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巴西

红色巴西

作者:让.克利斯托夫.吕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07-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44703956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红色巴西 内容简介

少年朱斯特和一直以为是他妹妹的科隆布被企图夺占家产的表姐哄骗,跟随海军上将维勒加侬前往巴西,去寻找失散的父亲。维勒加侬受命于法国国王,在南美野蛮开拓,建立所谓“南极法兰西”,与早巳来到这一带的葡萄牙人和海盗发生了矛盾冲突。他的朋友加尔文派来援助他的新教徒又与他在宗教信仰上发生对立,双方几乎爆发宗教战争。受到维勒加侬器重和培养的朱斯特在维勒加侬走后,成为南极法兰丙的长官,担负起保卫这块殖民地的重任。而科隆布**次接触上著人,就觉得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毫无顾忌地融入到印第安世界中。在与葡萄牙人的战斗中,这对年轻人*终走到了一起……小说以富于喜剧意味的笔触讲述了十六世纪法国在巴西建立殖民地的经历,描绘了两个世界、两种文明的相遇和冲突,揭露了殖民统治对印第安世界造成的灾难和破坏。

红色巴西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精神和物质相结合,充满了丛林意象、文明意象。
难以置信。过瘾。
——夏娃·德·卡斯特罗,《费加罗报》文学版
在一个特定的情节里,吕芬天才般地创作出了一部充满异国情调并使之重
新流行起来的叙述冒险经历的作品。
——威尔西尼·乐莱,《快报》
把狂热的教士、吃人的士兵、马路上的强盗和理想主义者放在一起,这种
建立在泛神论描写和面貌一新的讽刺性对话基础之上的对“热带地区法国”的
生动再现,就像一部武侠小说。
——让-莱米·巴尔朗,《读书》杂志
《红色巴西》…是本文学年度*伟大的作品,是作者本人写得*宏大、
*雄心勃勃、*深刻的一部作品。
——热拉尔·德·科尔唐兹,《文学杂志

