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驰,深圳同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3年累计收益率超过10倍。
李振宁,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连续9年年均增长100%,中国十年牛市的预言者。
刘明达,深圳市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年复合收益率近300%,国内唯一获得瑞银投资配置的私募。
刘宏,上海博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对冲基金的领头羊,1天套利获利400万以上。
石波,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收益*高的基金经理之一,个股收益超300%。
吴险峰,深圳龙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香港彭博财经荐股**名,多只股票实现十几倍收益。
赵丹阳,深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4只基金的管理者,3年收益率逾400%。
李驰快乐去投资
导言享受投资思想的盛宴
2007年8月28日,李驰和他的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前往新疆,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假期。此前,同威资产清空了所持可流通A股股票。
是时,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正被市场放在PK舞台上,之前,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过早判断A股股票偏离了价值面,他们经过审慎的判断之后提前轻仓或空仓,在5000点附近,很多媒体开始鼓噪私募基金败了阵。
但让我们看看另一面:5·30之后,正如李驰说的,公募基金不断地发行,不断地快速建仓,等于基金抱团把股价给推上去了,造成蓝筹股供不应求,蓝筹股股价一涨,老基金的市值就增加很快,暂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公募抱团取暖相比,国内私募基金在运作模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信托成立的私募基证券投资基,这一部分私募基金虽然业绩公开、明了,但存在操作上的诸多不便:另一类是并不通过信托募集资金,亦没有义务定期公布其持仓情况与业绩,目前多数私募基金属于此类。
李驰的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就属于第二类,那么在2007年清仓其所持有的A股股票,他的业绩如何呢?
在清仓之前,李驰和他的同威资产公司共持有三只股票。分别为:万科、招商银行、中信证券。
同威投资万科自2005年开始,是时万科股价3元多,此后在万科股价7元以下时,只要有新资金进入,同威就会不断加仓,万科在31元高位完成了100亿增发后,李驰决定出掉了万科,累计计算,同威投资万科的收益率不下10倍。
类似的,同威也是在2005年开始投资招商银行,当时股价6元,到全部出货时,同威在招商银行上面的收益亦近6倍。
同威投资中信证券相对较晚,2007年4月份建仓,成本40元左右,在中信证券80元以上时,李驰果断对其清仓。
李驰的清仓行为是否意味着他看空A股后市?
不!李驰回答十分明确:清仓,并不表明他看淡后市,但是A股市盈率偏高,市场已积累了相当的风险。当然不排除以后一段时间市场疯狂,万科或许会涨到60元,招商银行或许会涨到80元,中信证券或许会涨到120元甚至更高,但是,任何人不可能赚尽每一分钱,没必要做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事。
清仓之后,李驰与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轻松、惬意的悠长假期。
证券业之外,人们对李驰了解不多,但在业内,李驰有很多粉丝,他甚至被誉为“投资哲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驰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市场经历了多个牛熊转换,他是这十几年资本场中为数不多的“剩”者。
能够“剩”下来,并获得投资成功,就不得不提及李驰的投资预判能力。在2006年初李驰就看到,做大A股市场的盘子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2007年,这一战略被演变为加大IPO的力度和大盘H股、红筹股的回归速度;现在,当一些投资者意识到二级市场投资风险时,李驰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投资拟上市公司股权。
那么,这次李驰的A股清仓行动是否同样有先见之明?或许,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看到的是:由QDII放开而引发了国内投资者蜂捅进入香港市场之际,李驰早已在香港市场持有多只绩优龙头股,其中包括金蝶、腾讯等。
作为同威资产核心投资人士,李驰为自己公司订制的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看看我们现在管理多少资产就知道我们不是理论家。”李驰说。
李驰还被很多圈内人称为“巴菲特中国版”,对于巴菲特投资理念,国内哪怕是初入行的普通投资者都耳熟能详,但是,当投机气氛充斥市场时,因为时空、市场的迥异,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真正理解、实践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但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李驰的投资理念,中国投资者将会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巴菲特理念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去投资。当然,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李驰和同威的故事可能无法复制,但了解现世的“剩者”李驰的一些行为和理念,或许能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指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李驰在他十几年投资生涯中不断积累、点滴呈现的投资哲学,试图让更多的投资者以思想的交流方式来切近李驰,并以此修正我们普通投资者许多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投资观念。
我们保证,即便出自“哲学家”李驰,其投资理念,对于每一位普通投资者而言,也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正如李驰博客的名称:越不繁、越不凡@白话投资。
李驰的博客,此处要重描一笔。即便在圈内有“哲学家”之称,李驰并非故作清高隐于市。在私募基金经理中,李驰是为数不多的开设博客的基金经理之一,从2006年7月开设博客以来,一年多的时间,李驰坚持每周都会将所得所思呈现给每一个普通读者,目前其博客的点击量已超过100万。
所以,跟随李驰吧,让我们一起享受投资思想的盛宴!
