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意即在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先生关于《孟子》一书研究中*深刻*独到的思想进行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让你在古朴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中轻松地漫步,并在不经意间找到生命的和声,受到启迪。
跟随南怀瑾先生的脚步,漫游《孟子》的仁义礼智天地,采撷人生身前事后的智慧。孟子是一位智者,我们跟随南怀瑾先生解读智者的思想。本书根据南怀瑾先生对孟子思想的深刻体悟,加之值得品味良久的妙言趣语,将生活中的种种气象贯穿其中,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席思想与智慧的盛宴,使您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获取意味隽永的人生智慧。
未必是高蹈者的歌唱,但一定是此时此刻的坚持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当年渔父的一首《沧浪歌》,虽隔了千年,音犹在耳。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即一个人无论身处清世抑或浊世,都要刚直进取,要有豁达的心胸。
南怀瑾先生感慨孟子的遭遇,却赞同其虽因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而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的品格。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大化。直至老之将至,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就如寒梅般,在冰雪中怒放。
这就是一个生不逢时之人的典范。虽然大家都说上天是公平的,但这也只是自我安慰,上天不会眷顾每个人,而命运无常才是真。因此,与其把人生寄托在上天的安排上,不如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是生逢其时,还是生不逢时,都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其抗争到底,绝不轻易言败,绝不妥协。
因为妥协就是生命的枯萎,就是人生的大悲哀。
屈原是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便升至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官至左徒时,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暗中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用计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终被放逐到江南,郁郁不得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愤然跳进滚滚江水,一生思想与抱负付之东流,从此只有鱼儿与他做伴。其实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确实有些不值得。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就应该傲然面对,做自己能做的,岂不更好!
杜甫,中国文坛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部悲壮的历史。当强大的大唐帝国走向衰弱的时候,他成了人间苦难的首席歌者,唱出了历经动乱后的悲凉之音。
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才子,杜甫可谓生不逢时。“安史之乱”的浩劫,打破了唐王朝繁华盛世的局面,也打碎了杜甫心中的美好蓝图,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与残酷现实抗争的荆棘之路。困守长安达10年之久而无所作为,他的理想之火不灭;遭受幼子饿死之痛,一家老小甚至沦为难民,他也没有放弃信念;被叛军俘虏,沦为阶下囚,他还是对国家忠心耿耿。直到大历五年(770),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一叶行在潭州到岳阳江面上的孤舟,带走了诗人59年的生命。
作为一位历经磨难的诗人,杜甫一生漂泊,他游历了国家的大好河山,也看尽了百姓生活中的痛苦,从而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忧国忧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虽生不逢时,却依然故我地心忧天下,为天下苍生而奔走。他这种身在饥寒之中而心忧天下的可贵品质是贯穿其一生的,而这种至高至洁的伟大人格让人感动,正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只要思想高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曲高和寡又何妨?不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千秋思念,为万世传颂,也要活他个虎虎生威、有滋有味,这才不白活一回。
语我世人,即使生不逢时,也不必叹息,坚持本色精神,让生命高蹈,舞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远处,一首《怒放的生命》悠悠传来,似一声蛰音,惊醒一冬的噩梦: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空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司马迁眼中的孟子:人格魅力在艰难选择中彰显
南怀瑾先生在讲述孟子的人生际遇时,有感而发地说,古今中外,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被后世称贤称圣的伟人,在当时,大多处境都很凄凉寂寞。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一个选择,他选择了为王道政治所奔走,而当时的国君们更注重的是君临天下的“霸道”之业。
《史记》一书中,司马迁为孟子这个选择的后果做了很好的注解。孟子奔走于各个国家,都被作为一个摆设受到了冷遇,而与他同时代的邹衍却是风光无限。“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邹衍在齐国极受尊敬,连一般的知识分子稷下先生们,在他的影响下,也受到了齐王的敬重和优待。当邹衍到魏国(梁)的时候,梁惠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而且梁惠王还用接待国宾的大礼来接待他。正是“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也。后来他到赵国的时候,当时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竟然不敢和他并排走路,只小心翼翼地侧着半个身子在后侍从,非常恭顺。到了行馆以后,在请邹衍坐下之前,平原君亲自用自己的衣裳打扫了一下座位,表示恭敬。
