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为新密新砦部分出土文物简介。为“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该报告正文共分十章,插图348幅,图版570幅,插表74个,附表40个;另有附录4个。**章为概论,分五节分别介绍了遗址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古文化遗址分布概况、新砦遗址概况、工作经过和工作方法;第二章为地层堆积,分别介绍了探方分布和南部、北部、东部三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概况与典型文化层;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一、二、三期遗存,一期为河南龙山文化或日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二期为“新砦期”,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三期为二里头文化一期;第六、七章分别是对动物遗骸和植物大遗骸的研究;第八、九章分别是对当时人类食谱和生存环境的专题研究;第十章结语,分三节分别概括、分析和阐述了各期文化特征、考古材料反映的环境状况和社会生活,以及“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四个附录分别是对出土铜器、人骨和1999、2000年出土石器种类及岩性的检验与鉴定报告。
本书为“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该报告正文共分十章,插图348幅,图版570幅,插表74个,附表40个;另有附录4个。**章为概论,分五节分别介绍了遗址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古文化遗址分布概况、新砦遗址概况、工作经过和工作方法;第二章为地层堆积,分别介绍了探方分布和南部、北部、东部三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概况与典型文化层;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二、三期遗存,一期为河南龙山文化或日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二期为“新砦期”,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三期为二里头文化一期;第六、七章分别是对动物遗骸和植物大遗骸的研究;第八、九章分别是对当时人类食谱和生存环境的专题研究;第十章结语,分三节分别概括、分析和阐述了各期文化特征、考古材料反映的环境状况和社会生活,以及“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四个附录分别是对出土铜器、人骨和1999、2000年出土石器种类及岩性的检验与鉴定报告。
1999年9月开始的对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是1999年5月28日北京大学古代文明
研究中心成立时设立的“新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年代研究”课题的工作内容,目的是
探索早期夏文化,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拟定夏代年代学基本框架提供支撑,并为行
将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资料。发掘工作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承担,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名义招收的硕士研
究生武家璧参加了1999年的发掘,博士后研究人员赵春青作为骨干力量自始至终参与
了从发掘、整理到编写报告的全过程。
新密新砦遗址,1964年由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魏殿臣先生调查发现。1979年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芝荃先生首次对其进行了试掘,认为该遗址有早于二里头文化
一期、又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过渡性遗存,并提出了“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的命
名。惜因当时试掘面积过小,出土材料有限,“新砦期”是否真的存在,长期未能得到
确认。
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当时,为慎
重起见,在“夏代年代学的研究”课题所列“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中,只列了登封
王城岗和禹县瓦店两处遗址的发掘,新密新砦未列其中。1999年底,对新密新砦遗址
**期发掘结束之后,证实赵芝荃先生提出的“新砦期”遗存的确存在。因此,还是
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研究”列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增补的一个课题,2000年上
半年对新密新砦遗址的继续发掘遂成为课题组的中心任务。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
报告,即是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2000年对新密
新砦遗址发掘所获资料的汇集和初步认识。也许在某些方面学术界还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它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拓展了夏文化研究的领域,则是不
争的事实。
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自1931年徐中舒先生发表《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提出
