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

作者:汤本求真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0772998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 内容简介

《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中医内科医鉴》设前后两篇,“前篇”概论临床各种证候与治法,“后篇”所设“原因”、“证候”两项本于现代西医之说,“疗法”参考诸书及自身经验,“备考”引用学术丰富之诸先辈言论,详细阐述了各种临床内科病证的汉医疗法。《中医儿科医鉴》一仍前书“后篇”体例,阐述了儿科临床常见病证的汉医疗法。在西医已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境况里,作者试图会通中西医学,将西医诊断与汉医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书中几乎不言病机,而是重视方证相对,甚至药证相对。针对病证,反复推求方药,深入而详尽,乃是承袭古方派学术风格而来,亦似受到了西医的些许影响。此种研究思路与中国医家大异其趣,西医诊断之后顺接汉医方药,等中药方剂于西药地位,此间得失功过,值得今日中国中医研究者深思慎取。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 本书特色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 目录

中国内科医鉴
凡例
前篇 证候与治法概论
**章 头痛眩晕耳鸣
第二章 呕吐吐血喀血吞酸嘈杂哕
第三章 便秘下利下血子宫出血
第四章 小便自利遗尿小便不利淋沥血尿
第五章 口渴咽干口燥
第六章 咳嗽喘
第七章 胃内停水心下痞
第八章 心悸亢进
第九章 浮肿水肿
第十章 热
第十一章 不眠谵语狂痫
第十二章 胸痛腹痛
第十三章 腹满
后篇 病证各论
**章 风邪
第二章 气管枝炎
第三章 气管枝喘息
第四章 肺炎
第五章 肺坏疽
第六章 肺气肿
第七章 肋膜炎
第八章 肺结核
第九章 心脏瓣膜症
第十章 心囊炎
第十一章 脂肪心脏
第十二章 食道炎及食道狭窄
第十三章 胃加答儿
第十四章 胃溃疡
第十五章 胃癌
第十六章 胃扩张
第十七章 胃下垂及肠下垂症”
第十八章 胃紧张力衰弱症
第十九章 胃酸过多症
第二十章 肠加答儿
第二十一章 盲肠炎
第二十二章 肠叠积症
第二十三章 肠寄生虫病
第二十四章 黄疸
第二十五章 加答儿性胆管炎及胆囊炎
第二十六章 胆石症
第二十七章 结核性腹膜炎
第二十八章 肠结核
第二十九章 肾脏炎
第三十章 肾脏结石
第三十一章 肾盂炎
第三十二章 糖尿病
第三十三章 脚气
第三十四章 拔没笃氏病
第三十五章 神经痛
第三十六章 末梢性神经麻痹
第三十七章 动脉硬化症
第三十八章 脑溢血
第三十九章 癫痫
第四十章 神经衰弱症
第四十一章 歇斯底里
第四十二章 赤痢
第四十三章 霍乱
第四十四章 肠窒扶斯
中国儿科医鉴
**章 麻疹
第二章 猩红热
第三章 百日咳
第四章 窒扶的里
第五章 流行性耳下腺炎
第六章 哈伊耨梅琴氏病
第七章 小儿赤痢(附:疫痢)
第八章 佝偻病
第九章 夜惊症(附:夜啼症)
第十章 脑膜炎
第十一章 夜尿症
第十二章 腺病(附:腺病质、肺门淋巴腺结核)
疑难名词简明对照表

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精编增补版) 节选

bsp; 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版)
序 言
一、中国医学东传与日本医学本土化努力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经朝鲜赴日本,携带物品中有
医学典籍《明堂图》,这是中日医学文化交流*早的记
录。隋唐时代,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西海使”(隋时
称“遣隋使”,唐时称“遣唐使”),积极引进中国文化。
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医疾令”之后,日本
完全模仿中国以改进本国的医事制度,对日本医学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753年底,鉴真大和尚第六次东渡日
本成功。鉴真本人及一些精通医学的随行人员携带大量
中药、医书等,对日本医学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试考察藤原佐世于885年~897年间编成的日本国家藏
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便可以知道中国医
学著作在隋唐时代已经大量传入日本。即便894年正式
废止“遣唐使”,中国医学典籍作为商贸物品仍源源不
断输入日本,两国之间的医药学者、僧侣也不断往来。
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医学及医药著作一直是日本医
学界学习研究的主体。
在全面接受中医药学的基础上,从16世纪末开始,
日本医学界致力于医学思想创新、使中国医学“日本本
土化”的努力。在此后近三百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以中
国医学为基础,参以曰本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的具
有日本特色的医学学术体系。在汉方医学兴起与发展进
程中,因师徒授受及学术观点的差别,出现了不同的学
术流派,主要有“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
在“明治维新”以后,这种医学与流派统称“汉方医
学”。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商船将西欧医学著作传入
