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杂记

北窗杂记

作者:陈志华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7-3

评分:8.6

ISBN:978753492363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精彩摘录

我们国家里,对当代建筑的评论确实不够发达。比起法国人对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和卢浮宫新入口的讨论来,比起英国人对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几幢高楼的批评来,比起美国在一些大报上开设的建筑评论专栏来,我们都差得很远。我们倒也并非毫无评论,或者说,也有些“亚评论”。常见的是,第一,某建筑的原设计者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说说自己的立意、成绩和缺点;第二,某些有名望的人设计的建筑完成之后,以什么方式召开一个座谈会,大家客客气气,送一堆赞颂之词;第三,有些在建筑上坚持某种观点的人,见到一些合意的建筑出现,立即大肆鼓吹,用来论证自己的正确。当然,这类评论都不大"客观公允,缺乏科学性,算不上真正的评论,有时候还不免产生消极作用。还有一种“群众路线”的建筑评论,公开请群众投票选举“十佳”、“五十欢喜”之类的建筑,已经有几个城市尝试过了。这种做法更近于儿戏。建筑学毕竟是专业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局外人只在马路边上看看,或者根据报纸上刊载的照片就来投票,说好说坏都没有什么意义。更何况有些单位,不惜花钱买几千张“选票”,填上自己设计的作品,这就不免扮演了“后曹馄”的角色。不过手法胜过曹锯,“求人不如求已”,算得上一个进步。但开展当代建筑评论的难处确实很多,姑且先说几条。

——引自第114页


第一是,我们没有,或者说极少专门的、或者半专门的评论者。因此,评论就不大能经常化、深刻化。为什么?一,这要从目前由建筑师、或者说专业的建筑设计人员来兼写一点儿评论的不利之处说起。首先,抹不开面子。同行之间不要议论人家短处,这几乎成了一种职业道德,一种行规守则。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别给谁难堪。于是,“将心比心”,好话满天飞。当然,该说好的应该说好,但有缺点而不说,总不是真正的评论,反倒败坏了风气。其次,要给自己留条退路。既然自己也在做设计,保不齐就会出点儿纰漏,今天批评了别人的毛病,明天自己就可能被人揪住辫子,不如息事宁人,一团和气。万一写评论的时候口气大了一点,主张如何如何,人家反唇相讥:你自己呢?为什么不露一手给大家看看?那就会下不了台,岂不尴尬?“是非只为多开口”,何苦来!再其次,当今建筑师太忙,马不停蹄地赶任务,搭上双休日都不够,还要开夜车,连看杂志读书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哪还有心思写评论?虽说评论的是自己专业范围里的东西,毕竟思路跟做设计不大一样,工作方式也不大一样。概念要准确,逻辑要严谨,思维要一贯,这些都很不习惯。唉,文章这玩意儿讨厌得很!现在来说二。以上“一”里说的建筑师写评论的难处,专门的或半专门的评论者都不会有。首先,他们不做设计或很少做设计,不求以建筑设计名世,没有后顾之忧。其次,他们有可能建立写评论所必要的知识结构,熟悉中外古今的建筑史,了解当今世界建筑思潮和动态,对建筑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且有比较广阔的人文视野和社会意识,还在逻辑思维上经过相当的训练。再次,既然以评论为专业,那么,就能培养出评论工作的勤奋和敬业精神,全神贯注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不大会甘心浅薄,或者不自尊重,玩庸俗的吹吹拍拍。不过,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评论工作者能有不怕穿小鞋的工作岗位。咱们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摆脱穿小鞋的...

——引自第115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