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

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

作者:朱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20807564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 作者简介

主编介绍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
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战
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英国杜兰大学等多家国际学术机
构担任访问学者。其学术专著有《人权与国际关系》
(2000)、《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2001)、《东
亚安全:理论与政策的分析》(2007)。
罗伯特·罗斯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哈
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安
全研究项目高级顾问。他目前正致力于对中国安全政
策、东亚安全和美中关系的研究。最近的作品有Nor-
realization OF,U.S.一CMna Relations:An Interna-
tional History;Re-Examining the Cold War.'U.S.
——China Dipiomacy,1954——1973;New Directions
j,T

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 节选

总序
纵谙古今韬略 横务天下经纶
自战国至秦汉以来,中国就不乏“纵横家”,即当代所称的战略家。
他们多为君王的策士,胸怀大局,熟谙兵法,满腹经纶,长于韬略,果断
决策,机智善辩,纵横捭阖。《战国策》、《孙子兵法》等许多经典著作,记
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战略思想。现代中国战略家当中,毛泽东的雄才
大略和军事思想,至今无出其右者。
西方古代的战略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
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孙子兵法》诞生于同一历史时
期。近代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对后来的军事战略思
想(包括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鲁士德国政治家俾
斯麦的外交战略为后人所仰慕称道。
直到冷战时期,国际战略及该领域的研究,还基本上限定于传统的
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特别是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和着眼于结盟与反结盟
的外交战略。此前,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设计了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框架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其实
就是一种美国至今仍在执行的试图维护霸权的“大战略”(Grand Strate—
gy),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做这种界定。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国际战略研
究的主要内容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略的延伸,即区分敌我友,分析国
际形势和力量对比,运用国际资源打击主要敌手,维护国家安全。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命运,国家之间相互隔绝、按照军事强权划分
势力范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球化大大丰富了国际战略及其研究
的外延与内涵。军事战略仍然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传统国
家安全也仍然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考虑。但是,随着世界大战阴霾
的消散,大国之间大规模战争危险的降低,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
经济竞争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悬殊扩大了,能源、生态环境、气候变
化、公共卫生、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
突出。离开对上述关乎国计民生的功能性、全球性、跨国界问题的研
究,今天的国际战略研究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坚持改革
开放的中国来说,国际战略必须同国家发展战略一起谋划,同步执行。
但是,对具体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决不能取代国际战略
研究。应当看到,全球化越向社会纵深发展,国家利益越多元化,内外
政策互动越紧密,形成“大战略”的迫切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的国际
战略历来是由其*高决策者来制定的。但是,同过去“伟人时代”不同
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地方部门在参与国际战略的制定,而任何
一个部门都有其视角上的局限性。
战略需要综合分析、全局观念、长远谋划、协调执行,也需要深厚的
研究基础。对于研究国际战略的学者来说,我们施展才学的舞台越来越
宽阔,但知识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古今中外的纵向韬略经
纶需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全球横向新问题有待研究。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旨在促进国际战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
究和政策研究。其重点是对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相关各国的
国际战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公开发表或向有关方面提交有政策含
