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作者:欧阳健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4.8分

ISBN:9787203059691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目录


序侯忠义
自序
**章 文献篇
**节 材料考
第二节 作家考
第三节 版本考
第二章 观念篇
**节 性质论
第二节 起源论
第三节 演进论
第三章 体例篇
**节 分类辨
第二节 章节辨
第三节 文字辨
第四章 评骘篇
**节 论断析
第二节 抑扬析
第三节 举隅析

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献、观念、体例等四个方面评判了《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节选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份代表性成果,该书为中国古典小说正名添价,是**部中国小说史,它对后来学者的影响很大。但同时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巨大影响又束缚了鲁迅之后的中国小说史家。《中国小说史略》是关于研究《中国小说史略》的批判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相关资料

鲁迅除了说《中国小说史略》等文学史,“都不过可看材料,见解却都是不正确的”,1932年8月15日致台静农信中,又说郑振铎所作《中国文学史》,“诚哉滔滔不绝,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足见其眼界之高,评价之苛。他虽将《史略》置于“见解”不正确之列,实际上还是颇为自熹的,证据就在1932年于《两地书》最末一信所加的文字:“例如小说史罢,好几种出在我的那一本之后,而凌乱错误,更不行了。这种情形,即使我大胆阔步,小觑此辈。”鲁迅之“小觑此辈”,恰是自信其“见解”之高人一筹。论者说,“比起同时代许多认真严谨的学者来,鲁迅在史料占有上并不具备优势(除了《古小说钩沉》);鲁迅的优势在于‘史识”’(张杰、杨燕丽《鲁迅其人——全面解读鲁迅》),实可谓鲁迅的知音。所谓见解,是对事理的认识和看法。鲁迅意识到:光凭微观的“材料”,是不能写成专史的;重要的是要有宏观的“见解”,以为构建学术体系、评判文学现象的准则。鲁迅的自信,既源于材料的占有,更源于见解的高明。而所谓见解,既包括驾驭材料的理性观念,亦包括由材料引申的价值评判。从根本上说,前者是主要的。因为不论是自觉的还是潜在的观念,都对材料起着过滤、取舍乃至改造的作用,并左右着研究的趋向和结果。观念从哪里来?鲁迅说:“用那么艰深的文字写出来的古语摘要,我们先前也叫‘文’,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I~iterature的译名。”(《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因接受西方的文学观念,排斥在“可观者”之外的小说,遂被奉为“文学”的“正宗”,酿就了撰作小说史的契机。曾毅1929年《订正中国文学史·总论》(《中国文学史》初版于1915年)说:“但至今日,欧美文学之稗贩甚盛,颇掇拾其说,以为我文学之准的,谓诗歌曲剧小说为纯文学,此又今古形势之迥异也。”于是,迅速改变“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状况,便成了诸多学人的共识。张静庐(1898-1969)《中国小说史大纲》1920年6月由泰东书局出版,庐隐(1898-1934)《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6月至9月刊于《晨报·文学旬刊》第3至11号;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又有多种小说史问世,就是这种热潮的真切写照。西学东渐的直接结果,是让西方的观念、理论、方法、话语,支配了文学研究的各个环节;研究论题的选择,文献材料的搜集,基本思路的梳理,价值取向的确立,概莫能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