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谁来证明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我有一个夙愿,要为“我们”——当过知青的“老三
届”——写一部书。从2005年5月开始还愿,用一种*通俗
的办法,在黑龙江省发行量*大的《生活报》上开一个专栏
《我们的故事》,每周一篇。这样一年以后,读者纷纷要求能
尽快结集出书。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对这本书怀有期
望,于是,这本书就摆在你的面前了。
“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20世纪
有文化的年轻人中遭受*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
经历不妨看成一段历史的生命化缩影。 “文革”的具体事端
会渐渐淡忘,但这群人及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
久性的记载。”
这话是余秋雨先生说的,出自他的那本《文明的碎片》
中的那篇《老三届》的文章。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一年夏
天,我曾陪他夜航黑龙江,路上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关于知青的回忆文章和文学作品,我的朋友梁晓声、张
抗抗、肖复兴和同代作家史铁生、贾平凹、叶辛、陆星儿
等,已写过许多,每一篇都让我们感动。但他们对知青运
动、对老三届的观点却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我们和祖国一
起经历了苦难,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有所作为,因此“青春
无悔”。有人认为,我们是“文革”和知青运动的受害者,
也是施害者,我们把红卫兵极左的思潮带到了广阔天地,给
人民和自己都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该忏晦…
无论别人怎样说,我还是要写,写我和我们自己的经
历、自己的感受,为这段历史留下“生命化的缩影”,以告
诫人们不能让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再次发生。也告诉人们,
在那个阴风浩荡的年代,在那边塞绝寒之地,也曾有鲜艳的
人性之花在开放。
我要写“知青时代”我们的苦难与风流,我还要写“后
知青时代”我们的艰辛和坎坷。我要写我们,还要写和我们
共命运的父老乡亲。我要写成功者的辉煌和灿烂,我更要写
失败者的沮丧和无奈。总之,写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逆境中奋
发拼搏,把种种人生经历变成财富,把*大的苦难咀嚼粉
碎,凭着一股坚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国一起从黑暗走向光
明。当然我们也会反思和审视自己,由于当年的愚昧无知、
狂妄自大、胆怯懦弱、自私和利己,怎样使自己和别人的命
运雪上加霜。也许上帝都会原谅我们在那个特殊时代的错
误,但我们还是应该毫不回避地记录下来,那可能是我们的
后代*为珍贵的《人生宝鉴》。
我在开辟专栏讲述这些故事时,曾对老知青们说:
朋友啊,朋友,请你告诉我!
把你过去和现在的人生故事告诉我,
把你的苦难和幸福告诉我,
把你的成功和失败告诉我!
因为——我们是时代的标本,
我们是一代苦难的风流。
我们走过漫长的风雪迷蒙的冬季,
我们的青春留在了无花的季节。
然而我们毕竟走过来了。
在那充满泥泞的路上,
我们搀扶而行,
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
现在我要对亲爱的读者说,请你看一看我们的故事吧,
回望一下我们这群在历史上渐去渐远的身影!
从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
全国出现上山下乡的高潮算起,已经过去40年了。当年的知
青逐渐走下历史的舞台,怀旧的情结,让我们再一次走回人
生的起点。跟随战友们的脚步,我也回到了我当年下乡的位
于大小兴安岭交界的大山褶皱里的那个小山村,我要寻找写
满我们爱情的那片白桦林,寻找那埋在白桦林中我的战友的
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桦林已开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已荡然
无存了。我把从地边采来的一束鲜花放在那片地里,点燃了
从城里带来的黄纸,我叨念着心中的祭辞,眼泪流在脸上,
滴落在地上。那黄纸化成红色的火苗,舞动着向天上飞旋,
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飞向遥远的天际。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沉默着,我耳边响起了歌手朴树的那
首忧伤的《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村庄依然安祥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有一天战火烧到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我想,我们一当年的知青何尝不是因为战火要烧到边
疆,勇敢地奔赴黑龙江,走进白桦林。我们献出了青春,许
多战友献出了生命!当年的2000多万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从城
市奔向农村边疆,那是人类从未有过的大移民!你想一下,
如果这2000多万年轻人在城里不断地折腾下去,中国会是什
么样子?大学停办了,谁能在城里给2000万的我们找到饭碗!
