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作者:李锐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702006248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内容简介

本套“中国当代作家”系列丛书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伤口的标题命名。
本套丛书一共收入了作者的八部作品。从一九八零年代中期的《厚土》开始,到*近的一些随笔为止,大致选了二十年以内的文字。《厚土》是我的成名作。严格的说,我的文学创作也是从《厚土》开始的。在这之前的十二三年虽然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只能算是学习和准备。
我为自己的写作定下一个标准: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但是,为什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强调使用方块字?怎么才能算是深刻?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这几个问题一问,就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其实很苛刻。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这八本书,我不能说真的做到了,只能说还算是一种自觉的追求。
本来文学创作是个人的事情。作家和好作家的分野就在于类似和独创的不同。但是我相信,无论多么独特、独创的写作者,他都无法使自己分身于历史和时代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常常是对历史和时代的反省与反抗,是独自一人对生命深情的抒发和挽留。讽刺的是,历史会让反抗和反省变得多余,生活会让抒发和挽留变成自作多情。因为,无动于衷是历史的基本属性,变幻无常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我是和文革以后的“新时期文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当我们在一波又一波的主义和潮流中模仿和“创新”的时候,身边的这个世界早已翻天覆地:
从天安门广场上高举毛主席语录本狂呼万岁的红海洋,到灯光广场上挥动荧光棒泪流满面的追星族;从千百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到亿万农民像潮水一样涌向城市去打工;从所谓的国家主人翁,到失去生活依靠的下岗工人、没了土地的农民;从排着长队用粮票、布票购买生活必需品,到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名品专卖店;从“深挖洞,广积粮”的自我封闭,到高楼林立、汽车塞路的国际化流行病;这一切都是我们亲历亲见的历史和生活。眼前的这个世界变化之大,之剧烈,之深刻,说翻天覆地没有半点夸张。在所谓全球化的潮流下翻天覆地的中国,让所有的文字描述相形见绌。我们已经从狂热信仰的革命天堂或地狱,一步跨进了权力和金钱的狂欢节。在这个狂欢节上被权力剥夺的精神侏儒们,却又同时依靠金钱变成了消费巨人。有人宣称,这是一个历史终结于消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典被读物取代,独创被复制取代,欣赏被刺激取代。总之,在“作者死了”之后,文学的死期也就不远了。可是在我看来,文学是人记录自己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没有文字之前被人们口口相传,在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就用文字记录。就像食欲和性欲一样,这样的生命本能并非专属于某一时代。真正的文学从来都是出于内心的渴望和需要,权力的剥夺,金钱的驱使,或许可以得逞于一时,甚至得逞于一个时代,但它们从来也没有能得逞于永远。刻骨的生命体验,勃发的想象力总是会从岩石的缝隙中生长出来,总是会在大漠的腹地汇聚成茂盛的绿洲。真正的创作者从来用不着向历史撒娇,非要要求一个适合文学生长的“盛世”。生活本来就是泥沙俱下的,历史也从来就不可能干净。唯其如此,才滋养出了意想不到的文学。
在这翻天覆地的世界上,几十年来除了读书就是写作,很单纯也很单调。写的东西也简单,除了小说就是散文随笔。如此这般,在单纯和单调之中一晃三十载,眨眼间,曾经的热血青年忽然白发杂生。真快。快得来不及感叹。所谓的反省和反抗,在落到纸面的同时,也渐渐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到这时候才体味出什么叫“创作是个人的事情”。那情形很像是一个人把沙子扔进黑夜,也很像那只啣来石头填海的笨鸟。
牢记着历史无动于衷的基本属性。我不想给自己的选择涂上浪漫的色彩,更不想找一个道德的高台阶站上去。义无反顾的自生自灭是用不着宣言的。

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本书特色

厚土
传说之死
旧址
无风之树
万里无云
银城故事
拒绝合唱
被克隆的眼睛

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目录

总序
自序
再版序
锄禾
古老峪
选贼
眼石
看山
合坟
假婚
秋语
送葬
同行
送家亲
驮炭
“喝水——!”
篝火
好汉
青石涧
二龙戏珠
天上有块云
生命的报偿
一种自觉
李锐作品年表