其实无论是孟子,还是邹衍,都是治世之才,孟子是圣人,邹衍也不是欺世盗名之辈,只是二人坚持的思想不同,恰好一人的思想主张与当世君王的意愿相符,从而得到重用;而另一位却因其思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古,不能为君主们接受而已。同时代的杰出人士却有不同的命运,原因只在一个选择。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在选择之前,未来是不确定的;在选择之后,你所做的选择就成了既定的事实。即使有无数人来对你的选择进行评论和争吵,都不得不接受你已经作出的选择。
人生就像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你所做的每一次选择就是这路上的一个岔道口,它们不停地延伸,把你带向生命的终点。只有到了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瞬间,你才会知道自己归于何处。到了那个时候,你心中会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遗憾或是懊悔:“当初,如果我……就好了!”你却永远也无法再次回到当初的那个起点重新作出选择。可你不能不选又不能全选,不选也是一种选择,不选和全选只在特定空间、时间和事件限定中存在。
因此,你必须面对人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个选择埋单,无论其结果是好,还是坏。
颜回和子贡同为孔子的弟子,二人的遭遇却大不相同,颜回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遏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不幸的是颜回早逝,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孔子在颜回逝世之后感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而孔子另一位弟子子贡也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在经商和社会活动方面都很有成就。《史记·货殖列传》共载17人,将子贡列在第二。子贡善于掌握市场信息,并“与时转货赀”在商业经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巨大成功。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子贡经商与政治目的相联系。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效迎,身御至舍”。正因为经商致富,他才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无论是孟子与邹衍,还是颜回与子贡,他们因自己不同的选择,从而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孟子和颜回等当初寂寞处世的人,都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孟子“亚圣”之称就是明证。而颜回虽然早逝,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论著,但孔子一句“贤哉回也”,也让后人对其景仰不已。而邹衍和子贡在当世风风火火,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样值得尊敬。做利在当代事,或者成功在千古留名,两者都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同样值得提倡,如何选择则留给来者评说和实践了。
总之,无论作出何种选择,只要自己能够自得其乐,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值得的,并能为其后果负责,如此面对选择、面对人生,相信人生无憾。
圣人之道: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
南怀瑾先生分析孟子困于齐梁,成为各个国君的摆设的原因,主要在于“道不同”,这是王道与霸业、圣人与英雄的分野的必然结果。孟夫子执著于王道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日:“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与追求,不可因为一时之荣辱,或一时之诱惑就抛弃自己的信仰与做人的原则,这只会使自己的人格蒙羞,生命染尘。
人生天地间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和信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足矣。
在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打算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为了成全父亲的想法,便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姬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姬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姜尚制止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武王*终伐纣成功,天下人尊奉他为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至死反对武王的行为。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世人对伯夷与叔齐的做法,既有非议也有赞赏,可他们坚持了自己的志向,亦死而无憾。
人乃血肉之躯,不可能永世长存,因此活就要活出自己的精神价值,活出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不与邪恶同流合污,即使身陷险境,也要坚持用一身傲骨,为正气而歌。
黄宗羲的《宋元学案》说得好:“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做人当做大丈夫,要以“仁义”为先,注重道义,要有骨、有气,要挺起胸膛,正直无私,具有顶大立地的气概。正是: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白;兰可移,而不可以减其馨。即使有金玉满堂,难移一颗坚定的心。人若能达此种境界,即使称贤称圣又有何不可?