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以来,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七十多年来,随着相关考古遗存的
不断发现,围绕何种考古学遗存是夏文化的讨论日益深入。
1947年,继徐中舒先生之后,范文澜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通史简编》**册中,
以文献中有“夏人尚黑”的记载,将以蛋壳黑陶为特征的山东龙山文化视为夏文化。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玉村、郑州洛达庙等地相继发现了早于以
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又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洛达庙类型遗存。李学勤先生率
先提出洛达庙类型遗存*有可能是夏代遗迹的观点。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旭生
先生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率队赴豫西、晋南作“夏墟”调查,于河南省偃师县(今偃师
市)发现二里头遗址,并于当年组织发掘,揭开了以二里头遗址和以二里头遗址为代
表的二里头文化为研究夏文化主要对象的序幕。
1977年,安金槐先生开始主持登封告成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次夏文
化讨论会以“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名义在登封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所长夏鼐先生提出了考古学上夏文化的定义,认为只有“夏王朝时期夏族人民创
造和使用的文化”才能称为夏文化;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和东下冯工作队分别介
绍了两地发掘的收获和他们的观点,二里头文化可分为连续发展的四期,有二里头和东
下冯两个类型的观点得到确认;安金槐先生认为正在发掘的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有可能
是文献上所讲的“禹居阳城”的阳城;邹衡先生提出郑州商城亳都说,认为二里头文
化一至四期均属夏文化。
1983年,西南距二里头遗址仅6千米的偃师商城被发现,原来主张二里头遗址为
西亳,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或二、三期是夏、商文化分界的学者,转而认为偃师商城为
西亳,二里头文化主体是夏文化,二里头四期时实现了夏商王朝的更替,二里头文化四
期已是商灭夏后的夏文化。
1986年,田昌五、李伯谦分别根据对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研究,先后提出
了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后羿代夏”、“少康中兴”以后的夏文化的观点。
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在1997年工
程召开的“夏代、商前期考古年代学讨论会”上,经过热烈讨论,逐步形成了“郑州
商城、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都是划分夏、商文化的界标,二里头
文化一、二、三、四期是夏文化,但二里头文化一期不是*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要
在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去寻找”的主流认识。
从1996年“断代工程”开始至2000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继续
进行的对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再发掘,发现了一座打破小城、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大
城,经¨c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证实此地确为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
的所在地,以其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才是早期夏文化。
1999年至2000年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除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
的缺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来自东方文化因素的存在,还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夏朝初年发
生的“后羿代夏”事件确有其事,“新砦期”遗存是“后羿代夏”时期形成的即以河
南龙山文化系统因素为主又融合有东方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的“夏文化”,晚于它的二里
头文化确为“少康中兴”以后的“夏文化”。
回顾这一过程,使我们看到夏文化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又漫长。大体来说,以王城岗
大城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新砦期”遗存(或日新砦文化)——二里
头文化是夏文化经历的三个大的阶段,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贯穿了其
起始至消亡的始终。新砦遗址的发掘,正像以上提到的其他遗址的发掘一样,也对夏文
化的确认和对夏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该报告正文共分十章,插图348幅,图版570幅,插表74个,附表40个;另有附