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节选

nbsp; 序
这套丛书一共收入了我的八部作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期的《厚土》开始,到*近的一些随笔为止,大致选了二十年
以内的文字。《厚土》是我的成名作。严格地说,我的文学创
作也是从《厚土》开始的。在其之前的十二三年虽然也写了一
些作品,但只能算是学习和准备。
我为自己的写作定下一个标准: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
己。但是,为什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强调使用方块字?怎么才
能算是深刻?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又是一个什么
样的自己?这几个问题一问,就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其
实很苛刻。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这八本书,我不能说真的做
到了,只能说还算是一种自觉的追求。
本来文学创作是个人的事情。作家和好作家的分野就在
于类似和独创的不同。但是我相信,无论多么独特、独创的写
作者,他都无法使自己分身于历史和时代之外。从某种意义
上说,写作常常是对历史和时代的反省与反抗,是独自一人对
生命深情的抒发和挽留。讽刺的是,历史会让反抗和反省变
得多余,生活会让抒发和挽留变成自作多情。因为,无动于衷
是历史的基本属性,变幻无常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我是和“文革”以后的“新时期文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当
我们在一波又一波的主义和潮流中模仿和“创新”的时候,身
边的这个世界早已翻天覆地:
从天安门广场上高举毛主席语录本狂呼万岁的红海洋,
到灯光广场上挥动荧光棒泪流满面的追星族;从千百万城市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到亿万农民像潮水一样涌
向城市去打工;从所谓的国家主人翁,到失去生活依靠的下岗
工人、没了土地的农民;从排着长队用粮票、布票购买生活必
需品,到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名品专卖店;从“深挖洞,广积
粮”的自我封闭,到高楼林立、汽车塞路的国际化流行病,这一
切都是我们亲历亲见的历史和生活。眼前的这个世界变化之
大,之剧烈,之深刻,说翻天覆地没有半点夸张。在所谓全球
化的潮流下翻天覆地的中国,让所有的文字描述相形见绌。
我们已经从狂热信仰的革命天堂或地狱,一步跨进了权力和
金钱的狂欢节。在这个狂欢节上被权力剥夺的精神侏儒们,
却又同时依靠金钱变成了消费巨人。有人宣称,这是一个历
史终结于消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典被读物取代,独创被
复制取代,欣赏被刺激取代。总之,在“作者死了”之后,文学
的死期也就不远了。可是在我看来,文学是人记录自己生命
体验和想像力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没有文字之前被人
们口口相传,在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就用文字记录。就像食欲
和性欲一样,这样的生命本能并非专属于某一时代。真正的
文学从来都是出于内心的渴望和需要,权力的剥夺,金钱的驱
使,或许可以得逞于一时,甚至得逞于一个时代,但它们从来
也没有能得逞于永远。刻骨的生命体验,勃发的想像力总是
会从岩石的缝隙中生长出来,总是会在大漠的腹地汇聚成茂
盛的绿洲。真正的创作者从来用不着向历史撒娇,非要要求
一个适合文学生长的“盛世”。生活本来就是泥沙俱下的,历
史也从来就不可能干净。唯其如此,才滋养出了意想不到的
文学。
在这翻天覆地的世界上,几十年来除了读书就是写作,很
单纯也很单调。写的东西也简单,除了小说就是散文随笔。
如此这般,在单纯和单调之中一晃三十载,眨眼间,曾经的热
血青年忽然白发杂生。真快。快得来不及感叹。所谓的反省
和反抗,在落到纸面的同时,也渐渐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到这
时候才体味出什么叫“创作是个人的事情”。那情形很像是一
个人把沙子扔进黑夜,也很像那只衔来石子填海的笨鸟。
牢记着历史无动于衷的基本属性。我不想给自己的选择
涂上浪漫的色彩,更不想找一个道德的高台阶站上去。义无
反顾的自生自灭是用不着宣言的。
-00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傍晚.于草莽屋
自 序
“中国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成熟得太久了的秋天。”数年前
的一个晚上,我把这句话写在日记上。写完了,盯着它半晌无
语,眼里浮上来的都是吕梁山苍老疲惫的面孔…从十八岁到
二十四岁,我曾把六年多的黄金岁月变成汗水,淌在那些苍老
疲惫的皱纹里。我没想到这些汗水有一天会变成小说,我没想
到我竟会如此久远地生活在那六年之中,我没想到对那六年生