跟随李驰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资意味着紧张和疲惫。每天紧盯大盘,随着指数起伏满心焦虑,时刻担忧股价的涨跌成为多数人的投资状态。
但李驰的投资却是如此快乐!正如前面所述,李驰可以在一次清仓操作后,到新疆享受20多天的悠长假期。事实上,他每年有1/4左右的时间在全球各地周游,在结束新疆之旅后,李驰又马上邀上朋友前往埃及红海潜水。多年以来,李驰的足迹曾散布于尼泊尔山区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珠穆朗玛峰的路上,以及北美大陆之间……
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赶快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近距离地与李驰交流。或许,我们之后的投资也将不凡,也会随之简单起来,快乐起来。
**篇李驰和价值投资之路
之一:英雄莫问出处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李驰常说的一句话。在私募基金圈内,“剩者为王”的定律给了李驰以恰当的定位。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李驰早在1989年初就来到深圳,先后任职于蛇口工业区、宝安集团、深业集团、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见证过多起海内外证券市场的风风雨雨是李驰*宝贵的财富之一。李驰在证券投资行业浸沉17年,经历过三次国内市场牛熊转换、两次香港市场牛熊转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全球科技股股灾,丰富的投资经验使得李驰善于从价值投值的基点出发,领先市场抓住机遇。
在李驰的投资哲学中,尽管“理性”是*核心的地位,但李驰本人更多属于性情中人。
李驰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如果你有机会与他聊天,你会发现他的叙述如此富有激情。他语句诙谐,且字字珠玑。即使你无法见到李驰,光阅读他的博客,你也会发现他的个性如此丰富、立体,他身上饱含着太多的特征:
他很理性,强调投资的**要诀是理性。
他很自负,自己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
他很张扬,说“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不输,第二记住**,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
他很骄傲,因为他说“巴菲特,叹天下何人识君!”
他很懒惰,他买进股票后,基本不动。
他很灵活,说“积聚财富亘古不变法则:低买高卖”,哪怕是持有万科这样公认的上市公司常青树,他也不会持有几十年或者一辈子。
他很诚实,说“我们的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可流通A股,流通A股组合仅仅是我们投资冰山中显露出的一角。我们也一直投资于国内可流通B股、A股或B股的法人股、香港和国外上市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于国内外上市的公司股权;我们是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PE)的混血儿,而目前的私募信托投资产品无法满足我们此类多元化投资领域的要求”。
他很坦白,告诉别人,“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他很有责任感,自己开了博客只是为了宣扬价值投资,说“开博初期,怀着一颗宣传价值投资的善心,坚持到今天”。
他很有创意,能说出诸如“越不繁,越不凡”、“慢即快,少即多”、“洗脑和催眠”、“中心思想、女人与花”等投资妙语。
他有些冷,那些“皇帝的新衣,领导说你行才行”、“人造美女也是美女”、“三反运动”、“该大的部位大”等分析市场的话语让人记忆深刻。
他很敏感,否则不会说“如果有朋友觉得我的预测可能影响大家的正确判断,在此正式收回前几天的一段话。”
他很随性,经常不打理自己管理的资产就出去旅游。长时间的外出度假,对于同威资产公司的同事,尤其是李驰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他有这么多优点和不足,但我们更无法否认,李驰很受人欢迎,从他开博客一年多来,其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而且,数以万计的人认真阅读,并发表评论、参与讨论。
之二:价值之路
2004年3月13日,李驰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门口买了当时仅有的一本《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当时他在扉页上写了“好书”,“熊市里的小火炉”等几个字,2007年他再读该书时,他认为应该接上一句:“牛市里的王老吉。”
后来李驰才知道,这本发行量不大的著作是莱格·梅森基金公司的总经理Robert G.Hagstrom写的。这也难怪比尔·米勒连续十几年跑赢美股大盘了!就此他感叹,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莱格·梅森基金公司是高手云集啊!
