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邀请》修订后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人类学*令人欣慰的悖论,也是她*激励人的特征,就在于研究他者的同
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生命旅程。
版前言
看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许多人发现它还有点用处,我真的感到很开心。
我尤其要感谢全国各地师生的许多来信。当我考虑新版中哪些该删、哪些该
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首要的一点是,我仍然保持了行文简明的特点。我从未打算用这本小书
来取代更详尽的人类学研究。我的目的与**版时一样谦逊:我希望可以精
选出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激发大家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从大家的来信中,我知道许多学
校的人类学入门课都参考使用过本书,我希望新版能继续发挥这一作用。
新版修订,主要采取了大量细微替换的方式。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去修
订错误、进行更新,在合适的时候增加一些阐释。为了给这些改变留出地方,
我也趁机删去了某些内容。同样,我在书中也添加了一些新的例子(例如,
詹姆斯·托德对NAscAR所做的令人激动的创新研究,详见书中第89页),
希望这能增进大家对当代人类学知识所具有的意义的了解。书中*明显的改
动之一,莫过于增添了大量插图(尤其是照片)。
新版的总体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人类学、文
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
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
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我探究了一些
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
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中,
我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在第二部分**章,我对当前人类问题都存在其中的世界背景作了一个简明
的论述。与**部分相同,第二部分的每一章都会通过人类学视角来思考跨
文化问题,它能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类的深刻了解,还有进行思考和实
践的相关模型。例如,我们如何运用人类学知识来评判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
急需解决的人类问题、性别与普遍人权的关系、家庭在全球人类社会中日益
缩小、信仰(和怀疑)会妨碍我们跨越宗教的分野走向更长久更融洽的人际
关系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人类学有独特能力去探讨的问题,也是刻画了这
一学科自20世纪早期以来发展轨迹的问题。
与**版一样,这里我也要感谢一些人,是他们帮我完成了这本书。其中
*该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和搭档伊丽莎白·坎贝尔,她总是替我做许多事,使我
可以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感谢蒂姆·阿诺德、李·贝克等人,帮助
促成本书的部分内容。感谢唐·科布尔、罗布·德鲁、查伦·梅尔彻、维维安·斯
托克曼、俄亥俄州山谷环境保护联盟、詹姆斯·托德、特德·威廉斯、北卡罗
来纳交通部,他们慷慨地回答了我的问询,并提供了一些*新材料,包括一些
新照片。这里我想表达对丹尼·高鲁斯基的特别感谢,作为一位优秀的获奖摄
影师,他从忙碌的工作和旅行中,抽出时间发给我一些他的照片,期待它们或
许能有助于提升我的探讨。它们确实发挥了作用,丹尼,再次向你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也想表达我对罗莎丽·罗伯特森及AltaMita出版社所有员
工的感激之情,他们使得写作和出版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受罪的苦差。
他们用*专业的方式来对待我和我的这本书,一直热心地与我商讨我的许多
观点(包括一开始我认为可能不会被选中的那些)。在时下的作品出版中,这
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在此我深深感谢能有机会同AltaMira出版社合作。
*后,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双亲马克斯·拉斯特和劳拉·拉斯特。
回想一下,在第2章我曾提到,人类学家可能会研究一个独立的社会、
社区或群体,如一户日本家庭或美国南部的一座新教教堂,但其*终目的都
是为了增进对更大的文化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这些议题包括种族、种族划
分;宗教;政治和经济;亲属关系、婚姻和家庭;生态;性别;或是暴力、冲突
及和平的本质。在文化的民族志研究中,这些都是人类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较
大的人类问题。这是因为,通过比较为人类经验架起桥梁的文化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强调更大的人类模式和关系。
现在,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尝试进行一个关于人类文化议题更广领域
的讨论。我们可以对这些议题进行跨文化比较——具体方法就是建立民族志。
在接下来的三章中,我计划介绍人类学家所探索的众多人类文化议题中的三
个: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但是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所有人类
议题都置身其中的更大的背景:一个更大的处在不断进化中的世界体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不断变小,我们生活在一个让人难以
置信的复杂而多样的世界,全球化是2 1世纪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但是我
想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是一个把整体观和比较法考虑在内的视角,
是一种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社会(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的视角。许多人
类学家都认为,世界体系,包括它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在内,是一个更大的
世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理解任何特定社会或文化的类似方法来理解它。
正像博厄斯曾经提到的,应该通过了解它的历史,达到对一个社会或文化的
独特性的理解,理解当代世界系统的构成,也要回归到了解世界文化的历史
上来。博厄斯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历史特殊论;这也是我们的理论出发点。
开始:适应、文化和人类生存
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世界体系文化,源于10000—12000年前开始的农
业发展。尽管当代世界可以说是距离现在更近的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
史,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人类问题,包括人口过量、贫穷、饥饿、贫富差
距、日益加剧的民族冲突和种族灭绝等,其根源却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种下
了。不过,我在这里显得有点太过心急了。
为了让你对我将要讲述的有个了解,我计划讨论农业出现前后的人类适
应情况;定居生活的分化(尤其是经济贸易引发的互相依赖);复杂文明的不
断兴起与衰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问题;*后则是怎样在一个仍在不断进
化的文化框架内,来理解我们当前的世界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的目的在于
为你展现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所有世界上的人们现在都生活在这个文化背
景之中。在我们开始进行更加细致的专门的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
