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

作者:(德)歌德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08044828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前言

一八○七年歌德着手写《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直到一八二九年年近八旬时才将此书写完,二部曲从动笔到完成,整整延续了五十二年之久,从《求学年代》的完成至《漫游年代》的完成,中间隔了三十多年。读者在这部小说里也遇见了《求学年代》*后两部里的一部分人物:威廉·迈斯特,费利克斯,蒙坦一雅诺,洛塔里奥,阿贝,弗里德里希,菲利娜和吕迪娅。这些人物的名字还是原来的名字,人还是原来的人,然而如今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却受着另外的新原则的支配,他们在小说情节结构内部所处的地位同样也有了变化。随着这些变化,小说的总体基本格局也同时起了变化。如果说《求学年代》是描写单个人故事的小说的话,那么《漫游年代》刻画的则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类团体所组成的世界。法国大革命发生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君主立宪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消失的是宫廷侍从和封建王公式的人物:雅诺变成蒙坦,《求学年代》里的伯爵变成完全效忠于团体的贵族。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社会革命思想在《求学年代》末尾才初露端倪,如今,在《漫游年代》中,它们不带丝毫革命激情的色彩,体现在诗人所描绘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多种形式里了:教育省的教育者团体,玛卡丽娅周围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团体,手艺人的工作团体,乡村居民的几乎带社会主义色彩的“生产团体”以及漫游者团体。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漫游年代》完全可以被看做《求学年代》的继续。《求学年代》里的塔楼会社着眼于教育单个的人;而现在它却要合理规划和领导大大小小的群体的活动。在《求学年代》里,威廉·迈斯特是各种事件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在《漫游年代》里,威廉·迈斯特压根儿就不再以主角儿的身份出现,他只是在忙着完成别人交托给他的某些任务。作者自己承担起了报告和编撰的工作,仅仅是为了保证叙述的流畅才需要威廉来扮演那样一个旅行者的角色。现在个人品格修养本身不再是核心问题,占**位的是在这期间社会生活向人们提出的种种紧迫的要求。“谁献身于这*必要的事业,”雷纳多在他的演说中这样说道,“谁就处处通过*可靠的途径走向目的地”,“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我现在说:愿每一个人都要处处力求做到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别人!那么,这既不是教训也不是劝诫,这是生活本身所作出的判断”。(第三部第九章)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人们才能对付新出现的社会危机:人口过密,对劳动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道德面临瓦解危险。办法就是:移民,移居海外,开发;办法就是:引进机器,用新的、维护人道的生活观教育青年一代。歌德描绘出一幅幅这样的理想景象,以此来解决种种紧迫的社会问题。歌德毕竟不能明确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现实的历史性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说,漫游年代停留在乌托邦的范畴。然而,歌德从基于其对人道精神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新世纪面临的种种问题,却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句口号,它们就包含在这部长篇小说的标题和副标题中:漫游和断念。漫游,这就是说不再从自我这个中心出发去看世界,而是从多方位观察、参与并顺应世事;换句话说就是不墨守传统和成规,而共同参与新的生活秩序的营造。断念则意味着不是把自身,而是把整体看做*高价值;各人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说,满足眼前的迫切要求。这样一种断念既不是退隐避世,也不是悲观失望,而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举措。我们不妨可以说,歌德用这些倾向将十八世纪的古典的教育理想,将这种自文艺复兴时期便已存在的教育理想作了一番改造,将教育从单个人的教育改造成为公共人的教育,他从一个传统的教育理想中创造出了一个未来的教育理想的模式。 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道义上的基础是通过教育确保包括费利克斯在内的下一代人的安全。这种教育不再在家庭内部,而是在一个教育省里实施,人们在教育省里共同接受手工劳作和艺术教育,为实现所追求的人道的生活方式做准备。三种敬畏方式应该被看做这一教育的核心,歌德显然借此传导出了他自己内心的信仰。他用譬喻的手法把玛卡丽娅描绘成*有可能实现这一宗教的象征性人物。 人们必须看到,在处理所有这些问题和倾向时歌德已经不再能保持《求学年代》的那种整体一致的叙事形式了。《求学年代》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它显现出“多样性和特定性”,这就是说,它涉及的是特殊问题,而《漫游年代》则是歌德的晚年作品,它寻求、探索的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以这第二部小说“并不是用整块料子做成”,然而它却是“用一个思想创作的”。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歌德插入了八个中篇故事。长篇小说的框架故事表现主题,各个中篇故事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烘托这个主题,而且手法十分巧妙,致使读者读罢全书细细一回味才恍然醒悟到各中篇故事与长篇小说框架故事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 《漫游年代》一开始就曾被设想为一个中篇小说系列,各插入的中篇也是先单独完成并在刊物上发表的。这些插入的中篇小说都有一种示范的性质,它们用个人的生活,通常通过作为原始力的爱情显示矛盾冲突危及社会秩序。这些围绕着断念这个中心思想而插入长篇小说的中篇故事,不是烘托便是反衬出这个断念主题。除了《不要太过分》以外,这些故事一般来说都不带悲剧性,这就使得一些故事显出某种乌托邦色彩,而这种色彩在长篇小说里则时常有所显露。在《浪迹天涯的痴女》和《是谁泄露了秘密?》中,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表面上看与长篇小说的框架情节丝毫也没有联系。有几个中篇故事,如《新美露茜娜》、《危险的打赌》和《不要太过分》,通过叙述者这个人物而与长篇小说框架保持松散联系:它们是自叙体小说,叙述者本人已经成为断念者。《褐姑娘》和《五十岁的男人》与框架交织在一起并渗入框架内部。《圣·约瑟第二》则以与威廉的一次相会的形式穿插进长篇小说并描写了有别于框架情节中悟解断念的直觉断念。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框架的这种内在联系在书中从未述说出来,相反的,外表的、往往是无关紧要的提示反而掩盖了这种内在联系性。 从中篇小说所描绘的生活中引发出了在长篇小说里所提出的要求,它们尤其明显地表现为团体和断念思想。《圣·约瑟第二》勾画了一幅直觉秩序和克制的原像。在《浪迹天涯的痴女》里,主人公固执到了僵硬的态度使断念达到了荒谬的地步。《是谁泄露了秘密?》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两对男女间的双重爱情纠葛和作为自然力的爱情对社会的威胁。《五十岁的男人》刻画了道德责任式断念,《褐姑娘》则描绘劳动责任式断念。另有几个中篇则从反面反衬出长篇小说的主题:《新美露茜娜》表现主人公因性格懦弱而缺乏断念精神,与雷纳多的情操恰成对照。《危险的打赌》为理想的和谐的团体生活提供了一个反面例证。《不要太过分》描写一门不幸的婚姻,带有悲剧性色彩。 歌德的同时代人中多数均对《漫游年代》表示不理解;歌德正在认真思索着的那些十分严肃的时代问题,他的许多同时代人还根本没有意识到。即便他们有时也有所领悟,然而对歌德所使用的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仍然很难理解。一八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歌德与友人谈话,谈到这部小说时他自己就认为“整个这部小说都带有象征性在小说各个人物的后面都蕴藏着某种更带普遍性的、更崇高的意境”。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他深信后世将会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 内容简介

本书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与娜塔莉结婚后,带着自己的儿子费利克斯出去漫游,以实现“塔社”拯救人类的理想。小说由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涉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具有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