我们是怀着崇高的理想走的,我们的出走,为共和国承担了
巨大的困难!然而一代人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我们真
的是不该被忘记的。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我来。
那就是这本书。
2007年6月
百合,美丽的百合
我很喜欢百合,喜欢它平凡的高贵。百合生长在北大荒的原野
里、山坡上,料峭的早春它便从埋在地下的圆形鳞茎里抽出剑形的绿
叶,初夏时叶腋中伸出花枝,上面缀着六瓣形的花朵,那花多数为淡
淡的白色,还有红色和金黄色的。百合总爱低着头,在风中摇曳,花
蕊中散发着幽香。它虽然不如达子香开得那么如火如荼,也不如芍药
那样风姿绰约,可百合的“可用性”是它们比不了的,花不仅具有观
赏性,那埋在地下的鳞茎是可食用和药用的。清炒百合,甘甜滑爽,
是很讲究的菜品;百合又是名贵的中药,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地处黑龙江畔的逊克小城往西六七里处有一座百合山,那山并不
高,以漫山遍野盛开百合花而闻名。山下有一座小村,叫百合村,却
因出了位乡村女医生远近闻名,那医生名为谭成英,被誉为“北疆美
丽的百合”,是位四川宜宾的下乡青年。
出县城不远便看到了悠悠白云下的那座绿葱葱的小山,近行时看
到了山坡上星星点点的黄色、紫色和白色的小花,却不见令我心仪已
久的百合,也许花期已过,花瓣已落入尘泥了。路上我有些疑惑,谭
成英这位四川姑娘怎么跑到了北大荒?再说,她竟在离县城这么近的
地方自己开医院,能有病人去吗?
进了百合村谭家卫生所的小院,让我大吃一惊!门前院内都停着
车,有农用拖拉机、蹦蹦车、自行车、摩托车,还有出租车。候诊的
人,从屋里排到门外,有老年人、有成年人,更多的是抱着孩子的妇
女。我一问,有来自方圆五六十里的柞树岗的、西地营子的、东地营
子的、松树沟的、干岔子的,甚至还有打出租从逊克县城来的。我问
他们为什么跑这么远来找谭大夫?有的说,谭大夫医术高,看病让人
放心。有的说,价格便宜,我们看得起。还有的说,谭大夫打头皮
针,小孩儿不哭,少遭罪。
穿了一身标准白大褂的谭成英从患者中挤出来,和我们握手。她
个子不高,从那双晶亮的大眼睛和宽额头、高颧骨上可以看出她四川
人的特征。她先领着我们参观在院里正在扩建的医院,原来的153平
方米的诊所太挤了,她又扩建了63平方米的药房和病房,刚刷过的
墙,一片雪白,还做了玻璃的间壁,陈设很规范,就要投入使用了。
谭成英迅速给急症患者做了处置、给那几个远道而来的孩子扎上
点滴,然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爽朗热情,不问自答——
“我‘不远万里’跑到逊克,就因为在宜宾看了一本介绍金训华
事迹的小册子《边城晓歌》。当时我正在宜宾三中读初中。我们串联
了一帮中学生到市知青办上访,其实巴山蜀水需要知青的地方很多,
我们非要到黑龙江畔的逊克,要接下金训华手中的枪,保卫边疆!市
知青办被我们闹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和黑龙江省知青办联系,答应
我们分3批共108人来到逊克插队。1976年春天,我们11个知青来到了
当时没有一座砖房的百合村。那一年,村前后开了许多百合花,我们
每天早上都采一大把插在窗台的玻璃瓶里,真的很美。秋天,我被村
里派到县里跟上海医疗队学习,一个月后回到村就当了‘赤脚医生’。
为了提高医术,村里还让我回宜宾进修了妇科和儿科。”
陪同我们的县里同志说,谭大夫是全县有名的儿科和妇科专家,
她干这行都快30年了,可能是全县时间*长的,要不每天都这么多的
人来找她!
谭成英笑着说:“你可别夸了,当年我还逃跑过!到了1978年底,
知青开始大返城,看到许多上海知青都走了,我们四川的也挺不住
了。11月20日那一天,我们也坐着火车跑了。当时心里很矛盾,也舍
不得走,但别人都走了,剩我一个人怎么办!结果哭了一路,回到家
里更闹心。安排到运输公司,干着也没劲。听说我走了,村里赤脚医
生的位置也没人接。晚上总是失眠,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一双双渴望的
目光,*多的是孩子和母亲的目光。一年后的1979年11月26日,我告
别了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又从宣宾回来了,回到了逊克,
回到了百合村。”
“是爱情的召唤吧?”我们和她开着玩笑。
“当然,那时我正和村里的陶严明谈恋爱,他是团支书,我是组
织委员,总在一起开会,有了感情。不过我对他没有什么承诺,再说
结婚了,为了返城还有离婚的呢。真的是太热爱农村医生这个职业
了。那时村里缺医少药,妇女生个孩子都危险,我又受过专门的训
练。城里不缺我一个人,可百合村太需要我了!”