红色巴西 目录

**部去食人肉部落的孩子们第二部瓜纳巴拉第三部肉体与灵魂第四部锡耶纳关于《红色巴西》的故事来源

红色巴西 节选

本序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五日,法国龚古尔奖评审委员会经过长达十轮投
票之后,在巴黎德吕昂饭店宣布,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的《红色巴西》夺
得了该年度的龚古尔奖。
《红色巴西》是反映*早的、*滑稽的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时代的
作品之一。在巴西的出版界,法国对巴西的殖民侵略史已成为文学描写
的常见题材。法国作家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在《红色巴西》这部长达五
百多页的小说中,再一次充满激情地叙述了这段在西方鲜为人知的历史。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叫维勒加侬的海军司令。他是出色的冒险家,同
时又是极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一五五五年,他带着亨利二世的诏书和
人道主义的梦想,以法兰西的名义,率领“南极法兰西”远征团,开始对巴
西进行疯狂的征服。当时的巴西属于葡萄牙,当地的土著人在葡萄牙殖
民者的统治下已经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法国殖民者抵达著名的瓜纳巴
拉海湾(后来被称为里约热内卢海湾)后,马上占领了当时还无人居住的
小岛,并长期地住了下来。为了能够让法国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根,维勒
加侬展开了一系列建设“新法兰西”的活动。首先,他命令他的“部队”建
造了一座用以自我保护的堡垒,然后苦心经营一个较为理想的殖民地。
但是,由于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他的殖民地很快就部分地分
离了出去。十年后欧洲残酷的宗教战争,实际上就是这段历史的戏剧性
重复。尽管南极法兰西远征团占领了本属于印第安人的那个荒芜的海
湾,但他们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学习种植和加工木薯,学会在当地
的实际生活中壮大自己的生存力量上面,而是就宗教上的“变体”(圣餐
中面包和葡萄酒是耶稣的身体和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样,十
五年之后,也就是一五七零年,未能站稳脚跟的南极法兰西远征团*终被
葡萄牙人赶出了巴西。
为了全面展现这段历史,在《红色巴西》中,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使
用了两条平行的线索生动有趣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外交方面的线索涉及
一些阴谋家、一些叛徒、一个威尼斯间谍和一个狡猾无比的葡萄牙人。让
一克利斯托夫·吕芬采用了一些漫画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葡萄牙总
督的作用以及里斯本的政治和外交。情感和道德方面的线索则力图再现
由于时间的久远而变得十分暗淡的历史画面。《红色巴西》是以描写两
个孤儿开篇的,男孩名叫朱斯特,女孩名叫科隆布。他们本来住在表姐
家,表姐为了侵占他们的财产,竟骗他们去找海军司令维勒加侬,说是可
以找到他们失踪多年的父亲。两个少年被强行拉到了远征的船上,到达
巴西后,又被送到土著人那里学习语言,为日后充当翻译(或叫“媒子”)
做准备。在小说开篇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才十五岁和十三岁,天真烂漫,
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可是,在巴西的经历使他们分别走了两条截然
不同的道路。男孩后来竟成了驻扎在海湾的那个远征团的一名出色的头
目,成了海军司令维勒加侬的得力助手。女孩因无法忍受那种残酷的征
服行动,义无返顾地逃到了印第安人那里,过上了与印第安入一样的生
活。她讨厌基督徒们的疯狂行为和血腥屠杀。她的人道主义观点,使她
从心底里排斥加尔文派、葡萄牙人和耶稣会士。她认为生活在图皮人那
里比生活在西方要好得多。通过女孩与印第安人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让一
克利斯托夫·吕芬让我们穿越了那个已经消失的印第安世界。那个女孩
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替身或代言人。
在《红色巴西》里,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十
六世纪的法国人征服巴西的经过,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
殖民事件,其叙述的着眼点在于揭露法国的殖民统治政策对巴西印第安
人肉体和心灵的摧残。通过深受其害而成功逃脱的女孩之口,作者表现
了他内心深处对人道、友善和尊严的渴望。同时,通过两个被绑架的少年
对立的人生态度,作者表现了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对立和冲突的
关注,以及由这些对立和冲突所引发的感伤。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说:
“我在这部作品里痛斥了乌托邦,乌托邦产生了一种绝妙的能量,但同时
威胁也随之产生了。”在《红色巴西》中,作者引用了翔实的历史资料,把
历史事实和文学虚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自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思
考全部融入文学叙述之中,在较深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创作才华。让一克
利斯托夫·吕芬以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时间间隔,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宗
教思想冲突不断的法国殖民地的解体过程。他曾对《快报》直言不讳地
说:“说到底,这是一部*终用以叙述狂热思想形成的小说,因为在基督
教信仰方面,今天仍然有着各种狂热的思想萌芽,无论狂热是哪个方面