命意义的思考,对那六年生命过程的重复和延伸,竟又变成我
的事业,变成我的第二生命。深陷在这第二条生命中的我已是
不能自拔了,即便是看透了它的软弱和无用,深解了它的虚幻
和诱惑,也还是不能自拔了。我知道,此生所余的汗水是注定
要涂满在这些软弱和无用、虚幻和诱惑上面的。涂满了便又会
觉得陌生,觉得深深的失落。于是,又伸出干涩的舌,如一头情
深的老牛,一口一口地去舔,企望着从那软弱和无用、虚幻和诱
惑的下面舔出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生命来…多少次了,当把
这件事做到底的时候,眼里看见的总是这个成熟得太久了的秋
天,冰冷、苍老、疲惫,尘垢满身。无端的,便想把那乏力的太阳
挪得亲近些,可又知道这是绝不可能的,那太阳分明是远去
了…于是,汗水顿然化做了泪水;于是,便又把这泪水再涂上
去;于是,在深重的绝望中就会有深重的幸福相伴生…记不
得是谁说的了,作家、艺术家都是些精神和情感的软弱者,当他
们面对着一个成熟得太久的秋天的时候就更是。因为在这个
太久的秋天里,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注定了是这片秋色中的
一部分,也是这苍老、疲惫的一部分,即便有满腔热血涂洒在
地,洇染出来的也还是一片触目的秋红…
有时,我想,你这是自找的,你完全可以不必如此,你这样
只能说明你迂阔和无用,你可以去幽默、去轻松、去把一切都
玩得“很油”。可我又看见幽默和轻松连同它们的“很油”,被
秋风横扫着落进遍地的枯黄之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些话,我是后来才领会的。可腔膛里的热血们却又逼着,不
让我相信这冷冰冰的自欺。血们在心里吵嚷着:你不能相信
这自欺,我们给了你绝望的时候,不也给了你幸福吗?我嘲讽
它们:怎么,你们也想拿这绝望的幸福来骗我?它们顿时语
塞…接着它们哭了:不错,若说欺骗,这也是欺骗。可这欺
骗是属于你的,它带着你的一切,带着你的欢乐和幸福,带着
你的痛苦和绝望,带着你的青春和衰老,它甚至带着你的体
温。它纯粹是你的,独属于你自己的,它是用你的骨肉所造就
的,它是你的过程,它是你的生命…有了这一切难道还不够
吗?还不够给你的补偿吗?你难道竟是这样贪心?它们说,
它们哭。于是,我也说,我也哭:
我相信,我相信,我真的相信,我宁要这绝望的欺骗!
一九八八年四月七日下午
疾草于家中
再 版 序
十二年前《厚土》结集出书的时候,我曾经为它写过序
言和后记。一眨眼,从龙年到龙年,又是一个十二年。十二
年间,人和身边的世界都在变,可印在纸上的这些字没有
变。一本书历时十二年而能被再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更
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和庆幸的。惟一能够说明的就是它现在
还活着,还有读者看它。古往今来,被时间之河淹没了的书
太多,多如河底的沉沙。我这《厚土》早晚也不过是那河底
的一把泥沙。
生命之河的喜怒哀乐,时间之河的去而不返,把泥沙们搅
起来,滔滔千里,迂回曲折,又把泥沙们深深地沉入永恒无边
的黑暗。夹在书页之中的那些文字被人打开的时候,就犹如
这被搅起的泥沙,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永逝不返的生命,在别人
的眼光和联想中忽然生出异样的光芒。我看自己以前的文
字,总有一种深深的逝去感,总是深深地觉得那一切原不过是
此时此刻的身外之物,而此时此刻,也正在刹那的明灭之间永
逝不返。
几十年住在黄土高原上,经年累月地陷身于日常的琐事,
只在偶然的机缘中倏忽感觉到日月如梭。孰不知,在每日每
时的不知不觉中,身边的高山正一寸一分地流失成峡谷和深
渊,莽莽高原在风霜雨雪中,正一寸一分地变成海边的滩涂和
沼泽,变成一马平川的黄河中下游平原。造化无声的演进并
不在乎,也并不怜惜生命的有无。在大道无声的演进中操劳
着,挣扎着,聚散着,悲喜着,芸芸众生的我们。
十二年来,眼见着身边的世界,正在被铺天盖地的印刷品
和电视屏幕的闪光,变成一个自我肯定、自我复制的幻界。在
这个幻界中人们似乎只剩下此时此刻的名声和享乐,人们只
为了此时此刻的狂欢而放纵欲望。人们在股票交易所、自选
市场、旅游胜地、电脑网络上购买了自己的“成就”之后,还要
到铺天盖地的印刷品和闪光的电视屏幕上复制、印证、放大、
肯定这些“成就”。这是一个毫不犹豫没有问题和痛苦的世
界。在中国,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在这个被权力和金钱
撑开的“现代化”的屏幕上,我们似乎只剩下对现世的赞颂,人
们担心的只是拿不到“狂欢节”的入场券。如果说以前还有人
感叹、痛苦于戴着镣铐的舞蹈和行走;那么现在,人们争相展
示的是戴着镣铐的幸福和聪明。我不愿意加入到这赞颂的合
唱里面来。我知道,有生命就有欲望,有欲望的生命才有鲜活
的本象,舒展欲望的生命才有生存的尊严。我更知道,戴镣铐
的生命,不戴.镣铐的生命,到头来都是要死的。惟其死是注定
的,我们才只能在短暂的生存中追问,而不应在这权力和金钱
的现世上被压迫、被驱赶、被诱惑、被放纵之后,再认证它的
“合理”和“进步”。大道无情。人生苦短。人生更苦于没有属
于自己的人生。何况还是被镣铐绑缚的人生。为此,我愿意
留下我的《厚土》做一种另外的人生证明。只要有可能,我就
还会写,就还要留下更多的证明,哪怕到头来它们终于还是要
变成永沉河底的泥沙。
二ooo年五月十四日下午
漫天黄尘,于太原

