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作者:(塞拉利昂)伊斯梅尔·比亚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32744329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作者写自己12岁时被西非塞拉利昂叛军抓去充当职业军人经历的童兵自传。作品叙述在塞拉利昂1991年至2002年间的内战中,主人公比亚从一个普通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为躲避叛军的抓捕,他只得逃到非洲的沙漠和丛林中流浪,但他还是被叛军抓住,充当了一名职业军人。从此他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变成了叛军的一部杀人机器,过着血腥的生活。后来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救助下,他摆脱了魔爪的控制,在美国完成了高中学业。他心中又充满了光明和希望,决心为保卫世界和平和全世界儿童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此书刚出版2个月,就进入纽约书报畅销书非文学类排行榜,受到文坛好评。
那天晚上我们看到的*后一个受伤的人是个妇女。她背上背的是她的孩子,血顺着衣服淌下来,在她身后流了一路。她狂奔逃命时孩子中弹身亡了。幸运的是,子弹没穿透孩子的身体。她跑到我们站立的地方,坐在地上,把孩子放下来。原来是个女孩,两只眼睛大睁着,脸上还挂着戛然而止的笑。子弹头从她肿胀的身体上冒出尖尖的头。母亲俯在女孩身上,使劲摇晃着。她悲痛惊骇至极,欲哭无泪。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本书特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受战争影响儿童代言人伊斯梅尔·比亚震撼世界的战争回忆。
全球35个国家联手推出,美国2007年连印35版行销65万的*畅销自传。
2007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选佳作,2007年亚马逊书店非虚构类*佳图书!
塞拉利昂少年,家破人亡,流浪四方,遭军方强征放伍,变成一名冷血童兵。恐惧死亡的无辜孩童,一夕之间成了草菅人命的杀人机器。
比亚是那些生活在世界各地年轻人的代表,他们的生命受到暴力、贫穷的伤害和其他权利的侵犯。对成为暴力的牺牲品的青年来说,对那些为使禁锢在武装冲突中的孩子放下武器和获得重生而努力的人来说,比亚是希望的极具说服力的象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二零零七年武装组织雇佣的儿童超过二十五万,其中年龄*小的只有六岁。这些童兵颁在全球十多个冲突地区。武装组织往往使用物质诱饵误导他们对战争产生兴趣,继而达到雇佣童兵的目的。武装组织不仅仅会把这些孩子当作战争工具,而且洞天福地让他们充当报信者、间谍和搬运工的角色。更为严重的是,相当数量的孩子还被武装人员当作性奴。全球现有童兵中,女孩约占百分之四十,她们通常*易受到性侵害。保护儿童权益,帮助儿童尽早回归社会,为儿童创造一个可以享有权利的世界,是人类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
这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不仅因为书中故事令人震撼,更因为这本书明晰地启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责任。人们应当阅读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世界,认识人之所以为人*为重要的是什么。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节选

《长路漫漫》是一部作者写自己12岁时被西非塞拉利昂叛军抓去充当职业军人经历的童兵自传。作品叙述在塞拉利昂1991年至2002年间的内战中,主人公比亚从一个普通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的孤儿。为躲避叛军的抓捕,他只得逃到非洲的沙漠和丛林中流浪,但他还是被叛军抓住,充当了一名职业军人。从此他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变成了叛军的一部杀人机器,过着血腥的生活。后来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救助下,他摆脱了魔爪的控制,在美国完成了高中学业。他心中又充满了光明和希望,决心为保卫世界和平和全世界儿童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此书刚出版2个月,就进入纽约书报畅销书非文学类排行榜,受到文坛好评。那天晚上我们看到的*后一个受伤的人是个妇女。她背上背的是她的孩子,血顺着衣服淌下来,在她身后流了一路。她狂奔逃命时孩子中弹身亡了。幸运的是,子弹没穿透孩子的身体。她跑到我们站立的地方,坐在地上,把孩子放下来。原来是个女孩,两只眼睛大睁着,脸上还挂着戛然而止的笑。子弹头从她肿胀的身体上冒出尖尖的头。母亲俯在女孩身上,使劲摇晃着。她悲痛惊骇至极,欲哭无泪。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相关资料

苦难触发的悲伤和痛感书评人 袁复生来源: 新京报
2006年以来,我们紧随着美国读者的视线,让中东成了世界苦难地图的焦点。但与《长路漫漫》相比,《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里的苦难和无望,竟然显得有些小儿科。
生于1980年的伊斯梅尔•比亚,这位塞拉利昂的“80后”作家的书出版之前,我们经常谈论和推荐着另一本“80后”作家的书,那个叫青山七惠的姑娘,散淡、温情、独立、闲适……我们用这样的词汇去形容和欣赏《一个人的好天气》和其所描绘的日本,还有诸如“厨房炉灶上,开水自沸腾,无人理睬好悲伤”之类的俳句。在两个深夜,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交叉着读。越读,越惊愕,直至惊愕的情绪完全盖住了被《长路漫漫》的苦难所触发的悲伤和痛感。

