被以往的史学家所忽略的社会群体——自由职业者群体——在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诞生和发展。通过探讨律师,医生,会计师,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这样的自由职业群体及其组织和他们得以发生其职业和社会功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本书揭示了民国时期社会阶级形成的新的模式,和职业化作为现代化之产物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本书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主义这些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并对当今中国社会里的相似现象提供了一个历史参照。
章 民国政府与律师业
第三章阐明了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南京政府十年间,民国政府对自
愿团体一直持有的怀疑态度。在此背景下,我们将探讨民国时期政府
对于自由职业界和自由职业团体的政策。因为所有的社会团体中,自
由职业社团显得*具有合法性,因为它们的公共性被他们自身所宣
扬,并且为政府和一般大众所承认。为了建成一个现代国家,北洋政
府对司法改革给予相当重视,开始了司法系统基础结构的建设。与此
同时,政府鼓励律师业的发展,并承认律师公会为合法性团体。[1]
本章将详细考察民国政府倡导、规范和管理律师业的方式。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律师群体
1.律师法规
清末开始的司法改革为现代司法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准备了基
础。1910年颁布的刑法草案,为律师代表原告和被告利益的实践
提供了法律依据。当中华民国建立之时,一些律师已经存在于上
海和其他地区。在1912年1月各地律师发起建立了几个律师公
会,包括在上海的中华民国律师公会。
1912年3月上任的袁世凯政府可以选择忽视那些自发组成的
律师公会,或采取行动来管理和控制这类团体。它选择了管理和
控制的政策。1912年春有些律师请求司法部承认在全国各地已
经建立的律师公会,司法部回答说,有关律师的一系列法规还没有
准备好,等司法部制定法规以后将会审查批准此类律师公会。[1]
果然,到1912年9月,司法部颁布了《律师暂行章程》,由此正式确
立了律师业的存在。
仿效日本的有关法规,《律师暂行章程》规定了律师的资格,注
册程序,义务和惩戒程序。按照章程,男性公民具有下列三项资格
之一者能够成为律师:(1)从本国或外国的大学或专科学校学习
法律或法政三年以上而毕业者;(2)担任法官或检察官或者在大
学或专门学校教授法政三年以上者;(3)在外国专门学校学习法
政十八个月得有证书,并充任法官,或检察官,或巡警官,或在大学
和专科学校教授法律,满一年者。有下列五项资格之一者,可以申
请参加考试获取律师资格:(1)在法政学校学习三年毕业者;
(2)在本国或外国专门学校学习法政二年者;(3)在本国或外国专
门学校学习法政十八个月者;(4)在大学或专门学校教授法政十
八个月者;(5)充任过法官或检察官者。该章程规定,每个地方审
判厅管辖区域须设立一个律师公会。章程第30条禁止律师公会
参与在司法或有关律师共同利益之外的其他事务。[2]
到1913年8月,司法部已经给全国1520名律师颁发了执
照。[1]1913年3月,江苏省已有124名律师在江苏高等审判厅
注册执业。他们都因毕业于国内外大学法学院或法学系而取得资
格。[2]这些律师当中,22名是新建立的上海律师公会的成
员。[3]虽然有些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法律从业者对《律师暂行章
程》不满,但其他符合政府颁布的资格的律师都欢迎这项政府法
规,因为它通过排除没有资格的从业人员和建立具有资格的律师
的合法性,使得律师业走上职业化之路。这些律师对政府法规的
支持可以解释中华民国律师总会迅速而平稳地改组为上海律师
公会。
在这里,政府的作为和律师的反应都是值得注意的。袁世凯
政府关于律师业的法规,是清末新政就开始的司法改革的继
续。[4]在美国和英国,律师公会是律师们努力保护自身作为一
种自由职业的结果;律师公会推进了这些国家的律师业的职业标
准。与此相对照,北洋政府仿效了德国和日本的范例,主动着手对
律师业加以规范和管理,包括主持律师资格考试。它把对律师业
的管理看作建立现代国家所必需的司法改革之一部分。
就政府法规要求律师建立和加入当地律师公会而言,上海律
师公会不是一个自愿社团。不过,在政府制定章程以前,中华民国
律师总会和其他律师社团已经建立。这一事实表明,律师们强烈
希望建立自觉和自律的团体来标志他们是一个专门职业。同时,
即使必须受到政府控制,律师们也愿意寻求中央政府的正式认可,
以获得他们职业的合法性。他们充分认识并接受这一交换条件。
在晚清,地方精英越来越从他们在当地公共场域的活动,
徐小群 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
本科。1985年取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
同年秋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
近现代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弗吉尼
亚州克利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除了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外,他的专著《中国自由职业者与民国政府》
新编中国工会史 本书特色 王永玺、赵巧萍主编的《新编中国工会史》是一本记录中国工会发展历程的史料。从1925年到2012年间,中国工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
红一方面军纪实(全4卷) 内容简介 全书从毛泽东写起,写了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滕代远、刘伯承、贺龙、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林彪、张闻...
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 本书特色 《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旨在将政党和选举研究的...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本书特色 揭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感受民族复兴背后的伟大力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一本广大党员...
1949-1956-市政中国 本书特色 九十年革命,筚路蓝缕,前仆后继,开先人未有之业。 五千年文明,辟地开天,推陈出新,立民族世界之林。 李...
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 本书特色 《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编著者熊楚蓉。真实的历史作品。采用纪实文学的写法,通俗易懂、文笔优美,适合大众阅读。全景式地展示了滇西大...
记忆的政治 本书特色 《记忆的政治》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
徐向东 1965年生于贵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因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亲历(1978-2008) 本书特色 一部见证与祖国共奋进的青年人责任的著作,一部讲述与改革同成长的亲历者故事的史诗。亲历(1978-2008) 内容简介 19...
世界特工全传-图文本 本书特色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行动理念,加上比007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高超的间谍技能,使摩萨德特工成为世界情报界暗杀*狠的角色。克格勃是一个凌...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认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市场失灵;既能减少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焦...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 本书特色 与“里根主义”的消极政府的哲学相反,“布什上义”主张政府替天行道,甚至个惜侵犯州权……在布什手上,小政府的共...
中国古代权规则-修订版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的政治制度,能当上官就有了一切。但能当上官,当好官,利国利民又不害己,也非易事。李古寅的《中国古代权规则》列古...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 第二卷(上下) 内容简介 《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第二卷)上册主要涉及了自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期间美国对...
政治文化变迁与中俄关系的演变(1949-2008) 本书特色 从历史的角度看,过去50多年来的中苏(俄)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外交学院青年学者高飞所著《政治文化...
政治中的人性 本书特色本书是一部政治心理学著作。作者利用在政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观察力,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民主问题。 全书探讨了理性主义、非理性的情感...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周 濂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专攻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陈 伟 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
《非虚构的艺术》内容简介:《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
人民日报任理轩系列理论文章 本书特色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署名“任理轩”的四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悉,中央领导要求汇编成书,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