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更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语音演变、字形、字义、声调、拼音输入软件、工具书对语音问题的规范与调整、外来词、书面语和口语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出错的根源。本书既反映读音错误的规律,又凸显语音错误背后所隐含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后者又主要通过本书的选字原则和编写特点体现出来。
本书选取的字是“常用的字”,而且是“普通话中容易读错的字”,当然还是“*容易读错的字”。
在编写过程中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鞭辟入里,寻根求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总结中国人读错字的种种原因;二是,“就字论字”与“旁及其余”的辐射状结构和同类联想的思维方法;三是,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的结合。
沈阳市新华书店、博库书城、杭州市新华书店、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湖南省图书城、当当网、卓越网全力推荐“文化纠错丛书”。解析读错字的种种原因,探索记忆字音的科学方法,一本播音员、主持人、教师、学生的必读书,一本一夜即可读完,却可以迅速、直接提升文化品位小册子。许多人在公共场合读错字,本书寻根求源,旁征博引,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中国人读错字的原因;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完美结合。
“艾”你在心,口不难开
郭沫若有一首诗《水牛赞》,整个上篇押的是ai韵,前后的“戴”“爱”等都很合辙,其间突然来一句:“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从这首诗的韵脚来看,其中的“艾”应读ai。“艾”有ai和yi两个不同的读音,词义我们也是了然于心的,读郭沫若这首诗时,我们又当如何开口呢?这样读“怨艾”中的“艾”对吗?
“艾”有两个音:ai和yi。
“艾”读作ai时,有如下几个意思:
植物名,别称“家艾”、“艾蒿”。
艾的颜色,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五十日艾。”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
停止,如“方兴未艾”;《诗·小雅·庭燎》:“夜未艾。”
美好;漂亮:少艾(年轻漂亮的人)。
“艾”读作yi时,有三种解释:
通“刈”,割,收割。
通“义”,治理。
惩治:惩艾。词语“怨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怨艾]yuanyi,指怨恨,如“深自怨艾”。看来《水牛赞》中“怨艾”的“艾”应读yi。
由“艾(yi)”组成的词语还有“自怨自艾”,其中的“艾”也容易读错。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在这里,“怨”是“怨恨,悔恨”义;“艾”是“割草”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郭老的这首现代诗,显然是用错了韵,但也给我们提了一下醒,要提防这个“艾”字,将其义牢记在心,读其音时就不至于难开口了。
“艾”你在心,口不难开
郭沫若有一首诗《水牛赞》,整个上篇押的是ai韵,前后的“戴”“爱”等都很合辙,其间突然来一句:“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从这首诗的韵脚来看,其中的“艾”应读ai。“艾”有ai和yi两个不同的读音,词义我们也是了然于心的,读郭沫若这首诗时,我们又当如何开口呢?这样读“怨艾”中的“艾”对吗?
“艾”有两个音:ai和yi。
“艾”读作ai时,有如下几个意思:
植物名,别称“家艾”、“艾蒿”。
艾的颜色,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五十日艾。”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
停止,如“方兴未艾”;《诗·小雅·庭燎》:“夜未艾。”
美好;漂亮:少艾(年轻漂亮的人)。
“艾”读作yi时,有三种解释:
通“刈”,割,收割。
通“义”,治理。
惩治:惩艾。词语“怨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怨艾]yuanyi,指怨恨,如“深自怨艾”。看来《水牛赞》中“怨艾”的“艾”应读yi。
由“艾(yi)”组成的词语还有“自怨自艾”,其中的“艾”也容易读错。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在这里,“怨”是“怨恨,悔恨”义;“艾”是“割草”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郭老的这首现代诗,显然是用错了韵,但也给我们提了一下醒,要提防这个“艾”字,将其义牢记在心,读其音时就不至于难开口了。
“狭隘”“谥号”皆有“益,”常翻字典方知音
“狭隘”表示宽度小或范围小,这个本义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其引申义却很常用,表示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因为大家对这个词的词义很了解,也经常用,所以用词时一般不会出错。一旦涉及读音问题,可就不见得了,将“隘”错读成yi的大有人在。
