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作者:沃森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4.5分

ISBN:9787532743964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中国世系群一直是人类学家的兴趣所在,也是他们的调查对象之一。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很少关注继嗣制度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鲁比·沃森运用现有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收集的证据,对位于香港新界的厦村这个有着6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世系群作了社会历史的解读,并通过描述几个14世纪的散居家户如何成为18世纪之后的地区权力主体的过程,阐述了世系群在社区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沃森博士认为,虽然父系世系群的意识形态高唱手足情意和兄弟平等之美德的赞歌,但实际上世系群促成了一个地主和商人构成的精英阶层的形成、发展和维系,该阶层的经济地位虽已衰退,却依然在政治上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尽管世系群成员在祖先的眼里可能是平等的,但他们在涉及土地所有和政治权力的日常生活中根本无平等可言。
相信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中国研究专家以及关心阶级研究和政治经济的人士,都会对本书发生兴趣。

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鲁比·沃森运用现有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收集的证据,对位于香港新界的厦村这个有着6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世系群作了社会历史的解读,并通过描述几个14世纪的散居家户如何成为18世纪之后的地区权力主体的过程,阐述了世系群在社区演变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有助于矫正人类学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眼中的形象和面貌。它不仅是对哈佛人类学研究的一次展示,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推荐一些在人类学界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思想和新看法。

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目录

中译本序
序言
地图
**章简介
第二章邓氏世系群的发展历程:厦村的早期历史
第三章世系群组织和意识形态
第四章经济组织:土地和市场
第五章地方政治组织
第六章厦村的阶级差异:社会和文化层面
第七章婚姻、姻亲关系和阶级
第八章经济和政治变迁:1945-1978
第九章社会和文化变迁
第十章阶级和亲族关系
参考文献
中文术语和人名表

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节选

过去的几十年,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深
刻的变革。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能领略到在人
类学理论、研究方法、实证发现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新成果,正
是这些激动人心的成果,充分体现了这场具有深刻而持续影响
力的变革。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们的近期研究,是对当代人类学动
向的极好阐释。这套丛书,**次使得中国的教授、学生和有兴
趣的普通读者,能接触到这些研究作品。目前,国际人类学界*
值得注意的变化之一,就是其关注对象正转向当代的主要社会
和地区,如中国、日本、欧洲各国和美国等等。而另一重要趋势,
是作为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分支的医学人类学,正逐渐占据日益
显著的中心地位。这一动向显示,人类学家正在转而研究影响
当代各共同体的重点社会问题,并开始表达出努力转化人类学
研究成果,使之能为政策辩议、项目实施和一般传媒所用的意
愿。丛书中的部分作品也使我们看到,医学人类学已经成为一
方联结社会和人文科学,另一方联结健康和政策科学间的“桥
梁”。用跨越不同社会空间的“桥梁”来比喻复旦大学和哈佛大
学间的关系,尤其是新近创立的复旦一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
究中心,是*为恰当不过的了。
我们相信,包括华琛(James L.Watson)、华如璧(Rubie
Watson)、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贝斯特(Theodore Be—
stor)及本人在内的哈佛人类学家,在比较文化和社会研究方面
所做的田野实践和理论探索,将为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国际化和
专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中国人习惯的说法,这套丛书将有助于全面矫正人类学
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眼中的形象和面貌。它不仅是对哈
佛人类学研究的一次展示,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推荐一些在人类
学界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思想和新看法,如文化亲熟说、地
方性的道德世界、社会的疾痛体验、生命文化过程等等。这套
书,还展示了都市人类学、中国乡村研究以及行政机构的田野考
察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它将展示人类学方法在精神医学领
域,包括像政治性创伤、医学伦理及医学人文等方面的*新应用
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齐心协力,能在中国创造出全新的人类
学领域,同时,鼓舞中国的同仁们为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学探索和
发现,奉献出激动人心的成果。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及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
Arthur Kleinman(凯博文)
2007年10月24日

如果你让厦村村民们描述他们的婚姻交换制度,大多数人
都会说:礼饼、礼食和礼金是在订婚的时候由新郎家送给新娘家
的。新娘家把所得礼食的一小部分(通常只有几盎司的猪肉)
返还给新郎家。钱(礼金)则被新娘家用来支付订婚宴的费用,
购买珠宝首饰、衣服以及新娘用的小件家具。这些物件成为新
娘的私有财产,被称为嫁妆(“新娘的装饰”)。如果你就此问题
问及村民们,他们会斩钉截铁地说,新娘家应该把所有的礼金都
用在嫁妆和订婚宴上。人们不应该从婚礼花费中获利。然而,
我考察了有关礼金和嫁妆的具体数目后,却发现两个阶级间存
在的巨大差异,既引人人胜又发人深省。
村民们谈论礼金和嫁妆的方式似乎表明这两个范畴是泾渭
分明的。他们说,礼金是给新娘家的,他们的措辞说明这是无条
件赠与的。他们认为嫁妆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他们说,嫁妆来
自新娘的父母。当村民们谈论礼金时,该制度就表现为聘礼;他
们谈到嫁妆时,该制度又表现为嫁妆。不过,虽然他们的有些讨
论说明这两种财富的转让形式互相分离,但他们在另一些背景
下的行为和陈述又表明,他们认为礼金和嫁妆存在直接的联系。
如上所述,如果一个家庭把礼金占为己有,就会被认为道德败
坏。这些钱应该留给女儿结婚用。我认为,村民们强调礼金和
嫁妆的分离,实际上是在强调新娘的家庭有权决定女儿嫁妆的
数量。新娘的父母并不会自动把礼金转化为嫁妆。他们可能会
用一部分礼金补偿嫁女的费用。下文的讨论会把礼金译为聘
礼。
我搜集了厦村二十一位四十岁以上小农一佃户家庭的妇女
有关嫁妆和聘礼的详细资料。所有人都告诉我,丈夫的家庭理
应支付婚礼的费用,甚至包括提供新娘父母大宴宾客的大部分
食物。比如,锡降围一位七十八岁的老妇(1978年的年龄)1916
年结婚时,得到过六十港元

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 作者简介

鲁比·沃森(Rubie S.Watson,又名华如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人类学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人类学博士学位。 鲁比·沃森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她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和民族学博物馆(PEABODY MUSEUM)馆长,也是哈佛人类学博物馆历史上首任女性馆长。 《兄弟并不平等》一书是其代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