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邀请》修订后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人类学*令人欣慰的悖论,也是她*激励人的特征,就在于研究他者的同
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生命旅程。
版前言
看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许多人发现它还有点用处,我真的感到很开心。
我尤其要感谢全国各地师生的许多来信。当我考虑新版中哪些该删、哪些该
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首要的一点是,我仍然保持了行文简明的特点。我从未打算用这本小书
来取代更详尽的人类学研究。我的目的与**版时一样谦逊:我希望可以精
选出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激发大家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从大家的来信中,我知道许多学
校的人类学入门课都参考使用过本书,我希望新版能继续发挥这一作用。
新版修订,主要采取了大量细微替换的方式。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去修
订错误、进行更新,在合适的时候增加一些阐释。为了给这些改变留出地方,
我也趁机删去了某些内容。同样,我在书中也添加了一些新的例子(例如,
詹姆斯·托德对NAscAR所做的令人激动的创新研究,详见书中第89页),
希望这能增进大家对当代人类学知识所具有的意义的了解。书中*明显的改
动之一,莫过于增添了大量插图(尤其是照片)。
新版的总体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人类学、文
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
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
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我探究了一些
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
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中,
我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在第二部分**章,我对当前人类问题都存在其中的世界背景作了一个简明
的论述。与**部分相同,第二部分的每一章都会通过人类学视角来思考跨
文化问题,它能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类的深刻了解,还有进行思考和实
践的相关模型。例如,我们如何运用人类学知识来评判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
急需解决的人类问题、性别与普遍人权的关系、家庭在全球人类社会中日益
缩小、信仰(和怀疑)会妨碍我们跨越宗教的分野走向更长久更融洽的人际
关系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人类学有独特能力去探讨的问题,也是刻画了这
一学科自20世纪早期以来发展轨迹的问题。
与**版一样,这里我也要感谢一些人,是他们帮我完成了这本书。其中
*该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和搭档伊丽莎白·坎贝尔,她总是替我做许多事,使我
可以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感谢蒂姆·阿诺德、李·贝克等人,帮助
促成本书的部分内容。感谢唐·科布尔、罗布·德鲁、查伦·梅尔彻、维维安·斯
托克曼、俄亥俄州山谷环境保护联盟、詹姆斯·托德、特德·威廉斯、北卡罗
来纳交通部,他们慷慨地回答了我的问询,并提供了一些*新材料,包括一些
新照片。这里我想表达对丹尼·高鲁斯基的特别感谢,作为一位优秀的获奖摄
影师,他从忙碌的工作和旅行中,抽出时间发给我一些他的照片,期待它们或
许能有助于提升我的探讨。它们确实发挥了作用,丹尼,再次向你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也想表达我对罗莎丽·罗伯特森及AltaMita出版社所有员
工的感激之情,他们使得写作和出版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受罪的苦差。
他们用*专业的方式来对待我和我的这本书,一直热心地与我商讨我的许多
观点(包括一开始我认为可能不会被选中的那些)。在时下的作品出版中,这
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在此我深深感谢能有机会同AltaMira出版社合作。
*后,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双亲马克斯·拉斯特和劳拉·拉斯特。
回想一下,在第2章我曾提到,人类学家可能会研究一个独立的社会、
社区或群体,如一户日本家庭或美国南部的一座新教教堂,但其*终目的都
是为了增进对更大的文化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这些议题包括种族、种族划
分;宗教;政治和经济;亲属关系、婚姻和家庭;生态;性别;或是暴力、冲突
及和平的本质。在文化的民族志研究中,这些都是人类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较
大的人类问题。这是因为,通过比较为人类经验架起桥梁的文化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强调更大的人类模式和关系。
现在,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尝试进行一个关于人类文化议题更广领域
的讨论。我们可以对这些议题进行跨文化比较——具体方法就是建立民族志。
在接下来的三章中,我计划介绍人类学家所探索的众多人类文化议题中的三
个: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但是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所有人类
议题都置身其中的更大的背景:一个更大的处在不断进化中的世界体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不断变小,我们生活在一个让人难以
置信的复杂而多样的世界,全球化是2 1世纪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但是我
想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是一个把整体观和比较法考虑在内的视角,
是一种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社会(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的视角。许多人
类学家都认为,世界体系,包括它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在内,是一个更大的
世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理解任何特定社会或文化的类似方法来理解它。
正像博厄斯曾经提到的,应该通过了解它的历史,达到对一个社会或文化的
独特性的理解,理解当代世界系统的构成,也要回归到了解世界文化的历史
上来。博厄斯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历史特殊论;这也是我们的理论出发点。
开始:适应、文化和人类生存
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世界体系文化,源于10000—12000年前开始的农
业发展。尽管当代世界可以说是距离现在更近的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
史,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人类问题,包括人口过量、贫穷、饥饿、贫富差
距、日益加剧的民族冲突和种族灭绝等,其根源却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种下
了。不过,我在这里显得有点太过心急了。
为了让你对我将要讲述的有个了解,我计划讨论农业出现前后的人类适
应情况;定居生活的分化(尤其是经济贸易引发的互相依赖);复杂文明的不
断兴起与衰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问题;*后则是怎样在一个仍在不断进
化的文化框架内,来理解我们当前的世界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的目的在于
为你展现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所有世界上的人们现在都生活在这个文化背
