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尔王》(King Lear)到《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从《马拉/萨德》(Marat/Sade)到《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彼得·布鲁克再度创造了现代剧场——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在《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里,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
这是一个悖论的哲学:我们到剧场里来寻找生活,但那个生活必须迥异于我们在剧场外看到的生活;演员们必须极其刻苦地做准备,同时又要愿意放弃这些准备工作的结果;导演的*可靠的本事可能是他对乏味的承受能力。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挑出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些故事还展示了他与莎士比亚、契诃夫,以及印度和伊朗的本土戏剧息息相通。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视点,它同时关注台前台后,它的洞察力是新鲜的,它的文字是优雅的。
戏剧是一种人类根本性的需要,而剧场以及戏剧的形式、风格等等只是些暂时的盒子,完全可以被取代。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戏剧通过惊讶、通过刺激、通过游戏、通过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真实,只有当演员和观众完全一致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绝对的信服。这时候,形式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时刻。这时候,门敞开了,我们的视界改变了。——彼得·布鲁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
乏味的妙用
有一天,我来到英国的一所大学开始做一个系列讲座——我的《空的空间》就是在那些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我发现自己站在台上,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黑暗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些人坐在里头。我开始演讲,自己都觉得是在瞎讲一气,毫无重点,越来越郁闷,因为我无法找到一个自然的方式与听众实现沟通。我看着他们正襟危坐,宛若专心致志的小学生,等着从我口中说出智慧的言辞,好去填满他们的笔记本;而我正在扮演导师的角色,站在两米高的讲台上,做谆谆教诲状。
幸好我鼓起勇气结束了这个局面,建议我们另外找个地方。组织讲座的人在整个大学寻了个遍,*后找到一间小教室,虽然又狭小又不舒服,但在那里我和听众可以建立一种更自然更紧密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讲话,我立刻感觉到我和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新的联系。从那一刻开始,我可以畅所欲言了,听众也获得了解放,彼此有问有答,交流得妥帖圆满。就是在这一天,我得到了关于空间的重要经验。多年以后,我在巴黎负责国际戏剧研究中心,把这个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作为在那里进行的实验的基础。
你若要看到什么有质量的东西,你就得创造一个空的空间。有了空的空间,就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新现象;只有当经验是鲜活、新颖的时候,才可能有包含了真正的内容、意义、表达、语言和音乐的东西存在。然而,要是没有一个干净、纯洁的空间来接纳它,新鲜的经验也就不可能存在。有一位南非导演,在他祖国的有色人种居住区发起了一场黑人剧场运动。他是相当有活力的人,跑来跟我说:“我们都读了《空的空间》,受益匪浅。”我很高兴却也相当吃惊,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是我们去非洲之前写的,讲的都是伦敦、巴黎和纽约戏剧界的事情,那些非洲戏剧工作者怎么可能从中受益呢?他们怎么会觉得这本书也是为他们写的呢?它和他们所做的把戏剧带给索威托人(soweto)的事业怎么也会有关系呢?我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他回答:“书里的**句话!”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探索者之一。”
——安德列·格莱格雷(Andre Gregory)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 Burns)
“他是二十世纪戏剧界少有的真正的戏剧革新家之一。”
——克莱夫·巴恩斯(Clive Barnes)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出生于伦敦,牛津大学硕士,大学期间他创建了牛津大学电影社。他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担任导演,现在他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Theatre Research)。
他执导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暴风雨》(The Tempest)、《李尔王》(King Lear)(斯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环绕月亮的指环》(Ring Around the Moon)、《俄狄浦斯王》(Oedipus)、《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哈姆雷特》(Hamlet)(伦敦);《贵妇还乡》(The Visit)、《马拉/萨德》(Marat/Sade)、《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纽约);《穆斯格拉夫中士之舞》(Sergeant Musgrave’s Dance)、《飞鸟大会》(The Conference of the Birds)、《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
他执导的电影有《蝇王》(Lord of the Flies)、《李尔王》(King Lear)、《与杰出人士相遇》(Meeting with Remarkable Men)。
他还执导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伦敦寇文花园剧院[Covent Garden])和《浮士德》(Faust)、《叶甫盖尼•奥涅金》(Eugène Onegin)(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他的著作包括《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1968年)、《流动的视点》(The Shifting Point,1987年)。
RealGhostStories-Howcanthereberealghoststorieswhentherearenorealghosts?Butarethe...
给孩子的艺术创想:手的造型培养 本书特色 1.英国学前实用教育银奖得主编著,尤斯伯恩出版公司大师级绘画团队绘图,根据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为孩子量身打造的绘画丛书...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立体派 内容简介 立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应该说是开始于1907年,因为这一年毕卡索创作了后来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阿维农少女》。立体派...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从建筑、文物、考古等角度和内容上排列条目,译成英文,对文物考古爱好者有一定参考价值。随着对外文化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特效专业精品教材【编辑推荐】★填补空白,全方位系统梳理电影机械模型制作技术与经验。★图文并茂,给材料选择
《倦倚碧罗裙:明清女性词选》内容简介:明清是女性文学蔚为繁兴的时期,而女性词人的创作在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
《书法课》内容简介: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为热
篆艺字典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篆书艺术的工具书,收录汉字一仟三佰零八个、篆字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二个,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已年逾八十的著名书法家、画家侯德昌先生集50...
《COSPLAY的后期艺术》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解COSPLAY后期修图技法的图书。在前期阶段,即使COSPLAYER(装扮者)有了精致的妆容和逼
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始於3世紀中葉以迄6世紀末葉,由於這個時期營造了大量古墳,因而得名。據統計,日本全國約有十五萬座古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出土古文献有关专论文章的结集。作者致力于用出土古文献及其他古文字资料和传世古文献相互比勘印证,并指出我
亨利克·菲弗(Heinrich Pfeiffer)是耶稣会士,1939年出生于德国,先后就学于图宾根、伦敦、佛罗伦萨、柏林、摩纳哥、罗马、巴塞尔等地。研究领域为...
林梅村,1956年4月生,祖籍广东,生长于北京。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史学家马雍门下受业三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考古学专
本书反映了作者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关心点。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作者多年的追求。记得早在大学生时代起,就最注意用考古学来探索古代
史丹林 内容简介 “全球化”这词给我们这一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早通过经济渗入了文化的每个角落,世界设计的地域性在快速消失,各民族国家的设计界限已无法区分。这...
电影话语新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影视教学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的结晶,是富有创新意识的学术专著。书中,作者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西方电影理论融合,给予新的诠释与...
学记师说劝学解 本书特色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中国传统教学不重记问之学,而重开发和启迪人人本有的真实智慧,以帮助学者变化气质、改...
S,M,L,XLpresentsaselectionoftheremarkablevisionarydesignworkproducedbytheDutchfi...
中西话剧剧目导读-中西名剧导读-贰 内容简介 《中西名剧导读》共选中西舞台演出剧本80个。其中戏曲剧本60个,中西话剧剧本20个。编选原则以时间为纵线,上承古代...
电影形态学 内容简介 《电影学新论丛书:电影形态学》全面分析了构成电影形态的方方面面,从电影声画组成元素,到镜头间的各种组合方式,到各种电影样式,都力求用深入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