今天,李驰已经成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他仍认为,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与集中投资,有关巴菲特的书是应该放在床头枕边的,这些书不但可以为熊市集中投资打气,而且可以为牛市里投资降火去燥。但也正如李驰所言,真正的价值投资不可能是读几本书就可以嬗变的。读书、学习是前提,实践、探索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实,李驰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悟道于价值投资,而是经历过多年磨砺才走上价值投资之路的,在见证证券市场数次风雨之后,李驰才真正成长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是这样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的:
10多年前,我们还比较年轻,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收益。我们刚进股票市场时都希望赚钱快而且数量多,抱着这个信念在A股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当时沪深股市出现过一波行情,时间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干刀到邓小平南行讲话后的那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的心态和新入市的股民没有什么两样,觉得进去了就赚钱很开心,但并没有想过整个行情的起落规律。后来那次行情跌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跌期间,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总结,想弄清楚其中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在思考的同时,也和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并不断向这个领域的杰出者学习,比如我现在同威资产公司的合作伙伴韩涛,他在投资方面有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一直是我投资领域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一些非常理性的选股方法当时并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当时讲到的一些东西,我也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比如1999年韩涛就讲到同股同权的B股便宜,要买B股,之后他也一直参与B股投资,直到2001年B股开放后全仓退出,两次重仓买到翻10倍的B股。在A股里我回头看到了翻10倍的股票,但我没买到:在B股里回头也看到了,我的朋友却做到了。我就反思他为什么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
等到2001年B股开放,我的感触更深了,机会其实一直就在眼前。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研究巴菲特、林奇等人,才发觉他们说的话都是出自肺腑,没有任何包装。他们成功投资的真理都包含在自己或者别人写他们的书籍中,但大家并不相信真理是那么简单。
我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校训就是“求是”。但我在大学里没有真正领会,来深圳的前几年中也没有做到,直到后来参与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过程中才发觉,无论是做人也好做投资也好,都需要“求是”,同时也体会到真理确实十分简单,关键在于人们往往不相信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在牛市里还能保持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是因为在B股开放后,也就是2001年6月政府允许内地居民可以参与B股投资之前的两个月内,市场疯狂后我们就退出了。那一次退出令我印象深刻,我也相信了以前不甚了解的价值投资理论。从那之后,我们的步伐就合上了市场的节奏。
从2000年到2001年8月份国内市场盘顶期间,投资者都疯狂了,当时甚至有开夜市的说法,随后A股迎来了大跌行情。其实,全球的证券市场现象、实质都是一个规律,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疯狂之时。离大跌就不远了。
有趣的是,当中国的投资者在股市盘顶有时不我待之感时,美国已经有“夜市”了。2001年年初我正好在美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我不太懂英文,所以就到超市买中文报纸,发现整版都在谈论股票。我朋友家在加州,因为美国东西部时差的原因,他是每天加早班(天还没亮,相当于夜市了),凌晨6点多就在电脑前看行情了。因为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车之鉴,我感觉到狂热的美国股市离顶不远了,这是重要的直观因素,我感觉中国的股市一直在跟随美国股市,行情自然要慢一点。其后美国等国际市场的下跌调整是十分充分的,中国一直没有调整充分,又有涨跌停板制度,所以熊市持续的时间反而人为地加长了。
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去谈论什么定价权,现在的证券市场应该唯美国市场马首是瞻。这不是什么志气的问题,而是市值、实力的问题。如果美国股市都不行了,中国自然会跟着下来。
另外,当时国内股市确实高到了一个非理性的地步,平均市盈率都有60多倍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它迟早要走一条类似日本股市的道路——理性的回归。
鉴于美国股市到顶和市盈率过高,我们判断前景不妙。就退出了。然后我们进入了比较熟悉的香港股票市场,但当时香港股市也没有调整到位,所以后来也调下来了一点,直到2003年下半年香港股市才起来。我们是再次回到我们已熟悉的香港股市,当时香港市场上的许多股票都跌到了非常便宜的价格区间,这给了我们机会。当然,我们与巴菲特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他可以做到一段时间完全退出定价偏贵的市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李驰:通过阅读李驰的投资理念,中国投资者将会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巴菲特理念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去投资。
李振宁:他的投资生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如何去操练,从简单投资转变成一个市场前进的推动者和私募基金的管理者,以及这一切背后有着怎样的投资逻辑和财富秘籍。
刘明达:与刘明达交流,你很难听到市场中那些最常见的话题:指数、波段、热点、板块、轮动……从始至终,他似乎只醉心于一件事:寻找一家可以连续持有三年到五年以上的公司。
刘宏:他是“市场中性数量化套利型对冲基金”的探索者,从2002年就开始了数量化套利型对冲基金的研发与操作,并取得超额的回报,现在,刘宏带领着他的火箭科学家团队,每天都在沪深两市“安心地”通过套利交易“捡钱”。
石波:“投资伟大的企业”,这是石波信奉的圭臬,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投资股票的本质是投资企业,好企业才是价值的源泉。
吴险峰:吴险峰认为,即便对于普通投资者,哪怕你是一个小散户,关于投资,首先的是形成自己的成功理念。只有这样,成功投资才会有乐趣,成功投资才能被复制。
赵丹阳:“活着是第一位”是赵丹阳的投资哲学之一。“只有那些曾经倾家荡产的人才懂得风险,知道在这个市场上赚钱是件蛮难的事情,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手中的资金。”
周涛,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在公司、金融报道方面有所建树。
赚别人没想到的钱 本书特色 大多数的眼球总是跟着社会的热点走,很少有人从这种“虚热”的背后看到一些有价值的机会;但是有心人就会洞悉到被这些跟风者们所忽略的市场盲...
