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

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

作者:林金树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年:2008-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08720357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 内容简介

《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写的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任皇帝。一个玩童式的傀儡皇帝,一个怪皇帝,一个矛盾的皇帝。他是皇长子、皇长孙,却始终没有相应的尊荣和威风,甚至连大字也识不了几个;他是个治国无术的大昏君,却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能工巧匠;他无心政治,不嗜残暴,却因为宠信保姆客氏和宦官魏忠贤,制造了明代历史上*黑暗、*恐怖的时代。

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 本书特色

《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汇集我国明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所撰明朝皇帝大传十二种。丛书作者以正史为创作之本,所据严谨,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明朝皇帝及所处时代的复杂生相。

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 目录

**讲 父祖恩怨
明神宗私幸“都人”
立“都人”子的风波
第二讲 贪玩成性的童蒙
降生于多事之秋
心灵的创伤
宫中玩童
第三讲 在危乱中嗣位
父母双亡
维护父亲的名誉
由“避宫”到登基
改定泰昌纪年
第四讲 救时无术的幼主
困难重重
封荫客、魏
赶走熊、杨
王安之死
无心国事
第五讲 在艰难中徘徊
调停宫、府矛盾
困扰于“经、抚不和”
在保姆与大臣之间
第六讲 专宠魏忠贤
为阉党张目
切责杨涟上疏
杖死郎中
罢斥首辅
驱逐廷臣
第七讲 清洗东林党
杀戮“六君子”
熊廷弼遇害
修《三朝要典》
再兴“丙寅诏狱”
第八讲 企图挽救辽东败局
孙承宗离任
命袁崇焕固守宁远
经营宁锦防线
第九讲 短命天子
四面楚歌
不保家室
了结一生
附录 天启皇帝大事年表
后记