“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人们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等等。其中的“谥”读什么,恐怕就有不少人不清楚。目前使用的微软输入法中,也不见有“谥号”这个词组,足见现代人对这个词的陌生程度。
“隘”和“谥”二字,前者的正确读音是bi,后者的正确读音是shi。都与声旁“益”不一致。
导致读错的原因,应该是其声旁“益”,“益”字作声旁却不读yi,难免读起来会出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益”组成的形声字,读音确实太多。有读作yi的,如“溢”、“镒”、“缢”、“蜢”等;有读作ai的,除“隘”外,还有“嗌”。好在这些字都是零声母。“谥”字却不是零声母;读作shi,极为特殊,读错也就在所难免了。一个“益”字作声旁,却分化出三种读音,不错也难。
开卷有益,意思是打开书就有好处,是用来鼓励人们多读书的。不过我们打开书,确实也很容易碰到“益”字和由它作声旁的形声字。多读书可以从中获益,而只有常翻字典,才能了解、把握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
并不谙习的“谙习”
白居易的《忆江南》,**句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谙”,正确读音是an,书面语,意思是“熟悉”。今天,人们表示“非常熟悉”,可以用“谙习”这个词。由“谙”组成的词语还有“谙熟”、“谙达”、“谙练”等。但对于这个“谙”字及其组成的词,我们并不是十分熟悉,以至于不少人将“谙”错读成yin或者an。
错读成yin,显然是受了其声旁“音”的影响。然而由“音”字作声符组成的形声字中,读作yin的并不多,只有“喑”、“暗”、“窨”三个,而且并不常用。
与此相比较,读作an的虽然数量也不多,但至少较为常见,如“暗”、“黯”。
我们读错“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抛开“谙”字本身即表示“熟悉”义不说,“不谙水性”“不谙此道”等,毕竟也是一些较为常用的词组。不但言简意赅,也颇能显示用词者的文化品位,岂可不谙?
值得一提的“稗官野史”
“稗官野史”是指汇载遗文琐事的文字。然而其中的“稗”字却经常被读错。
“稗”读bai,为形声字,从“禾”,“卑”声。本义为稻田里的一种杂草。《说文》:“稗,禾别也。”“稗”作形容词时,形容小、非正统的。后来比喻微小琐碎。“稗官野史”中的“稗官”,为古代的小官,专门给帝王述说街淡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泛称为“稗官野史”。
之所以会把“稗”读错,*主要的原因是受其声旁“卑”,或以“卑”为声旁而读为bei的常用字的影响,如“碑”字等,从而将“稗”错读为bei;或者受与“稗”相似字的影响,如常用字“脾”、“啤”等,从而错读为pi;或受“婢”、“裨”等字的影响而误读为bi。
有时,不只“稗”会被读错,上文列举的其他字,如“裨(bi)”也会读错“褒贬”也“别扭”
“褒贬”是个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其中的“褒”应读作bao,可是读成上声的也大有人在。“别扭”更是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平时说话发音很正确,读去声,但看着文本中的“别扭”二字读的时候,或当别人有意问你这两个字怎么读时,也许就心里没底了。“别”字一般就读成阳平,如“别人”、“别的”、“分别”、“区别”、“别着手枪”、“别走”等词或词组中的“别”都是如此,莫非自己读成去声错了?
将“褒贬”的“褒”读成上声,显然是受了其声旁“保”的影响,因为在“保”字作声符的形声字中,基本都与其声旁“保”声调一致,读上声。如“堡”、“葆”、“褓”等。也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印象,许多人才将“褒贬”的“褒”读错了。
其实,即使在“保”字作声旁的形声字中,也还有一例读平声的字——“煲”,当然这也是一个容易被读错音调的字。如“沙煲”,很多人会错读成shabao。
至于“别”字,确实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大家熟悉的阳平音bi台,另一个就是“别扭”一词中读作去声的bie。不过“别”字可不是仅仅在“别扭”一词中读去声,当它在表示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时,也读去声,多用于“别不过”。这恐怕又是一个极容易读错的地方。如:我想不依着他,可是又别不过他。
不少人将其中的“别”字错读成阳平bie,这反倒让人听起来很别扭。
易犯错的“匕首”
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讲的是荆柯与秦舞阳假装向秦王赢政献上地图,将匕首藏于地图中,荆柯把地图慢慢展开,等到完全展开的时候,匕首就露了出来。典出《战国策·燕策三》: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这则典故被称为“图穷匕首见(tú qióng bǐ shǒu xiàn)”,比喻事情发展到*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然而,很多人将“匕首”读为bì shǒu。
“匕”字只有bǐ一个音,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汤匙形,本义指勺子。将“匕”错读为bì,是因为以“匕”作部首的常用字中,除了“比”读bǐ的音外,一般都读作bì,如“毕”“庇”“毙”等等。