日本,发展较为迅速,这种医学被称为“兰医”,后来
被称为“西洋医学”或“西医”。
1487年,田代三喜来到中国学习李东垣、朱丹溪
学说,12年后回到日本,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书立说,
极力推广李朱之学。由于当时日本医家限于汉语水平,
难以接受李朱的深奥理论,故其学说一时未能普及。直
至其弟子曲直濑道三于京都讲学行医,收授门徒800余
名,李朱学说才影响到日本全国各地,被称作“后世
派”。曲直濑道三所著《启迪集》,上溯《内经》,下及
诸家,强调《内经》理论必须与辨证论治原则有机结
合,以“类证辨异”为目标,阐述临床各种疾病证治。
曲直濑道三的多种著述,在文字上力求通俗,以便于日
本医家之阅读,在内容上力求简明扼要,以倡导医学思
想之革新。在其倡导之下,医家对李朱学说进行了有选
择的吸收与运用,从而使日本医学逐渐摆脱了“局方医
学"的局限,进入了自由发展的中兴时期,由此开启了
日本医学本土化的阶段。此一时期的“后世派"医学,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以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医学
为主导,注重辨证论治,提出了简明切要的临证诊疗原
则和方法。
17世纪初,日本学术界掀起了儒学复古思潮,受
此影响,医学也积极主张复古。名古屋玄医首倡“依仲
景之意,而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后藤艮山力主恢复汉
唐古方,提出“一气留滞论",不拘泥于中医基本理论
和辨证论治学说;香川修庵独尊张仲景《伤寒论》,使
当时医风为之一变,“古方派"由此兴起。“古方派"特
别推重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伤寒论》。在众多遵奉仲景
学说的医家不断努力之下,古方派逐渐盛行日本,产生
了巨大影响。吉益东洞是古方派的代表人物,他推重张
仲景《伤寒论》,力倡“实证亲试”,注重实效,提出
“万病一毒论”,主张不拘病因,随证投药;认为百病必
根于腹,为了寻找毒气凝聚的指征,注重腹诊。《伤寒
论》是中国医籍里《内经》思想介入*少,重视临床观
察与实践,自成体系的著作,通过四诊所得,可以直接
处以相应方剂,所用方药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这些特
点决定了《伤寒论》必然受到古方派医家的重视,张仲
景学术必然成为古方派学术体系的核心。古方派医家推
重张仲景《伤寒论》,更多的是对实证精神的追求与简
化理论的需要。对于广大习医者而言,仲景学术更便于
理解和应用。这些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当时以至近
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自18世纪初开始,望月三英、和田东郭、福井枫
亭、山胁东门、有持桂里、浅田宗伯等许多医家,主张
在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中,博采历代各家之长,不执一
家一派之论,是为“折衷派”,亦称“考据学派”。作为
早期考证学派的学者,望月三英向日本医学界介绍了多
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医学著作。此后,作为著名的考据
学派大家金窿七朗、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
伊泽兰轩、喜多村直宽、森立之、山田业广等一批考证
学者,在博览医籍的同时,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家尤其
是乾嘉时期学者的著作,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考
据学派队伍,他们对中国医籍进行的校勘、注释、辑
复、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考据学派的学术特点是:在学术研究上,对中国历代医
籍,不拘一家之说;重视中国传统“小学"(文字音韵
训诂)的研究;在临床诊疗中,不拘流派之见,注重从
实际疗效出发遣方用药。这一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
学方法,在当今日本仍有巨大影响力,对中国从事中医
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人也有重要启发。
由于日本医书大都出自中国,非通达汉文不易诵
习,故长期以来,日本医界不少重要人物多出于精习儒
学的世袭之家。中国医籍的内容,特别是阴阳五行、脏
腑经络、五运六气学说,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
经报使等理论,日本医家阅读与理解都相当费力。经过
曲直濑道三、后世派医家及考据学派的不懈努力促,日
本医学家对中国古典医籍的理解日益深入,研究日益精
深,为中日两国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古典医籍奠定了很
好的基础。
二、生存危机与自我身份认同
1609年9月9日,位于日本平户的荷兰商馆落成,
标志着日本与荷兰确立了正式通商关系。欧洲近代科学
其中包括医学亦搭乘荷兰商船到达日本,日本人称其为
“兰医”。西方医学从此开始在日本传播,早期主要是
“荷兰流外科”,即简单治疗金创与疮疡的外科治法;至
19世纪,眼科、产科、儿科等临床学科已基本形成。
在此期间,汉方医学古方派正在兴起,其注重实证
的思想与西方医学暗合,因此古方派里关注和热衷“兰
医"者甚多。如山胁东洋,积极主张将“兰医”的某些
内容融入汉方医学之中,开“汉兰折衷”之先河。恽铁
樵曾经慨言: “西学东渐而后,为西医者类勇猛精进,
为中医者类固步自封。”(《群经见智录·灵素商兑》)谁
能逆料“兰医”的迅猛发展,终将对汉方医学构成挑
战,乃至于危及其生存呢?