而孟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绝不与现实妥协,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留一身清白照亮乾坤。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圣人之道。
“谦谦君子”与“铮铮汉子”:成功者应具备的两种人格特质
南怀瑾先生认为:“孟子继承孔子的传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和孔子的文化思想一样,也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孟子的横空出世,为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儒家思想从此刚柔相济,进退自如,上可以辅君王,下可以安黎民,进可以兼济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烈,又有“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静谧。
谦谦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特征,而孟子则为后世人提供了铮铮汉子这一阳刚的形象。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玉喻君子,取其圆润,不尖锐。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讲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尔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修成佛、修成仙是尘世之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修成谦谦君子却并非太难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谦谦君子的前提,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
而铮铮汉子就像一树寒梅,挺立风雪中,傲然绽放。他们敢于仗义执言,绝不妥协。他们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挠;他们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胆有识。他们立世一尘不染,对人一片冰心,一箪食,一瓢饮,却敢于担荷一切苦难。正如古诗所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谦谦君子与铮铮汉子,作为两种人格特征,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无论做到哪一点,都可以让人心生敬佩。而*能体现两者区别的当属鲁迅和胡适,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
鲁迅与胡适既是北大同事,又为《新青年》同仁,在五四运动中并肩战斗过。
五四运动后期,随着《新青年》杂志的分裂,胡适与鲁迅日渐分道扬镳,走进了不同营垒。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钻入研究室”乃至后来的“好政府主义”主张皆为鲁迅所侧目。在《华盖集》正续编以及之后的每本杂文集中,我们几乎都不难读到鲁迅对胡适这些主张的愤慨与讽刺。*严厉的谴责是他不点名地称胡适为“向日本人献上‘攻心菜’的学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以胡适为灵魂的“新月社”被国民政府查封了,鲁迅也没有只言片语的同情或慰问,反而说他们是焦大,被贾府塞了一嘴马粪。这并不是一个文人简单的谩骂,而是一个坚持自己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磊落之言。鲁迅自己也说他所有的批评都是对事不对人,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身铮铮铁骨,绝不妥协。
而胡适却对此抱宽容的态度,并且批评、规劝苏雪林等当时批判鲁迅的人,表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卓越风范。鲁迅逝世了,尽管鲁迅与自己生前政见相左,恶言有加,但胡适不仅不否定鲁迅的思想,还为他恢复名誉。胡适的这个态度,其宽容、大度、雅量、明智,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绅士风度”。如果说鲁迅的光明磊落让人由衷敬佩,那么,胡适的这种“绅士风度”也同样是让人高山仰止的。
鲁迅和胡适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与鲁迅的思想深刻、毫不妥协、坚韧不拔诸多品质相比,胡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常心态,是渐进的、理性的。正如世界有好就有坏,有前就有后,有强势就有弱势,有激进就有保守。如果把鲁迅的犀利、深刻看做激进思想的表达,那么不妨把胡适看做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温和派。
胡适先生如同一位温和的,善为他人着想的谦谦君子,而鲁迅先生就是一身正气,绝不与现实妥协的铮铮汉子。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韩非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战国时代法家的集大成者,说权术,辨奸臣,千秋青史,当首推于韩非:治国安邦,君主策略,臣子应对,运筹帷幄之中,决...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信念与理性准则,自然法见证着人类在求证“斯芬克斯之谜”的历程中对永恒、不朽、神圣、和谐的向往和对秩...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 内容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研的重镇之一,目前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到教师培训等系统的...
圣经的故事 本书特色 房龙编著的《圣经故事》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
单一的现代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本书特色 詹姆逊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看法,不论你是否同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詹姆逊一向注意以历史辩证的方法从社...
马克思与伊壁鸠鲁-马克思《关于伊壁鸠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研究 本书特色 透过马克思这两个早期文本,我们得以见识丰富多姿的古希腊罗马的学问世界以及重要经典作...
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本书特色 吴忠伟编著的《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东吴哲学文丛》讲述了:战国思想形态的演化根本取决于,在不同学派的紧...
梁漱溟,原名换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皆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
论衡 本书特色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高范畴。以“气...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由韩庆祥主编,为了反映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并为学界提供一份可供参照讨论的学术...
《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他谈的完全是以他个人一生接触,亲眼看见的。他接触了两类
基尔克果的苏格拉底 本书特色 克里马库斯(基尔克果的假名之一)与柏拉图都发现了观念的荒谬性,并且明白观念与政治之间的经验主义一存在主义的关系。克里马库斯以一种新...
道教史 本书特色 《道教史(外一种:中国道教史)》:“道”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
淮南子启示录 内容简介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 ...
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 本书特色 《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结构正是围绕上述内容的逻辑展开:**章介绍先秦儒家“公私有机论”的思想来源,第二章分析证成“公私有机论”的理...
陈国符先生和《道藏源流考》──为《上海道教》创刊15周年而作《上海道教》自1988年创刊,迄今不觉过去15个年头。15年间,中国道
真理的意义:《实用主义》续篇 内容简介 继《实用主义》之后,威廉·詹姆斯把关于真理的演讲、评论或论述合辑为《真理的意义》,首次出版于1909年。我们重新踏勘这百...
庄子今注今译-全两册-最新修订版 本书特色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下》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郭庆藩《集释》收录了...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
《观念史论文集》是A.O.洛夫乔伊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所倡导的观念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观念史研究的代表性论文的汇编。这部文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