天启-皇帝大传(插图本) 节选

中国历代的封建朝廷,虽然都是由一家一姓统治的家天下,但是,在这个大家庭的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异常复杂,存在着种种利害冲突,产生过很多恩恩怨怨。这些冲突和恩怨的出现,有的是根源于争权夺利,有的是由于皇帝的个人性格。明代万历年间,朱由校的父亲明光宗和祖父明神宗之间的种种恩怨,有不少就是他们个人的感情因素引起的。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朱载厚的第三子,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于两位兄长早天,隆庆二年(1568),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3)六月初十日,即皇帝位,改年号万历,为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世五十八年,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统治中国时间*长的皇帝。明神宗一生*大的特点,是爱发脾气、贪财、嗜酒、恋色。他的妻、妾,据《明史·后妃传》记载,仅有姓氏可考的,即有皇后王氏、昭妃刘氏、端妃周氏,贵妃郑氏、李氏、王氏。皇子八个,依次为朱常洛、朱常溆、朱常洵、朱常治、朱常浩、朱常润、朱常瀛、朱常溥。还有皇女十个。在这些妻妾儿子中,除朱常溆、朱常治、朱常溥三个皇子早死外,明神宗*宠爱的是郑贵妃及其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而*受压抑的,便是皇长子朱常洛与其生母贵妃王氏。主要原因,是由于王氏本人的身世。明神宗于万历六年(1578)结婚,时年十六岁。皇后王氏,史称孝端皇后。王皇后(?-1620),祖籍浙江余姚,生长于北京,父亲是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王皇后为人正直,性情温柔,知书识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素以孝顺著称,深得明神宗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1545—1614)的欢心。可惜,因为身患疾病,不能生育,不仅成为孝定皇太后的一块心病,而且由此诱发出宫廷内部关于册立皇太子的诸多矛盾。因为王皇后不能生育,明神宗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儿子,而李太后抱孙心切,早就盼望有个孙子,以便为朱家王朝传宗接代。恰巧,当时她身边有一个宫女叫做王氏,自幼入宫,一直在慈宁宫侍候她。王氏长大以后,眉清目秀,姿色迷人,而且手脚勤快,从不多言少语,李太后很喜欢她。万历九年(1581)初冬,有一天午后时分,天气十分凉爽。明神宗一觉醒来,精神倍增,兴奋异常。他无心批阅章奏,处理国事,也不想读书写字,就胡乱穿上衣服,跑到外面游玩。当他路过慈宁宫的时候,不知怎么一时心血来潮,兴致很高,直入宫内。说来也巧,那天李太后外出闲谈,只有王氏一人在宫内。王氏见皇上进来,急忙起身上前请安。明神宗向来好色,见王氏婷婷玉立,美丽动人,顿起欲念。感情有时就像一座火山,一旦爆发出来,是很难制止的。明神宗明知道,王氏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宫女,无奈这位妙龄少女实在太迷人了。明神宗欲火难平,当即命令左右滚开,把王氏召入别室,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番。王氏从此怀上了身孕。王氏(?-1611),北直隶新安县人,出身平民,史称孝靖王太后。王天瑞,泰昌年间封永宁伯。王氏于万历六年六月初二日选人内廷慈宁宫为宫女,时年十七岁。宫女,亦称“宫人”,地位卑下,当时宫中都称她们为“都人”。封建皇帝满口讲的是“仁义道德”,其实都是*无情无义的。明神宗也是这号人。他当时贪图痛快,没有多想,但过后总觉得王氏是一位“都人”,自己与她的关系不光彩,从此即把她抛弃在一旁,再也不接近她。甚至严令左右不得声张此事。当他得知王“都人”怀孕的时候,便矢口否认有此事。可惜,这件事他办得太蠢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竟然忘记了历来皇家的一条重要规矩:皇帝的起居饮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作为国家的大事,由专人及时如实记录下来。明神宗私幸王“都人”一事,也丝毫不例外,明明白白地登在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内起居注》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都人”身子的异常变化,更逃脱不过李太后这位老妇人的眼睛。后来,经她召人密问,果然不出所料,确是明神宗所为。李太后,性格严明,遇事能持正。她“教帝颇严”。明神宗小时不认真读书,或有其他过失,她都严加斥责,乃至长时间罚跪,直到承认错误为止。明神宗非常敬重她,也非常害怕她。万历十年春的一天晚上,李太后有意召明神宗到慈宁宫,陪她宴饮。席间,李太后就明神宗私幸王“都人”一事,对他旁敲侧击一番。明神宗也很敏感,先是故作镇静,不是有意躲开,答非所问,就是只顾吃喝,避而不答。*后,逼得李太后当面挑开,命人取出由宫中文书房太监所写的《内起居注》。明神宗接过一看,神色骤变,满脸通红,半天也不吭一声,心里直闷闷不乐,只低声自言自语了一句:“怎么会那么巧!”此时,李太后却显得格外高兴,说:“我年纪大了,还没有孙子,若王氏怀的是男儿,当是国家的福气。你用不着隐瞒。”然后,又好言劝导一番,说:“母以子贵。岂能分什么等级和地位,以为她是一个都人,就觉得不体面。”李太后说这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言简意赅,用心极深,包含着双层目的:一方面,是由于她*了解自己儿子的虚荣心,以此说服明神宗,打消他的思想顾虑。另一方面,她这个来自北直隶都县的普通民女,入宫以后也是一个伺候人的宫女。现在荣华富贵了,更加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绝不允许任何人因为自己过去的身世,而损坏她的形象。也许是因为她对“都人”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才如此极力保护和同情王“都人”。明神宗对李太后处处都很尊敬。惟独对于这件事,他总是感到不是滋味,认为王氏是一个“都人”,她生下的孩子就是“都人子”。皇帝召幸宫女,历来是常事,但从伦理上说却是不光彩的。在明神宗看来,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都人”当作玩物,不管怎样荒唐,都是“游龙戏风”。而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明帝国的皇帝,他绝对不能接受“都人子”为皇长子的残酷现实。可是,现在当着李太后的面,他又没有勇气加以顶撞,几次话到了嘴边都咽了回去。况且这件事又是自己种下的苦果,顶撞也无济于事。尤其是看到李太后再三执意坚持,只好点头默认,应付过去。同年四月,被迫进封王“都人”为恭妃,令其移居景阳宫。如果没有李太后的坚决保护,王“都人”能否活下来,肚里的孩子能否来到人间,都未可知;即使生下来,也势难成为皇子。明神宗虽然进封王“都人”为恭妃,但在内心深处对她的鄙弃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变。因此,当四个月后,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恭妃生下皇长子,举朝同贺,“庆吾君有子”,皇位有继的时候,明神宗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他认为,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不过是对他一时感情冲动的惩罚,根本不是他理想中的皇长子,完全“不合己意”。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举动,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除了依例到奉天殿接受群臣的祝贺、颁诏通告全国、对两宫皇太后加封尊号外,不仅“一应恩礼俱从薄”,而且连内阁为皇长子拟定的名字,他也一再不同意,“凡再进,俱未称旨”,*后由他自己取名为朱常洛。明神宗还迟迟不进封恭妃为皇贵妃,以故意寒酸他们母子,使他们处处感到难堪。关于天启皇帝朱由校,国内外至今没有一部他的传记;专门性的研究论文,我们也只见到一篇,叫做《明熹宗朱由校试论》。可以说,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天启皇帝在位只有7年,时间很短,又没有振兴朝政的惊人动作。材料也很少,除《明实录》以外,其他可资采用的史料实在有限。因此,要写好他的传记实非易事。封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按理说,天启朝所有的大事,都是天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天启皇帝的传记,当有别于写天启朝的历史,而又不能离开天启朝的历史。天启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明王朝的末期,是明朝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与万历朝以前相比,却没有发生新的变化。经济上,推行的依然是万历以来的加赋政策。军事上,辽东战争始于万历末,止于崇祯年,天启朝只是中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席卷神州大地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虽然在天启朝已经拉开,但李白成、张献忠的起义,则是到了崇祯年间才爆发的。如果说,这一朝有什么新的变化,那就是在政治又一次出现了宫、府之间的严重对立:东林党人继万历朝之后第二次人阁执政,但可惜从一开始就处处受到宦官势力的牵制,而且很快归于失败;宦官势力再度抬头,演成魏忠贤擅权乱政。此事虽与天启皇帝直接有关,但严格说来也不能算是问题,它是皇权的派生物,在中困早已有之。在明代十六朝中,几乎每一朝都存在着宦官干政的现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况且也不能把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和天启皇帝的行为完全等同起来。如何区分天启皇帝与天启朝的历史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第二,天启皇帝是一个短命皇帝,只活了23年。前16年,他宫生内长,不亲书史,以宫中顽童闻名,又没有任何政治地位,根本缺乏从政素质和治国本领。后7年,毫无整顿朝纲、厉行新政的抱负和措施。不仅昏懒之性未改,反而玩性大发,夜以继日游玩。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贪玩成性,而又愚昧无知的小皇帝。这就必然导致他在政治上绝对不可能闪出耀眼的光彩。这是写好天启皇帝传的另一个困难。第三,有明一代276年,天启皇帝在位7年,从时间上说只占了个零头。然而,这七年在加速明王朝败灭的过程中,则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天启皇帝体现出来的。他死后17年明朝即宣告灭亡。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对明王朝的覆亡应负什么责任?在明朝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这些也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