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大师译丛系列中的一本,是当代美国读者*多的散文经典,其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思想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之风。本书曾和《圣经》一道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
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本圣书。——哈丁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谢尔曼·保曼
梭罗: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先驱
十九世纪初叶,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刚摆脱战争创伤,元气得以恢复,国内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俨然跻身一流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学发明创造与大规模开发自然,一方面使美国人过上了空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掠夺性开发自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原先纯朴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销声匿迹。这时候,有一位独具慧眼、颇有忧患意识的伟大思想先驱,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乡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之问,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833年他进人哈佛,好学不倦,是班级里的优等生;1837年毕业后返回故乡任教两年(1838~1840),还当过乡村土地测量员。但他毕生酷爱漫步、观察与思考,写下了大量日记,里头积累了他日后进行创作的丰富素材。他与大作家爱默生相契,于1841~1843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成为后者的门生兼助手。于是,他弃教从文,在爱默生的激励下,开始写诗与论说文,起初给超验主义杂志《日规》,随后也给其他报刊撰稿。
1845年,他在离康科德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爱默生的地块上,事前征得门师同意)亲手搭建了一问小木屋,在那里度过的两年多的岁月中,完成了两部作品《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年梭罗返回康科德居住,其后就在故乡从事写作、讲学及观察、研究当地动植物,偶尔也出门作短程旅行,以广见闻,为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时,他还得到父亲的铅笔工厂去挣点钱维持生活。1862年5月6日,梭罗因患肺结核不幸去世,年仅44岁。他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为同时代人所赏识。直到20世纪,人们才从他的不朽杰作中开始普遍地认识他。实际上,他真正的声名日隆,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
1846年2月4日,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期间,曾经给康科德乡民们作过一次学术性的演讲,题为《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乡友们如实相告,对于这个不可理喻的苏格兰诗人其人其事,他们压根儿不爱听。说真的,他们很想听听他谈谈个人湖畔林居的所见所闻。对于乡友们的这一要求,梭罗倒是非常心领神会。于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个人经历》为题,在康科德再次登台演讲,结果是令他喜出望外地受到了听众们空前热烈的欢迎。听众们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后再重复讲演一遍,希望他的讲稿还可进一步增补内容。是故,此次演讲以及后来类似的演说,就成为《瓦尔登湖》一书的雏形,并于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算出书,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不历时五载,将此书反复修改、增补、润饰,前后计有八次之多,*后终于使它成为结构紧凑、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学作品。《瓦尔登湖》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迄至今日已有200种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时在国外也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瓦尔登湖》乃是梭罗本人人住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此书一开头,作者就声明是为了“乡友们细致人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而写的。他选择湖畔为未来住所,就地取材,亲自搭建小木屋,恰巧于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入住,种庄稼、栽菜蔬,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就有人拿这本书当作19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来阅读欣赏。没承望《瓦尔登湖》书中充满的风光旖旎的田园般的魅力,足以诱惑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筑舍,竞相仿效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梭罗仿佛料事如神似的,早就预见到如此众多之门徒,所以,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奉劝过读者诸君,说很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很容易把《瓦尔登湖》看成逃避现实的隐士幽居胜地或者世外桃源,事实上,这恰恰有违梭罗的初衷。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之所以人住瓦尔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这种态度显然不是消极的、出世的,而是积极的、人世的。事实上,梭罗入住之后,并不是茕茕孑立,与人老死不相往来,恰好相反,他经常出门走访,回康科德作学术讲演,始终置身于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鲁宾逊漂流记》毕竟是笛福的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的非虚构作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从他写到的草木、禽兽,如按生物纲、目、科分类粗略地估算一下,动辄数以百计,他还给它们分别标上拉丁文(或希腊文)学名,追述渊源,观察研究之如此精当、地道,即使与博物学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更有甚者,梭罗还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他的心得体会点染在自己的描述中,从而被誉为《瓦尔登湖》一书的精华所在。难怪19世纪美国书评家奉劝过读者不妨跳过《瓦尔登湖》中颇有哲学意味的片段,直接去品味赏析描写大自然的那些篇章。诚然,梭罗是当之无愧的描写大自然的高手,他在促进生态文学创作发展方面确实功不可没。虽说在他之前,美国也有过好多专门描述大自然的作家,但仅仅报道科学界的一些发现,显得相当单调乏味,能以神来之笔描写大自然而形成独具一格文学结构的,那毫无疑问,梭罗堪称个中翘楚。美国有批评家曾拿《瓦尔登湖》中有关潜水鸟的描写与约翰·奥杜庞所著《美国鸟类》一书中潜水鸟章节作比较,指出后者纯属科技性的报道,前者则是艺术作品。同样,我在译书过程中也觉得,梭罗不论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如此绘声绘色、引人人胜,真可以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早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若与它同时代的作品,比方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的,主要是因为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散文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写的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对字句文体的选择有些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得率真、简洁,一扫维多利亚时期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