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色巴西》不仅仅是一部资料翔实、扣人心弦
的小说,一部展现两个少年快速长大并传授宗教教义的叙事作品,同时也
是对宽容,对两种截然对立的文明碰撞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具有征服性
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欧洲文明自认为能够解放他人,而实际上却是杀
人凶手;印第安世界具有奔放、幽默和神圣感等特点,是对幸福的永恒呼
唤。
《红色巴西》在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夏娃·德·卡斯特罗
在《费加罗报》文学版上撰文说:“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精神和物质相
结合,充满了丛林意象、文明意象。难以置信。过瘾。”威尔西尼·乐莱
在《快报》上称赞道:“在一个特定的情节里,吕芬天才般地创作出了一部
充满异国情调并使之重新流行起来的叙述冒险经历的作品。”让一莱米-
巴尔朗在《读书》杂志上指出:“把狂热的教士、吃人的士兵、马路上的强
盗和理想主义者放在一起,这种建立在泛神论描写和面貌一新的讽刺性
对话基础之上的对‘热带地区法国’的生动再现,就像一部武侠小说。”热
拉尔·德·科尔唐兹在《文学杂志》上写道:“《红色巴西》…是本文学
年度*伟大的作品,是作者本人写得*宏大、*雄心勃勃、*深刻的一部
作品。”《红色巴西》所关注的事,已经大大超越了作者的个人范畴,他把
个人的痛苦、困惑上升到了普遍意义的层面上。他怀着慈爱的态度对待
我们这个世界,他用社会的、历史的方法观照了生命的意义,他的作品里
闪烁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光芒。
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文学创作与他个人的经历是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的。哲学家常常强调记忆的表现功能,他们把记忆看作“意象”、“印
象”、“观念”等等,而这些记忆经过叙述便成了“故事”。所以,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故事”并非记忆本身,它的形成经过了主体的筛选和加工。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故事”是以自身为坐标的,从历史、社会和心理等三
个方面构成的。一九五二年,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出生于法国布尔热。
自一九七七年起,他就成了人道主义组织“无国界医生”的先锋。在东非
和拉丁美洲,他领导过医疗团体。他分别在尼加拉瓜、阿富汗、菲律宾、卢
旺达、巴尔干半岛和巴西生活过,其间所遇到的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之间
的激烈碰撞,使他对所从事的人道主义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
在第三世界的不寻常经历,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为
他的文学创作指出了方向。在文学创作中,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对人的
命运充满了无限的善意和深深的关注,在紧紧抓住史实的基础上,成功地
写出了历史的氛围,生动再现了十六世纪法国殖民主义掠夺的画面。他
那史诗般的笔触里闪烁着智慧之光。文学成了他用以表现两种文化冲突
的绝妙方式。他曾告诉读者,长期在国外生活之后,他有了一种“通过写
小说,能够生活在‘真理’当中的感觉”。自一九八六年出版《人道的陷
阱》之后,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接着又推出了《拯救伊斯法罕》(1988)和
《人道主义冒险》(1994)。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阿比西尼亚人》叙述了埃
塞俄比亚的过去,使他一举进入当今法国*畅销作家的行列,这部作品迄
今已经销售三十余万册。一九九九年,他又以《失败的事业》获得了法国
传媒文学奖,通过展现“道德要求”与“国家理性”之间的矛盾,这部小说
广泛地涉及到了人道主义的主题。此外,他还写过政治题材的小说《帝
国与新野人》和《自由主义的专制》。二零零一年龚古尔奖的获得,使让一
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文学知名度超越了国界。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
《红色巴西》在法国至少销售了二十五万册。尽管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
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仍不愿放弃他热爱的医生生涯。他
说:“我之所以写书,是因为我渴望写,是因为我有写作的需要。我从来
没有想到由此选择什么生涯,或建设什么生涯。”他把自己有关第三世界
的文学创作仅仅视为“隐形活动”,他的远大志向仍然是当一名出色的医
生。他不仅要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类的不幸,而且要在现实生活中为人
类摆脱痛苦。
实际上,《红色巴西》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关于一块土地和一种文化的
开发与思考。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在投身于中东、非洲和拉美的人道主
义行动中,常常有着一种步以前殖民强盗后尘的感觉。但作为一名医生、
散文家、小说家和“政治家”,他喜欢这种感觉。每当与另一种文明相遇
的时候,他总是感到很新奇。他感到新奇的时候,就觉得对于人类也是新
奇的,因而也就有了把这种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告诉读者的愿望。在他,
看来,过去法国殖民强盗带到巴西的欧洲基督教文化给巴西本土的印第
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今天,国际人道主义的行动,由于受到短期目
标的影响,也常常会偏离红十字会创始人的初衷,或者说,与之相距甚远。
尤其是当一种固执的思想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当接受
援助的人们感到畏惧的时候,这项旨在创建信任气候的人道主义工作,就