景之中。在我们开始进行更加细致的专门的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
教的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和欣赏这一更大的文化背景。
就像所有美好的人类学故事一样,世界体系的故事也是跌宕起伏和变动
不居的;它是一个有关生物和文化适应、自然选择和繁殖的故事。像其他生
物有机体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进化他们的身体和行为特征,使自身得以生
存和繁殖。像其他生物有机体一样,在人类与其周围的物质环境之间也从来
没有过直接关联。我们都知道,没有生物体和他们的环境是直接发生联系的。
所有活着的生物都与环境有一种间接的关联。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于所有活
着的生物来说,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都是通过自然选择来调节的。简单来
说,在任何生物有机体和周围环境(包括其他生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关联,
对于活着的生物来说,这种关联就是自然选择。但跟大多数生物体不同的是,
人类和环境之间还有另外一个过程加以调节,那就是文化。
回想一下第2章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从人类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共
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习得并
付诸实践的知识所获知的。尽管我采用了这一定义,并且还会在随后的章节
中从广义上来加以使用,但它现在已经足以说明: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是在物
质世界的生存经验中学得知识的,并运用社会手段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事实上,作为人类,我们完全依赖这一文化进程。人类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
如何打猎、如何取火,或者如何烹调;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交谈、
如何读书,或者如何使用电脑;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明白如何治病。没错,
人类集体(一般来说)记忆这些知识是为了生存。没有它们,我们早已不复
存在。为了生存,我们繁殖、变迁、积累知识,并将其代代相传。从理论上来
讲,这一过程被称为文化再生产(culturalreproduction)(与生物繁殖相对应),
它似乎一出现,就是现代智人的早期祖先(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在大
约200万年前的人类进化中所采用的适应方式。之后,文化就像自然选择
一样,协调着我们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无论我们是谁。它就像介于我们和
周围环境之间的一个中间人、媒人和联络者。
当然,文化也并不总是具有适应能力。文化常常也会产生和再生出一些
使人类不良适应的实践,它们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不是提升人类的生存
能力(你只要想一下环境污染就会明白这一点)。
卢克·拉斯特(Luke Lassiter,1968一),美
国马歇尔大学人类学教授及人文学院主任,合作民
族志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包括《基沃瓦歌曲的力量》
(1998)、《耶稣之路》(合著,2002)、《中镇的另一
面》(合著,2004,获
品牌中国电视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跳出新闻传播学的范畴,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多个角度对电视媒体经营进行研究的专著;这是一本突破事业单位的视野,把电视媒体...
《诗词中国 (第十期)》内容简介:《诗词中国·MOOK》由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主办,面向全社会公开出版发行。旨在“搜集当
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996.ICU”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和“大小周”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年,蚂蚁科...
2013-中国超级畅销书大解密 本书特色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著的《中国超级畅销书大解密(2013)》,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关于如...
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58 本书特色 《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修订版) 本书特色 胡耀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绕开的人物。他有着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献身精神;他有着密切联系群众、关...
《以奋斗者为本》内容简介:本书从任正非如何管理组织团队的角度出发,通过阐述团队人才的选、用、育、留,以及加强团队凝聚力、提
新闻学教程 本书特色 《新闻学教程》:百所高校新编教材,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丛书新闻学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的本质及新闻价值的实现,全...
本书稿试图从物质文化史的视野,跳出“贾而好儒”的既往认识,从对富商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物品流动的考察,重新对徽州盐商的奢华现象的形成和历史提出新的解释。该书稿认为,...
电影撞新闻(影像中的无冕之王) 本书特色 《电影撞新闻》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影像中的无冕之王电影撞新闻(影像中的无冕之王) 内容简介 简介电影对新闻的拜访,是...
《博伽梵往世书》成书约在公元前几十年到公元10世纪期间,主体是诗,也有散文,采用对话格式,全书不是按照时间逻辑展开的,而是故事套故事,对话套对话,共分为12篇,...
宗白华全集:第三卷 本书特色 《宗白华全集(第3卷)》编入宗白华先生从1951年至1986年间的著作、通讯、札记、题辞等,共64篇。其中,《近代思想史提纲》、《...
百年毛边书刊鉴藏录 内容简介 在图书这个大家族中,毛边本书籍堪称为书中的另类。时下,毛边书成为艺术品收藏尤其是图籍收藏的新宠,已是不争的事实。毛边书之所以成为图...
环球博物馆见闻录 本书特色 《环球博物馆见闻录》以游记方式,叙述当今世界著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艺术机构的探访见闻录。作者前后多次往返于美国与欧洲的三百余所博...
彼得·布朗(Peter Brown),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权威的奥古斯丁专家,晚期罗马帝国宗教史方面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著有《西方基督教的兴起》(Th...
作品目录第一章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的印度文化第一节 达罗毗荼人第二节 印度河文明--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和哈拉帕城市文明第二
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集了包括李济、凌纯声、吴文藻等一批著名学者的论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西方学术体系中经受过系统的学院化...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
宋代人学思想研究 目录 序绪论人学与宋代人学研究**节人学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一、人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二、人学研究要不断拓展三、入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节理学与宋代人...
日本的面孔 内容简介 我们的邻国日本——循着万古不变的轨迹,月升月落。樱花决绝地开放,曼妙地凋零,让花下的行人感到颤粟。这是个谜一样的国家! “东亚人文”是“...