义的、面向未来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为中国的国际战略决
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教学服务,并引导公众全面、准确、理性地认识国家安
全与国际战略问题。我们鼓励跨学科、多重视角的研究课题,力图实现理
论和方法论的创新。本丛书将本着开放、包容、谦虚、严谨的学风,寻觅国
际战略领域的精品。尚拜求海内外志同道合者,惠赐宏论巨制。
王缉思
2008年新春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意图转变: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应对
杰弗里·勒格罗
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在崛起,但是中国崛起之后会做什么?美国的
政策执行者和政治科学家都被这个权力走向深深地吸引着,但是他们
并没有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对战略意图的研究上一一国家打算运用它
们的权力来做什么?权力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
并不是决定性的。理解中国崛起意义的*重要工具应该是“权力转移”
理论,这个理论深入地探索了崛起中国家与衰落中国家权力扩散的效
果(例如,预期的中国的未来与美国的未来)。但是我们同样需要理解
的是“意图转变”——国家对国际政治的核心意图改变的时间及原因。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今天的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积极的合作参与
者。1但是中国会保持这种合作参与的趋势吗?美国如何塑造这个趋势
的轨道呢?
本文尝试回答以上这两个问题——集中解决**个问题是处理第
二个问题的必要基础。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几个论点。首先,中国的
修正主义程度或者参与国际社会合作的程度在不同的时期迥然相异。
这些记录为解释中国战略意图变化的原因提供了一些平台——为什么
在其他时期它不会改变呢?历史说明,当前世界上对推动中国意图变
化的因素达成了一些普遍认同的观点,例如,相对权力、经济相互依赖
的程度等,但都未能很好地解释以往战略的意图。同时,我们没有理由
相信这些共识对未来是更好的指导。
第二,我试图总结分析中国从古到今意图的演变,以理解中国未来
战略意图及其严峻性。首先需要考虑到引起战略意图持续不变或者变
更的基本因素。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解释是不够的,因为它们没有涉及
国内政治因素,包括国家如何对应外部环境,国内利益是如何整合的。
中国的战略意图不仅是由自身权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作用程度决
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历史经验所决定的。经过时间
的考验,战略意图已经慢慢成形,并且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领导者
们声明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行动,并且以已有的结果为基础与国
内对手抗争到底。这种动因——及其特殊逻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的历史战略意图的转变。同时,这种动因也有助于决定中国是否会持
续参与现行国际秩序,或者当对其政策的批评能够证明这些政策的不
合理之处时,中国会转而采取其他的政策。
*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改变中国战略意图的可能性或者方
式不同,我将试图解释这种“意图转变”的观点对它们的影响。很多时
候,美国改变中国战略意图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而且,在某些环境
下,尤其是当与主要国家或者区域性大国合作的时候,美国的政策可以
发挥非常重要作用,至少是较为重要。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破坏清王
朝孤立主义,或者在凡尔赛条约中羞辱中国的国际主义的过程中,西方
大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这种影响与国内战争相互作用,而非相抵制,
来决定主导观念时,它往往是*有效的。美国在将来会以包容、参与,
还是以牙还牙来应对,或是扶植中国,主要取决于中国领导人怎样解释
他们的政策,同样取决于中国未来的战略意图。
文章的三个层面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本文主要探究对中国前后
期战略意图的逻辑分析上。因此,*普遍的见解是以一种简单的形式
提出的。同样,对中国历史和政策的分析也对论证该论点的合理性很
有意义,但并不提供具体的标准。总目标是为了在大国权力转移的研
究领域——例如,意图转变一一取得适度的进展,对权力转移的研究是
对中国崛起的争论的中心。
在下文中,我将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详细列举并说
明中国19世纪中期以后的发展目标及规划;(2)探究权力与相互依赖
不能解释多样性的原因;(3)提出“战略意图转变”观点;(4)探究“战略
意图”作用于历史并且应用于现实的途径;(5)解释此因素对美国试图
改变中国意图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意图:定义与历史变异
历史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图(对未来的计划)在不同的时期迥
然相异。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回顾这些意图,但是本文主要关注中国
对国际秩序的参与方式。国家如何认识主导性国际规则与惯例的
本质清楚地显示了其战略意图,同样也表明了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
的可能性。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国家接触国际秩序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参与、修正、分离。**,参与。主要是指国内战略接受了国际主导原
则、规则和规范,也就是赫德利·布尔(Hedley BuII)所称作的“国际社
会”2。这些国家都被视为“安于现状的”、“满足的”或者“保守的”国家,
它们愿意在国际体系范围内活动。第二种类型包括这样一些“不满足
于现状的”、“革命的”、“修正主义的”国家,但是内涵是一样的——这些
国家会努力试图修正国际体系。这种修正主义方式容易滋生冲突,因
为另一些国家会竭力保卫现存的国际秩序。0选择第三种接触方式的国
家,会努力拆除或者将自身与主流的国际规范与惯例的轨道分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