1“砍掉人的脑袋,烧毁整个村庄,烧死村民,把爱哭的新生儿砍成两半……”这并非全是危言耸听,时年12岁的伊斯梅尔,在几个月前,在离家10英里的小村卡巴提第一次遭遇到叛匪时,就看到了抱着已死去的儿子边跑边哭说着要送他去医院的父亲,看到“子弹从她肿胀的身体上冒出尖尖的头”的女儿悲痛惊骇至极的母亲。
这些号称要把人民从腐败政府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战士”,在枪杀老人、妇女、孩子的同时,也征召了很多的童军,并在他们的身上烙上ruy(革命联合阵线)的标志。伊斯梅尔是幸运的,在被叛军抓住,但在被烙上叛匪的标志前,他趁乱逃了,然后经历了几个月的徒步逃难生涯。但他终究还是成了一个童军,政府军一样也征召了大量的童军,虽然没有往他们身上烙标志,但给他们提供可卡因、布朗粉(可卡因和火药的混合物)、被装进白色胶囊的不知名毒品……多种毒品联合使用,让这些孩子觉得“精力无穷、凶猛无比,杀人如同喝白开水”。伊斯梅尔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军生涯的:“有时候,电影看到一半,我们就接到出发的命令,出去几个小时,杀死许多人,回来接着往下看,好像幕间休息完又回到剧场。我们不是在阵地上,就是在看战争片,再不就是在吸毒……互相之间谈话的时候,不是在谈战争电影,就是在谈中尉、下士或我们中某某人杀人多么利索。”
当然,他们也杀俘虏,伊斯梅尔杀俘虏的过程是这样的:“我抓住那人的头,刺刀划出一个流畅的弧线,切断了他的喉咙。他的喉结被锋利的刀刃刺破,我把锯齿刃朝外拔了出来。他眼睛向上翻了翻,盯住我,冒出一道可怕的凶光,突然不动了。那俘虏呼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重量压在我身上。”因为成绩最好,他被授予了少尉的军衔,其他的孩子和士兵则在鼓掌欢庆。
2这样的场景和行为模式,你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烧毁村庄、杀死婴儿、强奸女人、砍杀俘虏……在70年前的中国,在南京,在上海,在华北,在中原,在山西,在东北,不就正是这样的暴行在撕裂蹂躏我们的先人吗?
我的惊愕,正来自如此暴行时空交错地重演,再现。这像一场梦,像一场电影,但它的名字只叫真实。
我还可以找到很多旁证,比如在2008年1月出版的《雨啊,请你到非洲》(中国三峡出版社)中,作为世界展望会的亲善大使,在非洲穿梭奔波了长达十年的韩国影星金惠子曾在塞拉利昂碰到过这样一个母亲:童兵们命令她儿子玷污她,她儿子不愿意,他们就当场砍掉她丈夫和儿子的脑袋,然后集体玷污了她。在塞拉利昂,投入到战斗或受到虐待的孩子至少有1万人,他们基本上都有毒瘾。
2003年3月,金惠子访问塞拉利昂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内战已经停止了快两年,许多被叛军掠走的女人回到家乡后又被原来的丈夫抛弃,只能带着孩子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8岁的穆罕默德在矿场上班,曾是童军的他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没有伊斯梅尔幸运,没能进入童军教育学校,没能逃出生天并被美国人收养,从美国大学毕业,然后进入国际组织上班的他,似乎又在等待着战争的爆发。
实际上,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为塞拉利昂的钻石还在生产,电影《血钻》(我了解塞拉利昂的童军,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中那样的矿场,还在继续生产,现在没叛军和童军了,童工还在。那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也是国难的源泉。即便已经有了《血钻》这样的电影面世,但在我们日常的视线中,做幸福状的我们眼中的仍然只有钻石,而很难去想到一克拉一克拉背后的血和童军们冰冷结块的心。
3也许,对于我们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来说,能够深入地反刍自己的苦难史已经是不容易了,一直到2007年,《定西孤儿院纪事》、《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才进入了我们讨论的视野。不仅是历史的空白和无知,因为我们对苦难的避重就轻,我们心中的那张世界苦难地图,也是如此残缺不全和黑洞百出。伊斯梅尔说,他们看的电影主要是《第一滴血》和《独闯龙潭》,“兰博”是童军们的偶像。习惯于自我陶醉在盛世的我们,又怎愿白费心力去了解,去同情地理解“兰博”们关心的阿富汗、缅甸,以及看似与我们无关的索马里、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的苦难呢?至于200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那25万童军的分布,我们自然也是一无所知。
《长路漫漫》中的故事,发生在1993年到1999年之间,距离中国抗日的胜利,已有半个世纪之遥。半个世纪之后的日本,三田知寿这样的少女已经全然沉浸在自己细微的情绪之中,她的男朋友阳平这样的男生,一心在家玩游戏,他们的生活,是淡淡的绿,淡淡的橙,淡淡的黄,他们的身边,总躺着慵懒的猫,与他们一起享受着一个人的好天气。但愿这样的生活,离塞拉利昂的孩子,不再是《长路漫漫》,也无须再等上半个世纪。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 作者简介

伊斯梅尔·比亚,一九八○年出生于塞拉利昂,一九九八年移居美国,在联合国国际中学读完最后两年中学,二○○四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获政治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人权观察组织儿童权益部顾问委员会。曾在联合国、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海军陆战队作战实验室的新兴威胁与机遇中心等场合演讲。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