为什么有的人成为股市赢家?是技巧造就,思维使然,还是二者兼有?他们如何看待股市、股票、对手和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否值得借鉴
晚明江南民间艺术收藏研究 内容简介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是驰名海内外的文献之邦,文化艺术品市场向称发达,明代中后期更形成了日益红火的民间艺术品收藏市场。万历时,文...
形态交易精要 本书特色 “拉里·派斯温托和莱斯莉·久弗拉斯是使用形态和技术分析大师交易技术进行交易的典型交易者,他们已经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他们有超过四...
股市晴雨表-(专业解读版) 本书特色 《股市晴雨表(专业解读版)》是系统阐述道氏理论的**部重要著作。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资深编辑,汉密尔顿对于查尔斯·道发表的...
砚谈 本书特色 东汉以前,砚被称之为“研”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文房四宝”以砚为冠。砚:我国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本书作者从“识砚”、“刻砚”和“砚的选...
紫砂壶集成 本书特色 《紫砂壶集成》:读图时代,收藏中国良泥筑佳壶,巧手出神品紫砂八百年,演绎一出人与壶的传奇。紫砂壶,因茶而生,是泥与火的艺术;因人而贵,是雅...
《短线是银之1:短线高手的操盘技巧(全新改版)》系列图书从1999年3月开始出版至今,共推出八本书200多万字,短线是银技术是一套完
艺术品拍卖 内容简介 拍卖以其“公开、公正、公平与诚实信用”的原则,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拍卖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易方式,也愈来愈深...
《小女人理财锦囊》内容简介:女人最大的安全感不是来自男人和他的钱包,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理财能力,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
古旧字画鉴别法 本书特色 李智超,名喆吉,又名茹镜,字智超,号白洋舟子,别号白洋、葭坞主人等。河北安新人。系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鉴赏家、山水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先...
中国铁钱 内容简介 铁钱是中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中国铸行铁钱的时间断断续续大约有五、六百年左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铁钱的流通...
《筹码分布准确提示买卖点(彩图实战版)》系统阐述了筹码分布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如筹码分布与筹码结构,从筹码分布图中辨识筹
老照片(豪华典藏本)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2019年1版1印,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主编冯克力,1996成功创办《老照片》,担任主编,被业界誉为“改变了中...
K线操练大全-K线形态操练-1 本书特色 本书是“k线形态操练大全”系列丛书的**部。本套丛书旨在向证券市场投资者传授证券交易方法里,*为流行的技术分析...
《操盘学(上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投资者的操盘技能和投资素质,训练职业投资者的盘口触觉和视觉,从而提高实战操盘水平。因
一瓷一故事-名家带你赏明代名瓷 本书特色 “一瓷一故事”系列图书是一套讲述中国外销瓷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的轻阅读式读物,全套图书按照年代共...
奇异期权作为衍生品最精细的核心,应用面非常广泛,大到国家债务结构调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小到银行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企
《周显捡股秘密》内容分析结合实战经验,“华人富豪投资军师”之称周显畅销财经力作。书中内容有大量内幕炒作的秘闻,是一般股民
1926年,我曾读过W.D.江恩在1923年撰写的《股票行情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这是江恩的一本代表作。后来,我在1927年结识了江恩,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