1868年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确立“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殖产兴业’’三大方针,以西方为样板,
开始全面实施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医学界“灭汉兴洋”
的重大变革,正式拉开序幕。自1868年至1875年初,
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植和发展西方医学,当西医
羽翼渐丰时,公开宣布取缔汉医。日本汉方医学界从此
踏上呼吁抗争、救亡图存的艰难征途。
日本自隋唐开始的千余年中国文化接受过程中,日
本医学界从完全模仿到结合实际,逐渐产生了本土化意
识,如“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都表现出不同
于中国医学的学术思想与风格。当汉方医学面临西方医
学威胁与挑战,汉方医学不得不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定,
于是才用“汉方医学"作为自我标志,并与中国医学划
清界限。“汉方医学”与“中国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医学系统。如1891年
汉方医学为争取生存合法化,他们表明自己的身份是:
“允恭帝以降,有汉医流传到国内,迄今已达1470余年
求真先生将自己的心血凝聚在《皇汉医学》上,若联系
当时汉方医学惨淡境况,不难感受此中直面时局的悲壮
情怀,以及对自我身份渊源之珍重。皇者,大也。《诗·
大雅·皇矣二》:“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皇汉,犹言大
汉,*早指汉朝,其后泛指华夏汉民族。汉班固《西都
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皇
汉医学"这一名称,表明汤本求真对日本汉方医学所自
出,尤其是对仲景学术的渊源认同。
感谢汤本求真先生为其书取名为“皇汉医学”,让
我们找到当时一度淡漠了的民族自信、自尊与自豪。当
此书于1930年由上海中华书局翻译出版时, “皇汉医
学”一词的出现,使中国医家隔海东望,看到作为独立
于中国医学之外的另一种医学体系的存在。陈存仁先生
曾赴日访求古籍,回国后将许多日本医家所著医学著作
结集一起,于193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冠以《皇
汉医学丛书》之名,更是明白无疑地表明了对“皇汉”
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汤本求真先生尊崇中国医学,故称
“皇汉医学”,乃是立足彼邦而称我华夏,所指乃是我中
国医学;陈存仁先生所言“皇汉医学”,却有借他人之
言以唤起国人自尊自强自信之意(当时中国中医界同样
面临生存危机,中医学术体系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不断
质疑)。上海中华书局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版汤本
求真《皇汉医学二》与陈存仁《皇汉医学丛书》,从内容
上看《皇汉医学丛书》,全部是日本医家著作,具有迥
别于中医学术的独特风格,则此种语境下的“皇汉医
学”,已隐隐有“日本传统医学”的味道了。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汉方医学虽然源于中
国,但在长期发展中,终究还是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成为有别于中国医学的“汉方医
学”,或称“皇汉医学”。这就像从一棵柳树上折下一根
枝条,扦插入土并成长起来之后,它就成长为一棵挺拔
自立的柳树了。正由于此,当年《皇汉医学》、《皇汉医
学丛书诤及其他日本医家著作的在华出版,对中国中医
学术的发展也才具有更为积极的影响与有益的借鉴作
用。禀承陈存仁先生遗意与《皇汉医学丛书》始刊本
意,本次《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本的出版,仍着重
于介绍日本医家独具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学术成果。它山
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日本医家的学术著
作,为中医学术研究与发展、为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提供宝贵借鉴。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07年11月10日
前言
大囗敬节(1900~1980),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
专门学校学习西医,1927年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
新研究》、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开始学习研
究汉方医学,1930年2月拜汤本求真为师,始终坚持
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去虚饰,重实际,尤其在张