梭罗从年轻时起即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古希腊罗马文学、东方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对他都有影响,但是,爱默生的《论自然》等著述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却给他影响比较深。超验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无奈梭罗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而又注重实践的哲学家。他和爱默生虽然是师生关系,在哲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的思想观点却是和而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人的个性与作风毕竟大异其趣,结果反而使他们日益疏远,越到后来,越难接近。爱默生偏重于哲理的思辨,而梭罗则力求将自己相信的哲理付诸实践,就是说要身体力行。梭罗主张人应该过一种有深刻内容的返璞归真的生活;人住湖畔林居,根据个人生活体验写成的不朽之作,就是他通过自己力行而结出的丰硕成果,誉称为超验主义的圣经。
众所周知,梭罗曾经从东方哲学思想中取得不少滋养与借鉴,从而丰富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梭罗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情有独钟。他在《瓦尔登湖》中旁征博引孔子、孟子等先秦贤哲儒家经典言论,总共有九处之多。博大精深、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经典,不仅成了梭罗在阐发自己的思想论点时有力的支柱,而且不经意间还扩大了现代美国文化的思想视野。
梭罗根据自己深信的超验主义观点,在书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作出了极其精彩的描述。从章节上来看,《瓦尔登湖》一书是以春天开端,依次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后仍然以春天告终,好似生命轮回的写照,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生生不息,开始复苏。梭罗在书末讲到一个在新英格兰广泛流传的故事:从一个蛰伏60年之久的虫卵里孵化出一只健壮而又美丽的小虫子,再次强调世上任何力量都扼杀不了生命的复苏,同样也表达了他的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梭罗在结尾时所写下的隽语箴言,直至今日,依然令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遮住我们眼睛的亮光,对我们无异于黑暗。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
随着岁月流逝,梭罗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受到世人们的无比崇敬,曾被誉称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评语)、“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六本或八本传世之作之一”(美国著名批评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评语)。美国批评家伊拉·布鲁克甚至还说过:“在过去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不消说,英国著名作家乔治·爱略特更是慧眼识珠,远在当年《西敏寺周报》上就撰文指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人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这本书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省俭有方
写下面这些篇章,或者说写这里头大部分篇章时,我正形单影只地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①的瓦尔登湖畔树林子里我亲手搭建的一间小木屋里,离左邻右舍一英里,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我在那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
要不是我的乡友们细致人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来不作兴向读者念叨私事,有渎清神,尽管有人会认为我的生活方式不可理喻,可在我看来并不尽然;而且,考虑到当时情况,我反而觉得非常合理。有人问我有些什么可吃的,我是不是感到孤独,我害怕不害怕,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另一些人则好奇地想知道我的收入中有多少捐给慈善事业了。还有一些拖家带口的人问我抚养了多少个贫困儿童。因此,我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要请那些对我并不特别感兴趣的人多多包涵。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并开始尝试写作。1849年完成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一书,并发表了极为著名的论文《消极反抗》,1854年出版文学名著《瓦尔登湖》。此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和思想记录,也是当代美国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其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思想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之风。
解冻在1972:中美建交纪实(上) 本书特色 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新档案,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
加拿大笔记 本书特色 《加拿大笔记》是作者朱毓朝多年在加拿大生活、教学的随笔结集。作者在加拿大长期教授国际政治,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介绍了加拿大历史上如何...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之旅食天下-全一卷-珍藏版 本书特色 生活在北京这喧嚣的大都市中,现代化气息无疑是浓厚的,我们在享受着现代化为衣食住行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西西弗神话 本书特色 人生的荒诞就像西西弗推巨石上山,是永恒存在的 以蔑视的态度,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命运 不绝望、不颓废,在荒诞中奋起反抗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犹...
《大雪无痕》内容简介:在省政府筹办的接风聚会开始前,市政府的张秘书在附近的一栋旧房子里被杀害。究竟是谁,又是为了什么,会在
梦萦未名湖 本书特色 学者作家写的性灵小品文,往往于细微处见真性情。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当然也不例外。本书收入了他所创作散文佳作数十篇,作品包括写人、叙事、杂忆等...
镜花缘 内容简介 三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曾大胆的提出妇女问题的各个方面来作公平的讨论。直到十九世纪的初年,才出了这个多才多艺的李汝珍,费了十数年的精力来提出...
旷野呼告 无根据颂 内容简介 本卷包括《旷野呼告(克尔凯郭尔与存在哲学)》与《无根据颂》两部分:在《旷野呼告》中,舍斯托夫始终把自我堕入绝望之境的克尔凯郭尔的呼...
相约来世-心的新疆 本书特色 * 著名作家张承志关于新疆的心灵倾诉,可助读者深度感知新疆。* 装帧精美,内有近百幅图片。相约来世-心的新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承...
本书汇集了宋元两代有重要影响的笔记小说共69种,其中不少品种久已绝版,系首次经过精心整理面世。每种笔记前均由校点者撰写“校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上半场 本书特色从小到大,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确立了一个目标,体育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中国。如今我又给自己的目标寻找到一个新的平台,那就是互联网。这的确是一个机会,而...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进修油画。1950年返国后曾任...
亲密熊弟 本书特色 回归心灵的自然,放松疲惫的神经,寻回生命的激情一个真正的男人远征荒野,与万物生灵亲密接触一个可爱的男人童心未泯,婚礼邀请大熊做伴郎美国国家地...
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 本书特色 很多人的困惑在于不明白:生活怎么是这样的?爱我的人怎么突然不爱我了?为什么等不到价值观一致的那个人?为什么婆婆不帮我,...
漫步的艺术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梭罗漫步一生所写的文章,关于山川、溪水、冬雪、森林……在他笔下,自然、人交融汇合,浑然一体。可以说,《漫步的艺术》中的文章写出了...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囊获全球重要文学大奖,包括诺贝尔文学奖:198...
《黑塞书信集》内容简介:☆人人都爱黑塞!全球青年的心灵挚友,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不要随波逐流,我们在世间
袁珂讲中国神异故事 本书特色 当代神话学大师、前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穷毕生之学养,专为国人写作的神话入门;打破中西神话优劣之差的谬见,以一己之力构筑中国神...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新诗在思想、语言及审美形态上都与传统诗歌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着更深刻的关联。从胡适等人与中国古典的“宋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