谭成英说得很诚恳,她真的是贫穷落后的山村须臾不能离开的守
护神。她的小卫生所是多少村民的幸福安康之所在,望着她的笑脸,
望着她家窗口那不熄的灯光,大家的心里都踏实。有人统计过,从她
当赤脚医生到2001年,共接生了1000多个孩子,没有出现一例事故。
记得那是1982年10月29日的事,孕妇姚凤艳就要生产,谭大夫正患感
冒,她忍着全身的疼痛,为她引产,这个8斤重的男婴生下来就窒息
了,皮呋苍白,呼吸和心跳微弱。她迅速清理新生儿的呼吸道,反复
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摩,又口对口地吸痰。整整抢救了两小时,孩子
终于发出了**声啼哭!全家人喜极落泪,握着她的手,向谭大夫道
谢,已经虚脱的她,苍白的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现在这个叫辛立元
的孩子已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工作了,他常说没有谭大夫就没有他。
谭大夫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样的故事百合村的每
人都会给你讲上几件。有个72岁的村民叫郑喜胜,他有严重的肺心
病,因大便干燥,几天拉不下屎来,用了开塞露也不见效,谭大夫在
没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自己用手从病人肛门的深处将硬便一块块地
剥离出来。恶臭之气让老郑的女儿都躲到了门外,可谭大夫毫不嫌弃
地给老郑收拾得干干净净。
作者简历
贾宏图1946年生,黑龙江省人,1968
年从哈尔滨到北大荒下乡并开始文学创
作活动。已发表作品300多万字。曾获
三次中国报告文学奖,一次“当代文学
奖”。代表性作品有报告文学《她在丛中
笑》、《大森林回声》、《跨世纪人》、《解
冻》等。曾三次担任中国鲁讯文学奖报
《黑白画意:从写实到魔幻创意绘画教程》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生活中我们很熟悉的东西物品,动植物变形。其中包括了常用电器设备,
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国女生的美国日记 内容简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16岁女孩黄思路在美国学习三个月后,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不仅生活精彩、学习精彩,就是身边...
林清玄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林清玄作品*新结集,部分篇目为大陆首发。收录作品经典而全面,林清玄亲自作序推荐。林清玄散文精选 内容简介 在林清玄的创作生涯中,...
范稳自选集/路标石丛书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了范稳关于藏地文化历史和文化抗战两大主题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
唐诗三百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古诗包括:感遇(二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下独酌;春思;望岳;赠卫八处士;佳人;梦李白(二首)等。每首诗后都有注释。...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进行了全面的评点。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
唐五代词选-汉英对照 本书特色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顾毓琇,已故美国宾州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许教授已因其对中国诗歌...
《宗璞散文》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宗璞经典散文七十六篇,包括亲人师友忆叙、海内外游记、燕园系列、生活随记、读书随笔等。既有《九
天窗--钟叔河 本书特色 作者又是善于文章的。很沉痛的话,地闲闲落墨,别无渲染。如果寻根溯源,这种笔路风致,可以到东坡、山谷、放翁的题跋里去找。有如人的面目表情...
历史丰碑-中国军民赢得东北抗战胜利及苏军出兵中国东北70周年图册 本书特色 ★ 12开精装,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你的光影:我的流年 本书特色 本书记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江浙一带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出了大时代环境中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作者以朴实的文字,独特的腔调...
波波是个形容词 本书特色 不经意间,你就发现不知在什么时候有个叫“波波”的词语跑进了你的耳朵里,毫不生硬也毫无生涩地和你熟稔了。接着你就知道了,这个“波波”是个...
郭敬明,2002年第十期《萌芽》杂志发表其短篇小说《幻城》,引起轰动,后创作长篇小说《幻城》。作品有《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幻城》、《梦里花...
瘾君子自白 本书特色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的传世之作,华美雍容、奇崛瑰丽的散文经典梦幻曲!《瘾君子自白》是托马斯·德·昆西*负盛名的著作,为西方众多著名学府英语...
《要钱还是要生活》内容简介:如果你现在手上有一个亿,那你还会不会继续工作? 如果你说“会”,说明你正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如果
作者 |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
长河集-沈从文别集 本书特色 《长河集》包含沈从文长篇杰作《长河》以及与妻子、兄弟谈论《长河》的三封家书,揭秘这部未完成巨作背后的故事。长篇杰作,可惜只完成*卷...
男女有别 本书特色这是一部散文集。作品共分三辑,收录了《民以食为天》《江天辽阔》《山里的孩子》《同桌的你》《往事知多少》等一百零八篇散文。作品中无论是对城市生活...
刀下人间-一个外科医生的手记 本书特色 有人为了把病养大而迟迟不就医,有人为了领取保险金而要求医生谎报病情,有人专门制造假车祸来诈财,有人一辈子病痛缠身...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康熙十五年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