录4个。**章为概论,分五节分别介绍了遗址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
古文化遗址分布概况、新砦遗址概况、工作经过和工作方法;第二章为地层堆积,分别
介绍了探方分布和南部、北部、东部三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概况与典型文化层;第三、
四、五章分别介绍了**、二、三期遗存,一期为河南龙山文化或日王湾三期文化晚
期,二期为“新砦期”,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三期为二里头文化一期;第六、七章
分别是对动物遗骸和植物大遗骸的研究;第八、九章分别是对当时人类食谱和生存环境
的专题研究;第十章结语,分三节分别概括、分析和阐述了各期文化特征、考古材料反
映的环境状况和社会生活,以及“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四个附录分别是对出土
铜器、人骨和1999、2000年出土石器种类及岩性的检验与鉴定报告。
报告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尽可能多的发表材料,以供读者研究之用;同时,作
为发掘者和**手资料的掌握者,我们也力求对某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
见解,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抛砖引玉,作个开头。
该报告的提出,是参加发掘的同仁和获邀参与相关工作的各方朋友共同努力的结
果。虽然我们尽力了,但肯定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要特别恳请读者、研究者提出
批评、不吝赐教的。
李伯谦
2007年10月5日
第二章地层堆积
**节 探方分布
继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芝荃先生对新砦遗址进行首次试掘之后,
1999年秋,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第
一次正式发掘。
在发掘之前,我们设想新砦遗址发掘的首要目标是确认有无“新砦期”。出于这一
考虑,确定在梁家台村布方的原则有两条:一是紧挨当年考古所发掘地点布方,以保证
重新找到与当年发掘相当的地层关系和遗物;二是开展调查,在发现有二里头文化典型
器物的地段布方,以尽可能找到龙山文化、“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三叠层”的地层
关系。调查时发现在保存较好的梁家台村东南一块台地上,因取土形成一大致呈直角的
断崖(由东西向断崖和南北向断崖所组成,断崖垂直高度近2米),在断面上可以看到
厚2米以上的文化层堆积和大型灰坑。这一断崖所在的台地紧邻赵芝荃先生当年布方
处,且又比那里地势高出1.5~2米,推测这里遗迹遗物丰富,很有可能发掘到二里头
文化时期的遗存,遂确定这里为一重要发掘区(后编为南部发掘区)。调查时在南断崖
上采集到二里头文化典型器物——圆腹罐(花边罐),便在发现处以南布下东西长10、
南北宽2米的探沟1999T1。相应的在东断面以东布下东西长11、南北宽2米的探沟
1999T2(后外扩1×6米)。在紧邻当年赵芝荃先生发掘地点的台地南沿布下探方
1999T4,发掘面积5×5米(后扩为7.6×6.1米)。
1999T2开始发掘不久,在其西半部发现7座墓葬,怀疑这里为一墓葬区,便在它
的北侧布下1999T5(3×5米)。结果一直发掘到超过n内墓葬所在层位深度时也未能
再发现一座墓葬。后因当地居民反对继续下挖,遂终止1999T5的发掘。
寻找龙山文化至“新砦期”墓地也是这次发掘的目的之一。这一工作主要是在据
说发现了龙山时代墓葬的苏沟村西部进行的。我们首先根据当地老乡提供的线索,在苏
沟村西部展开调查。村中西部有一条贯穿村子的南北向大路,这条大路南抵梁家台,北
与从老寨向东伸展的大路相交,道路两侧全是新盖的民房。据说建造这些民房时曾发掘
出龙山时期的墓葬,新密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曾在这里采集到一个完整的龙山文化陶
罐,很像是出自墓葬的随葬品。当地居民们也讲在这里曾发现人骨架和不少古物。民房
下面已不可能找到古墓葬了,我们只好先在苏沟村西部若干居民院落里进行钻探,后在
村西因取土而形成的断面上寻找,结果除在村西一条南北向的断面上发现一具可能为古
代人骨之外,始终未能找到清楚可靠的墓地线索。看来,仅仅采用调查的方法不能达到
预期目的,我们便计划在村西南大路两边平坦的庄稼地里各开一条探沟,如有发现,再
着手扩方,以*终找到墓地。于是在苏沟村西部村中大路的路西布下1999T3(东西长
10、南北宽2米);在路东布下1999T6(东西宽2、南北长10米)。此外,还在苏沟村
据说出土人骨*多的居民张耀东家院内,开了一个4.3×2.5米的小探方19992'7(后外
扩3×0.5米)。
这样,1999年在新砦遗址一共布下4条探沟和3个探方,发掘面积共计161.61平
方米。其中,分布于梁家台发掘区的是1999T1、1999T2、1999T4、1999T5,因位于整
个遗址的偏南部,又称为南部发掘区。分布于苏沟发掘区的是1999T3、1999T6和
1999T7,因位于整个遗址的偏北部,又称为北部发掘区。位于北部发掘区的1999T7揭
开耕土层后即暴露出一座现代双人合葬墓,遂立即停止了对该探方的发掘。
通过对1999年发掘材料的初步整理,我们认为“新砦期”有可能确实存在;但
是,因发掘工作属试掘性质,发掘面积太小,可复原的器物不多,整体文化面貌仍不够
清楚。项目负责人李伯谦先生主张2000年继续在新砦遗址做些工作,扩大发掘面积,
丰富器物种类,搞准文化分期,如果能够发掘出诸如大型建筑遗迹、甚至城墙和大片墓
地更好。
2000年春,继续发掘新砦遗址。因1999年发掘的北部发掘区未能找到龙山至“新
砦期”墓地,遂将整个发掘工作集中到南部发掘区。首先在出土遗物丰富的1999T4的
东侧布下2000T1~114,后将2000T4北扩2米,并向北、向西续开2个探方,即
2000T12、2000T13,以确保丰富“新砦期”器物群。其中T12、T13在发掘到龙山文化
房基面时,为了保护房基的完整而暂停发掘。由于1999年未能发掘到二里头文化时期
的地层和遗迹,遂决定在1999T1以北、亦即1999调查时曾采集到二里头文化花边罐的
断面之下一块田地,再布下2个探方——2000T9、2000T10。2000年调查时发现,在新
砦遗址东部地表散布有较多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花边罐口沿,遂在遗址东部布下4个探