仲景学术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造诣。1972年9月,
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囗敬节“*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
方医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医内科医鉴》设前后两篇,“前篇"概论临床各
种证候与治法,“后篇"所设“原因”、“证候"两项本
于现代西医之说,“疗法”参考诸书及自身经验,“备
考"引用学术丰富之诸先辈言论,详细阐述了各种临床
内科病证的汉医疗法。《中医儿科医鉴》一仍前书“后
篇”体例,阐述了儿科临床常见病证的汉医疗法。在西
医已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境况里,作者试图会通中西医
学,将西医诊断与汉医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书中几乎
不言病机,而是重视方证相对,甚至药证相对。针对病
证,反复推求方药,深入而详尽,乃是承袭古方派学术
风格而来,亦似受到了西医的些许影响。此种研究思路
与中国医家大异其趣,西医诊断之后顺接汉医方药,等
中药方剂于西药地位,此间得失功过,值得今日中国中
医研究者深思慎取。
今日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西医已成绝对优势,临床
医生的底层知识结构中已经深受西医影响。各病证下列
出诸多治法,由于与西医疾病相对应,显得简洁可从,
由此“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即是临床可行且不得不行
的发展路径。此时若能深入研究方证(病)相对,于临
床不失为有效、快捷、可操作性强的权宜之举。今日中
国中医临床似乎亦有方证相对甚至方病相对之趋势,则
大囗敬节先生在此书中展现出来的努力作为与思维模
式,实在可以充作今日中医临床与科研的恰当其时的借
鉴,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近百年来,西医医疗理念及诊疗措施不断革新,故
文中西医相关论述对于今日已无甚价值,许多名词与今
日通行表述大异,甚至渺不可知其确切含义,故举其要
者,为之作脚注,并于文后附表,以方便读者查阅。
徐长卿
2007年11月

第十六章胃扩张
《金匮要略)》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者,名日胃反。胃反正与胃扩张相当。又,翻胃、反胃
之义,与胃反同。
[原因]胃扩张者,胃腔后天性扩大之症也,常伴
以胃内容物之蓄积与发酵。其原因类别为下之五种:
(一)幽门狭窄。
(二)食物过大之充盈。
(三)胃壁之疾病。
(四)由于神经作用之胃筋纤维之衰弱。
(五)邻接器官与胃愈著之时。
[症候]本病检病方法中*简便而正确者,为用炭
酸瓦斯膨胀胃之一法。其法,将酒石酸一茶匙,以一盏
盛之水溶解之,将此咽下之后,即用重炭酸那笃里乌
麻①一茶匙,溶解于一盏之水中摄取之,经过一二秒
时,胃部膨满。望诊上既能见本病之存在,而在打诊上
则发空气枕状之鼓音,大弯达于脐下,听诊上沿大弯能
证明有小水泡性刺芝叟儿。
又,患者当朝晨空腹时起立,饮二杯或三杯之水,
则打诊上见有胃弛缓症,其浊音界每移动于下方。胃扩
张患者之胃之境界,一般增大。健康之人,其大弯在脐
上一横指至二横指之间。有胃扩张病者,则大弯达脐部
以下,甚至有达膀胱部者;胃之左界达于左侧前腋下
线,右界越右侧副胸骨线而及于右方;胃之小弯向下方
沉下,肉眼能目击之。
胃之大弯虽达于脐下,而侧部之胃界则无异于常时
者,此非胃扩张,乃胃下垂症也。又,胃部之境界,左
右上下均扩张,而为先性之巨大者,则不能认为胃扩
张症。
本病用指头冲击患者胃部时,证明有著明之振水
音。呕吐不频频,但一次吐出之量,带多量之强酸性,
更带刺激性之臊臭。此外,患者往往诉酸性之嗳气及吃
逆、嘈杂,胃之运动微缓,舌无苔,多带赤色,屡屡诉
烦渴,尿量减,大便多秘结。
[疗法]茯苓泽泻汤证*多,其他如茯苓饮、五苓
散、吴茱萸汤、生姜泻心汤等亦可用之。
实验例
(一)患者五十八岁,男子。二十九岁时罹脘疸,
人病院为生活者,前后八年,失去数个趾指,渐次病
苦,自后罹胃扩张,因气候之变或饮食之消长,依然不
能全愈。每年初夏时候,病势增恶,屡屡并发脚气病。
主证,腹满与呼吸迫促。口渴甚,舌白苔,大便
秘,尿量亦少。吐一日一二回,其量颇多,每次近一面
盆,吐后腹满去,呼吸平静。胃内著明停水,嗳气,腹
中雷鸣,耳鸣不绝,低声不闻,脚力颇弱,甚疲劳,尿
中证明有糖,医师云胃扩张中并发糖尿病之症也。
投与茯苓泽泻汤。患者不努力进药,稍稍轻快,药
即暂停,缓一二日再投药。荏苒二年,近诉耳鸣尚有,
至其他症状,已大半消散矣。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反胃之症重者,**用减谷法。
少进饮食,则脾胃虽衰弱,尚能消化也。又,腹中不惯
之食物、珍奇之物,消化较难,故宜专食稀粥等易消化
之物品。多饮药则起药烦,故一帖之药宜于一日中分二
次服之。药方先用生姜泻心汤、理中汤,不效时用化食
养脾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平胃散。若吐稀粥者,可
以上列诸方吐。其有不纳而微渴者,用茯苓泽泻汤、五
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