今天,“匕首(bǐ shǒu)”一词,除了物质意义上的“短剑或狭长的短刀”意思外,形容一个人的文章讽刺辛辣,言辞犀利,针对性强,常用“匕首”来形容,如人们常说“鲁迅的杂文像匕首”。作为作案的工具,“匕首”是极易“犯错”的,没想到“匕首”的读音,也常常被人读错。虽然“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今天已离我们很远,但生活中“匕首”一词的出现频率仍然很高,读准“匕首”的字音仍很必要。
刚愎自用读错“愎”
“刚愎自用”是个很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但当我们**次接触到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受其声旁的影响,错误的将其中的“愎(bi)”错读成fu。
恰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愎”字的声旁就是“复”,那为什么这个字不读fu,而偏偏要读成bi呢?这就需要介绍一点古汉语知识才能明白。
在上古汉语中,汉语语音也有声部和韵部之分,这就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需要指出的是,在上古汉语中,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这就是清代古文字学家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理论。
所谓“重唇音”,也就是现在的双唇音,如b、p、m都是双唇音;所谓“轻唇音”,就是现在的唇齿音,如汉语拼音中的f。“古无轻唇音”的意思就是,在上古的时候没有f这个声母,这个后来才被分化出来的f,当时只能发b或p的音,例如古人把“伏羲”写成“包羲”、“庖羲”,把“封域”写成“帮域”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刚愎自用”中的“愎”字,声旁是“复”,但当时由于没有“轻唇音”,却不能读作fu,所以用“复”字作声旁的“愎”字也就不能读成fu了。
那么,为什么“腹”“覆”“馥”“蝮”等字也是“复”作声旁,却读作fu呢?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后来产生的字,那时轻唇音已经分化出来了;另一种情况是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所谓“随大流儿”了。现代汉语中的“呆板”,本读作6iban,现在却规定读作daiban,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同样用“畐”字作声旁,“福”、“副”、“幅”、“富”、“辐”、“匐”等字读作fu,而“逼”、“鲳”等字却读bi。众所周知的“吐蕃(bo)”,之所以不读tofan,原因也正在于此。地名的发音*好不要改变,改变了人们就会不知所云,所以,这个源自上古的地名还一直保留着tubo的古音。
非同一般的“般若”
《西游记》中的唐僧,又叫唐三藏,在一般人看来他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实际确有其人,俗名叫陈祎。他不但远涉天竺取回了大量的佛经,而且回国后还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其中之一。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然而见到这两个字时,一般人往往将其读作ban ruo,即使是专门研究佛经的人、专门研究刻经的人,包括一些专门主持该类电视节目的人,也不见得全能读正确。
我们不妨做个试验,用拼音法输入“般若”这个词组,我们就不得不输入拼音ban ruo,否则这个词组就显示不出来。这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两个字被读错的几率之大。那么,这些“般若”,是否可以直接按照字面的读音,读成ban ruo呢?我们尚需考察一下这个词组的意义。
原来“般若”来自梵语,为梵语Prajñā音译,本义为“智慧”。为了保持梵语Prajñā的读音“原貌”,这两个字选用时也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读音:bō rě。看来不但“般若”本身非同一般,其读音也非同寻常啊!
当然,“般”字除读作bān和bō外,还有一个读音也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pán,意思是“欢乐”,如“般乐”。但这个词组仅用在书面语中,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时“垂”时“唾”,孰是孰非?
隋丽娟教授前些日子在《百家讲坛》中谈自己读《墨子》的体会,在节目中她使用了一个词语——垂手可得。节目播出后,立即招来了一些网友的指责。一些网友说:这个成语应读作tuò shǒu kě dé。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隋丽娟教授把成语“唾手可得”错读成了“垂手可得”。而与此情况相反的则是下面这样一条消息:
2000年9月16日《青年报》第9版《念错对白误人子弟》一文就部分电视剧语言质量低劣发出呼吁,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只是记者在列举错例时,出现这样一句话:“字幕上,责无旁贷中的‘贷’打成了‘待”‘垂手可得’变成了‘唾’手可得……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和错别字一旦出现在具有强大传播功能的电视上,就会成为普通话推广的‘天敌’。”
上面两个例子,时“垂”时“唾”,到底孰是孰非呢?