教的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和欣赏这一更大的文化背景。
就像所有美好的人类学故事一样,世界体系的故事也是跌宕起伏和变动
不居的;它是一个有关生物和文化适应、自然选择和繁殖的故事。像其他生
物有机体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进化他们的身体和行为特征,使自身得以生
存和繁殖。像其他生物有机体一样,在人类与其周围的物质环境之间也从来
没有过直接关联。我们都知道,没有生物体和他们的环境是直接发生联系的。
所有活着的生物都与环境有一种间接的关联。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于所有活
着的生物来说,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都是通过自然选择来调节的。简单来
说,在任何生物有机体和周围环境(包括其他生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关联,
对于活着的生物来说,这种关联就是自然选择。但跟大多数生物体不同的是,
人类和环境之间还有另外一个过程加以调节,那就是文化。
回想一下第2章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从人类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共
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习得并
付诸实践的知识所获知的。尽管我采用了这一定义,并且还会在随后的章节
中从广义上来加以使用,但它现在已经足以说明: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是在物
质世界的生存经验中学得知识的,并运用社会手段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事实上,作为人类,我们完全依赖这一文化进程。人类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
如何打猎、如何取火,或者如何烹调;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交谈、
如何读书,或者如何使用电脑;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明白如何治病。没错,
人类集体(一般来说)记忆这些知识是为了生存。没有它们,我们早已不复
存在。为了生存,我们繁殖、变迁、积累知识,并将其代代相传。从理论上来
讲,这一过程被称为文化再生产(culturalreproduction)(与生物繁殖相对应),
它似乎一出现,就是现代智人的早期祖先(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在大
约200万年前的人类进化中所采用的适应方式。之后,文化就像自然选择
一样,协调着我们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无论我们是谁。它就像介于我们和
周围环境之间的一个中间人、媒人和联络者。
当然,文化也并不总是具有适应能力。文化常常也会产生和再生出一些
使人类不良适应的实践,它们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不是提升人类的生存
能力(你只要想一下环境污染就会明白这一点)。
卢克·拉斯特(Luke Lassiter,1968一),美
国马歇尔大学人类学教授及人文学院主任,合作民
族志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包括《基沃瓦歌曲的力量》
(1998)、《耶稣之路》(合著,2002)、《中镇的另一
面》(合著,2004,获
劳作的女人 本书特色 如果说清末的上海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是当时中国*为西化摩登的都会,那么身为帝国都城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则面临着更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大家小书-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空费孝通的扛鼎之作,几代学人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公认的*优美的学术散文。费孝通:乡土中国/大...
《当代华侨华人软实力的构成》内容简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迅速崛起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华侨华人逐渐发展成
人类的故事 本书特色 《人类的故事》主要内容:那天下午,我发疯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
工作.消费.新穷人 本书特色 贫穷问题,对中国而言更确切的是贫富分化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困扰社会和影响和谐的尖锐矛盾,如何看待此一种新兴社会现象,如何处理这一社会问...
汤一介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该书选取了汤一介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若干论文与随笔,包括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哲学的走向...
世界汉译学术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本书特色 曼海姆说,如果不加限制,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很有可能灰飞烟灭。德国法西斯的出现是曼海姆撰写本书的出发点。看透当今世界两...
(精)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共两册) 本书特色 这是比推理小说更好读的科普书,2小时让你爱上科学哈佛大学学者 福冈伸一带你发现生命的奥秘知...
关晓红,汉族,广东开平人,1957年出生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广东文史馆馆员。从事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曾获教育部、国...
生育制度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
过度劳累的美国人 内容简介 工作时间剧增,休闲相应剧减似乎成为二战后美国人的普遍感受。《过度劳累的美国人》详尽地分析了这一趋势的经济、社会缘由以及它对家庭、社会...
郭昌文,安徽太湖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国政治史、军事史、福建地方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特色 《中国小说史略》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所用的讲义,后结集出版,并被视为鲁迅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这部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讲述了:少数民族文献学是整个科学之林的一株新秀,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加强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
古籍研究著作-张元济全集-第9卷 本书特色 《张元济全集(第9卷):古籍研究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古籍研究著作-张元济全集-第9卷 内容简介 《张元济全集》是...
托跋廛丛刻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 陶湘以精校精刻闻名,是民国以来著名的大刻书家,《托跋廛丛刻》是以其斋号托跋廛命名的丛书★ 其中《髹饰录》乃...
都市报业品牌经营 本书特色 进入21世纪后的传媒业,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受众和市场不断分散化和碎片化,信息流通逐渐全球化,竞争也日趋同质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坐拥书城 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 本书特色 《坐拥书城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由吴格编著,本书收录有关钱存训先生历年著述之中外评论及访谈文...
《吴越春秋》内容简介:本书是东汉赵晔所著的一部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本书特色 萧克(开国上将)将军作序忆往昔早于斯诺的《西行漫记》一年向世界介绍中国红军……只要他讲的东西是真实的,有史料价值,揭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