显得更为艰巨。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具有驾御虚构和史实的双重能力,
通过叙述南极法兰西远征团的短暂历史,尤其是通过描绘两个青少年的
不幸遭遇,把现实与虚幻、勇气与背叛、理性与非理性等二元对立的东西
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独特的视角,让人们重温了法国十六世纪的一段殖
民历史,并从一定的层面曲折地反映了当今残酷的社会现实。
《红色巴西》中所描绘的南极法兰西远征团,尽管得到了当时法国国
家上层人物的大力支持,但*终还是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这个历史事
实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性进
行新的认识。
第十章
鲁帕特·梅尔罗斯是苏格兰风笛手,给维勒加依当卫兵已经八年。
这腔热情源自一次非常偶然的机遇,每次想到它鲁帕特都禁不住热泪
盈眶。
那时,玛丽·斯图亚特只有六岁,却结过两次婚。英格兰国王为了将
苏格兰据为己有娶她为妻。法国的亨利二世把她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王太
子;他想以此拯救苏格兰的天主教政党。由于本国叛乱的新教臣民实行
封锁,可怜的女孩与母亲被幽禁在敦贝通城堡。
在苏格兰高地当长矛轻骑兵的可怜的鲁帕特当时是一名基督教徒,
这个教派的信徒们在克莱德河①沿岸筑有防御工事的码头来回奔跑。如
同所有为玛丽·斯图亚特当警卫员的天主教士兵,鲁帕特也爱上了这位
棕色头发的小公主。她早晨在防御土墙上散步时,他就感动地跟在她后
头。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居然是无数阴谋的中心人物,他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个温热的五月里,小姑娘穿着带撑环的裙子,光着手臂出现在室外。
为使这样的珍宝不受到任何人的玷污,鲁帕特愿意承受一切痛苦。
唉,由于路德派教徒施加的巨大压力,对两个女囚犯设的陷阱再次合
上了。冬天一到,用作国家监狱的这个堡垒肯定要倒塌。发生戏剧性事
件之前的*后那个春天比这个忧郁的苏格兰人经历的所有春天都更加鲜
花盛开,也更伤感。
除了爱慕小玛丽,鲁帕特只有一个爱好:吹风笛。这是他一直喜欢的
一种乐器。他是看着叔叔的指法学会其所有旋律的,他觉得没有比风笛
的低音管圆线所支撑的双簧管二重奏更和谐的了。当他从上尉那里得知
幼小的女王不喜欢风笛的声音,甚至将它当做凶兆而对它感到恐惧时,他
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鲁帕特接到命令,在他难得的休闲时间里不许
吹奏风笛,除非他向岩礁走去,远离城堡在下风处吹奏,让音符消失在
外海。
大家得知,甚至士兵中间也传言,说法国国王急遣了一个巨大的舰队
来解救女孩和她的母亲玛丽·德·吉斯。可是在航海方面,英国人非常
厉害。指挥法国舰队的斯特罗兹司令因而无法进入苏格兰,除非他愿意
打一仗,否则就没有任何办法冲过英国人设的障碍,但这很冒险,因为很
显然他在这场战斗中必输无疑。
围绕在小女王身边的那些法国绅士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西南方向,就
这样度过一个个白天。可是斯特罗兹没有出现。
蓝色紫藤的总状花序在沿海地区滑动,柳树林的新叶银光闪闪,栎树
的细枝枝头冒出了嫩芽。鲁帕特以风笛的双音域使充满庄严事件的一个
悲惨景色又变得喜气洋洋。鲁帕特站在一个受海水冲击的花岗岩岬角之
顶吹奏风笛,这岬角位于要塞东边,从要塞几乎看不见他。五月中旬的一
个早晨,他就是在那里受到震撼,他的一生只是在复述这个故事。
三只精致的双桅战船用*快的速度划着桨行驶在海上。海面没有一
丝风浪,船只很快便走近了。鲁帕特立即辨认出桅顶的旗,原来这是法国
的船队。他一时慌了神,不知道太阳在哪边。不过毋庸置疑,这些船是从
东北边过来的,尽管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像拎着耳朵捉兔子一样,这个“吹诱鸟笛”的鲁帕特提着风笛的木管
一直跑到城堡,向大家通风报信。玛丽·斯图亚特和她的三个也叫玛丽
的女朋友玛丽·塞顿、玛丽·弗莱明和玛丽·利文斯敦正在主塔的平台
上玩耍。她们朝栏杆跑去,这与她们平时经常仔细观察却一无所获的那
个方向相反。三只船进入小港湾,能听见船上的击鼓声,船放慢了速度准
备靠岸。法国卫队和苏格兰人以为是一次突然袭击,惊呆了,他们急忙把
火枪瞄准船只。但是,随着船越来越近,他们看见甲板上一群士兵挥动着
头盔,挥舞着剑兴高采烈地欢呼。**只船的甲板刚铺设好,从里头就涌
出一群欢呼雀跃的法国人。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高大、开心的人,他的鼻子
冻得通红,肚子上有一个大的马耳他十字,他向要塞冲去,其实谁也没想
到要去抢占他的领头位置。要塞的门关着,等待开门的这段时间,骑士把
身子转向士兵,让他们跪下念了一段拉丁语经文,声音是那么响亮,以至
于海岸上呈大贝壳状的悬岩都回响着祷告的声音。一些粉红色的小螃蟹
从洞里爬出来看新来的人。终于,铰链发出嘎吱响声,门打开了,摄政王
后出现在尼古拉·杜郎·德·维勒加侬面前。他拉直嗓门哽咽着向她通
报了自己的姓名,然后带着崇拜偶像者的笨拙动作跪倒在地。
鲁帕特是从城墙上目睹这一幕的;那是他**次看见率领本远征队
的这个怪人。维勒加侬说服了莱昂·斯特罗兹让他来完成这项史无前例
的使命,即从北方绕过整个苏格兰,在苏格兰北部的远海岛屿之间开辟一
条道路来躲过英国人的监视。他只带着间谍从英国人那里偷来的一张尼
古拉·德·尼古拉的蹩脚地图就使这一奇迹化为了现实。
苏格兰宫廷的人当晚就上了船,维勒加依特别殷勤地向小皇后伸出
两个大拇指,让她扶着顺利地登上了雷亚尔号船。几天后,他们安全抵达
奠尔莱①。

红色巴西 作者简介

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
于一九五二年出生于法国布尔热
市。自一九七七年起,成为人道主义
组织“无国界医生”的先锋。现为人
道主义组织“反饥饿行动”的主席。
在第三世界的不寻常经历,不仅为他
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为
他的文学创作指出了方向。他说,长
期在国外生活之后,他有了一种“通
过写小说,能够生活在‘真理’当中
的感觉”。自一九八六年出版《人道
的陷阱》之后,吕芬又推出了《拯救
伊斯法罕》(1988)和《人道主义冒
险》(1994)。一九九七年出版的
《阿比西尼亚人》使他一举进入当今
法国最畅销作家的行列。一九九九年,
他以《失败的事业》获得法国传媒文
学奖。此外,他还写过政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