“唾手可得”是一个成语,一般成语词典中都有这个词条。“唾(tuò)”的原意指唾沫、口水。后来又被引申为动词吐唾沫的意思。“唾手”就是指劳动者准备使用力气时的习惯动作,即往手掌上吐唾沫,比喻十分容易。“唾手可得”意即动手就可取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亦作“唾手可取”。
《现代汉语词典》 并未收录“垂手可得”,只有“垂手而得”,意思是垂着双手就可以得到,形容得来容易,不费一点力气。语出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那个姿性,读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这样看来,好像“垂手可得”根本就不是成语。然而在《中国成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都将“垂手可得”作为成语收入,语出《水浒传》第五十八回。
由此可见,“唾手可得”“垂手可得”都是成语,都是形容很容易得到的意思,不同之处仅在于“垂手”“唾手”的区别上:前者表示毫不费力;而后者则不是强调不必动手了,而是说往手上吐口唾沫,马上去干,便可得到。两语意思相同,所差之字,道出了“可得”的不同方式。所以两者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上文《念错对白误人子弟》将“唾手可得”列入错例则是错误的。当然《现代汉语词典》不是专门的成语词典,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成语都录入。网友批评隋教授,显然是将《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唯一的依据了。
网友对隋教授的批评,是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致。既然“垂手可得”也是成语,也就不存在网友所说的读音错误了。
杨加深,男,1969年生,山东利津人。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文字学,中国书法文化史,文化产业等。先后获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3),汉语史硕士学位(1998),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目前在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古钱文书法研究。
輔仁大學廣告系畢業,現職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做過全聯福利中心、味丹多喝水和NIKE的廣告,得過一些廣告獎,同時也是導演、大學講師、作詞人、專欄作家和跑者。從事...
谢重光,1947年生,福建省武平县人。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和宗教研究所...
古老的声音 内容简介 《古老的声音》由孔宏编著。 《古老的声音》采撷了从三皇五帝的先民时代一直到清朝末年这上下五千年之间人们曾留下的一段段难忘的...
中国古代船舶 内容简介 中国舟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地形成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船俗。舟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
汉语音韵学 本书特色 《汉语音韵学》原名《中国音韵学》,1936,1955年再版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本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
谣言女神 本书特色 谣言和人一样,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也是一种复杂造物的结果,来自历史,影响历史,更阐释历史,无论是从外国到中心或是从中心到外国,谣言...
世说新语译注 本书特色 《世说新语》流传的版本很多。本书以明嘉靖袁襞嘉趣堂翻刻南宋陆游刻本(简称明本或袁本)为底本。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原文点校、译文和注释。南...
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大部分为理论探讨,即在全面、详细介绍过去对“灵物”与“灵物崇拜”范畴的种种认识和定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
汉语语法史 目录 **章概述第二章名词第三章称数法单位词第四章人称代词第五章指示代词第六章疑问代词第七章动词(上)第八章动词(下)第九章形容词和副词第十章介词和...
民俗艺术考古论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
《采购管理实务》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基础、采购组织设计与采购人员管理、采购计划管理、招标采购、集中采购与电子采购
树梢上的中国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商务印书馆2018年8月1版1印★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语言心理学(第四版) 内容简介 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认知科学、对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机械翻...
如果「20分鐘」就是記憶極限陷入殺人懸案的你,究竟還能相信誰?碎裂的記憶與人生,會將我們帶往何處?「記憶障礙的受害者兼嫌疑人」╳「憑藉瑣碎證詞拼湊真相的刑警」在...
一部阿拉伯文化史的光辉巨著,阿拉伯文化的知识宝库编辑推荐:艾哈迈德·爱敏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毕生致力于阿拉伯历史的研究,其中八册本《阿...
《Scratch3.0案例式少儿编程初级35课》内容简介:本书是丛书“案例式少儿编程100课”的第二册,包括初级35课案例。每一课的案例都贯
语言与文化-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语言与文化-大家小书 内容简介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
伊索寓言(全集) 内容简介 古希腊的伊索是律师?奴隶?还是宠臣?为什么他这么会说故事?狮子为什么会和素食的驴子一起去猎食?河狸紧急时,为何将自己的生殖器咬断,吞...
传统首饰-中国最美-第二辑 本书特色这套丛书是国内**套面向大众和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具视觉美感的民间传统造型...
1961年生,香川縣人。曾任動畫師、機械設計師、動畫製作人、動畫導演。現任職於有限会社アニメアール,也是大阪Amusement Media 綜合學院講師。主要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