驮 炭
视线里塞满了又肥又圆的屁股。
驴们正在上坡,坡很陡,路很窄,两边夹紧了浓密的灌木
丛,于是,视角上仰的眼睛里就只能看见这些又肥又圆的屁
股,上下左右地晃,黑亮黑亮地闪,紧绷绷地充满了力气。在
这四个庞大的屁股上边还有一个屁股,也是紧绷绷的,裹在一
条打了补钉的黑裤子里。裤子是黑的补钉却是绿的,粗针大
脚缝上去,活像两只绿眼傻瞪瞪地往后瞧着,瞧得他直想笑。
两只绿眼的上边晃着一根充鞭子用的树枝,晃着晃着就晃出
一句唱词儿来:
说西庄道西庄,
西庄里有位好姑娘…
可惜,只有这一句,唱完了就干干地停下来接着闷头走
路。他只好继续和那两尸绿眼对视,耐心地等着下文。等了
一阵,果然又唱起来,可还是刚才那又干又硬的一句。他忍不
住催促:“嘿,接着唱呀!”
唱歌的人带着几分歉意笑起来:
“嘿嘿,不会啦…”
“不会这个,唱别的。”
“嘿嘿,除过这一句,啥也没学下…”
真扫兴!他把仰着的脸低下一点来,那些又肥又圆的屁
股们又满当当地塞到眼睛里。山路上一阵沉闷。
像是为了补偿,在前边领牲口的人倡议道:
“你这北京娃给咱唱个北京的新式儿歌吧?”
“我不唱!”
“咋?”
“北京的新式儿歌都是直着脖子嚎,听那还不如听咱的叫
驴。”
领牲口的叽叽嘎嘎笑起来:
“哈,□娃,说话咬人得多哩…”
笑够了,又提议:“哎,你们北京娃不是还会唱外国的洋歌
儿,唱个外国的叫咱开开眼。”
邀请很真诚,也很急切。这一次,他没有推辞:
茫茫大草原,路途多遥远。
有位马车夫,将死在草原。
车夫挣扎起,拜托同路人:
请你埋葬我,不必记仇恨。
歌挺长,歌词挺多,他唱得很认真,也很动情。他觉得自
己有点像那个“马车夫”。唱完了,嘴里很干渴,耳朵却在等着
听众的评价,走了十几步也不见动静,冷丁传来一句:“马车夫
就是赶车的?”
“嗯。”
“要是这,他跟咱也差□不多,都是伺候牲口的。”
“嗯…”
这一次的回答很勉强。心想:“差得太多啦!”一面又急着
催:
“这歌好听吧!”
“寡淡。”
“为啥?”
“说就说,唱就唱,你这又像说又像唱的一个调调还不胜
蒲剧顺耳哩!”
他苦笑笑,没再搭腔。队伍里一头黑驴“啊——儿,啊
——儿”地叫起来,声音粗野洪亮,震耳欲聋。叫完了,喷个响
鼻甩甩头,长长的耳朵有力地拍打出劈劈啪啪的声音。领牲
口的人叫起好来:
“家日的黑驴,叫得美!”
刚才的苦笑又浮了上来,他解嘲道:
“我早就说了,还不如听咱的叫驴。”
领牲口的人再一次开心地大笑起来。
他没笑,笑不出来。忽然觉得山里的白昼竟是这样的悠
长,淡得发白的天上空荡荡地悬了一颗孤单的太阳。去驮炭
的那个煤窑离村子二十五里路呢,真是太远,太长。两人都闭
了嘴,只有杂沓的蹄声或深或浅地踩到沉闷中来。
同行的伙伴耐不住寂寞,走了不远,绿眼睛上的那根树枝
又兴致勃勃地晃起来:
“你那相好的攀上高枝儿不要你啦?”

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厚土 作者简介

李锐,男,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1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尸,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半工人。1977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04年3月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自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将近两百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并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网络时代的方言》。和外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一样,李锐的作品也曾先后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兰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