方,即2000T5~T8,发掘工作开始不久,不仅发掘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地层,而且意
外地发掘出一条“新砦期”的大水沟(或河道),内出大量可以复原的陶器。为了进一
步增加可复原器物的数量并搞清河道的边沿情况,又在2000T6以北先后续开了
2000T1 1和2000T14。这些探方只有2000T8未予发掘,这样,在新砦遗址东部,实际发
掘了2000T5、T6、r17、T11、T14共计5个探方,称为东部发掘区。2000年南、东两区
合计发掘面积324.7平方米,加上1999年发掘面积,两年合计发掘486.31平方米。
因发掘地点散布在遗址的不同区域,下面择取南部、北部和东部发掘区当中的代表
性剖面分别介绍各发掘区地层堆积状况。除此之外,每一发掘区的各个探方的地层关系
均以图表形式全部予以介绍(附表一、二)。
第二节 南部发掘区地层概说与典型文化层
南部发掘区地层堆积较厚,遗迹现象复杂。现以1999T1、2000T1和2000T9为例,
介绍其地层堆积情况。
一1999T1北壁剖面(图七)
第①层,耕土层。厚0.15~0.20米。在探沟南部,开口于①层下有1条近代扰沟,
而H42即开口于扰沟下。
第②层,扰土层。厚0.12~0.15米。开口于②层下的单位有H7、H8、H15、H21、
H22、H26、H34、H36等。
第③层,黄灰色黏土层,实为分布于探沟东北部范围较大的灰坑。分③A和③B两
小层:
第③A层,土色较浅,土质松软。厚约0.15~0.23米。
第③B层,土色稍深,土质松软。厚约0.10~0.30米。开口于③B层下的有H24、
H25等。
第④层,黑灰土层,土质较松疏。分两小层:
第④A层,分布于整个探沟。厚约0.20~O.40米。开口于此层下的单位有H28、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主要内容: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
《遥远的桥》内容简介:“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
共和国风云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性格迥异,一如“湖南辣椒”与“绍兴黄酒”。当他们共同开创共和国伟业时,这两种性格可谓相得益彰。然而在共和...
伯罗奔尼撒战争 本书特色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
欲了解当代世界,就要了解当代中国;欲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当今的中国共产党。这本《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就是一
巴黎高等法院史 本书特色本书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的作品,初版于1769年。本书以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历史为框架,紧紧围绕这段历史中法国王位传承和朝代...
《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内容简介:自从18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参观。
加里·纳什(GaryB.Nash)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该校”全国学校历史教学研究中心
《论大战略》内容简介:《论大战略》凝聚了美国著名大战略研究专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20年的战略研究成果,呈现了大战略逻辑跨时空
《清前期史》内容简介:本书是戴逸先生多年来清前期史学研究文章的结集,包括了《满族命名三百六十年》《吴、皖、扬、浙:清代考据
英雄史话与魔法探秘-不可思议的古文明-III 本书特色 你已经知道一些传说中的王国、大魔法师、神奇的民族,以及地球古代文明的魔法文化,已知的和未知的,现在轮到讲...
蒙哥: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 本书特色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蒙哥》是冯承钧先生翻译的伯希和和闵宣化关于中亚语言、种族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伯...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矻矻,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文集,共邀集了来自中、美、日等国的18位历史与医史学届的专家学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
《唯一的希望》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
OneofthreevolumesinhonouroftheteachingandscholarshipofthelateMichaelI.Handel,thi...
史学新书评(2000-2003) 内容简介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七种期刊为我国主要的历史类杂志,每期都刊发一些重要的书评方面的文章,对...
最是惊艳民国范 本书特色 民国时期,古老中国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存在,但民主之风吹进中国,现代社会新元素登上历史舞台,社会在变革中动荡,人们在迷乱中求索,各种思想...
《硅谷传奇:盖伊的创意启示录》内容简介:作为苹果公司元老(麦肯金电脑初创成员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盖伊·川崎就一直被视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10:南宋·文官打胜仗——元·欧洲人游中国 本书特色 1.专业的插画:网罗经验丰富的插画家,经过严谨的考据,加上写实技法表现历史事件与人物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